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2)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2)

时间:2020-08-26 10:47:28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相克: 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制约,克服和抑制的作用。

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 五行相侮:指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制约它,反而被他克制,又称反侮。

制化调节: 指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其相生和相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调节作用,又称为“五行制化”。

胜复调节: 指五行系统在反常的情况下,即在局部出现较大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相克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大循环的调节作用。

母病及子: 又称“母病累子”,指病变从母脏传来,并依据相生方向侵及属子的脏腑。 子病犯母: 又称“子盗母气”,指病变从子脏传来,侵及属母的脏腑。

虚则补其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母能生子,通过补母而实其子。

实则泻其子: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是通过泻其子而虚其母。

培土生金法:即健脾补肺法。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肺脾虚弱证。 益火补土法:即温肾健脾法。指用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方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肾法。通过肺肾同治以滋养肺肾之阴,适用于肺肾阴虚证。 抑木扶土法:即疏肝健脾法。是以疏肝、平肝、佐以健脾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方法。

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南)滋肾水(北),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水火不济的心肾不交证。

培土制水法:是指通过温运脾阳以治疗水湿停聚的方法,适用于脾虚水湿不运之证。

藏象:指藏于人体内的内脏器官及其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藏: 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

象: 指内部脏腑组织器官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

藏象学说: 即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满而不实:“满”,指精气充满;“实”,指水谷充实。五脏藏满精气,但不接收水谷。故称“满而不能实”、“满而不实”。

实而不满:“实”,指水谷充实;“满”,指精气充满。由于六腑生理功能是传化水谷糟粕,故只能被水谷充实,而不能被精气充满,故而“实而不能满”或“实而不满”。

藏精气而不泻:“藏”是贮藏;“泻”是传导、排泄。系指五脏的功能贮藏精气,如肝藏血,肾藏精。五脏所藏精气而不使之无故外泻,故称“藏精气而不泻”、“藏而不泻”。

传化物而不藏:“传化”,指变化与传导。六腑共同具有接受水谷、消化水谷、并传导糟粕的生理特点,而不贮藏精气。故称“传化物而不藏”或“泻而不藏”。

五脏: 即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心主血脉: 指心气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生理功能。

心主神志: 即心为神志活动产生的主要场所,神志活动亦由心所主。

神: 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应。狭义的神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

肺主气: 指肺有主持、调节各脏腑经络之气的功能。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宣发: 指肺气的向上、向外的升宣和布散的生理功能。

肃降: 指肺的清肃下降的生理功能。

肺主通调水道: 指肺的宣发肃降对人体水液代谢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肺朝百脉: 指全身的气血均通过经脉朝会于肺。

肺主治节: 指肺有辅佐心脏对全身进行治理和调节的作用。

金实不鸣: 指由于外邪犯肺或邪热壅肺,肺的宣发失常而致咽喉不利而见咽喉肿痛,音声重浊甚或失音。

金破不鸣: 指肺津不足或肺阴虚损,喉失所养而见声音嘶哑。

脾主运化: 指脾具有消化吸收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并将其传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运化水谷: 指脾有消化吸收和传输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

运化水液: 指脾对水液的吸收、传输和布散功能。

脾主升: 指脾气具有将水谷精微向上输布并固护脏器位置的生理功能。

中气下陷:脾气又称中气,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脾气主升,若脾的生清功能失常,则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导致内脏下垂等,称为“脾气下陷”。

脾主统血: 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而防止其逸出脉外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指肝具有疏通、宣泄和升发的生理功能。

肝主藏血: 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肝体阴而用阳:肝居下焦,内藏阴血,故其体为阴;肝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故其用为阳。

罢极之本:指肝脏。“罢”,音义同“疲”,和全身筋的活动有关。“罢极之本”,说明肝主管筋的活动,能够耐受疲劳,是运动机能的根本。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