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百文网手机站

中考语文的答题小技巧

时间:2023-02-03 11:17:42 中考 我要投稿

中考语文的答题小技巧

  语文学习需要通过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累自己语文学习素材,也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提高自己做题的速度,掌握必要的做题技巧,所以做语文试题也很重要。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的答题小技巧,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考语文的答题小技巧

  锦囊一明确考查重点 复习有方向

  中考语文重点考查的是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还涉及一些语文基础知识以及语言运用能力。因此,中考语文复习必须强化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要提醒的是,强化阅读和写作训练,不是多做多写,搞题海战,而是要结合自己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强化训练题,重点要放在归纳解题技巧和总结解题思路等方面。

  锦囊二 熟悉考查内容,复习有策略

  目前,各地中考语文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三大部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写作。

  1、积累运用部分的复习:要强化61篇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做到既理解大意又能熟练背诵、准确默写。十部中外文学名著的大致情节要能基本清楚,可以采用编写故事梗概的方法来梳理和记忆。语文运用能力的考核题型较多也较灵活,因此,要通过做一些练习来熟悉和强化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

  2、阅读理解部分的复习:在进行阅读理解能力训练时,一定要明确一个观念,即认真仔细的阅读是理解分析的前提,没有认真仔细的阅读,理解也就无从谈起,答题的准确率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要做到认真、细心、投入,千万不能一目十行,而要字字句句细加推敲,养成边读边想边做批注的习惯。

  现代文部分的阅读,首先要强化文体意识,读完文章,就要能基本确定该文章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的阅读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复习时必须搞清楚之间的差异,这样,回答题目才有针对性,不至于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文言文部分的复习可分两步走:课内文言文要做到能准确、流畅朗读,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能大致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课外文言文复习,可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即阅读一些与课内文言文相关的文言小短文,一方面培养文言语感,一方面将课内学到的文言知识及时迁移到课外,从而提高课外文言文的解题能力。

  3、写作部分的复习。写作是表达能力的综合运用, 就其能力层级而言应该属于“创造”。文章一旦被写出来,不论其水平高低,只要不是抄袭,都可以看作是同学们的一种创作。因此,在复习阶段,考生们要学会独立思考,用独特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生活,为在考场上写出鲜活的文章积累充足的素材。当然,掌握一点基本的写作技巧也是需要的,但是更多的还是要注意积累生活感受,要培养自己对生活环境、周围事物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有了丰厚的积淀,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写作能力的强化训练,着重要在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方面多下功夫,尤其要学会写具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语文的外延性和生活的外延性相等。一个同多彩世界、火热生活隔绝的人,要想学好语文,考好语文,无异于缘木求鱼。中考语文考查的不仅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是考查学生对生活的评判能力。希望同学们热爱生活,关注社会,这样才能在语文学习和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锦囊三制定复习计划复习有步骤

  1、用好三段时间早晨时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记忆背诵的最佳时间,可以充分利用早晨时间背诵古诗文,或者阅读一些课外小短文,以便扩大自己的语文积累。课堂时间:听课一定要全神贯注,全身心投入,同时要积极思考,善于提问,有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不让任何疑难问题轻易逃过。课后及自习时间: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要适当浏览一些精短美文或时文,或者做一些精彩语段摘录,或者写一些素材笔记,有了充分的准备和丰厚的积累,考试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从容自若。

  2、用好三种策略分块复习的策略。可根据复习重点,分出若干板块,分块进行知识点梳理和能力的强化训练。比如将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诗文按朝代或文体顺序切割成若干块,然后分块背诵默写,这样化整为零,可以保证识记的计划性和有效性。读写结合的策略。语文阅读的过程也是培养写作能力的过程,在阅读文章时就要用心思考这篇文章是如何构思的,有什么特点,在选材和写法上有什么可取之处,这样,在进行阅读分析时,也是一次很有成效的写作训练。强化训练的策略。虽然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但是,考前进行必要的强化训练,还是能起到较好的效果的。比如语言表达,根据中考语文评分要求,凡是表述题,都要求语言通顺流畅,准确规范,所以考前加强书面表述训练,形成规范使用语言的习惯,那么,在语文表述方面的失分几率自然会大大降低。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三)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四)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做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五)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六)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八)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九)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十)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十一)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