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意见>《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时间:2022-03-25 04:55:01 意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志愿服务是指个人在履行自己责任与义务的前提下,自愿无偿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与技能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工作贡献力量的行动。从1993年开始,中国志愿者行动被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大学生志愿者也逐渐成为社会志愿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前多数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青睐,对大学生志愿道路的研究以及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在事实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与对策。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首先,从组织者方面来看,一般由各高校的团委来负责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了使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更加有序的开展,高校通常会选择成立大学生志愿服务总队的方式,然后通过各系院团委的帮助,在各系成立相应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分队。从而构成一个全校性的志愿服务系统,更加有序高效的开展一系列青年志愿活动。另外,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时间来看,各高校将志愿服务活动贯穿在大学生的一学年中,同时又有重点集中,尤其把重点放在大学生的暑假期间。由于暑假时间较为宽裕,这便为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志愿活动组织者的问题。一个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情况往往跟活动的组织者有着莫大的关系,而中国是一个志愿服务开展相对较晚的国家。因此,不管是在志愿服务机制方面还是在宣传效果方面与部分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势必会影响大学生对青年志愿服务的理解,产生一定的思想误区。另外,各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一般为该校的在校大学生,而由于大学生人生阅历以及经验方面的局限,往往影响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策划。

同时在校大学生易把眼光局限在校内,从而未能与社会更好的接轨。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单薄性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志愿服务内容类型的单薄,当今大学校园的志愿服务活动大部分仍然是从传统路线出发,开展一系列的传统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关注留守儿童,义务支教和社区服务等活动。这样传统型的志愿活动我们当然要传承,但不能仅仅拘泥于这样的传统活动,而是要打开思维更好的发展与创新。二是志愿服务内容深度的单薄,部分大学生承办志愿服务活动往往局限于固有的思维,局限于校园,不能将思路往深度与广度的方向扩展。同时,许多活动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与技术性,有时仅仅只能满足被服务者的需要却不能满足大学生自身更深层次的需要,长此以往便大大削弱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与积极性。

(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问题。我们都知道资金是确保一项志愿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如今,大学生开展一项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往往是来源于所属院校的团委,由团委拨款给各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还有就是活动组织者向有关部门提出志愿服务活动的申报,请有关部门进行资金支持;此外,还有小部分的资金是来源于大学生对外交流,依靠社会的一些赞助。不管是获取资金的哪种方式,我们都能发现获取资金的不确定性与有限性,同时也没有具体有关对资金的调用应如何进行控制的规定,这也必然造成了志愿服务活动资金混乱的现状。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当今志愿服务不断发展,虽然有一些关于志愿服务的地方性的法规已经产生。但是,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一项全国性的法规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规范与保障。因此,大学院志愿服务在法律制度方面是极其滞后的。在许多高校,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责任与义务这一块是较为模糊的,同时也缺乏对意外事故的应对能力,如果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出现意外伤亡,却没有有关的法律对其进行保障,便会出现志愿者无法可依的局面。如此局面也必然对大学生志愿义务服务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与此有关法律的滞后也同样给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可持续化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如何更好的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

(一)从大学生志愿者自身角度出发。

1、高校加强对志愿者的思想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从而增强大学生志

愿服务的能力。各级党团应当在组织思想上对青年志愿者的培养采取高度重 视的态度。首先要让大学生在思想上理解青年志愿服务的精神,让学生把志 愿服务当做是一种内化主动的行动。其次,在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联系实 际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让学生懂得如何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的同时也 可以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2、拓宽志愿服务的领域。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是与时代社会发展紧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密相连的, 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时代性, 开展传统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要有针对性的,结合各自专业特色来开展

多样化、个性化的活动。大力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创新与拓展。

(二)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资金保障

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资金来源,一方面是院系团委或有关部门的拨款,

另一方面是来源于社会企业的赞助。由于资金的有限性从而制约了青年志愿 服务的发展。因此,应当制定一些政策来鼓励有关部门或企业对志愿活动的 资金支持,例如:对于曾对志愿服务活动给予过资金等其他方面帮助的企事 业单位或个人颁发一定的荣誉证明,对于企事业单位还可以在税收方面给予 一定的优惠,从而调动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更好 的实现在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保障。

(三)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志愿者的法律保障机制。

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志愿者的安全保障与法律支持,可以通过制定

并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以及志愿服务安全知识的培训,让大学生志愿者得到 法律的保障。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应当对志愿服务有跟深刻的认识与调研, 从而更好的建立和完善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大学生的权益 在社会、政府和学校都得到充分的维护,让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更加持续的 向前发展。

总之,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也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对大学生自身而言,起到了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作用。另外,也对社会志愿服务事业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所以,在今后的上生活中,更需要人们正确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以及在活动中产生的问题,从而制定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更好的培养得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

班人。

大学生群体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和思考2017-05-11 22:13 | #2楼

一、 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志愿服务的内涵与特点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不分年龄、性别、民族、宗教及政治背景,愿意贡献个人的时间与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在当代社会,志愿服务是在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产物,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1年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曾经给出过这样的评价:“志愿者、志愿组织和志愿行为的产生及蓬勃发展是出于全球化时代下人们这样一种更加强烈的合作需要。”

“团结、互助、友爱、进步”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也是志愿服务开展的行动纲领。“奉献”是前提,“友爱”是基础,“互助”是途径,“进步”是目的,在这八个字的引领下,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在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

1. 志愿性是志愿服务的核心品质

志愿服务的核心品质就是“志愿”二字,也可以理解为体现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 志愿者的品质。志愿服务不同于为谋生计所提供的服务,不同于为获取报酬而付出的劳动。志愿服务是作为社会人自觉自愿地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是对现代公民文明意识、道德观念提出的要求。

2. 公益性是志愿服务的价值体现

很多人把志愿服务简单的理解为乐善好施,也有人把志愿服务看成是高唱凯歌, 实际上这种理解是有局限性的。志愿服务不是单纯的慈善事业,更不是只作表面文章的政绩工程,志愿服务不是法律规定必须履行的义务,但是却高于法律既定的义务,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奉献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

文明前进的责任,志愿服务让参与者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是“助人”,也是“自助”,是整体受益的行为,是志愿服务的价值追求。志愿服务的这种公益性正是其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3. 组织性是志愿服务开展的基本保证

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健全完整的组织体系,离不开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 伍。志愿服务活动的服务管理机构、行动指导中心、各类志愿者协会、公益服务社团等组织形式,搭建了志愿服务活动的网络框架。通过立项、调研、实施、评价等过程环环相扣,使志愿者的管理更加规范,使用更加有效,有力地保证了志愿服务的开展和良性发展。

二、 承担责任、延伸触角——志愿服务的主体及内容

志愿服务的主体是人,本文将研究的主体范围缩小至大学生群体,重点探讨年轻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发挥的作用。

2017年12月5日是第21个国际志愿者日,而大学生作为主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已有很长的一段历史。1993年12月共青团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并开始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1996年的第三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上,上千名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为大会提供了多项服务。进入21世纪,大学生志愿者的工作范围更宽更广,除了一些日常性的服务工作外,更在一些对专业技能要求甚高的岗位上发挥作用。伴随着志愿者团队的成长,志愿服务也有更加丰富的内容。调查显示(图1)参与社区服务、义务家教、自发的捐助帮困等等,都成为大学生们经常性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1. 近年来,各类大型赛会相继举行,从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到F1国际大奖赛,从APEC会议到2017年上海世博会,都可以看到大学生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这些大型活动让

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生涩起步迅速成长,预计2017年北京奥运会需要近10万名志愿者,2017年的上海世博会计划培训的志愿者数量预计将达到40万名。

大学生志愿者被安排在大型活动的各个岗位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最初大学生们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服务性工作,随着大学生对自身要求的提高,随着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对志愿者招募、培训的系统化、规范化,现在很多技术性的岗位上也有了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比如F1国际大奖赛上海站的第一次比赛中,就启用远洋专业的大学生来担任赛道助理裁判,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不仅任劳任怨而且熟悉旗语,圆满完成了裁判任务。

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赠也是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志愿服务形式.2017 年12月上海市血库血源告急,消息通过媒体发布后青年学生纷纷挽袖献血,短短三天就缓解了医疗部门的用血紧缺情况。来自新疆的大学生别尔得别克,2003年加入中华骨髓库,得知配对成功的消息后他激动得说:“终于等到了”,他成为全国首例哈萨克族捐赠骨髓者。

2. 以智力帮困为主的志愿服务

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研究生支教团、赴滇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青年志愿者医疗服务进社区等志愿服务项目,都是青年人以知识和智慧帮助他人、服务他人。大学生在思想认识、知识结构、文化水平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以智力帮困为主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是适合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的。

大学假期为这类志愿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大学生文化、科技、卫 生“三下乡”活动从1996年开展至今已经11年了,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农村及不发达地区提供教育、医疗、农科等方面的服务已经成为一项持久的、系统的工程。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2017年暑期“三下乡”团队达到了214支,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多达3000余名。大学生科技兴农服务团、大学生支教服务团、大学生医疗卫生服务团、博士生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团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情欢迎。

2003年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来逾万名大学毕业生响应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踏上了服务西部的征程,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西部地区的发展默默奉献。

3. 长期开展的社区公益服务

社区志愿服务首创于天津,1996年开始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将志愿者服务引向了广泛的城乡社区中。比如大学生和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结对,“一对一”开展的义

务家教、同伴教育等形式服务社区建设。目前,以社团、班级、党团支部等大学生基层组织为单位,和社区建立长期的服务合作关系,定期进行公益服务活动的现象非常普遍。2003年,沪上某高校的优秀学生培养实体“华英苑”和上海市打浦桥街道合作共建,大学生志愿者“大手牵小手”与街道的初中男生结对,开展男童人生发展导航行动。该行动中大学生与中学生畅谈人生理想,规划学习生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围绕该行动展开的一系列男童发展调研还被列入了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课题。

北京大学法律援助协会成立于1994年,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日常性、专业化的学生法律援助组织,本着情系民权社会的宗旨,为社区的法制建设出谋献策,为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法律援助服务。除了北大-法援之外,华东政法学院的法援社团、厦门大学的法律援助中心,都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多样,这与大学生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互相认可是分不开的,仔细观察所开展的服务内容,我们还不难发现,这些服务活动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是巨大的。让大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向广阔的校外天地,亲眼看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能够帮助年轻学生更加真实的了解国情民情。志愿服务不是单方面的施舍,在学生们进行志愿服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来自受助方的真诚谢意,这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同时也激励当代大学生更加主动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表1来自于对1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们认为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对自身、对社会的影响绝大部分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材的有效途径。

表 1

三、 服务社区、塑造品质——大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现实意义

社区是大学生开展日常志愿服务的重要阵地。因为地域便利、联系密切、情况熟悉,大学生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操作性非常高。

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长见识、增才干、作贡献的内在需求。今日的大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这一层面上,

他们渴望把所学与现实结合起来,把自身成材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社区服务恰恰在这点上作了突破。开展社区服务时尽管有些工作“张家长,李家短”较琐碎,但生活本身就是由无数个平凡组成的,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对于生活的真实就会得到切身体验。社区里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服务对象让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学习如何去适应社会,使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重新认识了自己、给自己确立了人生座标。在服务过程中大学生塑造了人格,培养了爱心。

社区因为大学生的加入增添了活力,又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走进社区的大学生志愿者也以他们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思考方式,为社区工作注入了活力,更给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带来了崭新的风貌。在积极参与街道和居委会建设、管理中,既培养了大学生独立处理工作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与人交往的协作能力。通过服务他人,不仅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净化,更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真正体会到期了服务他人的快乐。这里收录的是一位大学生志愿者担任“居委会主任助理”第一天的经历:“早上八点钟就赶到了居委会,因为街道里的小学生正在等着她辅导功课;十二点钟一下课,扒了几口盒饭她又急着去探望孤寡老人,照顾老人家的冷暖;下午二点钟未得休息的她又协助居委会干部,参与邻里调解,充当“调解员”的角色……这一天尽管忙忙碌碌,超过预想,但她确感到从未有过的“充实感、成就感”,这也许是许多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之后的内心真实写照。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参与社区服务较少,未经过锻炼的学生,通常会眼高手低,理论远离实际,谈论的是将来怎样改造和影响社会,而不关心现在如何适应社会竞争、符合人材需求。而那些经常参与志愿者社区的学生经过锻炼后心智都相对比较成熟,能比较客观、深刻地分析和理解社会,既注重对书本知识的把握,又能够地置身于社会实践之中。因此他们思想情绪稳定,不会轻易被人所左右。大学生通过社区中的摸爬滚打,渐渐养成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判断事物的标准,在他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少了盲目和冲动,为成功增加了可能。

四、 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社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成功案例

近期在广州某高校做的一份调查表明,有95%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社区服务之后普遍认为“思想上有了深刻变化”并且“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还有97%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志愿者社区服务“培养了吃苦耐劳精神”、“增强了学习动力”、“进一步明确了社会需求与个人能力的结合点”。在参加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大学生中有98%以上的人认为,参加这项活动的感受是“大家普遍欢迎”、“大部分人表示支持”、“如果今后有机会,

多多参与”。可见,社区服务这种社会实践形式已经得到了大学生的接纳和认可,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各高校直接参与社区服务的人数占在校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而且还在突破。

1995年东华大学机械学院为了培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成立了帮助残疾人家庭的志愿者服务队,是上海第一支由大学生参加的“义务家教服务队”,从而开启了专门为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功课的先河。之后,为残疾人子女义务家教的队伍像雨后春笋般地孕育而生,并冠以一个非常贴切的名字——“智力助残”。

“智力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推出,使青年志愿者们有了用武之地。他们乐于投入这种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活动,因为这种助学形式可以灵活安排时间和形式,对自身的学业影响不大。并且残疾人家庭自强不息,在逆境中勇于拼搏的精神也震撼了志愿者的心,志愿者从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净化。所以说,“智力助残”的过程是施助人与受助人都有收获、共同进步的过程。好多学生志愿者在“智力助残”活动中受益非浅,他们感动地说说:“当初自己的一个小小的选择,影响的是两个人的人生。”“我教会他的,也许只是几道数学题;而他教会我的,却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

如今,东华大学“智力助残”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人数不断壮大,除了为残疾人家庭提供义务家教外,还参与到了社区“阳光之家”的教学活动中去,帮助残疾人掌握技能,快乐生活。现在参加上海市“智力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有17所,参与助学的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已有50个,志愿者3000多人,受助学生1000多人。

五、 多面剖析、各方努力——大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活动内容和形式,已经由原来的单一性走向多元化和多样性,从集中组织走向社区自发行动,服务领域和对象也在不断拓展延伸。社区志愿服务要长期长效的开展下去,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

首先是对大学生志愿者本身的要求。大学生们多国际性的大型活动非常重视,但是对于长期开展的社区志愿服务似乎不那么热情。2017年的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2017年的北京奥运会,2017年的上海世博会,这些大型赛会的志愿者宣传招募过程中,组织者明显感到大学生们热情高涨,报名人数远远超出实际需要的人数。这种情况说明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希望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希望锻炼能力增长见识,这是一件好事。然而,面对通常是默默无闻的社区志愿服务,大学生的热情是否依旧高涨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此外,社区志愿服务的内涵在不断的衍生,已经摆脱了单纯的家长里短式的服务内容,诞生在欧洲校园的“科学商店”就是利用大学生的智力资源服务社区的一个成功尝试。1970年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学生在老师的支持下,用自己的智慧帮助非营利客户解决各种科学问题。1990年以来,这种根植于社区、由大学支持的“草根”组织在欧洲蓬勃发展,目前共有60多家。而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稍稍“变脸”后的“科学商店”也得到大力推广,逐渐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目前上海有三个大学成立了科学商店,以上海海洋大学的科学商店为例,结合该校的特色学科,设立了“食品安全与检测服务部”、“食品营养与健康服务部”、“社区水环境服务部”、“健康饮水服务部”、“水族科学服务部”等7个贴近市民生活的志愿者服务部。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专业技能,才能学有所用,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应有的智力价值。

当代大学生在投身志愿服务时应该清醒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他人服务。另一方面,也应该站在服务对象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寻找需求和给与的和-谐。

其次,要加快志愿服务法制化的进程。志愿服务开展到今天,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志愿服务组织的工作人员招募问题、资金来源的正规化问题,决志愿者及其组织的社会地位问题,参加危险性志愿服务的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问题等等都需要法律法规来解决。而目前除了一些地方性的志愿者服务章程之外,仍然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明确志愿者的权利义务、规定志愿服务组织的运作规范。

事实上志愿服务法制化,用法律手段加以管理和推动是迫在眉睫的。实际上,志愿者即享有服务权,同时又享有被服务权。在志愿者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志愿服务组织也应为志愿者提供服务。明确志愿者的社会地位,在于通过法律手段来规定志愿服务的种类、时限(一般分为临时、短期、中期或长期)、地点(异地或当地)、津贴(有偿或无偿)等。这样有利于确定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及服务对象的权利义务,明确专业义务服务与志愿服务的区别,保证志愿服务项目的资金来源,从而使志愿服务管理与发展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还有,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调控作用。截止至2017年12月,遍布中国城乡的基层志愿者服务站、服务基地超过8.9万个,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到1379万人,已经有6省7市实现了地方志愿服务立法,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的完善日益成为志愿服务活动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其实无论是大型赛会还是社区服务,都是志愿服务的某个方面,都需要大学生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去关心和服务他人。组织机构在宣传大型活动时声势浩大,培训使用志愿者规范系统,而在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上则“冷静”对待,投入甚少,也是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

另外,大学生身处校园的环境之中,和社区的沟通方式单一,不容易获得全面的服务需求信息。这就依赖于组织机构及时完整地提供的需求情况,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的参与志愿服务项目。这种志愿服务需求的信息化过程,也有利于社区更好的调配志愿者资源,更加科学的进行志愿者管理。

组织机构是志愿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之间的维系,青年学生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并不完全客观、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并不全面、对处事态度的把握并不老练,组织机构要看到这些缺憾,通过前期的信息收集和传递统一志愿者的思想,通过过程控制掌握志愿服务的方向和进程,通过评奖评优肯定志愿者的工作成效,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再者,区别志愿服务和义务劳动,给志愿者以必要的劳动报酬,实现长效运作机制。中、外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有偿还是无偿上。中国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多为义务性质,志愿者无偿地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志愿服务的经费大都来自政府资助、社会赞助或志愿者本人义务提供。青年志愿服务多为有组织地进行,服务对象和活动时间都是根据社会需要而定。

西欧和日本的志愿组织规定志愿服务为非营利性服务,志愿者可以要求、接受服务对象为其提供基本食宿和最低生活费用。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保证志愿服务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法国人认为,志愿服务有别于义务服务,因为义务服务有的是慈善性的,有的是强制性的,并且完全不应获取报酬;而志愿服务不排斥获得维持志愿者基本生活的报酬。在美国,约有5000个全国性和地方性组织以及民间志愿者团体,他们的经费来源多为慈善机构资助和个人捐款,而受惠的群体和个人也视经济能力而负担一些费用。可见,这种非营利性并不是完全无偿。

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并没有经济来源,如果组织机构能够正确的理解报酬的性质,给予大学生志愿者必要的劳动报酬,一方面能够解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而后者正是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发挥的保证。

最后,校园和社会要达成共识,实现和-谐互动。大学和社区中的各种角色对志愿服务的理解是有些不同的。虽然志愿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学校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和鼓励,但也有些老师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大型活动使用志愿者时间非常集中,干扰了学生正常的专业学习,他们不是很赞同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社区的一些服务对象不理解志愿者的服务初衷,觉得现如今人们对于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会再有甘愿奉献的人了,志愿者为他们服务是有目的性的。这些不一样的声音不是空穴来风,也给大学生们参与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们需要在学业顺利的基础上坚持理想信念,处理好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关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消人们心头的疑问。而学校和社会也要以宽容的心态理解和引导青年学生处理好各方关系,调动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社会里的每一个角色共同用营造的。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与思考】相关文章:

统计宣传工作的现状不足和思考06-02

青年志愿者工作展望05-18

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活动方案11-18

志愿服务工作展望05-18

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总结(通用5篇)02-25

青年志愿者工作展望书05-18

青年志愿者工作总结03-03

青年志愿者工作总结05-10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现状与展望05-18

雷锋志愿服务服务口号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