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时间:2024-04-23 10:16:55 炜玲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以及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必要了解不同民族间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这个更有利于民族的团结与生活。那么,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侗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侗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

  “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侗族的风俗习惯

  换灯带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送春牛

  侗族传统习俗,时在农历立春日。这天,家家修整、打归牛栏,用嫩草、糯米酒饭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2人提着书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2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桃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月也和拦路歌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打油茶

  侗族饮食习俗。桂北其他各族也有。用茶叶、包谷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与糍杷、黄豆、花生等配制而成。吃时加姜丝、葱花、胡椒粉、鱼腥草等佐料。还有打虾米、鱼崽、粉肠、猪肝、瘦肉等荤油茶的。“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家的规矩。打油茶时,主、客围坐火塘,主妇负责烹调、送茶。第一碗必须端给贵客或长辈。主人说声请,客人方可饮用。连喝4碗,是表示对主人的最大尊敬。农历九月十五日,侗族青年走寨时,更兴喝油茶,要连喝15碗,边喝边对歌。油茶能提神、祛风湿、防治感冒、增进食欲,有很好的保健、医疗作用。

  引路郎

  替新廊接引新娘的男子。侗家特有婚俗。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兴旺、被本寨乡亲公认为最幸运的人担任。婚期前一天,引路郎带上一应礼品前往女家。睡到鸡叫头遍,寨上姑娘把嫁娘闹醒,起来打粉肠油茶,姑娘们吃饱喝足,才放新娘出门。引路郎要机智灵敏,能说会道,不怕诘难。姑娘们越闹得欢,越证明新娘最合群,新娘的亲属就越高兴。喝粉肠油茶,寓意新娘出家,姐妹们牵肠挂肚,心连着心。

  定亲茶

  龙胜县侗族婚俗。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男方要准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酒席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情况。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侗族的服饰

  服饰特点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服饰装饰

  头饰和银饰是平秋妇女最讲究的装饰品。她们擅留长发,用红头绳扎发盘在头上再包黑纱帕,脑后别上银簪、银梳,头戴银盘花、银头冠,耳吊金银环;领口两组银扣对应排列,外加钭襟扣两组;颈戴五只大小不同项圈;胸佩五根银链和一把银锁用以镇魔压邪;手腕戴上银花镯,四方镯等。银饰品中有雕龙画凤,鸟虫花草等图案,均为当地匠人所制造。此装古朴繁杂,银光闪闪,叮当作响。

  颜色特点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清江龙国家级非遗——施洞苗族独木龙舟节

  中国人历来喜欢龙,且对龙比较尊宠。特别是贵州黔东南苗族人民,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苗族先民遭受来自恶劣自然环境的困扰,以及旧社会统治者的强力压迫,于是把幸福团结的希望寄托在民族吉祥物——龙的身上,认为,龙变化多端,能隐能现,神通广大,可以云行雨施,能够袪邪消灾,是为人类带来福泽,保人间风调雨顺、人蓄兴旺的神灵。”

  台江县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苗族人口占98%,苗族文化浓厚而丰富多彩,其中,施洞独木龙舟节是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苗族地区每年举行一次的盛大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实则上是苗族同胞祭拜龙神的一项重要活动。

  中国民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各地都有划龙舟的习俗。传说这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为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其实,我国一些地方的龙舟竞渡跟屈原无关。清水江两岸苗族的龙舟节,则在农历5月24日至27日举行。当地人传说,这是起源于苗族古代一位老人因为其孙子被恶龙掳去杀害,而潜入龙宫、杀死恶龙的事迹。

  据传说,“恶龙”被杀死之后,各寨纷纷来分食“龙肉”。龙托梦给老人,希望大家制舟成龙形、每年划龙舟纪念,他并承诺保佑大家风调雨顺。风调雨顺是苗族社会一年到头最重要的期盼。老人答应了他。大家根据所分食的龙肉的部位(龙头、龙身、龙尾等)来确定各村寨龙舟竞渡活动举办的时间顺序。起止时间确定在农历的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第一天在施秉县的平寨村,第二天在台江县施洞镇的塘坝村,第三天在台江县老屯乡的长滩村,第四天在施洞镇的芳寨村。其中,以农历5月25日在塘坝村的龙舟赛最为热闹。

  独木龙舟文化主要分布于台江、施秉两县交界的清水江及其支流巴拉河沿岸的五十多个苗族村寨,这一带被学者称为“独木龙舟文化圈”。巴拉河村正好位于支流巴拉河汇入干流清水江的交汇处。距离巴拉河村四五公里的施洞镇则是独木龙舟文化的中心。据清光绪《苗疆闻见录稿》曰:“其舟以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水,行走如飞。” 台江、施秉当时隶属镇远府。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龙舟戏,形状诡异,以大树挖槽为舟,两树合并而成。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苗族独木龙舟,由中间一条母舟、两侧两条略小的子舟拼接而成,不可分割,传统上均用整木凿空而成。

  龙舟一般是每个寨子一只,村子大的有的是两只,也有些是一个宗族一只。平时搁置于龙舟棚内,到比赛时全寨青壮年一起抬到河边。独木龙舟文化圈各村立下村规民约,不管外出多远,节日期间都要回到家里,与家人、族人一起参加村里的龙舟赛事和联谊活动,否则,将罚款数百元至数千元。所以,平时在村寨里很少见到的年轻人,龙舟节一到便成群结队回乡。龙舟队伍必须包括1名鼓头、1名锣手、1名撑篙人、1名艄公、30多名桡手。鼓头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充任,锣手则由一名10岁左右的儿童担任。桡手由村里的青壮男人组成。均着传统民族服装,鼓头着装奇特,手提一面鼓坐在舟的最前面,背靠龙头,面向锣手和桡手。鼓头、锣手,一老一少,以鼓锣号令全队。艄公站在母舟的尾部,负责掌握龙舟的方向。桡手分成两排站立在两只子舟上,他们是决定龙舟比赛胜负的关键力量。此外,船头一般还有一名撑篙人,负责龙舟到岸后的停靠,比赛时则负责鸣放铳炮,制造声势;一名理事,专门负责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并向大家公布。在整个龙舟节期间,所有与龙舟有关的事务,从开始到结束都是男人们在操持,决不允许女人参加,女人被严禁登上龙舟,甚至触碰龙舟。

  龙舟出征之际,沿途亲友们纷纷鸣炮迎接,献挂锦旗,献赠鸭鹅、甚至肥猪,以示良好祝愿,除了龙舟竞渡的激烈、荣誉以外,各条龙舟所获礼物之多寡,也是各队竞争和显示的重要内容。比赛时,五湖四海的游客和各队的亲友们,包括各寨妇女均盛装出场,沿江观看,为水手勇士们喝彩,为自己的队伍加油。

  在农历5月27日在施洞河段举行划龙舟决赛后,龙舟队伍和助威的村民就地围着龙舟吃糯米饭、大块肉和糯米酒,被称为“吃龙肉”。

  然后,各村各寨选定黄道吉日,杀猪宰牛,邀请送了礼物的全部村民成员的“姑妈”(就是以姑妈为主体的所有亲戚朋友)一起回娘家举行正式的“吃龙肉”活动,全体聚餐、联欢。

  独木龙舟是苗族文化的骄傲,无论是双排站立划桡的姿势和装束,还是采木、凿舟,乃至下水、竞渡、接龙、食龙,其相关的仪规、禁忌和传说,无不显示出古老而浓郁的苗族文化气息,实属中华大地绝无仅有。龙舟节活动对于该文化圈苗族民众的民族认同和凝聚、社会稳定和延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走进侗族:感受独特的少数民族的风情,文化的瑰宝历史的痕迹

  侗族的文化是丰富多样的,充满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语言、音乐、舞蹈、建筑和风俗习惯,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侗族文化的核心。

  首先,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保留了许多古代语言的特征。侗族文字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其特点是每个字都代表一个音节,这种文字在侗族文学和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典型代表。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模仿杉树形状建造,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因为楼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议事的会堂,平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

  此外,侗族的建筑也是独具特色的。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代表,也是侗族人民的骄傲。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具有防火、防盗和集会等多种功能。风雨桥则是侗族人民为了方便两岸人民的交流而建造的桥梁,也是侗族人民休息、娱乐和交流的场所。

  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风雨桥的建设利于交通、休息避雨、会友、观赏江面风景,同时可美化侗寨环境,所以,风雨桥又叫花桥。

  侗族服饰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和手工制作,她们的服饰上常常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色彩艳丽,工艺精细。

  侗族一向被誉为“歌舞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流传着数十种民族歌舞,以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舞最受人喜爱。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除了鼓楼和风雨桥,侗族的民族建筑还有凉亭、吊脚楼等,不用钉铁,工艺精湛,堪称侗族建筑的“三件宝”。

  侗族的民族饮食也别具特色,甜醇的苦酒(侗王酒),香喷的油茶,陈年的腌肉腌鱼风味别具。

  侗家的抬官人、萨岁、婚礼、喜庆、岁时等习俗古雅淳朴,奇异独特。侗族的乐器有侗族琵琶、侗族牛腿琴、侗族芦笙和侗笛等。

  其次,侗族的音乐和舞蹈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侗族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节奏而闻名,常常被描述为“天籁之音”。侗族的舞蹈则以轻盈、优雅和流畅为特点,如“踩堂舞”和“拦路舞”等。

  最后,侗族的风俗习惯也是非常独特的。侗族人民注重家族和亲戚的关系,他们有着复杂的婚礼和葬礼仪式,这些仪式体现了侗族人民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敬畏。此外,侗族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吃新节”和“龙舟节”等,这些节日是侗族人民交流、娱乐和庆祝的重要时刻。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相关文章:

侗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03-28

侗族风俗习惯有哪些08-16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03-22

【推荐】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10-29

侗族的风俗习惯08-03

盘点侗族的风俗习惯08-20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09-03

少数民族侗族的风俗习惯11-24

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08-15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