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分网手机站

《祝福》高一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26 08:33: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祝福》高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祝福》高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祝福》高一教学设计

  《祝福》高一教学设计1

  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解题

  1、背景介绍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在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2、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三、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四人一小组以“我”为角度叙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指定一男生讲述。同时,教师出示要求:①叙述要客观、条理,必要时也可作适度发挥。②尽可能体现出“我”对“样林嫂”的同情心。③语言流畅,吐字清晰。

  3、四人一小组研究并为“祥林嫂”编写“年谱”,然后选一代表陈述。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 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二岁 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 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4、结合“祥林嫂年谱”,指定一名复述能力较强的女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学生讲述结束后,教师出示如下投影,供学生参考。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二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活,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予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起运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5、让学生速读全文,完成下列投影表格。

  四、课堂讨论

  1、讨论小说的线索。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学生可能有如下看法:

  学生甲:以“‘我’的见闻”为线索。

  学生乙:以“祝福”为线索。

  学生丙;以“样林嫂的悲惨遭遇”为线索。

  2、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结构方式采用了倒叙式。小说先写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然后由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先写出结果,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后对祥林嫂身世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封建礼教是如何摧残迫害祥林嫂的,并从多个方面去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害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性的理解,更好地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人物的对话描写的文段。

  2、以“我家的保姆”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

  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

  (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

  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如柳妈便是无聊冷漠人中的一员。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她又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谈笑。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慌忙的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

  4、教师小结:鲁镇是一个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封闭落后的社会,是旧中国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保守、自私,亳无温情可言。可见,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冰封无化的世界里。

  三、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课题一:关于祥林嫂的死因

  1、提问:原文中说:“怎么死的?—一还不是穷死的'?”你认为祥林嫂的死因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学生看法(略)

  2、教师问: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了祥林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1)学生自由交流。

  (2)引导学生再度审视鲁四爷等活动于祥林嫂周围的人的行为。

  3、学生思考并讨论:谁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最主要的“元凶”?

  四、课堂小结:

  1、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的本质。同时还有促人警醒,呼唤劳苦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

  2、提问:作者以“祝福”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学生思考后明确:①体现了小说以事件命名的特点。②祥林嫂这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是由“祝福”这个典型事件牵动出来的。只有将其不幸置于“祝福”的环境中,才能更清晰地揭承出旧中国社会,尤其是神权在其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更能深刻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生的社会根源,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③把祥林嫂的悲剧一生放在“祝福”的环境中,才能增强祥林嫂的命运的悲剧性,从而深化主题,把批判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的主题进一步强化,即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展示给读者。

  五、布置作业

  1、有人说样林嫂“没有春天”,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2、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是否合适?

  3、学生课外思考: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个情节增添得是否妥当?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及其把“我”作为叙述人的意义。

  2、欣赏小说的对话描写及体味语句的深刻含意。

  3、欣赏小说中的肖像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都熟知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和《故乡》,都选择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作品中的”我”不仅在观照他人,而且也在剖析自己的灵魂。其实,在鲁迅的4p内喊》《彷徨》集中采用这种叙述方式的作品还有许多,这个现象很值得我们探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祝福》中“我”的形象及采用这种方式的意义。

  二、分析“我”的形象及以“我”为叙述人的意义

  1、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

  (1)提问:小说中的“我”是一种什么身份的人?

  明确,“我”是一个远离闭塞、衰败和萧索鲁镇社会环境,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这一点可从“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谈话是总不投机”等句子中看出)

  (2)播放音乐《二泉映月》,指定——男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段——从“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样林嫂的事”至“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3)学生思考:①如何理解“我”对祥林嫂的回答“说不清”。②“我”是否同情样林嫂的命运,又如何理解“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一句话。

  明确:‘①对于祥林嫂灵魂有无的发问,“我”的回答有三句话,“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第一句在“我”是慰藉的话,在祥林嫂却是似疑实断的答案,这对祥林嫂“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是一个冲击。第二句在“我”已意识到给对方增添了苦恼,于是支吾其辞,而在“祥林嫂”由此获想到死后的痛苦,更加深了苦恼。第三句“我”的禽棍之辞,在祥林嫂心灵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澜,客观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的到来。总之,‘我”的动机是想帮助祥林嫂解除痛苦、然而,相反的结果却表现了‘我”的软弱无力。②“我”预料中面又不愿发生韵事终于还是发生了。从“我”与“短工”的对话中可看出“我”对祥林嫂是抱有扳大同·情心的。样林嫂的惨死曾令“我”诧异和惊慌、但这种精神的危机,“只是暂时的事”,程快“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有些负疚,并且为了卸去这偶尔的负疚感,“我”已决计离开鲁镇。这充分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精神道德上的不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

  (4)学生动手概括“我”的形象。

  明确: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同情弱者,但面对鲁镇社会的黑暗又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甚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在失望和痛苦之余希望卸去负疚感。因此说,“我’的灵魂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精神道德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2、组织学生讨论:在《祝福》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我”——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冲茶的短工或是柳妈呢?

  经教师点拨后,学生明确:原因有二:第一,因为故事中除“我”以外的其他人物没有一个真正关心样林嫂的不幸。这些冷酷、麻木、愚钝的灵魂,感受不到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和社会的黑暗,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因此他们注定当不起故事叙述人的角色。只有远离了鲁镇传统社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我”才能站在更高的视点上,以“智识者”的理性精神来认识和思索祥林嫂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意义,来暴露鲁镇人们人性的残忍。第二,小说通过对“我”——祥林嫂不幸的目击者对现实的冷漠和无动于衷的态度的刻画,更能突现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试想,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态度尚且如此,那普通民众的态度又能会怎样呢?),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勇敢的自我解剖的精神。

  三、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

  分析样林嫂的外貌描写

  提问:投影中的三个语段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哪个时期的外貌?她的外貌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之前三个时期的外貌。初到鲁镇是“顺着跟”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除表现她的忠厚老实之外,还说明她备受婆婆虐待,但毕竟年轻。再到鲁镇,仍“顺着眼”,但血色已消,眼角还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精神。这是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备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而诉说不出的表现。最后,“我”在河边遇到她时,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悲哀的神气仿佛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滞无光,是岁月沧桑在她身上烙下的深刻的苦难的印记,说明祥林嫂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成了垂死的人。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祝福》高一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祝福》高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学习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写法,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祥林嫂的悲剧,了解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封建社会礼教吃的人本质。

  [教学重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教学难点]

  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

  1、文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

  2、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教学

  3、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

  [教学方法]

  分析法、欣赏法,体会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有这样一个女人,神情憔悴,衣衫褴褛地从现代名著中向我们走来,她有过年轻、美貌,有过幸福,却一步一步的走向绝望走向死亡……

  这个女人就是祥林嫂,这个形象的缔造者就是鲁迅。

  二、背景介绍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三、快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序幕 写祝福景象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再写祝福景象

  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故事梗概。

  五、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考虑以下问题

  1、“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体时间呢?

  2、祥林嫂在祝福前夜寂寞死去,但她生前曾给世人留下过甜甜的笑容,请你找出来读读,你能在这些笑容背后发现什么吗?

  3、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六、思考问题,下一课时总结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第二课时

  一、谁是真正的刽子手呢?

  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是谁弄得祥林嫂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呢?是什么人把她赶上绝路呢?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统治。

  二、分析肖像描写在本文的作用?找出文中描写肖像的句子进行分析

  三、分析环境描写在本文的作用?与社会背景及文章中心有何联系?

  四、分析文中各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明确: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五、再次重申主题。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六、作业:

  自己搜集关于本课的文章,对比影视剧中与本文中祥林嫂形象。

【《祝福》高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祝福》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2.《诗意》教学设计

3.《春笋》教学设计

4.《石榴》教学设计

5.《书包》教学设计

6.《落叶》教学设计

7.美术教学设计

8.春潮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