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技巧>《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时间:2022-03-25 05:25:44 技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是落实“育人为本”教育方针的要求。新课程理念强调,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主宰的数学课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获得未来发展需要的基本数学素养,形成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能力。

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就需要改变传统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创设积极的数学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性质和意义”,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观察国旗旗杆,让学生测量旗杆的高度。学生在既不能放倒旗杆,又不能爬上旗杆的情况下,表现的束手无策。在学生急于寻求解决方法的时候,教师利用比例知识,在地上竖起一根2米高的竹竿,让学生分别测量出竹竿的影子和旗杆影子的长度,然后很快的计算出旗杆的高度。这个学习过程,学生在积极的情境中,主动参与,深刻感知了比例的知识。再如《求平均数》的教学,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有几十位评委给选手打分,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再把剩下评委给分的平均数做为这个选手的最分。既然是求平均数,为什么还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对这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引入数学课堂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求平均数为什么还有这样的做法,这样合理吗?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有了充分的深刻认识,不去掉最高的评分和最低的评分,这两个分都是极端分值,它可能影响到选手的得分,表现出不公平不公正。去掉评委中打出的最高分和最低分,能消除个别评委对选手的偏见分数,消除对选手的影响,这样是合理、公平、科学的。学生充分感受了数学科学的魅力。

二、动手操作,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感悟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在做数学中

学习数学。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次,教师要求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教师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教师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在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 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三、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斯宾塞曾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例如:在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计算“鸡兔同笼”问题,“笼中有鸡、兔若干只,数头共有50,数足共有134,问鸡、兔各多少只?”这类问题有两种解法,可以假设都是鸡或兔求解:假设都是鸡,那么就应有足100只,多出134-100只足,所以有兔34÷2=17只。假设都是兔,则应有足200只,缺少足200-134=66只,所以有鸡66÷2=33只,认真综合思考两种方法:第一种解法可以简化为:足数减去头数的2倍,差除以2,就是兔子的只数。第二种方法可以简化为:头数的4倍减去足数,差除以2就是鸡的头数。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此类题目的计算、解决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如再遇此类问题,就可以直接计算,不必再经过繁琐的假设过程。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恰当的数学猜想,在猜想中产生创新灵感。整个过程中,教师精妙点拨,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考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数学知识,树立了学习信心,感悟到了数学的魅力,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

29

【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相关文章:

谈教师家访的策略04-09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03-09

绩效考评的主体06-08

市场营销策略促销策略05-18

学习雷锋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05-19

学风建设主体班会总结05-18

大学生面试策略和技巧04-17

大学生求职策略和面试技巧05-01

解析家访记录学生成长环境的策略04-09

构建高效课堂总结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