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方案策划>调研方案>《旅游扶贫调研方案参考

旅游扶贫调研方案参考

时间:2022-04-01 06:02:46 调研方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旅游扶贫调研方案参考范文

  旅游扶贫作为当前扶贫的一项重要工程,旅游业应该带头打起脱贫攻坚战,使贫困地区和群众早日脱贫奔小康。现在爱汇网小编就来为你提供一些旅游扶贫调研方案参考。

旅游扶贫调研方案参考范文

  旅游扶贫调研方案1

  红安县位于大别山南麓,全县版图面积1796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场、区)、402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66.5万,农业人口53.7万人。红安地处集中连片开发的大别山区,1986年被确定为全国贫困县,2002年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被列为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一直以来都是湖北省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一、基本情况。

  红安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和223位共和国高级军事将领,走出了三支红军主力,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登记在册有名有姓的仅为22552人。至今县城北部七里坪镇许多村庄的建制仍没有恢复。因为红安在革命年代的巨大牺牲,造成了地广人稀,又因地处山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等问题导致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近年来,按照“以红为魂,红绿相融,城景一体”的旅游发展思路,我县抢抓“十二五”时期发展机遇,现已创建4旅游扶贫调研方案景区3家,3旅游扶贫调研方案景区2家,3旅游扶贫调研方案以上景区个数在全省县市排名第一;5星级农家乐3家,4星级1家,4星级以上农家乐个数在全市排名第一。具有省级旅游名镇1处,省级旅游名街1处,省级旅游名村2处,全县已建成乡村旅游景区(点)10多处,发展各类农家乐400多家,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万余人。2014年,全县旅游接待游客425万人次,同比增长28.7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32.64%。2014年红安抢抓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七部委联合实施的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机遇,成功申报9个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

  二、旅游扶贫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我县有55个重点贫困村和50个老区村,2010年到2014年底,五年来,我县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15.99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10.16万人,减少5.8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30%下降到2014年的18%,下降了12个百分点。五年来,我县共安排专项资金近1500万元,整合各类资金达1亿元以上,在全县105个贫困村实施旅游扶贫项目,实现旅游收入近10亿元,接待农户年均收入2万余元,许多农民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在乡村旅游项目实施过程中,种植业、养殖业收入增幅分别达到22%和34%;优势农产品、具有乡土特色的手工艺品得到开发,道路、饮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完善,通过发展旅游全县带动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总人数达11200人以上。

  一是核心景区、龙头项目全要素驱动。位于天台山管理处的对天河村、夏畈村就是通过旅游扶贫成功脱贫的案例。这两个村子属于典型的生产条件较差的山区贫困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依靠外出打工赚钱、种植农作物变现、养殖换零花钱、揽临时工补贴家用,收入不稳定,群众有脱贫的愿望,却无致富的出路。“十二五”整村推进扶贫中,、县政府为对天河村、天台山村、夏畈村寻思路,谋发展,认为两村庄有自身无与伦比的优势:邻近天台山风景区中心区域,紧邻对天河探险漂流项目。每年探险漂流项目接待游客达10万余人,守着这么好的优势资源就是捧着最大的金饭碗。景区周边的旅游开发最怕的就是村民“一窝蜂”的跟风做旅游生意,粗糙混乱,无序经营最终是砸了景区的招牌。如何让村民既是景区发展的缔造者,又是景区发展的受益者?我们引导村庄和红平旅游公司(对天河漂流经营公司)开展旅游合作。由漂流公司在漂流起点和终点统一规划旅游服务区和售货长廊,由村委会统一管理将上述经营场所和项目免费提供给本村村民经营,村民可以在这些区域售卖漂流服,漂流鞋,玩具,食品,小吃,快餐等。在漂流高峰期,一个售卖点一天可收入5-6千元。景区自驾游客的司机、漂流艇等都是由有货运资质的村民进行转运来增加其收入,周边村民在景区承担了河道护滩员、安全员、保洁员等大部分工作,村民在周边开办农家乐、酒店的不下40余户,部分农户种植高山有机茶、发展山野菜加工、养殖黄牛、山羊、土猪、土鸡等用来接待游客。依托对天河漂流项目、天台山风景区深度开发,周边3个村庄及沿线镇村成功脱贫。对天河村、夏畈村、天台上村等80%以上的农户打旅游牌,吃旅游饭,村集体年均收入达30万元,90%以上的农户户平均旅游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

  二是红色经典、名人故里全领域带动。红色旅游的脱贫成效同样显著。“十二五”时期,红安制订了“以红色旅游为龙头,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整合全县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产业升级”的长期战略规划。重点发展旅游业这个龙头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通过做大做强旅游业,带动农村产业调整、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把人流、物流、信息流引到了山区、老区,让山里人站在了开放、发展的潮头,过上了好日子。从2005年开始红安依托61位开国故居,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遵循修旧守旧原则,恢复故居原貌,以“打造一处故居,致富一方百姓,带活一方经济”的发展思路,启动县直部门“一对一”帮建工作,每年修缮一处故居,带动周边村庄依托红色景区脱贫致富。2011年启动“故居路建设”,修缮完毕了43位开国、3位名人故里总长124.5公里的64条通村线路,实现了故居路直通家门口。目前已修缮完成并对外开放的秦基伟故居、王近山故居、陈锡联生平事迹展馆等,吸引了众多各界人士前来瞻仰参观,红色旅游逐日火热起来。村容村貌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村户以前的房屋都是依山就势而建,东一家西一家,随着红色旅游升温,在感觉到发展“瓶颈”的同时,村民自觉改变散乱破旧的落后村貌,统一规划新农村建设,如秦基伟故居周围的5个村,按照建设规划,都将建成集新民居、旅游、现代农业等为一体的新农村,不仅可为红色旅游置换出巨大的发展空间,还可彻底改变各村散居、散乱现状。景区周边村子30%以上的农户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旅游,乡镇顺势引导农户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特色种养殖业,游客在进行观光采摘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

  三、现阶段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精准扶贫。一是编制全域旅游规划。根据全县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色,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红安县(2015-2030)中长期旅游发展规划》。确立了“三线五大板块”的旅游格局。将旅游扶贫纳入大别山经济社会试验区建设规划,并与“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做大县域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旅游业在调结构、转方式的促进作用。二是配套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按照绿化、美化、硬化、娱乐化和基础设施配套、公共设施配套的“四化两配套”建设指导,使旅游扶贫工作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率并重。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特点,科学合理编制各乡村旅游点的发展规划。目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已编制完成《天台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湖北大学旅游发展规划研究院已对长丰村开展实地考察,正着手编制《长丰村旅游扶贫试点村开发建设指南》,由黄冈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的《草鞋店村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已完成初评。三是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立足我省提出的“产业实力变强、贫困农民变富、荆楚乡村变美、基础条件变好、文明程度变高”的“五变”目标,综合利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形成观光休闲农业、特色村落体验和乡村休闲度假,形成了休闲观光农业风景区、优质水果采摘园、农业科技园等多个乡村旅游品牌,成为“美丽红安”发展的新产业。

  (二)项目带动造血扶贫。一是景区撬动扶贫开发。据统计,平均每个旅游扶贫调研方案级景区带动周边旅游核心扶贫村3个,带动非核心旅游乡村18个。红安集中力量打造了一批功能完善、品质较好的精品景区。目前,全县规划建设旅游重点项目86个。其中建设完成景区有李先念故居纪念园、秦基伟故居、王近山故居、华缘生态农业观光园等。吴氏祠景区成功创评为3旅游扶贫调研方案景区,引进市场主体,加入戏曲表演等名俗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祝家楼传统村落修复工程完成修规,并落实项目资金200万元。影视城和娄子石战场投入使用后,带动了红安的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这些景区的建成,有效带动了附近贫困村的脱贫致富。高桥镇长丰村位于高桥镇西南4公里处,有11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湾。在旅游扶贫实施过程中,长丰村是“红色村庄”依托旅游业带民致富的典型例子。长丰村红色旅游资源禀赋突出,这里走出了一位(李先念),一位国务院副(陈锡联)。在旅游扶贫活动实施过程中,长丰村依托“主席故里”的品牌效应,构建了九龙冲红色旅游核心区。李家大塆原先是长丰村最偏远的自然塆,伴随着2011年李先念故居纪念园(坐落于李家大塆)成功创评为国家4旅游扶贫调研方案级景区,这里的村民们终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致富契机。长丰村在上级领导及各级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引入资金进行开发,完善交通饮食等基础设施,来李先念故居纪念园的游客也日益增多。村庄主动融入九龙冲红色旅游核心区规划建设,发展红色旅游经济,村民在景区附近开办农家菜馆、餐厅、家庭宾馆等数十家,制作“红安老米酒”、“红军帽”、“红安花生”等“红色礼品”已成为村民致富新产业,李家大塆全组农户大都直接参与餐馆经营或是旅游纪念品专卖,加上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红色旅游”为村民描述了一条清晰的致富之路。二是真金白银精准施策。整合部门资源、凝聚社会力量,调动积极因素,创新扶贫机制,成立8个专门指挥部,实行专业对口扶贫,增强贫困对象自我“造血”功能。同时,按照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建立贫困县资金整合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鄂政办发【2015】63号)文件,黄冈、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黄办发【2015】10号)文件精神,结合红安实际,制定《红安县精准扶贫政策扶持实施意见》,成立扶贫资金整合领导小组,计划2015至2017三年统筹整合资金12.8亿元(2015年3.8亿元,2016、2017年均4.5亿元),用于精准扶贫,同时配套制定了《红安县旅游产业扶贫实施办法》具体实施旅游扶贫。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实施现代服务业扶贫。贫困户依托旅游自主创业给予5万元/户全额贴息贷款;贫困户在景区或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办小型宾馆或农家乐,每户给予10000元/年的奖励;开办超市根据规模大小给予1000-5000元/年的奖励;贫困户在市场主体打工就业、或参与入股分红,脱贫一个贫困户奖励市场主体或旅游业主500元,带动一个脱贫致富,一次性补助年利率5%的贴息贷款5万元。

  (三)创新机制产业扶贫。一是创新旅游扶贫模式。红安探索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方联动、多措并举”的旅游扶贫模式。明确干部包保责任和市场主体联保责任,鼓励企业主动担责,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方式,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让当地村民参与企业建设开发,带动周边农民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如红土布织锦专业合作社辐射36个村,带动800多户农户约2000余名贫困人口从事大布生产加工,年人均增收8000元。二是将旅游与农业生态联姻。按照“红色引领,绿色随行”的思路,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流转,全县共计流转土地20余万亩,培育出和乐源生态园、春晓家庭农场、华缘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49户,为红安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其中和乐源葡萄园为当地600余名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村民每年打工收入250万元,并带动周边36家农户种植葡萄。七里坪镇周家墩农业示范园建成后,村集体经济年可增收10万元。红安正邦公司提供了500多个工作岗位,每年给农民带来约1200万元工资收入。这里不得不提到华缘农场(华缘农业合作社简称),它是红安2013年通过招商引入的市场主体,农场利用“农旅模式”,通过流转1700多亩市场效益较低的丘陵土地,发展特色农业庄园,不仅实现了土地价值翻倍,而且旅游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扶贫的根本目的。以周边的何家湾村为例,原先村庄交通不便、土地收益低、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空心化”问题比较严重。通过土地流转村民租赁给合作社建成了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草莓采摘园、华缘花海种植基地等,农民得到了一份租金收入。随着农场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业为主要职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出现,在农场帮忙工作的农户,就像工人一样,上班按计时领取工资,每月有2000多元钱,仅工资年均收入2万余元。特色农业生态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日接待游客量少则几百,多则上千,村里原来留守的老人和孩子面对接踵而至的游客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大量回归,在周边开办农家餐馆和客房、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农村现存问题在这里自然解决,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整个村子其乐融融,和谐美好。三是搭乘“互联网+”快车。投入资金升级智慧旅游软硬件,全县所有星级酒店和3旅游扶贫调研方案级以上景区,开通免费模云块Wifi覆盖,所有星级酒店都配套智慧旅游查询平台,游客可在酒店内通过查询平台了解旅游信息;2014年11月佰昌集团与阿里巴巴签署合作协议,阿里巴巴红安产业带正式上线;今年11月,京东红安特色农产馆建成,特色旅游商品老君眉茶叶、红安花生、红安大布、手工制品和粮油制品等销往全国。目前,阿里巴巴红安产业带已入驻企业100多家,涵盖旅游农副特产、农家乐订房订餐等多个行业。截止目前,依托互联网已实现旅游交易额120多万元,为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区输送游客5万余人。

  四、旅游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今年中央精准扶贫会议后,全县精准识别贫困户23981户、56798人,贫困发生率11%。全县呈现贫困人口多、面积大、程度深,产业发展根基不牢,农村基础设施不全等诸多现实问题。

  (一)旅游扶贫认识不到位。我县旅游发展季节性和地域性明显,这是掣肘旅游扶贫的瓶颈。红安作为全市旅游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主题突出,但是特色不鲜明。一些党政组织和领导,将旅游扶贫单纯的等同于旅游开发。在旅游扶贫工作中没有将旅游发展与农村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工作的良好方法。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虽然通过试点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面貌,但是水、电、路等设施建设在许多有能力开展旅游扶贫的贫困村组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在建档立卡的96个贫困村中,具有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红色经典等开发前景的村组不在少数,但是大都基础条件比较落后,道路通畅率仅为53.5%,通客车率仅为45%。

  (三)旅游开发资金投入总量不足。为解决贫困乡村和贫困户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配套资金实行重点扶持,但由于我县贫困山区和贫困人口多,致使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用于旅游项目发展的资金不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

  (四)旅游扶贫缺乏科学指导。突出表现在个别村镇选择项目缺乏科学论证,正确引导。而是凭领导主观意志上项目,导致项目效益不好,许多干部不注重调动群众从事自主脱贫的积极性,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资金整合力度不足。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抓龙头项目带动扶贫。着力推进高桥亮剑军事主题公园国防教育基地、深鸿润红安·中国城、天台山风景区、王近山、陈锡联、秦基伟故居等3旅游扶贫调研方案级以上景区建设,打造八里吴氏祠、华河祝家楼、七里周八家、永佳河喻畈村等20个传统村落,创建十大3星级以上农家乐,扶持华缘生态农场、和乐源、青鹏苑等十大生态观光农庄,加快影视城、东方战场影视基地等影视拍摄外景基地系列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以大项目为载体,扩大贫困人口直接从业和间接从业人数,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实现旅游扶贫目标。

  (二)加快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重点打造七里杨山村、盐店河村、许葛楼村等9个具有资源禀赋的国家旅游扶贫重点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接待条件。一是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公路通行能力。通往9个旅游扶贫重点村的道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村内群众集中居住区域户间道路畅通,硬化率达到100%;主要道路和群众集中居住区域建有路灯照明系统;建1处以上生态停车场;规范和完善旅游交通标识,形成可进入性强的乡村交通网络。二是大力实施人饮、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到户户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话、通宽带网络、通闭路电视(卫星电视接收器)的“五通”目标。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土坯房改造、棚户区改造、移民搬迁、小流域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村级服务社区等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旅游发展能力。四是每个旅游扶贫重点村都要新建1处旅游接待点,配备1名专兼职导游;新建1处农村文化广场,设置健身娱乐器材,经常性举办乡村文体娱乐活动;结合新医改和“万村千乡”工程建设标准化卫生室和小超市或商店;结合“厕所革命”新建1处以上水冲式旅游厕所;鼓励有条件的村建设民俗风情园、休闲垂钓采摘园等能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的项目。

  (三)推进旅游创业扶贫。一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按照我县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和分布情况,充分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风情和地形地貌特点,深入开发农村古村古镇旅游资源,引导乡村旅游发展,集中连片发展农家乐、渔家乐、休闲农庄,开发地方特色菜肴。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达到房间整洁、床铺整洁、用具整洁、厨具整洁、餐具整洁的“五洁”标准和有电视机、电话机、电脑、饮水机(烧水器)、水冲式卫生间、热水器的“六有”目标。二是大力发展乡土企业。兴办和扶持一批从事特色手工艺品、绿色农产品开发的龙头企业和专业村、专业户,突出绿色、健康、生态理念,重点发展富有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制作精良、物美价廉的旅游纪念品、特色食品、土特产、手工艺品等,通过在佰昌电商微商营销等方式,让红安特色旅游商品走出去,赢得市场,提升旅游商品价值。三是加强文化传承。对皮影戏、荡腔锣鼓、红安绣活等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及合理利用,积极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计体验活动、乡村剧场、民俗舞台、工艺作坊等,把农事、嫁娶、划彩莲船、玩龙灯、鼓书等本地特色的民俗活动实景呈现,寓教于游、寓游于乐,让参与者获得报酬。四是鼓励各村成立乡村旅游公司或合作社、农家乐协会,到2017年,培育乡村旅游经营合作组织30家以上。旅游相关部门制订卫生、安全标准和服务规范,加强行业指导和管理,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推进观光农业发展。一是一村一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建设以板栗、葡萄、草莓为主的休闲采摘园,以蜂蜜、土鸡、土猪、淡水鱼、野猪驯养繁育为主的特色养殖园(场),以油菜、食用菌、花卉苗木繁育为主的特色园艺作物园。二是园区示范。积极培育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建成周家冲等10个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点),持续打造规划布局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生产要素聚集、增收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

  (五)创新旅游扶贫机制。通过旅游资源入股、投工投劳等运作模式带动创收扶贫。采取公司+农户(贫困户)、能人带农户(贫困户),能人吸纳或租赁贫困户山林、果园、土地、房产等生产资料、资源合作参股,共同建设等形式。由政府规划,企业或能人牵头,市场化运作。引导、鼓励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能人进行开发建设,根据需要吸纳或租赁贫困户的部分果园、鱼塘、山林、土地等生产资源作价参股,经营业主返聘贫困户家中劳动力在经济实体中从事管理和生产,拓宽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渠道。鼓励和引导贫困户积极尝试“托管”、“托养”和“集中订购、分散养殖模式,形成利益链接机制,让贫困户成为龙头企业的主人,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六)助力旅游商品开发营销。充分挖掘我县特有的红色文化和绣活、大布等手工技艺,利用丰富的地理标志农副产品等资源,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发展特色旅游商品,培育旅游商品企业和品牌,促进农副产品增产扩销,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如,充分整合珍珠花、绿豆粑等特色菜品,包装提升红安花生、红苕等绿色食品,形成相对统一的品牌形象对外宣传推广和销售。针对身体有缺陷,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积极引导扶持开辟佰昌旅游商品电子商务,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旅游商品销售,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做到网店与实体店销售齐头并进,不断扩大网上购买的比例,提升“困难中的困难群体”生存发展质量。加强宣传推广,制订市场宣传推广方案,制作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示范户的标识标牌和宣传折页,通过微信、微博、微电影、节庆和媒体专栏专题、户外广告牌等多种方式,提升旅游扶贫重点村乡村旅游的市场影响力,树立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品牌形象。支持高桥镇长丰村等有条件的重点村积极发展智慧乡村游,纳入乡村旅游扶贫信息综合平台,提高乡村旅游在线营销能力。

  (七)加强人才技能培训。加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重点培训家庭经营、就业创业、电子商务、实用技能,通过送教上门、办培训班、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不断提升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职高、技校等教学资源,重点加大对贫困户、特别是贫困家庭未升学的子女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参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旅游扶贫调研方案2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化,创新发展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必然要求,而乡村旅游扶贫就是扶贫开发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20xx年x月x日至x日,xxxx县政协第十三界委员会农经界别组赴兴隆考察调研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通过对三桥滨州移民新村、兴隆玫瑰农庄和卡麂坪传统古村落民居保护的考察调研,对我县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旨在探讨乡村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扶贫已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理清扶贫攻坚思路,增添扶贫攻坚措施,实施新一轮精准扶贫,已成为各级政府使命崇高的艰巨任务。

  贫困地区是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区域,更是扶贫重点投入的地区。乡村旅游扶贫丰富了扶贫开发的形式内容,提升了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乡村旅游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是调整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农民收入结构的重要手段,自然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是资源优势的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其本质都是为了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是促进贫困地区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助力。

  一、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xxxx县通过实施特色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扶贫支柱产业。一是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目前新建龙桥、长安、太和、云雾民族风情街,板壁房,保存浓郁川东特色民居和人文景观,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基地的形象和档次。新建三桥、龙桥、蜀鄂、杉木等扶贫移民旅游新村,与绿树花草相映衬,与景区景观相辉映。农户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商贸和后勤服务,实现安居乐业、经济增收。二是建设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培育餐馆、宾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业。制定出台《xxxx县乡村旅游农家乐补助标准及验收办法》,搭建贫困地区创业协会和小额信贷金融服务平台,采取政策扶持、信贷、借款贴息等方式,解决资金困难,鼓励引导发展。已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农家乐1000家,总床位12000个,餐位15680个,接从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贫困群众2000余人。致力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开展乡村旅游景区知识、乡村旅游扶贫营销、农家乐服务规范、农家乐基本厨艺等专项培训30余期,培训从业人员1.2万人次,大大提高了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电子商务村,增强景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发展。三是壮大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围绕“示范带全域、旅游促产业、产业辅旅游”的思路,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头,发展“养生休闲”农业特色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园、规模化生态养殖。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本土企业,围绕乡村旅游要素,扶持、引导农业产业企业发展。鑫桥特色种植、云龙牧业生态养殖等龙头企业逐步成长,与之相应的就业群体、服务团体正在形成,走上致富之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立足资源、市场和乡村旅游发展,谋划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布局,支持、引导实施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红豆杉生态原料林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4.1万亩,繁育红豆杉种苗7000多万株。带动5000余户农户种植红豆杉,近200农户实现年收入超万元;发展脐橙30万亩,油橄榄6万亩,实现产值15亿元;大力发展四季特色小水果15万亩,满饱游客眼福和口福,带动成片农户致富。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建成兴隆扶贫观光园、鹤峰油桃基地、江南脐橙观光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新增产值1亿元,户平增收2万元。四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发掘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内涵,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凸显三国文化、诗城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积极培育壮大巩义美术产业群,开发名优特产品、绿色食品、传统工艺品,以及民风民俗手工制品和民族饰品等旅游产品。五是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了聚龙观光园等2个3旅游扶贫调研方案景区、铭阳等3个2旅游扶贫调研方案景区、回龙和杉木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乡村旅游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发展缺乏共识联动

  乡村旅游扶贫是旅游产业与扶贫产业相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两种完全不同的产业的结合,有一个探索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发展共识,主要表现为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旅游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作用、乡村旅游与巩固农村经济地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乡村旅游扶贫思路不明确,理念不清楚,引导不给力;乡村旅游扶贫很大程度处于扶贫部门自说自唱的阶段,宣传推荐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得到凸显;公安特种行业管理,文化、工商、税务、旅游、卫生、防疫等部门管理服务还没有跟进,产业联动发展机制还没形成。

  (二)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受扶贫项目资金投资周期的约束和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形成的多是“几间房,几张床,天热歇个凉”的低端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深沉,已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产品缺乏市场分析,同质化现象突出。季节性强、效益不佳;开发方式粗放,急功近利、模式单一,文化内涵单薄,无法形成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三)发展环境急需改善提升

  贫困村多处边远高寒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往往是对外交通条件是最差的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必须改善和提升道路等级、用电保障、饮水安全、环境整治等环境条件。

  (四)服务管理缺乏规章规范

  一是制度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由于跨多种行业,缺乏法律法规支撑,管理服务职责模糊不清,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二是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有经营行为,就有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在经营过程中,主顾摩擦、食物中毒等大小纠纷都有可能发生。由于条件限制,乡、村、户处理纠纷的.能力已很不适应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需要。三是人员素质低。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扶贫操作中,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或当地农民担任,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本土农民,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五)乡村旅游扶贫“扶强不扶弱”

  由于贫困户多数是经济、能力、条件多种致贫原因叠加的结果,住房条件、个人能力、经济收入大多不符合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所必备的要素,所以乡村旅游扶贫的扶贫性也在一定程度饱受社会争议和质疑。由于乡村旅游投入大,点多面广,贫困户大多和旅游扶贫政策沾不上边。

  三、乡村旅游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认识,形成乡村旅游扶贫共识

  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形成乡村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战略的共同意识。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是推进扶贫开发、创新扶贫模式及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这一重大意义。

  (二)科学规划,强化规划操作性严肃性

  一是科学规划。把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一项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来策划规划。要站在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县人大通过的《关于加快xxxx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为指针,与白帝城—瞿塘峡和天坑地缝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xx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纲要等相衔接,突出扶贫特色和可持续性、可操作性,高起点、高规格制定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明确主题。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应该坚持丰富文化内涵、突出区域特色、培育品牌精品的基本方略,全力打造城市人群最关注的以文化、生态和健康为主题的扶贫品牌。三是注重规划的严肃性。乡村旅游扶贫总体规划,必须对全县的乡村旅游扶贫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在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规划执行的刚性原则,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延续性。

  (三)突出主题,打造乡村旅游扶贫品牌

  立足生态涵养发展,重点突出“生态休闲、健康人生”主题,提升乡村旅游扶贫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按照不同区位优势和客源市场,利用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等优势资源,开发避暑、健身、漂流、农事体验等旅游产品,形成比较全面的产业布局。要以“保护资源环境、荫泽子孙后代”主题。加强对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有选择地保留、有重点地保护、有计划地修缮古村寨、古民居和文物古迹。乡村旅游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拓乡村旅游扶贫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在重点旅游线路和景区(点),设立乡村旅游扶贫宣传推介窗口。利用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节庆媒介,宣传推介乡村旅游扶贫目的地。加快乡村旅游扶贫管理系统建设,积极开展网络营销,网络预定等旅游在线服务,指导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扶贫示范户建立网上预订系统,提高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四)整合资源,夯实乡村旅游扶贫基础

  一是加大财政扶贫的引导性投入力度。设置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重点向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倾斜;按照渠道顺畅、方向不变、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农民新村建设、民族发展、道路通畅、饮水安全、用电保障、环境整治等行业部门资金。二是拓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融资渠道。鼓励县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购买、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三是鼓励和支持项目区农民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资金、技术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富有活力的旅游服务经济实体,创新“公司+农户”、“公司+协会”等扶贫开发方式,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五)规范管理,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

  一是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管理体系。把乡村旅游扶贫纳入农村扶贫开发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实现乡村旅游扶贫“粗放式管理”向“依法扶贫”规范管理转变升级。二是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申报审批、管理使用、检查验收等制度,明确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支持的对象和范围,建立扶贫、旅游、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管理服务联席制度。三是走专业合作化道路。以村为单位成立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发挥其在市场开拓、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价格管理、投诉处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合作社+示范户”的模式,实行标识标牌、星级评定、收费标准、客源分配等“四统一”规范运行管理。四是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整合旅游、人力资源、教育、文化等培训资源,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人才的整体素质。

  (六)创新机制,实现扶贫效益最大化

  一是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方式。对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在享受乡村旅游普惠政策的同时,可以享受d级危房改造、宅基地复垦、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地灾救助、三峡库区移民等政策的叠加扶持。还可以享受扶贫的信贷贴息、低息和无息借款等特殊政策;由企业开发的旅游景区,政府给予相关扶持政策时,将扶贫责任捆绑给企业。企业必须履行优先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收购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门票收入提成用于贫困户扶危济困、社保扶贫补助、经济发展扶持等扶贫义务。建立乡村旅游扶贫互助组织,探索无偿扶贫资金有偿使用机制,实现循环使用、滚动发展。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坚持乡村旅游扶贫资源集体所有、村民共享。通过制定村规民约、乡村旅游扶贫互助组织等方式明确并公示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利润分配、项目受益农户等重大事项,使乡村旅游扶贫成果真正惠及贫困农户。三是建立扶贫项目成果巩固机制。加强扶贫项目后续管护指导工作,建立“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管护机制,发挥扶贫项目效益。

  总之,xxxx乡村旅游扶贫要立足生态涵养区发展“三步走”战略,以“建设长江三峡国际休闲度假中心”总体目标,以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和天坑地缝景区为依托,以产业化拓展为平台,以发挥乡村自然生态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走特色化、规范化、品牌化和可持续一体化的道路。

  旅游扶贫调研方案3

  今年1-6月,我区参与旅游接待农牧民群众已累计达2.6万户、10.3万人,实现旅游收入8.3亿元,人均增收0.81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其中,全区重点培育的“拉萨人家”、“日喀则藏餐”、林芝“仁青家庭旅馆”、“巴青农庄”等一大批乡村旅游藏家乐品牌已闻名区内外,乡村旅游扶贫初显成效。

  强化规划引领,全方位高标准谋划旅游精准脱贫。

  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讲求实效”的旅游精准扶贫总体思路,坚持做到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坚持突出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先后编制完成《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旅游产业扶贫规划》和《西藏自治区2016-2020年旅游产业精准脱贫实施方案》。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充实旅游精准脱贫领导机构。

  根据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统一部署,结合推动旅游产业扶贫工作实际,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副主任肖传江任组长,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嘠玛泽登任常务副组长的旅游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全面指导、整体推进全区旅游产业扶贫工作,通过积极沟通与相关部门之间协作配合,坚持做到从安排部署、政策引导、提升服务、资金投入、管理培训、宣传推广等方面不断加大协调保障力度,指导地(市)旅游部门全面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为整体推进旅游产业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强化分步推进,坚持专题调研与精准施策相结合。

  为切实摸清底数,准确掌握脱贫乡村当地资源禀赋、扶贫对象致贫原因,努力实现措施制定与旅游脱贫的精准结合,我委领导先后4次带领相关处室人员深入相关地(市)、县(区)和重点旅游扶贫村开展调研,为科学实施“一村一方案、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帮扶措施搜集资料、建立档案。其中,为充分发挥“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的旅游扶贫试点示范作用,8月23日—25日,石玉辉副主任带队委规划处人员先后深入拉萨市城关区夺底乡维巴村和堆龙德庆区桑木村开展旅游扶贫试点示范村摸底调研。同时,委党组还坚持做到每月召开一次旅游扶贫专题会议,认真听取旅游扶贫工作进展,研究破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稳步推进旅游产业精准扶贫工作。

  强化动态管理,突出做好旅游扶贫建档立卡工作。

  结合旅游脱贫攻坚任务部署,为便于动态管理,建立一手动态管理数据,切实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地(市)、到县(区)、到乡(镇)、到村组,落实到户、到具体人头,我们组织各地(市)、县(区)全面开展了旅游产业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精准建立人有名、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县有电子档案、地市有平台、自治区有数据库的扶贫信息管理平台的旅游产业扶贫信息管理系统。

  强化项目支撑,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找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结合点,力求精准施策、务实高效,积极通过项目拉动、资金安排、政策扶持、人员培训、品牌建设、宣传推介等撬动社会资源和资本投入,鼓励广大金融机构开展旅游贷款和扶贫融资,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引导实施一批“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重点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目前,已安排2113万元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专项资金,并会同区发改委协调落实2016年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建设项目14个,总投资达1400万元。同时,我们还积极向国家呼吁将纳入国家发改委、旅游局扶贫的151个重点村扶持资金由10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通过实施贫困村“六小工程”、贫困户“三改一整”等工程,切实做好30个试点村旅游扶贫相关工作,通过“输血”与“造血”型产业扶持,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旅游服务、实现旅游脱贫。

【旅游扶贫调研方案参考】相关文章:

扶贫工作调研方案05-11

扶贫帮困调研方案05-11

乡村旅游扶贫考察调研报告怎么写04-13

旅游市场调研方案05-11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03-17

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01-11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01-03

扶贫主题调研报告05-02

乡镇扶贫调研报告05-06

2022精准扶贫调研报告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