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百分网手机站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解题方法探讨

时间:2020-12-12 11:54:45 试题 我要投稿

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解题方法探讨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所占分值18分,是高考语文中的重头戏,决定着高考语文的成败与否。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这类试题呢?下面就以近年的高考试题为例对此作一番探讨。

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解题方法探讨

  1审析题干,坐标定位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以要求为坐标来定位,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试题。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要准确地解答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审析题干要求,并以其为坐标定位。俞伯牙与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内容叙述在文章的第二段,文中就有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钟子期对俞伯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分地兴奋和感激?等句子。通过以上的分析,这道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地凸现在我们的眼前。

  2整体阅读,搜索提取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例如,2002年高考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必须整体阅读全文,根据命题要求,在全文中去搜索提取信息。放眼全文,文中的第一段就有两千多年前的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神往和渴求充满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等句子。文章的第三段也有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等句子。这些语句就从两个方面说明知音已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再如,2002年高考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在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解答这道题,同样要整体阅读全文,根据题意,搜索提取信息。原文中第三段、第四段就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这方面的内容。第三段中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知音总是越多越好!第四段中有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以上句子都说明了作者要唐突地劝慰他的原因。

  3理清文脉,举纲张目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在强调整体阅读的同时,必须紧紧把握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脉络。只有把握了文章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才能举纲张目。例如,2002年高考北京试题第22题通观《一片树叶》)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

  (2)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要准确地回答这道题,我们就必须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含着深刻的哲理;同时也要抓住文章的线索。本文在观察自然时是以时间为线索。原文第三段中就有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的一片树叶。那是去年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第五段中有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第六段中有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第七段中有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你的踪影等句子就较好地体现了作者描写树叶的季节顺序,回答问题的第一小题也就水到渠成了。回答第二小题,就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原文第八段中有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变化;第九段中有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到的启示等句子,这些句子,很好地回答了第二小题。

  4优化整合,准确答题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答题,必须扣紧文本,优化整合,方能准确高效。为达此目的,特提出如下几种方法以飨莘莘学子。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的答题,难度大,要求高,往往事倍功半,或者废力不讨好,是高考语文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运用中心主旨句移用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21题就可以移用原文中的中心句来回答: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应在失去钟子期之后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再如,200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第11题,对于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作者的独特感悟____传统文化的渊源:____

  要准确回答这道题,用原文中的语句可谓天衣无缝。说明作者的独特感悟就直接移用原文第二段中湿了的大自然的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来回答;说明传统文化的渊源仍可直接移用原文第二段中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来回答。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以恢恢乎游刃有余地也,而再也不会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了。例如,回答2002年全国高考第20题,我们就可以运用第一段和第三段、第四段中的关键语句和关键词来组合答案:①知音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知音成为了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②知音的传说在《吕氏春秋》、《乐府解题》等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再如,回答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第22题第2小题,也同样可以运用原文第九、十段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组合,答案可为:

  (1)当你生命将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

  (2)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例如,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第22题就可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本题答案可为:①从今年仲夏开始去年初冬____今年春天____初夏暑天____秋季____明年春天。(1)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的态度。(2)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再如,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第21题: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请试着分析。要准确地答好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阅读题干,准确地理解题目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根据全文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原文第二段中就有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这个主旨句。因此,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再用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来照应,同时,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了人与自然亲切和谐生命相依相通的关系。此后我们便可以把这些内容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1)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位置。(2)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或表达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