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时间:2022-03-02 12:35:20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5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作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的十分准确,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作品,但流传至今,却依旧热捧真实,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场面壮观,描写的十分清楚,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地刻画出来。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他随和、善良、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有点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十分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有点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让我感到很可惜。《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

  这本描述俄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列夫托尔斯泰用浓墨重彩的叙述将很多的情景呈现在我的面前。其实看这本书是很费劲的,不说繁琐的人物心理描写,频繁的场景切换,众多的家族众多的人物关系,单单是他们的名字就够我喝上一壶的了。俄国人的名字可真不好记。

  最后娜塔莎和皮埃走到了一起,这是让人欢欣鼓舞的结局,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然后善良的人最终走到一起,为了生活,经历战争,体会离别,感受相聚。

  今天还把战争与和平的电影看完了,很高兴的是看到了奥黛丽赫本演娜塔莎,三个多小时的电影,算的上是冗长的了,有很多删节,也因为是早期的电影,演的跟话剧似得,但总的说来,还是挺好看的。

  要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总结这本厚厚的书呢,如果让我评价的话,用一个词语,那就是真实。

  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琐事,会偶尔的走入歧途,会在关键的时刻不知道选择什么,会时不时的犯傻但是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巧合没有走进最糟糕的路。我们都会迷惑,不懂得拒绝现实里的诱惑,不懂得用怎样睿智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但是也许,我们依旧能像皮埃那样,在各种没法拒绝的诱惑下选择常常沉溺于饮酒聚会,但仍旧迷迷糊糊的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因为贪图外貌娶了个爱慕虚荣的妻子,最后因为她和别人决斗却是一个侥幸自己没死叫别人负伤,当拿破仑的军队侵入莫斯科的时候,在战场里徘徊于生死边缘最终却还是回到了心爱的人身边。因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我们现在一刻不停的地走在追逐自己理想的道路上,为了生活,但是往往,却忽略了很多人性美好的品质,我们更多的在乎成功,在乎获得。然而,真诚的对待身边的人,善良的跟别人相处同样应该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质与精神,其实无所谓哪个更为重要,而是在于我们为其中一个而奋不顾身的时候,不去忘却另外一个。就好像现在的毕业,我们在担忧前途的时候,还会为了与同学的离别伤心流泪,这就是人性,我们把真实的感情嵌入了平凡的生活。

  努力的活着,去做有意义的事,即便经历苦难,也要热爱它,你永远不清楚,之后的你,会受到生活怎么样的犒劳与恩赐。哪怕现时的苦恼与困难让我难堪,我想,我也有努力的克服,热爱生活,就是热爱一切,我觉得,这再正确不过了。

  热爱生活,这,就这四个字,就是在看完战争与和平之后,我得到的。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

  《战争与和平》故事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役为中间,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严重事件,包含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败退等。经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在战役与和平环境中的思维和举动的描绘,展示了其时俄国社会的面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都有不相同的感受,今日小编给我们带来一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来看一下不相同的感受吧。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上简直无人能与之比美的无穷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不只数量众多,并且体裁丰厚,被誉为19世纪俄罗斯社会日子的百科全书,象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俄罗斯社会日子的全部对立和无穷的社会变化。

  假如说当我手捧《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是怀着敬重的心情的话,那么,当我读完《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由于,在此之前,关于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已经听说不少,今日,当我完好地学习了《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后,对小说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了解。

  领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十分明显、赋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毅力坚决,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践活动能力,更侧重于品德抱负的寻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厚,生气勃勃,酷爱大自然,挨近公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性。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役中得到了训练和生长,这几个首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了解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蜕化的个性,也被光秃秃地描写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战争与和平》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役与和平年代里的日子为情节头绪,生动地展示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侵略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戎行败退等一系列严重历史事件,体现了兵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力,讴歌了俄国人同仇敌慨精力和公民力气的无穷胜利。场面壮丽,构造明白,具有强烈时代感。

  我觉得,《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小说,对我来说,虽然有点艰深而新鲜,但经过这次学习,我对这样的世界名著有了开始的了解和学习愿望。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4

  手捧一本《战争与和平》,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以往总是崇敬拿破仑的勇敢和智慧,从未想到从俄国的角度去看这一段历史是如此不同。托尔斯泰以其深刻细致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壮阔而又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我从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让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场就是一个看似随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轻公爵形象。他厌倦上流社会的虚伪、无聊,不愿意被这种生活所束缚,因此他积极参军作战,期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功成名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他却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统治集团的'虚伪、无能,当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睁睁看着妻子难产死去。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灰心丧气,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虚无。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他隐居农村,只想独善其身。在皮埃尔的热情劝说下,他渐渐振作起来,在自己的领地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决定自己“应该平静而安稳地度过后半生”。直到遇见美丽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丽和无忧无虑激起了安德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他再次走进了彼得堡的喧嚣之中,加入了当时俄国的社会改革热潮。他赢得了娜塔莎的爱情,然而两人订婚后,娜塔莎的背叛又让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战争再度兴起,安德烈身负重伤,最终在娜塔莎的看护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寻求着一种超脱世俗生活的价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启发我们读者的思索: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这样的问题我想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应该曾经想过,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样经过了一个反反复复、时而兴奋、时而落寞的痛苦的内心挣扎过程,甚至很可能到现在都没有找到能够真正说服自己的明确答案。我想,这个我们苦苦追寻的、左右我们的生活态度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哲学吧。每个人的人生哲学都不尽相同,然而每个人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却颇为相似。是也?非也?哪里有衡量的标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于汨罗江畔叹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现在每个人都还是一出生就在不断追寻,并且在这个追寻过程中成长、老去、直至死亡。或许,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寻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然而人类怎能停止思考呢?虽然奥斯特洛茨战场上高远的天空依然飘浮着宁静、镇定的白云,老榕树依然岁岁枯荣,安德烈的心灵历程却不会停止。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5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读书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学识,更能够塑造我们的品质和性格。它可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也完全可以把读书当成一种心灵义务对待。在诸多文学作品中,我最为喜爱《战争与和平》,它的场面极为开阔,人物形象鲜明,有一种大海般恢弘开阔的美。

  世界的历史可说是一部战争史。自十字军东征,第一、二次世界大战,至近代亚洲的泰缅战争、中日战争,哪一次不是死伤惨重、民不聊生?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便是以四个豪族作主线,在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的交替描写中,为我们展现了1895至1820年俄国历史的生动画面。从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和平,是人性光明的表现。而战争,只能造成国破家亡、亡命伤身、人们流离失所的悲剧。

  记得小说主人公安德烈曾说过:“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战争中,硝烟弥漫,耳畔是听不尽的嘶喊声。但在士兵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是在呻吟、在流血,他们在企盼下一个消亡的肉体不属于自己!而战争始终具有其残酷性、现实性,那些士兵中,大多是从老百姓中抽出来的壮丁,他们来自各个地区、各个行业。为了战争,他们身份统一为士兵,也许有的人从彼此仇恨却站到了同一战壕里,因为目前他们共同的敌人是对面的机枪和炮火!

  有史以来,各种战争不胜枚举,我们真是避之惟恐不及。当世界人民一致期盼新世纪和平安定之际,随着3月20日那场流弹的侵袭、警报的骤鸣,却将一切愿望打碎!

  战争可以说是解决国际纠纷问题的最糟糕、最危险的选择。使用战争手段既不符合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安定与发展的愿望,也无助于从根本上消除引发纷争的固有矛盾;既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也会播撒新的仇恨与敌对的种子,甚至加剧不同文明之间的误解和对抗,使部分地区乃至全球局势陷入新的动荡和混乱。20日那隆隆的轰炸声,破碎的已远不止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

  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己使得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为之愤慨。立即停止对伊战争,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作者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呼吁我们“爱好和平的人们,联合起来吧,让我们只有一个旗帜——和平!”这个口号,应成为我们世界人民永恒的追求!“战争与和平”,我们渴望和平、摈弃战争!让我们乘着《战争与和平》这艘思想之船,共同祈盼和平,驱散战争的阴霾,还海湾地区一片祥和宁静的晴空!我们一定会生活在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美好世界!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6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7

  《战争与和平》这本书主要以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为中心,通过对几个贵族家庭的详细描写,反映了从1805年到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夕这段历史时期的俄国生活。

  1805年,拿破仑集结军队继续向西挺进。俄国受到了威胁,遂与奥地利签订盟约,共同抵抗法军。 虽然到处都是人心惶惶,但人们的生活并没有被打乱,贵族们依旧举行盛大的舞会接待客人,依旧和朋友们聊天玩乐。在莫斯科,人们生活平静,在另一边库图佐夫却在带领军队抵抗法军的入侵。皮埃尔的父亲去世了,他从一无所有变成了俄国首富,姑娘们都对他另眼相看;安德烈公爵参军了,公爵夫人为他生了一个胖小子,但公爵夫人死去了;尼古拉还一直在追求着索丽娅。没过多久,安德烈向娜塔莎求婚,可娜塔莎同时爱上了阿纳托里。过了一段时间,战争打到莫斯科来了,人们纷纷离开,逃往别处。战争进行得很激烈,双方伤亡惨重,安德烈也在战役中牺牲。拿破仑似乎很有胜算。1812年,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俄军胜利了。从那以后,生活恢复了平静。娜塔莎与皮埃尔结婚生子,玛丽亚和尼古拉也结婚了,人们都生活得很幸福。

  从文章中我体会到卫国战争中,俄罗斯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力量。人民都愿意参军为国牺牲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不怕死亡,随时随地做好准备战斗,只要国家用得上他们,他们哪怕是死也要完成任务。文章中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就拥有这种精神:朴实英勇、藐视死亡,他们都很有英雄气慨。文章中的库图佐夫遇事沉着冷静,脑子很灵活,每一步都思考得很详细、很周到,是人民智慧的体现者。在战争中俄罗斯能以少胜多,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小说中的三位贵族优秀青年安德烈公爵、皮埃尔和尼古拉公爵,都曾英勇地投身到卫国战争的最前线。安德烈公爵不仅是库图佐夫的好助手,还是人民心目中的勇士。他为国捐躯,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现在人们的好日子都是用那些英勇献身的勇士们的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呀!在战场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士兵们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战斗。他们从来没有想过退缩,只想着怎样才能胜利,才能让子子孙孙们幸福地生活,他们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那些被法军抓走的俘虏们,他们就算死也不屈服,也不出卖国家和人民,与胆小怕死、傲慢自负的拿破仑相比较,他们显得多么伟大、多么高尚。虽然他们很平凡,但是他们所做出的是令人尊重、敬爱的事,我们要向他们致敬,也要向英勇的将军、士兵、统帅等等一些人致敬,感谢他们所付出的一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8

  这几天,我重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描写战争笔触雄伟,描写日常家庭生活细腻感人。

  什么是战争?德国的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就是一场大规模的决斗;它是一种暴力行为,意在强迫对手服从己方意志;它是严肃的手段,为达成严肃的结果。在我看来,很少有什么正义的战争。战争是残酷的,表现在一个方面就是会有大量的人员伤亡,包括士兵和平民。

  安得烈公爵在第一次受伤后,幸运地活了下来;但是幸运没有光顾他第二次,他抛下七岁的独子,死去了。安德烈公爵的死很令人难过,他的儿子本已在出生时失去母亲,然后又失去父亲。虽然有姑姑照管他,但那姑姑在心底承认,对他没有对自己孩子那样的感情,虽然她也为此感到抱歉,并且想要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一个曾经那么依恋和爱戴哥哥的妹妹,在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后,还是要把重心放在自己家里。这也许就是人之常情?

  索菲娅是另一个令我同情的人物。她是一个孤女,自幼寄养在姑妈家。她爱她的表哥尼古拉,爱得坚定不移、毫不动摇。然而她没有财产,不能挽救已现颓势的贵族家庭,因此她的姑妈始终坚决反对。尼古拉的感情变化莫测,从来不能给她一个承诺,而她还是不计后果地拒绝了另一个追求者。索菲娅美丽、坚韧、通情达理,她为这个家庭做了很多牺牲,这是她的优点还是她的弱点?她知恩图报,阻拦了想要和人私奔的娜塔莎,保护和挽救了那个险些自毁一生的丫头。这个轻浮的娜塔莎不断地陷入恋爱,她为了一个面孔漂亮、头脑愚蠢的家伙放弃了和安德烈公爵的婚约,前者根本没有打算对她负责,后者为她再受打击。安德烈公爵在妻子难产死后一直心情冰冷抑郁,他因为娜塔莎而再次萌生的柔情和对生活的希望又破灭了。

  娜塔莎最后嫁给了安德烈的朋友皮埃尔,一个性情温和宽厚的富翁,生了一堆孩子。尼古拉娶了安德烈的妹妹,一个有钱的伯爵小姐。索菲娅一直未嫁,她尽自己所能为家里每一个人出力,却从得不到感谢。而娜塔莎对嫂子说,索菲娅是一朵谎花,不会结果。她忘了和索菲娅从童年时代开始的情谊,对她的陪伴和好处,显得无情无意。这很令我伤感。

  一部《战争与和平》写尽众多人物的悲欢离合,托尔斯泰作为一名文学巨匠,对人物的描写十分细腻准确,使人宛如亲见。我认为是托尔斯泰的作品使他伟大,而非他的人品。他曾和女农奴生下一名私生子,还把他的私密日记拿给妻子看,使妻子想要“烧了他的日记和过去”。他曾经嫉妒陀思妥耶夫斯基娶了一个好妻子,因为后者的妻子对后者的写作事业帮助巨大;他令妻子不断生孩子,却拿这事来责怪她“只会生孩子”。和这样的男人相处,一定很不容易。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9

  手捧一本《战争与和平》,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以往总是崇敬拿破仑的勇敢和智慧,从未想到从俄国的角度去看这一段历史是如此不一样。托尔斯泰以其深刻细致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壮阔而又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我从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让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场就是一个看似随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轻公爵形象。他厌倦上流社会的虚伪、无聊,不愿意被这种生活所束缚,所以他进取参军作战,期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功成名就,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然而他却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统治集团的虚伪、无能,当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睁睁看着妻子难产死去。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灰心丧气,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虚无。以往渴望建功立业的他隐居农村,只想独善其身。在皮埃尔的热情劝说下,他渐渐振作起来,在自我的领地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决定自我“应当平静而安稳地度过后半生”。直到遇见美丽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丽和无忧无虑激起了安德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他再次走进了彼得堡的喧嚣之中,加入了当时俄国的社会改革热潮。他赢得了娜塔莎的感情,然而两人订婚后,娜塔莎的背叛又让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战争再度兴起,安德烈身负重伤,最终在娜塔莎的看护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寻求着一种超脱世俗生活的价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启发我们读者的思索: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应当怎样生活?这样的问题我想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应当以往想过,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样经过了一个反反复复、时而兴奋、时而落寞的痛苦的内心挣扎过程,甚至很可能到此刻都没有找到能够真正说服自我的明确答案。我想,这个我们苦苦追寻的、左右我们的生活态度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哲学吧。每个人的人生哲学都不尽相同,然而每个人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却颇为相似。是也?非也?哪里有衡量的标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于汨罗江畔叹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此刻每个人都还是一出生就在不断追寻,并且在这个追寻过程中成长、老去、直至死亡。或许,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寻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然而人类怎能停止思考呢?虽然奥斯特洛茨战场上高远的天空依然飘浮着宁静、镇定的白云,老榕树依然岁岁枯荣,安德烈的心灵历程却不会停止。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

  今日我读了《战争与和平》这本经典小说,虽然不是理解很深刻,但也有了明确的认知感。里面的一句话使我印象很深:“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能够由爱转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桥炸掉了吗?”军官发问。“当然。”另一个军官洋洋得意的说。“代价是多少?”“不值一提,俩伤一亡。”军官无所谓地耸耸肩。我看到那里,不由自主地感到心里很难受,有这样把生命当做儿戏的吗?战争,死伤肯定是要有的,可是这样不痛惜士兵的死伤,也仅有没有素质的军官阶级才做的出来。

  读完整本书,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静。闭上眼睛,小时候听我舅公讲他年轻时如何打退敌人的英勇壮举一一浮此刻我的脑海中。

  我的舅公是一名和平时代的现役军人。33年前,1979年2月17日的黎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序幕被拉开了。中国军人用火一样的热血青春,铁一样的军魂,唱响了英雄的战歌。他们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宁,为了捍卫国家、人民的利益,抱着我们绝不侵占别人的一寸土地,别人也休想侵占我们的领土和人民。

  我的舅公那时候还仅有23岁,是个炮兵班长,告别祖国,告别亲人,雄赳赳地奔赴了战场,在炮火轰鸣中、机枪的咆哮中,他英勇杀敌,凉山、高平、老街都留有他和战友们的足迹。在打凉山的战争中,我舅公身负好几处伤,最严重的是他的右脚大拇指在炮火中被炸掉了。战争结束回国后,部队授予他战斗英雄的称号。

  每次我去南京奶奶家,总忘不了去看望舅公,一遍一遍地听他讲杀敌的事迹,看着舅公少了大脚趾的右脚,心疼地问他“此刻还疼吗?”此刻的舅公虽然地位不低,可是为人很低调,总是教育部下说:“虽然此刻是和平年代,但必须不能忘了警惕,忘了本。”舅公的家教也很严,不准赌博、不去娱乐场所,不住别墅,不搞特殊。到此刻为止,他家还住在部队的军区大院。

  有时候他会很自责,虽然打了胜仗,却没有把很多战友活着带回来。三十多年过去了,舅公在每年的清明节,都会约上当年的几个老战友一齐去广西的烈士陵园,那里埋葬了七千多名烈士,其中有他的排长、有他的战友。舅公每次去都会泪流满面,诉说着对他们的思念,告诉他们今日的祖国有多么的强大。

  我很崇拜我的舅公,视他为我心目中的偶像。我经常对自我说,此刻我要好好学习,多学知识,强健身体,长大了我要去当兵,像舅公一样保家卫国,做一个合格的军人后代。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1

  今日,我向大家介绍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生动地描述了1805年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列宁曾说:“《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战争多好呀!战争既能够掠夺国土,又能够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战争与和平》使我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完美,和平是最可贵的,当和平的土地上硝烟袅袅升起时,也就意味着战争的开始——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惊恐的神色,人们断水断粮,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和平,多么神圣的名词!

  我愿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国都建立起友谊和信任;我愿是一只洁白无暇的和平鸽,带着和平的使命飞向四面八方!读罢《战争与和平》后,……

  利用寒假这一段宝贵的时间,我最终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长达一百二十万字的著作《战争与和平》,不禁松了口气。这部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恢宏巨制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并以一八一二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当时一系列的大事件。不仅仅如此,我们还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看完整本书,我习惯性地闭上眼睛,脑海里却仅有那么少数的几位如此真实和鲜活主角让我无法忘怀。这几个人物贯穿整本书的情节,他们各自拥有不一样的思想和性格,在他们各自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中,都经历了一场身心战争与和平的洗礼。

  我忍不住想说说皮埃尔这个人,他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在上流社会过着衣食无忧却混沌不堪生活的皮埃尔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实再扮演着太多太多的主角:贵族、私生子、超级富翁,官场可怜的政治工具,公益者,战争俘虏,侵略者的朋友,好丈夫……

  读完了这本书,我接二连三地冒出了很多感触,就如:小时候的我,总觉得战争这件事其实一点也不算是坏事,因为战争既能够掠夺他国的国土,又能够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当读了《战争与和平》后,每当翻阅到那些描述残酷战争的篇章时,……

  读罢《战争与和平》,你真得会了解、联想到很多很多……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2

  《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史诗式的规模,反映了1805——1820年俄罗斯整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气势磅礴地展示了“无与伦比的俄罗斯生活的图画”,多方面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勇敢斗争的精神。整部作品以库拉金、罗斯托夫、鲍尔康斯基、别祖霍夫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主线展开叙述,人物心理、动作、表情分析描写透彻,生动具体。

  拿破仑率领着法国一百万人的兵马,轰开了俄国的大门,这引起了俄国人民的恐慌,人们对拿破仑这位军事天才嗤之以鼻,俄国军队边打边退,以少于对方一半的兵马和对方周旋,最后,竟然失掉了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之后,拿破仑开始渐渐衰败,在莫斯科,指挥军队毫无纪律地搜刮居民财产,落得的下场便是抱作一团然后落荒而逃。

  在俄国军队与法国军队周旋的过程中,曾打过几次著名的战役,是拿破仑的士兵丢盔弃甲,损失惨重,为什么一个原本不足以抗拒声势浩大法军的俄罗斯军队,如今却远远占了上风,那是因为俄国人民所拥有的那些法国军人所没有的品质——朴实、真诚、爱国、无私、舍己为国,他们看见了皇帝能够感动得热泪盈眶,在莫斯科即将被攻破的那段时间里,人们抛弃了自己的财产,远远地逃离了这里,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俄国人民从来没有想过在外国人的统治下生活,说明了他们有一颗爱国心。

  是的,失败从不源自于条件的好坏,而真正导致失败的原因,则是对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俄国人民没有绝望过,他们相信,并且认定他们终将把法国人赶出自己的领土,有一种“力”叫做“信仰之力”,正是这种力真正让法军感到恐惧,俄军冲锋陷阵,毫无怨言,把死视为在前线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把祖国视为心中最高尚、最圣洁的地方,爱国之心人皆有,但是,法军却禁不住金钱的诱惑,在金钱面前,他们丧失了理智,抛弃了祖国的利益,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爱国其实需要坚定的意志力,在危难面前,不退缩,与祖国同生死,共存亡。就如文天祥在被捕时所说的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死,才值得世人铭刻在心。

  近几天家里来了客人,丁丁跟他们玩的不亦说乎!一直坚持的阅读也放弃了,最后还是在我的提醒下阅读完了《战争与和平》,还主动写下了以上的读后感。人都有惰性,何况是孩子,但是,“失败从不源自于条件的好坏,而真正导致失败的原因,则是对事物所持有的态度”,对于生活也是如此,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每一天的生活,过得充实而精彩。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3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生动地描写了1805年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列宁曾说:“《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战争多好呀!战争既可以掠夺国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战争与和平》使我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贵的,当和平的土地上硝烟袅袅升起时,也就意味着战争的开始——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惊恐的神色,人们断水断粮,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和平,多么神圣的名词!

  我愿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国都建立起友谊和信任;我愿是一只洁白无暇的和平鸽,带着和平的使命飞向四面八方! 读罢《战争与和平》后,……

  利用寒假这一段宝贵的时间,我终于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长达一百二十万字的著作《战争与和平》,不禁松了口气。这部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恢宏巨制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并以一八一二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当时一系列的大事件。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看完整本书,我习惯性地闭上眼睛,脑海里却只有那么少数的几位如此真实和鲜活角色让我无法忘怀。这几个人物贯穿整本书的情节,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在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中,都经历了一场身心战争与和平的洗礼。

  我忍不住想说说皮埃尔这个人,他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在上流社会过着衣食无忧却混沌不堪生活的皮埃尔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实再扮演着太多太多的角色:贵族、私生子、超级富翁,官场可怜的政治工具,公益者,战争俘虏,侵略者的朋友,好丈夫……

  读完了这本书,我接二连三地冒出了很多感触,就如:小时候的我,总觉得战争这件事其实一点也不算是坏事,因为战争既可以掠夺他国的国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当读了《战争与和平》后,每当翻阅到那些描写残酷战争的篇章时,……

  读罢《战争与和平》,你真得会了解、联想到很多很多……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4

  作为一位读者,爱一本书是多么自然的事。

  《战争与和平》带给人无边的理想和希望,带给人信仰。是的,我想我是陷入了另外一种状态,不仅仅因为托尔斯泰那高超的艺术,而且因为他在书里所描述的那种广阔博大的情感世界与深远浩瀚的精神境界。它征服了我,影响着我,使我幻想自己也能够抛却卑微的尘世生活,融入到那样的世界——爱的世界,融入到永远明亮,永远纯洁,永远跳动着爱的温暖的火焰的世界。

  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犹如在一个巨大的阴影里徘徊。良久,视觉范围闪现出一个模糊又清晰的印象,后来便豁然开朗了。其中描写了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拿破仑、库图佐夫以及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写了人们的理想和鼓舞人心的目标,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的抗敌精神和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我感觉到,托尔斯泰不只想诉说这些,更重要的是要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这个世界本是一个整体,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无论托尔斯泰自己,还是他的国度。他所描绘的战争,他笔下的人物,无论善的、恶的,甚至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个完整整体的一部分,都铭刻着这个整体的烙印。这个整体在他看来就是真理,就是爱。正如他在书中写到“是的,爱,但是,不是对某种东西,为了某种目的或者出于什么原因的爱,而是初次——就是我要死的时候,看见我的敌人,我依华考|zk168然爱他的那种我所体会到的爱。我体会到那作为灵魂本质的不需要对象的爱。我现在体会到这种幸福。爱邻人,爱自己的敌人。爱一切——爱上帝所体现的一切。”

  这句话使我感受到爱弥散天宇,遍及四海。世界上没有比它更加有力的事物了,因为只有它,可以消除一切差别,包容一切苦难,消灭一切恶的根源。它使这个世界再没有个体的界限,再没有彼与此的分别,没有仇恨,互相平等。是的,我们都在里头,每个人,每个动物、植物,还有那些没有生命的事物。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人同河一样,每条河有时窄,流得急;有时宽,流得平稳;有时混浊,有时澄清;有时凉,有时暖。”人也是如此虽都有人类品性的根苗,但表现出的却各不相同,书中的各种人物也是因为爱而融合的。

  由此不由使我想到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呢?战争从来不能赢得它们想赢得的东西——真正的对于一切的占领,因为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占领和统治,无法通过战争这种方式来完成。

  虽然战争能够使我们收获一点什么,但对于人民来说更向往的是和平、充满爱的境界。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很多,最令我感动的是托尔斯泰所带给我们的广阔博大的爱,他深深爱着这世间的一切。即使无法达到这样一种爱的极至、超脱、完美,但他使我们学着去拥有一颗博爱的心,我想这便是此书所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5

  手捧一本《战争与和平》,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以往总是崇敬拿破仑的勇敢和智慧,从未想到从俄国的角度去看这一段历史是如此不同。托尔斯泰以其深刻细致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壮阔而又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我从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让我印象深刻。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战争多好呀!战争既可以掠夺国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战争与和平》使我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贵的,当和平的土地上硝烟袅袅升起时,也就意味着战争的开始——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惊恐的神色,人们断水断粮,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和平,多么神圣的名词!

  我愿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国都建立起友谊和信任;我愿是一只洁白无暇的和平鸽,带着和平的使命飞向四面八方!读罢《战争与和平》后。

  利用寒假这一段宝贵的时间,我终于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长达一百二十万字的著作《战争与和平》,不禁松了口气。这部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恢宏巨制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并以一八一二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当时一系列的大事件。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看完整本书,我习惯性地闭上眼睛,脑海里却只有那么少数的几位如此真实和鲜活角色让我无法忘怀。这几个人物贯穿整本书的情节,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在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中,都经历了一场身心战争与和平的洗礼。

  我忍不住想说说皮埃尔这个人,他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在上流社会过着衣食无忧却混沌不堪生活的皮埃尔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实再扮演着太多太多的角色:贵族、私生子、超级富翁,官场可怜的政治工具,公益者,战争俘虏,侵略者的朋友,好丈夫……

  读完了这本书,我接二连三地冒出了很多感触,就如:小时候的我,总觉得战争这件事其实一点也不算是坏事,因为战争既可以掠夺他国的国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当读了《战争与和平》后,每当翻阅到那些描写残酷战争的篇章时。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5篇】相关文章:

战争与和平_550字02-23

战争与和平小学作文12-21

优秀作文:战争与和平12-20

战争与和平议论作文12-22

战争与和平作文(精选)12-21

小学优秀作文:战争与和平12-21

战争与和平作文40012-20

关于战争与和平作文12-15

有关战争与和平的作文12-07

关于《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