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2-01-21 11:13:11 赏析 我要投稿

《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是唐代张九龄的诗作,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意思】葳蕤: 形容枝叶繁盛纷披。自 尔:各自如此。林栖者:山林隐士。 本心: 草木的根本和中心,这里实 是“本志”之意。全诗说: 兰草在 春风中繁盛纷披,桂花在秋月的辉 映下清雅皎洁。她们欣欣向荣,生 机勃勃,各自都使春秋成为适当而 美好的季节。谁能知道那些山林隐 士,闻到她们的芬芳便相爱悦。散 发芳香原是兰桂的素志,为什么要 希求美人来采折呢?诗人以兰、桂 自喻,抒写了自己立身修德是出于 素心,并非为了求人赏识的高尚情 操。

  【全诗】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全诗鉴赏】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均为谪居荆州时所作。其含蓄蕴藉,寄寓深远,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了重要作用。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诗中以兰桂作比,写出了诗人的'高洁志趣。

  开始二句,诗人便开宗明义,分别写出了兰桂的生长季节和美丽的姿容:“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这里诗人以整齐的对偶句子,突出地展现出了兰桂这两种高雅植物的华美。用“葳蕤”表现兰叶,更显出其勃发的生机;以“皎洁”形容桂花,愈突出其高雅的身姿。以叶对花,实际上是互文见意,各指整株的兰桂。接着,用“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来总写兰桂。兰草桂花是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自身就形成了一种美好的节操。“自尔为佳节”句,不宜理解为“因而兰桂使得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因为在诗人笔下,其兰桂的葳蕤茂盛、皎洁美丽自身就具有了美好的品格。“自尔”的本意正在于此。说明“佳节”是出于本然,源于内质,强调了内在之因。同时,此两句表明,由于自然界里芸芸众生追求的目标、理想不同,其接物待事的方式和表现也就不同。而这里表现出的是固有的追求之意,本来的向往之情,既无需凭借外物,也无意求人知遇。这里,诗人实则是以兰桂自喻,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气候,诗人就会象兰桂一样大放异彩的。从而婉转地表达了诗人向往政治开明,欲图一展才华的愿望,也蕴含着对重新遇时的渴望之意。同时,这两句为自然地转入下文作好了铺垫。

  “谁知”两句,句意忽然一转,由花到人,由兰桂引出了“林栖者”,即那些以兰桂风韵为同趣的隐逸之士们。由于他们风闻了兰桂的芬芳,因而产生了“相悦”之意。然而,“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此以兰桂的秀丽容貌和香气袭人的效果表明诗人的志洁身芳并非为了博取虚名。兰桂自为“佳节”,自有“本心”,自具生机且自行其素,并不希求美人采折。至于“林栖者”是否“闻风”,并因此而“相悦”,谁去管他呢? 如果说春兰秋桂博得“林栖者”的“相悦”,也并非兰桂之所求,只是因为兰桂的客观效果而已。在主观上,在兰桂本身来说,它们之所以展现出婀娜的身姿,散发出幽馨的香气,也并非有意吸引人们来欣赏、采折,完全是本性使之。“何求”二字就表明了诗人不肯廉价获得美名的高洁志趣。而这两句在委婉之中透露出一种严正之气,充分表现了诗人品德情操的高洁坚贞和追求理想之外别无他求的高雅心境。此两句既总结了上文,也点明了全诗的题旨所在。

  这首五言古诗,篇幅短小,却安排有序。起承转合,极有讲究。比兴寄托,得体自然。语句委婉,曲而达意。刻画形象,生动感人,充分表现出诗人情洁意芳的高雅品质和豁达大度的情怀。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五言诗。

【《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感遇十二首·其四的原文及赏析12-17

禅悦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12-25

《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10-19

秋词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10-16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10-15

子夜歌二首·其一原文、注释及赏析10-15

赠别二首·其一原文,注释,赏析10-15

宫词二首·其一原文,注释,赏析10-15

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注释,赏析10-15

清平调·其一原文及赏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