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综合资料>《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10 18:42:01 综合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家三个人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的转变和思想认识的升华。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等重点语句体会句中含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2、认读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认读“辍”,读记“给予、捐赠、酷爱、领悟、辉映、与世长辞、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才华横溢”等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3、理解琳达一家人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琳达一家人高尚的精神境界

2、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在一个课时要完成本课的教学,必须将阅读的任务向课前进行适当的延伸,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与能力。在课内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平台,教师给予适当的“读”的引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实现更为有效的阅读对话,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质疑揭题

(一)认识眼角膜

1、出示眼角膜图片和相关文字。

2、学生自由谈感受

读了这段文字,你想说什么?(从眼睛的重要性和捐献角膜两方面说。) 师小结:在我们周围还有这么多人等待着别人捐献给他们眼角膜,等待着自己的眼睛能够恢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3、引出课题:《永生的眼睛》(板书课题)

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同学们有哪些疑问呢?

生:永生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

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

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导入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第一次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及时归纳学生的问题理出学习的思路。]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理清文中人物的关系,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说说你为课文中的哪个人感到骄傲?

(1)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

捐赠 盲童 屡次 遵从 搂住 突如其来

热泪盈眶 栩栩如生 重见天日 才华横溢

开火车读。(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开火车读词语,火车开到第?组。)教师随机正音,学习多音字“重”。

分男女生读。

齐读。

(2)文中讲到哪几个人,她们之间的关系怎样?(板书:母亲 父亲 女儿)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讲了什么?(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3)说说你为课文中的谁感到骄傲。(学生自由说)

预设1:

琳达的妈妈,因为她是家里第一个捐赠眼角膜的人。

师:哦,你为琳达妈妈的这种自觉行为感到骄傲。

预设2:

我为琳达的父亲感到骄傲。因为他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了别人,还说服了琳达。 师:是啊,他不仅自己很有爱心,而且还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预设3:

温迪,因为她才14岁就懂得要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别人。

师:你已经读懂了温迪的爱心。同样是14岁但两个人的态度截然不同。 预设4:

琳达。因为后来她把她爸爸的角膜捐献出去了。

师:你为琳达的改变而感到骄傲。 2、琳达一家三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善举呢,文中琳达,她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重点感悟:(母亲)

(1)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父亲的话有两层含义:一是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二是如果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这样的死才是有意义的。这句话体现琳达父母善于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1) 谈谈你的感受。(找到同一句的说感受)指名学生说。

(2) 琳达的父亲面对失去母亲悲痛的女儿,面对强烈反对捐献母亲角膜的女儿,他该怎

样说这段话,去安慰女儿?(平静)

(3) 指名学生读(你已经理解了这句话,读句子。)

(4) 其他同学评价。(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5) 指名学生读。(还有谁也想来读一读?)

(6)齐读。(听到了父亲语重心长的话语,同学们,一起像琳达的爸爸一样,平静地读一读。)

(7)琳达的父亲心中真的平静吗?

是啊,哪一个人不为失去亲人而痛苦呢,但作为父亲,他只能压抑住自己的悲痛,平静地去面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安慰14岁的女儿。带着这样的感受,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8)指名学生读。

同学们,你们还找到了哪几句?

(2)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1、你来说说,为什么找到这一句?

2、如果你是那个接受眼角膜的盲童,在他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看到了世界,

看到了阳光,看到了亲人,你最想跟琳达的父亲,那个无私捐献眼角膜,将你从黑暗带向光明的人说些什么呢?

3、指名学生读——齐读。(你们的话语中带着美妙的感觉,你能把这种美妙

的感觉读出来吗?)

三、情感升华

师: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是啊,温迪是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

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默默地读一读原文的结尾。(在音乐中,边出示,教师边深情地朗诵)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时,没能想到的是,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

温迪去世三周后,我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终生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受捐赠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游玩,并且爱上了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我知道那慷慨的‘施主’是谁。金发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孩子们,读完这段结尾,你有什么新感受,你想说什么?

师:此时此刻,我不觉又想起了文中父亲所说的那一句话,让我们轻轻地读一读。

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生:(齐读)

四、课尾解题

师:透过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他们的眼睛就是——永生的眼睛。 师:仅仅是眼睛吗?

学生自由说。(是啊!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永生的爱。永生的生命。) ⑴课文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因为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五、 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链接相关资料。

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我国角膜捐献的情况。

(1)课件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我国的角膜捐献情况显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让学生结合资料再次体会器官捐献的意义。学生很快联系实际感受到我国角膜捐献的匮乏。]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器官捐献。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充分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课文。教师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器官捐献。

六、 总结全文

师:让我们朗读这首诗,感受捐赠者的伟大与受赠者的快乐。

1、放录音《爱的奉献》,集体朗诵诗歌。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师: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首诗,再一次感受捐赠者的伟大与受赠者的快乐。

[学生在音乐中朗诵“诗歌”,触动心灵,升华感情。]

板书设计:

角膜捐献 “我”的态度

母亲 不情愿(不理解)

父亲 遵从遗愿(理解)

女儿 主动捐献

母亲 父亲 女儿 (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永生的眼睛教案 柏建新2016-09-20 13:26 | #2楼

肖 家 河 小 学 柏建新 2015.3.25

1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尤其是“父亲”和“温迪”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一家人以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2、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课前准备:

共同收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质疑

1、同学们,春暖花开的季节已经来到了。让我们来一起欣赏春天的美景。还记得这句话是哪篇课文吗?

[出示课件:春天的图片配乐。字幕:春天到了,可是] (生:语言的魅力)

2、春天到了,那位盲老人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呢?

(生:自由说,有的背那句话)

3、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是心灵的窗户,我们拥有它就拥有 2

光明,拥有美好的人生。而盲老人却感受不到这一切。这节课,我们就带着盲老人的心愿和这份深深的期盼,继续走进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我”与“温迪”的不同态度

(一)感受“我”的态度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都有哪些人捐献了角膜。(板书:母亲 父亲 温迪)那我们想一想,当琳达和温迪首次听到器官捐献的时候,她们是怎样的反应呢?

[出示:自学提示 :当琳达和温迪首次听到器官捐献的时候,她们是怎样的反应呢?快速的浏览课文1-8段,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师:打开课文,快速的浏览课文1-8段,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让我们回到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日,琳达十四岁的时候,她的母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生命,当父亲要把母亲的主动脉瓣膜和角膜捐出去的时候,她是怎样的反应?

3、交流

(1)[出示:“我惊呆了。那些医生居然——自己的房间。”] 生:“我惊呆了冲进自己的房间。”

师:琳达的反应有多强烈?

生:我惊呆了。

师:“我”为什么惊呆了?

生:那些医生居然想要肢解妈妈,并将她的所有给予他人。 师:你是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生:理解“肢解”。(理解:切开、撕开或分离人或动物的肢体、器官) 师:是啊,有些残忍,所以“我”当时心情(生:难受,痛苦) 3

师:谁能把这个句子读一读?(生读)带着你的理解、心情去读的?

(2)[出示:“我十四岁,可以”]

师:还有哪些地方体现琳达的反应的?

生:“我十四岁,可以。”

师:“我”为什么不能理解?

生:“因为母亲是我最挚爱的人,我无法理解父亲同意医生去‘肢解’她。”

师:[点红:挚爱 师:你怎么理解挚爱?(最深爱、热爱的人)]对于琳达来说,妈妈是她最挚爱的人。失去她的疼爱已是世上最痛苦的事。但是父亲却回答警官“可以”,此时此刻的“我”非常愤怒 ,反复引读:

我抑制不住己的痛苦,冲着父亲哭喊(指名读)

[出示: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

我无法忍受医生肢解我挚爱的妈妈,因此我大声地冲着父亲喊:(指名读)[出示:妈妈-离去]

师:你不能这样对待——生:妈妈;应该让她——生:完整的离去。

(二)感受温迪的态度

1、我听出来了,琳达当时非常的痛苦,这都源于她对母亲深深地爱啊!十四岁的琳达反应如此强烈,同样是十四岁,温迪反应又如何呢?请大家再到课文去找一找。

2、交流

生:“我把父亲的心愿拥抱外公。”

师:温迪的反应强烈吗?

生:温迪很感动,很骄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热泪盈眶,紧紧地拥抱。

师:是啊,多少年弹指而过。同样是十四岁,当听到医生要索取挚爱的人身上的器官时,同样的年龄,母女俩的反应用一个词:(生:天壤之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比喻相隔很远,差别很大。)。

4

三、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1、师:琳达一开始极力地反对母亲捐献器官,后来她的看法改变了吗?(改变了)是谁让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请大家用心继续默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使琳达改变想法的句子。

2、交流

交流句子一:[出示:“你能给予他人的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生:“你能给予他人的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师:在父亲眼里,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生: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 师:这样的父亲值得我们尊重吗?(尊重)你能带着尊重的语气读一读吗?(生读)。

师:为了他人可以将自己最珍贵的自身的一部分捐献出去,这位父亲多么伟大啊!谁能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这一番话语都是父亲平静地道出,而琳达刚才可是非常的愤怒,原因何在?(生答:他告诉我,他们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 师:在父亲眼里我的愤怒是在预料之中的。所以——

[出示:父亲这一番振聋发聩的——一课。]

师:谁再来帮助大家回忆回忆振聋发聩的意思:生:(发:兴起。聩:天生耳聋。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激昂的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让人振聋发聩的话语。(齐读)

交流句子二:[“如果一个盲童那有多么美妙!”]

师:父亲还说了什么话。

生:“如果一个盲童那有多么美妙!”

师:父亲因什么而美妙?

生: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马儿。

师:是啊,如果盲童能够多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那父亲的死。(生接:也是有意义的)

师:[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够, ,哪有多么美妙!] 互相交流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配乐)

师:父亲朴实的话语深深触动了琳达的心灵。带着父亲的心愿谁来读读这句话!(2个读)

交流句子三:[出示:想想看,——骄傲。]

师:父亲接着又说了什么话?

生:“想想看又会多么骄傲。”

师:父亲的眼睛起了什么作用?

生:父亲的眼角膜给盲童带去光明。

师:当父亲的眼角膜起了作用,那么父亲的死(生:也是有意义的),正因为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所以父亲感到多么美妙!多么自豪!

[点红:多么美妙 多么自豪]

你能读出父亲的美妙吗?你能读出父亲的骄傲吗?(生读)

3、师引领学生把父亲的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依次出示三句话] 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

父亲曾愉快地对我说:“”

父亲曾骄傲地对我说:“”

4、从这些语言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有爱心的老人、关心他人、善解人意、乐于助人、讲奉献、 板书: 无私奉献 关心他人

5、是啊,父亲这看似平静的话语,却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触动。他给琳达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也使温迪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影响。

1986年4月11日,这位可敬的老人溘然长逝了。当琳达遵从父亲遗愿捐献其眼角膜时,温迪为母亲,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她是怎么骄傲地对妈妈说。

生读——“妈咪——骄傲。”

6、温迪流的是感动得泪水,骄傲的泪水。请同学们读一读9-11段,能不能感受到这份骄傲。

7、多么善良的孩子啊,让我们把感受带入到朗读当中,我们分角色读:9-11 分角色读

8、温迪的话语令我感动,她也给琳达带来了心灵的震撼,我们来看这句话

[出示:齐读12 在这一刻——骄傲!]

9、父亲遗留的不仅仅是一幅角膜,他还留下了什么?

指名说,乐于助人的精神 值得骄傲的事情 高尚的品质 爱心 指着板书:无私奉献 关心他人的精神

10、是啊!父亲遗留的不仅仅是一幅角膜,更重要的是他那一心帮助别人,无私奉献,关心他人的这种精神,这精神已经根深于温迪的心中。使我们看到了爱的延续、传承。

板书:画心 延续 传承

四、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1、[配乐] 失去父亲仅仅两周以后,琳达又失去了她那可爱的才华横溢的女儿小温迪,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可是现在的琳达已经能够平静地面对这一切,她签署了女儿器官捐赠的同意书,这对

父亲来说这是一个多么令他骄傲的女儿,对女儿温迪来说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封来自远方的信。

[出示:信,请大家轻轻地读。配乐一直有]

2、谁愿意大声读给琳达听

3、透过温迪那双闪烁着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不仅是父亲,母亲做到了,就连温迪也做到了。他的眼睛仍在世上闪烁着生命的光彩,所以他们的眼睛是(生齐读课题)。这双眼睛里留下捐赠者宝贵的角膜,留下了崇高的生命价值,这真是一双永远闪亮的。(生再读课题)

五、总结

1、温迪的一家只是许许多多捐赠者家庭的一部分,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无私奉献的人们,我们看:(放《爱的奉献》)

图一:身患白血病的15岁女孩王聪聪,打算放弃治疗捐献角膜。在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帮助下,聪聪委托父亲正式填写了公民自愿捐献角膜申请登记表,达成了心愿。在签字那一刻,聪聪眼里充满笑意,而在场的很多人眼睛湿润了。

图二:大学生也纷纷填写了角膜捐赠书。

图三:敬爱的邓爷爷也在去世后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

图四:数字统计(师读)

图五:眼角膜

2、像这样感人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生命因短暂而显得极为的宝贵,然而器官捐赠志愿者们战胜了生命的短暂,生命的价值得

以升华,获得了永恒!我们将从更多的人身上看到这种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精神一代代延续下去。配乐一直有

师:美丽的春天又来到了,盲老人的心愿能实现吗?

[出图绿色 出示:春天到了 出示数字统计]

板书设计

父亲

母亲 女儿 关心他人永生的眼睛 无私奉献 延续 传承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2016-09-20 21:38 | #3楼

温江区东大街二小 徐芳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六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为盲人捐赠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赠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主动捐献了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也反映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能边读边想,抓住要点概括主要内容;能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运用背景资料理解具有一定内涵的语句。但本篇课文所谈到的器官捐赠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仍有相当的难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博爱、奉献的精神。

2、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博爱、奉献的精神。

2、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了解有关器官捐赠的资料。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器官捐赠的认识与态度。

Ppt课件

教学设想:

1、适当取舍,长课短教,突出重点。

这篇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篇幅较长,线索较为复杂。但是再长再复杂的文章都有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主旨。《永生的眼睛》中一家三代博爱、奉献的精神是文章的主旨,而这种精神在父亲的话中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我把父亲的话处理为重点内容,其余部分省略不讲或以读代讲。“有舍才有得”,这样处理避免了课文的每部分平均用力,也更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提升体验,促进朗读。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

在本课中,我首先借助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读中体验,以情带读。

失去母亲,琳达无比痛苦,当父亲同意捐赠母亲角膜时,琳达惊讶、愤怒,这是人之常情,不需要过多的讲解。但不讲解不等于不学习,此处学生体验得越深,就越能引起琳达为什么对角膜捐赠的态度变化之大的探究欲望。所以,我采取了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进行角色体验,反过来又用自己体验到的情感指导自己的朗读。

其次,我在课中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借助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设身处地地感受角膜捐赠的意义。

盲人的世界是怎样的?捐赠角膜对盲人有何意义?学生通过闭眼体验盲人的痛苦,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重见光明的幸福,进而深刻认识到角膜捐赠的意义,也充分感受到了父亲博爱、奉献的精神。这时,再指导朗读父亲的话,学生的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3、发散思维,训练语言,扎扎实实上好语文课。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我先让学生体验盲人在黑暗中的痛苦和重见光明的幸福。充分的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在此基础上,交流感受,训练语言,“情动而辞发”,这时的语言训练不再是强迫的,单调的。学生定能说出一段段感人的文字。而这段文字再次体现了“你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这样的设计既体现的人文性又体现了工具性。

为了更好地感悟父亲的博爱,我把句子中“他人”作了拓展,结合收集了解到的器官捐赠知识,让学生把父亲的话说得更具体。此处,我设计了一个语言训练点,即父亲说:如果我们死后能捐赠___________,帮助______________,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

的。通过这处语言训练,学生体验到父亲不仅把爱给了盲人,还给了许许多多需要他帮助的人,从而体会父亲的博爱思想。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母亲 父亲 女儿 琳达:无法理解——————————主动签署 博爱、奉献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及反思2016-09-20 11:49 | #4楼

《18、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投影图片,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2、课件出示资料,让学生知道角膜供体非常缺乏,但每年3000例的角膜移植手术的成功,给部分盲人带来了光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眼睛角膜捐献的家庭—《永生的眼睛》。读题质疑。

二、自学反馈,整体感知。

1、自学了课文,你们还记得这些新朋友吗?(课件出示)

捐赠 盲童 屡屡 热泪盈眶 遵从 搂住

2、整体把握:这个家庭几次捐献角膜?

(相机板书:捐献者: 母亲 父亲 )

三、再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琳达深爱着的母亲突然去世,她痛苦万分,医生还要取走母亲的角膜,她是什么态度?

出示有关语句,指导朗读。(板书:不理解 悲愤)、

2、很多年过去了,父亲要捐献角膜时,琳达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板书:遵从)

3、琳达的态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出示:(1)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指名读这段话,说说自己的理解,全班齐读。

(2)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男女生把父亲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板书:关爱他人 无私奉献)

4、大爱无形,父亲的话使琳达懂得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父亲的言行不仅影响着我,还影响着谁?

出示: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怎么理解“骄傲”再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读一读 说体会。

5、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父亲留下的还有什么呢?

四、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1、课文读到这里,你对“永生的眼睛”有的什么新理解。

2、课文到这里结束了,但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请大家看屏幕。(出示课件)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

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两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

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儿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

依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学生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板书: 18、永生的眼睛

捐献者: 母亲 父亲

琳 达: 不理解、悲愤 遵从

关爱他人 无私奉献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故事。

人体器官移植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所以我以图片和资料导入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器官捐献的缺乏,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学生明确捐献器官的意义,为学习文本做好理解和情感铺垫。

课文中“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种巨大的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的升华,我抓住这一线索展开教学。

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要做到略中有精,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略读课文中需要“精”读的点更突出,更集中。这篇课文中,我精读父亲的两段话。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从父亲的话中有所感悟。

另外,我延伸了温迪的故事,让学生说说读完故事后的感受和想法,使他们对捐献器官有更深刻的认识。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永生的眼睛》教案03-03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05-17

关于永生的眼睛教案4篇02-02

永生的眼睛教案锦集6篇08-10

永生的眼睛教案集锦8篇08-15

《永生的眼睛》第二课时教案02-23

四年级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02-15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03-01

《奇妙的眼睛》教案03-09

我的眼睛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