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新常态>《什么是政治新常态

什么是政治新常态

时间:2024-04-07 16:04:01 新常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什么是政治新常态

  “新常态”是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2015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7月29日,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那么,对于“新常态”,党员干部应如何理解和把握呢?

  一、“新常态”的涵义和走向

  对于“新常态”,有权威评论指出: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 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还有的专家把“新常态”概括为六个方面的特征表现:经济增长的速度,由过去旧常态的超常规增长转到新常态的常规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由过去旧常态的非均衡增长转到新常态的均衡增长;经济政策的制定,由过去旧常态的需求管理型转向新常态的供给管理型,即通过创造新的供给来引领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改革的发展,由过去旧常态下的局部改革转向新常态下整体性的改革,即包括经济在内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以及政党、国防与军队的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发展,由过去旧常态的以引进来为主的浅层次的开放转向新常态的更多包含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深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民生的发展,由过去旧常态追求数量型的改善转向新常态的质量型的改善,全面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从以上“新常态”的基本涵义来看,很显然,“新常态”绝不是只限于经济一个领域的,如其中涉及到的向改革要动力,要求简政放权,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这些都不能不涉及到政治领域。当前,应该看得很清楚,如果不搞好政治改革,一是改革必然陷入僵局,停滞不前,破除不了既得利益集团形成的利益固化的藩篱,许多政治上亟需解决的问题摆在那里而无法得以解决。二是权力不能受到很好的制约、监督,在一些地方和领域,频频出现违法违纪的严重情况,甚至为所欲为,造成中央的政令贯彻不了、指挥不动。三是腐败将难以遏制,还有办事要找关系、要花钱、要请客送礼给好处等势必屡禁不止,不断蔓延。四是干部人事工作的一些错误导向得不到纠正,唯票取人、唯分取人、唯GDP 取人的现象将无法改变。五是民主发展的步伐也会受到影响,无论是党内民主、人民民主,特别是基层民主,都难以得到应有的、有力的推动。

  正因为这样,从经济出发的“新常态”走向,一定要求在政治方面有所展现。按照上面对“新形态”所作的理解,我们也不难体会到,政治必须与“新常态”同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常态”中的政治因素、政治特征不但不可或缺,反而更加彰显。

  二、“新常态”的政治新特征

  以来,现实的政治情况与前相比,客观上讲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可以说在当前的“新常态”下,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政治面貌已经出现了六大鲜明的新特征。

  一是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特征。一改以往的改革颓势,果断发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现在,全面深化改革已开始了大踏步的前进,诸如公车改革、央企高管薪酬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领导干部限权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等等,这在过去也曾反复提出要加以改革,但就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兑现不了。如今则一朝令下、迅速起步、快速向前推进。

  二是形成了依法治国法治化的新特征。前所未有地提出了“法治中国”,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首次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并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明确要求“建设法治中国”,并且把

  “法治中国”归结为“三个依法、三个法治”, 即“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在法治中国之下,必须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现在,在江浙地区,已经开始了司法独立的试点工作。 三是形成了深入反腐败斗争的新特征。反腐败,年年喊,现在就是不一般。后,提出,要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反腐败,要“老虎苍蝇一起打”。报告以完整的思路提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鲜明观点。

  四是形成了干部人事提拔任用工作的新特征。治国根本,在于治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好的,有一个根本的标志、一个根本的判断,那就是它要有利于发现人才,选好人才。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把好的干部人事制度建立起来。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了新起点和新规定,例如,规定新提任领导干部实行有关事项公开制度,中纪委、中组部具体要求新提任干部及配偶子女要公开从业、出国(境)和财产情况,这就是财产公开制度;还规定裸

  官不得提拔,考核干部不能只是GDP一个标准,重要的是多方面的指标要素,选拔干部,需要民意测评,也需要考试,但已不再唯票取人、唯分取人,而要综合考察,综合评定,选出最优者,等等。

  五是形成了民主政治发展的新特征。怎么认识民主、发展民主,是之后面临的一个焦点问题。现在,西方国家的民主碰到很大的困境,遭遇到很大的麻烦。西方发达国家向东方不发达国家输出民主也遭到很大的质疑。由于一些非西方的国家,例如乌克兰、泰国,还有中东的那些国家,信奉民主形式唯一论,盲目地照搬照用西方民主,带来的不是繁荣安定的福音,而是纷争动乱的祸源,事实上这已经宣告了“民主形式等于西方模式”、“西方民主模式是唯一的”破产和终结。为此,强调民主绝非只是一种“刻板的形式”和唯一的“评判标准”,民主应该是多样化的,它在现实中会表现出各种形态。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在庆祝人大成立60 周年和庆祝政协成立65 周年的两次讲话中,深刻地、创新性地阐释了包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内的关涉民主政治众多的重大理论问题,高度肯定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已经宣示了中国新民主政治观的诞生。它的全新理论观点在于,中国的新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其实质在于协商民主;中国新民主政治虽然也包含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

  但两者比较起来,协商民主更为重要,协商民主体现了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权利,真正当家作主;中国新民主政治特别强调民主实效性,一语破的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

  六是形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特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科学、全面发展的问题,以为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了完整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思想、新思路,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发展的最新理念。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体系性的新结构,表现为宏大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系统。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还指出,“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标志。”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国家治理体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军事、党的建设七大领域治理,必须具备依法治国和领导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十种能力。这可以说,构成了“新常态”最突出、亮丽的景观。

  政治新常态20170106 16:49 | #2楼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背景材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首先要做到“三个依法、三个法治”,即“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其次,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再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最后,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二)围绕“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命题

  (1)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依法执政,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

  (2)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全国人大具有立法权,科学民主立法,监督对宪法和法律实施。

  (3)国家行政机关(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切实做到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4)司法机关(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 保证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

  (5)各民主党派和社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 准则。

  (6)公民: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公民要自觉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7)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三)热点设题

  角度一:怎样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①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

  ②全国人大及常务委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具有国家立法权,要严格法定程序立法。 ③立法要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

  ④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要依法审议相关法律草案。 ⑤发展协商民主,开展立法协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

  ⑥发挥专家学者等在立法中论证咨询的作用。

  ⑦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要公开征求意见。

  例题1、10月23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 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 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此次全会提出的法治中国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综合工程,并且包括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内的全过程。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立法机关、人民政协和公民应如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①全国人大及其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行使立法权,在法律的制定上,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保障和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②中国共产党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执政,领导立法,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

  ③人民政协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对立法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④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参与立法决策,推进立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角度二:公民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覆盖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过程。建设法治中国,每个公民都不能袖手旁观,公民不仅是法治中国前行的受益者,更应该是参与者和推动者。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们作为国家公民,可以从哪些方面参与和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9分)

  ①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树立法治意识,学习法律法规,依法行使和维护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3分)

  ②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多种方式参与立法决策,推进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使法律法规更好地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3分)

  ③依法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行民主监督,行使监督权,推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水平和效率。(3分)

  角度三: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怎样?

  ①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在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中,党必须发挥带头作用,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

  ③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部分。

  ④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⑤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

  3、2015年10月20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首次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大力建设法治中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党要引领中国改革发展、化解当下社会复杂矛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国之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乎改革全局,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民族前途命运。

  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依据。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引领中国改革发展、化解当下社会复杂矛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国之路。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关乎改革全局、人民福祉、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前途命运。

  ③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坚持依法执政。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大力建设法治中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

  4、材料:法治新常态

  从反暴恐“新常态”,到司法环境保护“新常态”;从涉法涉诉信访“新常态”,到全民守法“新常态”唯有法治,才是串连起 2015 年所有故事碎片的主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引领中国法治建设步入不同以往的“新常态”。涵养法治新常态必须具有规矩守法意识、公开监督意识和法律至上意识。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政党制度”知识阐述如何涵养法治建设新常态?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涵养法治建设的新常态,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②涵养法治建设的新常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③人民政协作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围绕法治建设依法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角度四:法治政府

  例题5: H省政府在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落实权力清单制度,对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为前置条件的,一律不再进行前置审批;对确需保留的前置审批及中介服务,制定目录,并向社会公布;保障食品安全,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执法,采取巡查,鼓励群众举报;就优化公共交通、调整公交线路向社会公开方案,征求民众意见,组织专家论证;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建立城管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细化行政裁量标准,重大专项执法行动邀请媒体参与。

  结合材料,分析H省政府在落实依法治国原则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H省政府在落实依法治国原则中发挥了依法行政的作用。

  ①根据法律法规审批,保障食品安全,优化公共交通,政府依法履行了经济、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②调整公交线路向社会公开方案,征求民众意见,组织专家论证,政府健全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③建立城管执法全过程记录,细化行政裁量标准,坚持了

  公正文明执法。④专项执法行动邀请媒体参与,强化了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⑤向社会公布、行政执法公示,全面推进了政务公开。

  例题6: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近年来,Z市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着力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克服懒政、怠政,惩处失职、渎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同时,Z市在全市中小学统一开设法治教育课,通过电视、网络播放丰富多彩的、以反映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法律故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些旨在增强市民法治观念、树立法治精神的举措,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

  结合材料,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简析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对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性: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2分)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是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表现,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应有之义;(2分)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是法律授予的,(2分)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维护了法律的尊严,(1分)不仅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2分)而且能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2分)

  例题7: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是对多年来我国依法治理经验的总结,反映 了我们党对社会治理和依法治国规律性认识的深化。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2015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打击网络谣言犯罪提供了量刑标准,对网络谣言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2015年,一大批造谣传谣的微博账号、网站被关闭,一批利用互联网制造和传播谣言的人员被查处,运用法治方式破解网络治理难题,使得新媒体时代网络防谣进入新常态。

  材料二:我国社会主体数量众多,乡镇4万多个,建制村(居)80多万个,登记企事业 法人1000余万家。这些基本社会单元的法治化程度,直接决定整个社会的法治化水平。要把法律规定和法治原则、法治精神体现在、落实到各类社会主体的活动之中,首要的要求就是依宪治国,依宪行政。2015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就政府如何坚持依宪治国,依宪行政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①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职能,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律法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法律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切实增强宪法意识。

  ②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③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力,坚持依法行政,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坚持依法决策 ④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任何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宜都要依法维护

  例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建设法治中国设计了务实的路线图。它不仅依赖于党、人大和政府等各项工作的法治化,而且要求各省市做到依法治省、依法治市。浙江省一直秉承法治精神,多年来坚持实施“阳光工程”,在全国率先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把法治政府建设落到实处。浙江省的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划定了权力的边界,通过“清权、减权、制权”激发了社会活力,得到各省市政府的认同,成为打造法治政府的样本。

  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党、人大和政府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12分) ①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执政,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3分)②人民代表大会应坚持民主集中制,认真履行立法权,提高立法质量,使各项事业有法可依;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4分)③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树立政府的威信。(4分)④总之,在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中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分)

  例题9: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它以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为重要表征,以多种制度协同配合为保障。这就需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结合材料,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说明怎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③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在治理国家中的领导核心作用。④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⑤国家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增强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治理体系。

  二、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方面形成新常态。

  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正在成为新常态。

  例题:当下中国民主政治的新常态表现在: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坚持国家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切实防止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防止出现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备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切实防止出现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汉,说明中国民主提出的依据

  三、在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方面形成新常态。

  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正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继续推动人类朝着和平与发展目标迈进,正在成为新常态

  例题:2015年以来,和李密集出访十余个周边国家,邻国领导人也频频应 邀到访,显示了我国政府对周边外交工作的高度重视。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到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秉承了这样的理念:与周边国家携手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中国与东盟就推进南海行为准则进程展开磋商,

  中国与越南决定成立海上共同开发磋商工作组中国与印度签署边防合作协议。对于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和平解决。 运用政治生活“国家利益”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周边外交工作思路的科学性。

  形势与政治新常态20170106 22:44 | #3楼

  2015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这里的“新常态”也不仅仅是指中国社会建设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呈现出新常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包括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等一大批社会组织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倡导社会风尚,促进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建设;“新常态”使中国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出新常态。

  (一)

  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告别过去30余年的两位数高增长,增速开始放缓,但波幅收窄。这既是受到西方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必然结果,更是规模效应与发展规模使然。

  从国际经验看,一国或地区经济在经历持续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后,通常都会进入由高向中低增长的艰难“换挡期”。从发展规律看,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由高向中高增长换挡的时期,它是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7%,90年代年均增长10%,本世纪前8年(20002015年)增速提高到10.5%,危机后的20152011年增速为

  9.6%,近两年放缓至7.7%,今年上半年则降至7.4%。

  这一发展轨迹表明,中国经济在高位运行已经持续30余年,华尔街金融风暴前已经显现过热迹象,增速回落只是时间问题。假如没有危机后的“强刺激”政策,增长下降或许更早发生。

  (二)

  多数专家认为,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

  中高速——“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说。

  优结构——从结构层面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

  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

  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

  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这些结构变迁中,先进生产力不断产生、扩张,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退出,既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也使一些行业付出产能过剩等沉重代价。

  新动力——从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多挑战——从风险层面看,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新常态,新风景。总体看,新常态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积极的,有利于中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作为川外学子,我们应根据专业优势进行调整,实验创新方式学习、工作,通过自身来影响他人。实现新常态发展。

【什么是政治新常态】相关文章:

主动适应政治新常态05-18

如何适应政治新常态05-18

什么是中国新常态05-18

什么是税收新常态05-18

什么是环保新常态05-18

什么是经济新常态05-18

什么是反腐新常态05-18

什么是金融新常态05-18

什么是教育新常态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