风俗习惯

侗族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

时间:2022-04-29 16:29:02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侗族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先秦百越支系之一。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居住。那么你知道侗族的风俗习惯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侗族的风俗习惯及特点资料,希望能帮到大家。

侗族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

  侗族民族的饮食

  侗族分布在中国南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处。侗族种植水稻,稻田养鱼,鱼粮兼营。出产木耳、香菇、竹笋(玉兰片)、柑橘等。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抟饭”尤为甘美,有“一家蒸饭,全寨飘香”之说。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饮料,食源广博而异杂。

  蔬菜大多制成酸莱。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作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鱼鲜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鳝鱼、泥鳅、小虾、螃蟹、螺蛳、蚌之类,可制成火烤稻花鲤、草鱼羹、鲜炒鲫鱼、吮棱螺、酸小虾、酸螃蟹等风味名肴。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肉品主要是猪、牛、鸡、鸭肉,吃法与汉族差别不大。瓜果有刺梅、猕猴桃、乌柿、野杨梅、野梨、藤梨、饱饭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村嫩皮、桑树嫩皮、香草根等。

  其中,栎木的果实可做成豆腐,“香树”的皮可洁白牙齿,油茶树上长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脚蛇、幼蝉、幼蝗、土蜂蛹、石蛙、囡囡鱼、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长大的松香鸡和松香猪,侗族均能巧加利用。

  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鲜美的鸡丝冻菌,还有可制粑粑与粉丝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长的细微苔丝,随处可见的竹笋。饮料主要是家酿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叶、果汁。

  据粗略估计,侗族的常见食料不少于五百种,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无不取食。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很强的生存适应能力。

  侗家能用生姜制成各种酱菜。可加工成腌姜、鼓姜、糖姜、条姜、五味姜、油姜、姜酒等销往各地。

  湘西一带侗族姑娘擅长用柚子皮、冬瓜皮等雕成鱼鸟花草各种形状,用白糖渍成蜜饯,待客时,小的泡菜用,大的盛盘中饷客。

  在侗家人的心目中:糯米饭最香,甜米酒最醇,腌酸菜最可口,叶子烟最提神,酒歌最好听,宴席上最欢腾。

  侗族人宴客要打“桐粑”,其工艺复杂而细致,品种繁多。例如:加苏子汁的叫红侗粑,加杨桐叶的叫黑侗粑,带馅的叫豆沙侗粑、枣泥侗粑等。宴客时泡茶要加柚子皮、冬瓜皮雕成的蜜饯花卉;席上要备畅销全国的“五味姜”,清香适口的“油茶”,清甜软糯的“黑珍珠饭”,水牛调制的“酸龙肉”,以及闻名遐迩的“醅草鱼”,为的是宾主一起欢聚共乐。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最有特色的要数客人进寨时特殊的迎宾仪式——“拦路酒”了。侗家人在进入寨子的在门楼边设置“路障”,挡住客人,饮酒对歌,你唱我答,其歌词诙谐逗趣,令人捧腹,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碍物,恭迎客人进门。入座后又是换酒“交杯”,邻居或自动前来陪客,或将客人请到自己家中,或“凑份子”在鼓楼中共同宴请,不分彼此.酒席上还有“鸡头献客”、“油茶待客”、“酸菜苦酒待客”、“吃合拢饭”、“喝转转酒”等规矩。

  侗族的饮食禁忌主要是:不可坐在门坎上吃饭,忌讳看别人吃东西;正月初一不生火;祭祀期间不许外人入寨;丧期孝子忌荤吃素,但鱼虾不限等。

  侗族崇拜龙,天边出现彩虹,称做“龙喝水”,谁家也不能去挑水,也不能用手指虹。还崇拜鱼,认同族或认亲时,先问对方是否知道三鱼共头(其先民的图腾符号),若答得出,便认为是同族人。每逢婚丧嫁娶等大事,请客送礼都离不开鱼。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侗族神话传说故事

  相传雷公、雷婆因曾被世人所捉,逃回天上后为报复人类,舀天河之水倾洒,致使洪水滔天,然而却未能淹死四兄弟,于是天王便放出十二个太阳,以晒干洪水。太阳昼夜照射,洪水慢慢被晒干了,草木也被晒枯了,大地晒裂了。姜良、姜妹酷热难忍,便从葫芦中出来。姜良遂砍来桑木做弓,矢竹做箭,顺着“天梯”向上攀援,挽弓射日,他连射十箭,射落了十个太阳。姜妹见状,赶忙阻止:“莫射了,留一个照哥哥犁田,留一个照妹妹纺纱。”姜良听后收弓插箭,一个太阳被留在了天上,另一个小太阳则被吓得躲在厥芨叶下,昼不敢出,只在夜晚才偷偷露面,有时还只露半边脸,那就是今天的月亮。

  拓展

  (1)侗族的"豆茶"

  贵州黔东南一带的侗族同胞,将喝"豆茶"标志为"吉祥如意"的"喜茶"。豆茶是用米花、包谷、黄豆、炒米等通过独特加工后和茶叶一同入锅煮制而成,喝之香甜可口。豆茶又分"清豆茶"、"红豆茶"和"白豆茶"三种。

  清豆茶每于节日饮用,饮时各村各寨的人集聚,将各自便宜的豆茶献出,我们一同吃,并边吃边唱边跳舞,成为侗乡的一大"游艺茶会"。

  红豆茶用于子女行婚姻大礼时喝。煮红豆茶时还要参加猪血汤。喝红豆茶时,新郎新娘同站于堂屋门前迎客。将一碗碗豆茶放于托盘上,由新郎新娘一起托着,向贺礼来宾献茶。

  白豆茶用于长者过世时喝。煮白豆茶时则要参加牛血汤。喝白豆茶时,由死者儿女用托盘托茶,向前来祭拜的来客献茶。

  (2)侗族的"打油茶"

  广西一带的侗族同胞,喜喝油茶(打油茶)。打油茶所用茶叶,有砖茶,也有新采摘的鲜茶叶。

  清明前后,侗族姑娘们成群结队地上山采茶。鲜叶采回后,先放锅里蒸煮至叶黄,取出沥干水,参加少量米汤搓弄后用明火烤干,装入竹篓,吊挂于灶塘上熏烤。制打油茶时,先将铁锅烧热放油入锅,油熟后将茶叶倒人锅中翻炒,至茶叶宣布幽香时参加芝麻。生姜等佐料炒顷刻,然后加水煮沸即成。待客时,将沸茶水盛入装有肉丁、鸡丁、豆粒、葱花、香菜、花生等食物的碗中,美味可口,油而不腻。但喝油茶时,需留神让滚烫的茶水烫坏嘴唇。

  打油茶是侗族员生计中不行短少的平常饮料。一天到晚可随时制造,随时饮喝。侗族员好客,并总以茶待客、以茶结交。客人至主人家喝油茶不能谦让,否则是对主人的不恭。喝够了只要将主人发的一双筷子架到碗上,主人便不会再倒茶给你。侗家男女青年还以喝油茶作为相恋相爱的前言。

  (3)侗家的"十五茶"

  十五茶流行于广西侗族自治县等地。每于阴历十五夜晚,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地去他村走寨。寨中的姑娘则集集合于某一姑娘家,待小伙子们到后以打油茶招待。喝茶前还要先对歌,由女方问,男方答,答对者方能喝茶。女子献茶时先于一只碗上放二双筷,意图是打听小伙子能否有目标。待两边用歌对答后再行第2次献茶。这时,则有碗无筷,以打听小伙子能否聪明。再次答歌后则开端第三次献茶,这时一只碗放一根筷子,是探问男方能否有情于女方。答对后再第四次献茶,这时即一只碗放一双筷,表明成双成对,两心相印。

  侗族节日—林王节

  节日简介

  历史上的侗族先民,为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产生了千千万万难以忘怀的英雄。“林王节”就是锦屏县寨母一带的侗家人纪念明代英雄林宽的节日。洪武三十年,林宽在上婆桐举起了义旗。攻下了龙里守御千户所,大挫明军,接着又进新化、平茶,包围黎平府。明庭震惊,派楚王桢和湘王柏率三十万人马前往镇压。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了,林宽英 勇牺牲。侗族人民尊他为“林王”,于每年六月的第一个辰日包着又长又大的粽子祭祀。相传这种粽子是林王军队作战当干粮用的。第二天,周围的寨楼、塘栏、便幌、归宿等寨也都同时过林王节。人们到一株传说是林王倒栽的枫树下拜祭。外地客人来到时也到树下悼念英雄后方能进寨。席间,赞美林王光辉业绩的歌声不断传来。更使人们深感对英雄的无比怀念。

  祭祀时间和地点

  侗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锦屏、寨母等地。为纪念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侗族人民起义俯视林宽而举行。每年农历六月第一个辰日为节期。传说,林王抵抗明军时,常以两尺长的大粽粑作为干粮。因此,每逢节日前夕,家家户户都包大粽粑,并在节日当天,带到林王亲手种的古枫树下祭祀。

  林王介绍

  我国许多地区都兴五月五日过端午节吃粽粑,为的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然而也有例外,贵州景屏县的寨母一带的侗家,就是六月辰日吃粽粑,为的是纪念当地的一个侗族农民起义领袖林王。寨母过节不仅包有一般大小的粽粑,还包有粗如大碗、两尺多长的大粽粑。传说当年林王领兵打仗时,常以粽粑作干粮,所以将粽粑包得又长又大。

  林王名叫林宽,出生于寨母地方,祖家原住黎平,其父林让参加过勉王起义,失败后受官兵迫害,便从黎平洪州一带顺着古州的朗洞,经青山界,过八受河搬到现在地住地。当时,婆洞一带还没有人烟,以后才陆续搬到许多侗家。由于这个寨子建得最早,被周围的寨子称为寨母。

  林王是背爷崽(其父过世后才出生),家境贫苦,从小给财主做工,砍柴割草,放牛喂马,养鱼看田水,什么活都干过。他长得高大魁梧,人品出众,力大无比,聪明能干,作起来一个顶几个,又爱帮助人,乡亲们都喜欢他。

  林王故事

  传说林王给财主在山塘里养鱼,财主叫他割草喂鱼,他就把鱼赶上坡去吃草,吃饱了,又赶回塘里放。因此他喂的鱼又肥又大。他很爱马。白天放马吃草,骑马练武,夜晚睡在马圈边,把马喂的又高又壮,后来成了他的战马。现在寨母背后还留着他当年修得石马圈,已崩了两方,还存了两方,青石板上还留着马蹄印和他的草鞋印。有一次林王给财主在山上放牛,见许多穷人没有饭吃,很不忍心,便敲死一头牛分给大家煮着吃。别人担心他叫不了差,他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叫人把牛尾巴插在岩缝里,叫一个人藏在岩洞里等着,他立即跑去叫来了财主,说有一头牛卡在岩缝里出不来了。财主急忙赶上山,一看果然只有牛尾巴露在岩缝外了。财主便去扯牛尾巴,岩洞里的人学牛叫,越扯牛越叫。结果牛尾巴断了,牛没有出来,只好无可奈何地回去了。

  林王热心地位大家办好事。婆洞路边有个岩洞,洞里有一股清泉,就是流不出来,过往行人口渴没法喝到。林王知道以后,用嘴咬开一个口子,两手扳开岩板,一股清泉流了出来,行人们有水喝了。不信你可以去看看,现在泉边的石板上还有林王的手指印和两个膝盖印呢。

  寨母的后龙山有两个坡相互对峙,中间隔着深谷,平时到对门坡去种田,人们绕来绕去很不方便。林王便从对门坡扯出长岩石,做成一座石桥。他娘说:“你架的高桥看上去都眼花,不要害别人掉下来。”林王就一拳把桥打断,至今两边坡还留着几尺长的断岩梁。

  婆洞一带的人多田少,林王便想塞断八受河,引水过婆洞开荒造田。他一早提着大鞭赶动三个坡准备去塞河,刚好被一个老妇看见,她高声叫道:“快看三个坡会走路。”结果三个坡就停在寨母田坝中间不走了,三个坡分别叫鸳鸯坡,定便坡,报独坡,与其他坡不相连。现在已被开成梯田。

  林王长大以后,看到外地往这里逃难的.人越来越多,把整个婆洞都住满了。饭不够吃,官兵还来抢粮抢人。人们没有办法,侗家没法活下去了。于是,婆洞、上洞、油洞等四十八个侗寨的寨老(寨中的长老)和辣办(青年)集中到寨母议事。寨老们说:“我们侗家世世代代被人欺凌,难道我们不能过太平日子吗?”大家决定,四十八寨每寨选举一人参加集伙选王。选王按照勉王起义的方式,每人倒栽一棵枫树,那个先活,哪个就是王。寨母推举了林宽。选王开始,四十八人在寨母寨中倒栽一棵树,林宽栽的那棵活得最快。大家一举选他为王,林王从此得名。现在寨母寨中还有一棵枫树,拔地顶天,枝干朝下,与其它树不同,据说就是林王栽的。

  林王到处联合穷人,指挥各寨打刀造箭,第二年集合十万多穷人,准备起义。

  为了起义,林王还停办了自己的婚事。传说和他相好的姑娘叫茂王,住在慕王寨,从小与林王一起砍柴、割草、唱山歌。两人长大以后,两家老人准备办婚事。然而两个年轻人很有志气,他们说:“世上这么乱,人民这么苦,我们要等解决了人们的疾苦才结婚。”老人思想不通,他们俩就约定:林王从苦里坳,茂王从慕王寨,同时从两处向扣界坳上各打一块石头,看两块石头能否碰在一起,如果碰在一起,就立即结婚,否则,就推迟婚事。结果林王的石头正好打在扣界坳上,茂王力气小一些,打不到扣界坳上,两块石头没有碰在一起,所以,他们就不急着结婚,后来都参加了起义。

  起义中林王非常勇敢,在他的指挥下,一大早就攻破了龙里所城,大家还回到寨母洞吃早饭,接着又攻占了新化所、平茶所等地,计划打上长沙,攻到南京去,推翻明王朝。又传说他造了三支箭,差一点就把楚王射死。头晚,他叫母亲五更鸡叫的时候叫醒他。醒来后,他带着兵攻打楚王,他对准楚王的营帐连发三箭,三箭正中楚王的宝座。可是,他射得早了一点,要是等五更楚王就位再射,就能射死楚王。后来,林王被楚王的三十万大军重重包围,最后弹尽粮绝,起义军四处突围都不行,林王非常生气,把宝剑插在了岩板上,结果林王被捕了。他还被砍了头,但是林王不服气,他双手捧着头,回家叫母亲安上,又和官兵作战。后来,他被砍头两次,又安上两次,直到第三次,头再也安不上,尸体才倒了下来。

  林王起义失败以后,朝廷怕当地侗家再次起义,便派郑子龙带兵挖了林王的祖坟和龙脉,现在寨母后面龙山上纵横交错的深沟就是当年挖的。龙脉虽然被斩断,但农民起义仍就不断。十六年以后,即永乐十一年,婆洞等地农民又起义了。正统十四年,黎平、绞桥农民起义,杀死了州官,聚众三十万,围攻铜鼓卫。

  林王为大家谋福利,人们永远纪念他。他虽然被史书诬陷为”草寇“,但在侗家人心目中,他是英雄。每年农历六月逢辰日,寨母都要过节。其它杂姓也要过节。这一天是一年中除了春节之外最隆重的节日。据说逢辰日过节原来是为了寨母首先建寨,并纪念林家的祖先。出了林王以后,就以林王为主了。周围侗家为了尊重寨母是母寨,又全部姓林,而且林王又是寨母出生的,所以都推后一天。

  节日流程

  过节头一天,寨母就杀猪宰牛,家家放田捉鱼,磨豆腐,包粽粑,又打发孩子到相邻的寨子喊客,忙个不停,过节那天,吃饭以前,各家都先在古枫树下摆好酒肉、粽粑、烧香祭祖。客人进寨也要先到古枫树下祭拜一回,有的老人还要从古枫树上剥下几块树皮,用纸包好,带回去给孩子,祈福消灾。晌午过了以后,就开始吃饭。酒席丰盛,边吃边唱,互相祝福。吃完以后,主人邀客,孩子们就在古枫树下唱“林王古歌”。歌唱完毕,老人们就向孩子们讲林王的故事,通宵达旦,十分热闹。

  侗族传统节日牯脏节介绍

  牯脏节是侗族古老的信仰类型节日。既有祭祀祖先的内容,亦有祝愿丰收的含义。历史上的这种活动一般每十一年举行一次,盛行于南北侗乡。但由于它的仪式庄重、礼节繁锁、消费很大。因此,近百年来在大多数地区业已消失,惟镇远报京和剑河小广还举办过一两次牯脏活动。

  报京的牯脏节,要选出一人任牯脏头,每隔十二年过一次。在这当中的第七年二月初二,举行一次“接龙”活动。接龙活动主要是从邻村稿雪寨接回一头白水牛。

  清晨,人们汇集在稿雪寨外的山梁上高呼:“谁家的牛吃麦苗呀!”只要听到寨上有人“哦”地应了一声,接龙队伍就顺着山梁载歌载舞地返回报京。负责宰牛的左肩斜佩一道彩虹,牵着白牛走在队伍前面,白牛身后是芦笙队,人们伴着笙曲翩翩起舞;把白牛接到寨中的犀牛塘。

  白水牛在炮声中进了塘,男女老幼围在一起跳起芦笙舞和踩鼓舞,欢庆白龙归位。之后,将白牛杀了,取角埋于塘底,表示白龙归位。随后将牛肉分别给各户享食,称为“吃龙肉”。

  剑河小广、锦屏彥洞等地的牯脏节“十年两头吃”。分“议牯”、“选牛”、“吃牯脏”三个层次。“议牯”是寨上一姓氏选出一个牯脏头,组织掌管牯脏节的领班,“选牛”选角长、腿粗、毛纯威武的牛作为“开塘牛”和“扫塘牛”。“开塘牛”由最早落寨姓氏的牯脏头喂养;“扫塘牛”由另一姓牯脏头来看护。选得牛后,人们放炮庆贺,并杀牛会宴议定吃牯脏日期,同时每家亦准备一头牯脏牛。

  “吃牯脏”那天清晨,头牛塘扎起彩门,摆上三张大桌,桌上点红烛,并以猪头祭祀。开塘牯脏头带着人们绕场三圈,然后登台念《牯脏词》,叙说牯脏来历。接着宣布牯脏规约,最后搬开桌子,牵着开塘牛入场绕三圈,放三炮。接着众多牯牛入场各自绕场三圈,并在每一牛头上用塘中泥土点一下,表示这头牛已送给祖先,这种仪式称“踩堂”。踩堂完毕,各自牵牛回家。早饭后,三声铁炮响,将所有牯脏牛放入场,任其大打一天到夜。第二天五更时分,三声铁炮,开塘牛被牵到牯脏场前宰了;人们闻炮声将各自的牛宰杀,大吃三天。到第四天将外寨的姑娘接来塘中吹笙跳舞。笙舞完毕,将扫塘牛牵入场中作扫塘仪式。于是牯脏在众人欢呼声中结束。

【侗族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相关文章:

化学有哪些特点12-03

淮扬菜的特点有哪些特色及代表菜11-11

GRE阅读有哪些特点06-22

SAT阅读考试有哪些特点04-09

小品的特点有哪些特征03-01

小调的特点有哪些种类11-25

仓储的特点有哪些特征03-10

促销的特点有哪些类型11-25

涂料的特点有哪些分类11-25

幽默的特点有哪些分类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