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增收>《工商部门五项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工商部门五项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时间:2022-11-19 17:00:18 增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工商部门五项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引导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产业化扶贫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必然要求。所谓产业化扶贫,就是在贫困地区建立农产品基地,或者是通过订单农业等多种手段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的一种农业产业化形式。它是贫困地区发展区域经济、调整农业结构的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提高扶贫工作效果的需要。

工商部门五项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东兰县立足国家级贫困县和资源富县 1

现实状况,立足资源培植龙头,依托企业建设基地,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东兰县产业扶贫发展概况

广西东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位于广西西北部,处于滇黔桂石漠化地区核心地带,全县总面积2415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东兰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森林、生物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2001年被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和“中国三乌鸡之乡”。东兰还是闻名的“之乡”、“世界铜鼓之乡”。

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在国务院扶贫办和自治区扶贫办的大力指导帮助下,东兰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在下大力气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同时,努力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开发,实施产业扶贫,不断提高贫困群众收入。

据统计,2001年以来10年间,东兰县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4000多万元,发放扶贫贴息贷款7000多万元,培育扶持各类龙头企业5家,累计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经济作物面积2万多亩,经济林果面积6万多亩,养殖牲畜(猪牛羊等)80多万头,养殖家禽60多万只。农业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被打破,板栗、桑蚕、油茶、八角等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中板栗全县种植面积

1.7万公顷,现挂果面积0.5万公顷,年产量8000吨;三乌鸡全县饲养已初具规模,每年可提供商品鸡280万羽;八角全县种植面积5350公顷,年产量3800吨;油茶总面积达9万亩,全县茶籽常年产量为3500吨;库汊围栏养鱼面积1.8万亩,网箱养鱼3200箱,年水产品产量250万公斤;还有中草药产品如岩黄 2

连、猫豆、喜树籽、肿节风都已经进行规模化基地化种植。

二、东兰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快速发展活力不足,辐射带动力不够强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农业产业的下游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其中对农业产业链影响最大的是农产品加工业,由于龙头企业规模总体较小,生产规模不大,加工能量不足,大量的农产品没有经过精加工和深加工就进入市场,没有实现相应的附加价值。此外,龙头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层次不高,市场竞争乏力。再者,龙头企业规模小,也导致了其抗风险力较低。产业化扶贫项目商品率高,产品依赖于国际、国内市场,一旦产品市场价出现波动,而龙头企业又无法保护,就会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蚕桑产业,前些年受国际市场影响,蚕茧价格低,蚕农承受不了,出现了大面积挖桑现象。

(二)配套原料基地建设滞后。第一产业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需求不配套问题仍然突出。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技术含量低下。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广,导致农产品优质产品少,拳头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低。

(三)中介组织不够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当前东兰县的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或者专业协会等仍处于初级阶段,以小型、松散联合的形式为多,组织化程度不高,运作不规范。这使其很难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很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由于农产品市场的特殊性,目前多数农户还是在分散经营,几乎是以完全竞争的形式,将农产品销售给批发商 3

或者零售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能力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其

应有作用,在协调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时难有平等话语权。

(四)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产销脱节。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与农户之间是一种简单松散的买卖关系。因缺乏履约保障机制,企业与农民签订的合同常常成为废纸,生产、价格、质量、服务等变化直接影响着联结的紧密和双方行为。

《工商部门五项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五)政府管理服务体制和工作方式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 由于农业管理体制存在条快分割,仍然存在着产加销、贸工农相互脱节现象。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由政府的不同部门分别管理,表面上看许多部门都在抓农业产业化,但由于缺乏沟通,部门各自为政,政策措施不配套,形不成合力,产生不了整体效应,同时有的主管部门职能未转,观念未转,还习惯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动员,下指标的方式进行运作,不调查研究,闭门造车,结果造成农业产业化不能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转。

三、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促进贫困农民增收的解决途径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

扶贫龙头企业肩负着信息引导、市场开拓、产品开发、科技创新、服务贫困农户的重任,是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关键。实践证明,有信誉好、经济实力及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带动的地方,扶贫产业往往能平稳较快发展。因此,应以加速培育扶贫龙头企业作为东兰县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切入点,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扶持,力争在总量和规模两方面都有所突破,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 4

快速发展,加大脱贫力度。

1、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突出重点,对那些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为主业,资源支撑面广、市场前景看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贫困人口受益比例较大的扶贫龙头企业加以扶持。重点支持板栗、糖料蔗、桑蚕、粮油、中药材、畜禽水产、果蔬、林产品等加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作合资,打造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带动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这些企业,除安排扶贫贴息贷款指标时给予重点支持外,其在贫困地区兴建的贫困农户参与开发的原料基地必需的路、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贫困农户产业开发项目补助等,也要重点给予支持。力争实现全县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扶贫龙头企业达2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以上的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0 家以上,形成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集群。

2、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引进有雄厚实力的企业开发加工板栗、旱藕粉丝、特色酒业、山茶油、水产品、三乌鸡、黑猪等系列绿色特色食品加工业。支持鼓励扶贫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开发力度,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打造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的生态食品品牌品牌,不断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3、落实自主创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健全农业技术市场,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龙头企业搭建技术转让和推广应用平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积极为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引导龙头企业为农民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以 5

龙头企业作为各类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重要的实施主体。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农产品初加工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合理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4、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生态桑蚕循环经济,加快对桑叶、桑杆、蚕沙等桑蚕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带动全县桑蚕业形成梯级增收。

5、进行隘洞镇批发市场改造升级,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交易公共信息平台、现代物流中心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促进高效畅通安全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参加各种形式的展示展销活动,促进产销有效对接。

6、积极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兴建原料基地,对其申报的符合扶贫贴息贷款投向的项目,优先列入年度项目计划给予支持;对企业原料基地覆盖到的贫困村,结合“整村推进”,优先安排产业发展补助金、扶贫到户贷款优先扶持参与产业开发的贫困户。

7、完善扶贫龙头企业扶贫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对扶贫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等情况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并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增强龙头企业社会责任,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贫困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

(二)推进东兰县特色产业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

改变过去零星、分散、单一的产业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合理连片开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业,打造 6

一批生态特色养殖、特色种植、特色食品加工业产业基地。要以发挥龙头企业为牵引力,带动辐射相关产业发展。要以品牌建设为动力,不断提升本县特色产业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力。具体应抓好以下工作:

《工商部门五项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1、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模式,突出抓好传统产业提质增量工程和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工程。加快基地与龙头企业对接,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建设一批标准化原料加工基地。东兰镇、隘洞、长乐、三弄、长江、巴畴等乡镇重点做强做大板栗、油茶、桑蚕、渔牧养殖等传统产业,到2017年全县板栗、桑蚕、油茶种植面积分别达到 25 万亩、4 万亩、 12 万亩;东兰镇、长乐、大同重点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到2017年全县红水河库区生态养殖245亩,水产品产量达0.5万吨;长江、巴畴重点发展麻鸭,东兰镇、隘洞、长乐等重点发展三乌鸡,到2017年全县麻鸭、乌鸡养殖量分别达50万只、200万羽,全县肉类总产量达1.6万吨;特色产业覆盖农户90%以上,其中覆盖贫困户达80%以上。三石、金谷、三弄、兰木、泗孟、武篆等乡镇发展薄壳核桃、火麻等新兴产业,在贫困村创建一批种植示范基地,到2017年全县薄壳核桃、火麻种植面积分别达3万亩、 5万亩。

2、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坚持 “一园一品”的原则,因地制宜建设扶贫产业园区。把扶贫产业园区与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相结合起来,加快园区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抓好农产品流通,提升园区产业效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产业发展。加大 7

对产业发展的投入,打造产业支柱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每年要建设1个以上扶贫产业园区,幅射带动面上扶贫开发。

3、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严格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实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储运全程质量控制,健全各级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逐步建立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和追溯体系,夯实农业品牌的发展基础。推行农业“三品一标”和ISO9000、HACCP、GAP等质量安全认证,提升农业品牌内质。结合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把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培植成为制订、推行农产品生产和打造质量标准的主体,并把标准和相应的技术、农艺要求引入贫困村、贫困农户,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带动贫困农户和基地按标准生产,形成产业化带动标准化的格局。

(三)发展和完善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贫困农户单家独户的生产,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导致生产设施薄弱,集约经营水平不高。引导贫困农户围绕扶贫产业开发建立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提高贫困农户组织化程度,是推动扶贫产业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提升贫困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农民如果同合作经济组织或行业协会联合起来与龙头企业联盟,不但能够提高自身的主体地位,也更有利于进入现代市场。

我们应该认真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构建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抓好

规范运作、示范引导、培养人才、农超对接和品牌建设,积极支持个人、集体、单位,社会团体(包括龙头企业)创办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协会和联合体等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多渠道、多区域,多层联合与合作。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中介的作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参股龙头企业,利用龙头企业人才、资金、技术、市场资源优势,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跨区域联合与合作,增强服务功能,拓展发展空间。

(四)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

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的核心问题是利益分配。利益联结的稳定性、可行性的决定因素主要是企业与农户各自承担的风险与获得的利益。完善的利益和风险运行机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保证,也是制止各种投机主义行为,降低违约率的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通过产业化经营真正得到实惠,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灵魂和基本要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一方面要鼓励扶贫龙头企业树立“双赢”的指导思想,只有保护好基地和农户,才能获得稳定、优质、价格合理的原材料;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农户支持龙头企业,只有龙头企业带动,才能扩大产品规模,提高品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实现个体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具体措施如下:1、规范发展订单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2、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有效对接。由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为基地农户

积极开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各类服务;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将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收益让利给农户,共享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3、政府设立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为基地农户积极开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各类服务。由此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这样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保证企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实现。

(五)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抓好科技扶贫工作。

科技带动产业发展,产业推动科技创新。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大力实施科技扶贫,将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增加收入,从而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把科技扶贫放在产业化扶贫的重要位置,进一步突出科技扶贫,依靠科技进步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重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紧紧围绕产业化扶贫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充分发挥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推广农作物优良新品种,建设村级科技服务站和科技型扶贫龙头企业,为产业和结构优化提供科技辐射源,使农产品生产基地得到发展,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得到壮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围绕特色产业发展计划,以“一乡一品或几乡一品、一民一技”为方向,每个乡镇建立一个“扶贫产业百亩核心片+千亩示范区”的新品种推广网络,以“扶贫农家课堂培训+示范农户+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齐抓共管组

织新模式,以及“主推品种+配套技术+主体培训”新技术组装配套推广模式,示范、推广农作物优良新品种。

2、在全县范围内建立整村推进贫困村科技服务站。成立以科技示范户、科技种养能人及扶贫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的农民技术员等为主体的技术经济服务站,利用“三农”科技电子信息,结合“农家课堂”,为贫困村农民举办产前的种苗、肥料、资金供应和知识技能培训,产中技术指导,产后的收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工作。通过科技服务站的创立,带动全村农户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成为科技扶贫示范村。到2017年,利用扶贫信贷等资金扶持5至10家年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厂家企业,使它们成为科技型扶贫龙头企业,为特色产业基地和优良品种推广示范基地作产后服务。

3、邀请专家到东兰调研、论证,开发科技扶贫项目,组织各级领导外出参观考察,举办扶贫开发-论坛。

4、提高贫困农户的素质,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发展产业、提升产业,根本的出路在于提高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大军。因此,应围绕扶贫产业开发规划制订好培训规划,通过培训提高贫困户的整体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使其能自觉地运用科技致富。创新培训方式,通过送到大专院校培训、农家课堂培训、培训机构和技术人员承包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村屯开展现场培训等形式,对贫困农民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五是切实抓好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为开展科技扶贫提供智力支持。

(六)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发挥政府的职能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条件之一。农户和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为农户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把保护和调动农户及企业的积极性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应扮演调控者、服务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做到引导而不强迫,帮办而不包办,参谋而不决策,尊重农民和企业的意愿,采取措施主要抓好“公司办不好,农民办不了”的事情。采用多种手段,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产业化建设,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力量跟进的局面。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如法制,投资、人文、生态、信息等方面的条件。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扶持,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农业产业化扶贫专项资金,围绕确定的重点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配套投放,形成聚集效应。

资源依托于产业,才能得以利用;产业依托于企业,才能得到发展;企业有了资源和产业的支撑,企业就能壮大;企业做大做强,才能促进贫困农民的增收致富,促进扶贫、企业、技术、市场四结合。今后,我们应进一步抓住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地在产业扶贫上狠下功夫,通过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构建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促进贫困农户增产增收的长效机制,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

【工商部门五项措施促进农民增收】相关文章:

促进农民增收措施03-15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09-22

采取得力措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09-22

关于我县促进农民增收措施的汇报09-22

纳雍县十大措施促进农民增收09-22

试论如何促进农民增收09-22

促进农民增收交流材料09-22

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09-22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09-22

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