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3 04:04:2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形与矩形混合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

  2、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环面积计算公式,有关于圆形与正方形应用的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利用圆和其他已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圆与其他图形计算公式的混合使用。

  教学工具:

  PPT卡片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上节知识,导入新课

  2、新知探究

  一、问题引入

  同学们知道光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谁能来描述一下光盘的外观。

  回答(略)。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做与光盘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圆环面积求解

  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50px,外圆半径是150px。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步骤:

  师:求圆环面积需要先求什么?

  生:内圆和外圆的面积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做一做,分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解法。

  师:给出计算过程与结果:

  三、知识应用

  做一做第2题: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师:这是一道典型的圆环面积应用题。通过直径得到半径,代入圆环面积公式,很简单。

  2、2圆与正方形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苏州的园林吧。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园林建筑的窗户?它有很多很漂亮的设计,也有很多很常见的图形,比如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其中外圆内方或者外方内圆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

  师:不仅是在园林中,事实上在中国的建筑和其他的设计中都经常能见到“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比如这座沈阳的方圆大厦、商标等等。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圆形与正方形结合起来构成的图形。

  二、知识点

  例3:图中的两个圆半径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步骤:

  师:题目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左图圆的半径=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1m;右图圆的面积=正方形对角线的一半=1m

  师:分别要求的是什么?

  生:一个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一个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师:应该怎么计算呢?

  归纳总结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当r=1时,与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四、知识应用

  70页做一做:

  下图是一面我国唐代外圆内方的铜镜。铜镜的直径是600px。外面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多少?

  师:同学们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一下这道题目吧。

  解:铜镜的半径是300px

  5、3随堂练习

  若还有足够时间,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5/6/7题。

  (可以邀请同学板书解题过程)

  6 小结

  1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

  今天我们在已知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前提下,探索了圆环和“外圆内方”“外方内圆”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不是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些推导出来的公式,而是希望同学们能过明白推导的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自己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去求圆的面积,譬如说:蒙古包做成圆形的是因为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居住面积,植物根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也是因为可以最大化的吸收水分。我们还可以再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如装菜的盘子、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大家需要多看多想!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复习题。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5个12是多少?

  3个14是多少?

  2、下列句子中那些可以看做单位1

  猎豹的速度是狮子的七分之三。

  参加合唱队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五分之一。

  红花比黄花多二分之一。

  十月比九月节约四分之三。

  3、计算:3/10 +3/ 10 + 3/10 =

  3/10 + 3/10+ 3/10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授

  1、利用3/10 + 3/10 + 3/10教学分数乘法。

  (1)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3/10)

  (2)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3/10 ×3)

  (3)3/10 +3/10+ 3/10=9,那么3/10 + 3/10 + 3/10= 3/10 ×3,

  所以3/ 10 ×3=____________=9。同学们想想看,3/10 ×3=9计算过程是怎样的?

  谁能把它补充完整

  2、出示例1

  (1)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

  “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 ”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相当于”?再通过线段图帮助理解。画一条线段,表示袋鼠跳一下的距离。“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

  跳一下的2/11 ”,就要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求“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2/11是多少?

  (列式:2/11×3 = 6/11)

  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呢?独立完成。指生板演。出示课件演示。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3/8×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6。练一练,课件出示,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三、巩固练习

  比赛:

  第一回合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第二回合

  2、“做一做”第3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第1、2、4题。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演示操作,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大家都来当裁判喽!”

  演示两人骑自行车的动画,一人的自行车轮子是圆形的,一人的自行车轮子是其它形状的。

  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板书:半径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板书:直径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三)反馈练习。

  1、P58的“做一做”第1、3、4题

  2、练习十四的第2、3题

  (四)圆的画法。

  1、学生自学,看书57页。

  2、学生试画。

  3、学生通过试画小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注意的问题。

  4、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5、学生练习

  P58的“做一做”第2题

  (五)教师提问

  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六)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题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身边的工具测量出圆的周长

  (2)能够掌握多种测量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

  (3)能够说出圆周率小数点7位

  (4)能够了解祖冲之

  (5)能够灵活运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6)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7)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8)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

  难点: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Ppt课件、视频、篮球、硬币、瓶盖

  教学过程:

  一、讨论探索活动导入

  1、展示实物篮球、瓶盖、硬币

  揭示主题:圆的周长

  2、提问:正方形、长方形的边长是4条边相加就是周长,那圆的周长也和它们一样吗?

  3、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测量出篮球的周长(分小组讨论探索)

  4、提问:圆是没有边长的,它只是一条曲线,你们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将圆的周长测量出来吗?你们能想几种方法出来?

  5、分享测量的方法

  方法:化曲线为直线、滚动、软皮尺测、绳绕圆一周

  二、了解圆周率

  1、提问:观察一下篮球和硬币的直径和周长,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直径越大,周长越大

  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

  2、提问:有谁知道圆周率是多少吗?

  圆周率3.1415926535

  3、大家猜一猜圆周率有多少小小数点?

  (展示祖冲之图片以及圆周率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比外国早1000年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

  圆周率是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这个直径是一个固定的数,用字母π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取近似值π=3.14

  3、播放视频:歌曲名3.1415

  三、利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1、根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可以推导出一个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在书上,告诉我是什么?

  公式:C=πd或C=2πr

  2、提问:求圆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条件:直径或者半径、π=3.14

  3、例题讲解

  书上第64页例题

  4、做练习题

  (展示ppt)

  课后小结: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直径越大,周长越大。

  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取近似值π=3.14

  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

  课后习题:

  同样的小组成员,测量一个学校圆形的周长,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东偏北(南)、西偏南(北)等方向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在情境中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难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说看过。谁知道比赛的结果是谁赢了?一起说乌龟。为什么是乌龟赢了?生说:因为兔子睡了一觉。兔子知道自己错了。今天又要跟乌龟再比赛赛跑:

  请看《龟兔赛跑续集》

  观看龟兔赛跑图片,导入课题。

  小兔为什么又会输?生笑着说这是因为小兔跑错方向了。怎样才能走到终点呢?由哪几个要素决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于:终点在起点什么方向上?终点和起点相距多远?

  带着这两个问题,

  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位置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方位?生: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还有呢?生: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我们已经学习了8个方位。课件出示。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每年我国的沿海地区都会受到台风的侵扰。瞧,这是某年的一个强台风位置图,请测算一下。

  (一)教学例1

  1、现在台风中心的位置。(课件出示)

  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台风大约多少个小时后到达A市?

  2、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如果只有这个条件,能否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3、如果这样预告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样预告会更加的准确?

  4、还要预告什么?(距离)

  (距离600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5、小结:预告台风时既要说方向又要说距离。强调:东偏南30°还可以怎样表示?也可以说成南偏东60°,但在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 6。口答:台风大约多少个小时后到达A市?

  7、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0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2

  1、课件出示:台风到达A市后,改变方向向B市移动。受台风影响,C市也将有大到暴雨。 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市200km。C市在A市正北方,距离A市300km 。请你在例1的图标中标出B市、C市的位置。

  2、怎样表示距离呢?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到,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200km?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用1cm表示100km比较合适。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根据方向和距离可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5、口答: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km/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6、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1页的做一做,打开课本第21页的做一做:

  (1)有关信息:

  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

  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

  (2)师:要在平面图上准确地标出一个地方的位置,你认为需要考虑哪几个方面?

  (3)师生共同梳理:

  A、先确定好平面图的中心。

  B、确定方向和距离。

  (4)自主操作,独立绘制平面图。

  (5)指名展示交流,完善绘图过程。

  学生展示绘制的图,并演示过程,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看来画图的过程有点复杂,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整个过程。画图的过程和方法清楚了吗?刚才你们是不是这样画的?

  三、知识反馈,巩固应用

  看来同学们对本届的知识掌握的还不错。现在你们有勇气来挑战自我吗?

  课件出示:

  1、警察局收到卧底送来的示意图

  (1)犯罪分子1在警察局的()方向,距离是()米。

  (2)犯罪分子2在警察局的()向,距离是()米。

  (3)犯罪分子3在警察局的()方向,距离是()米。

  2、做一做,课件出示,独立完成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位置与方向,生活常遇到,

  要想定位置,两点要记牢:

  方向是首要,距离少不了。

  五、拓展延伸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创作一幅学校建筑平面图吗?自己开始试一试吧!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98页例8、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00页练习十六第4-6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4:分清什么时候需要缴纳利息税,什么时候不需要缴纳利息税。

  5:会用位数比较多的的小数乘法来计算稍复杂的实得利息。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公式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利息计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老师的家里有8000元钱暂时还用不着,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

  这些钱?

  2.这位同学的建议不错,我就把这八千元进行储蓄。在储蓄之前,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有哪位同学

  来介绍一下?

  二、联系生活,理解概念

  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储蓄知识。

  2.说得真好,储蓄能支持国家建设,这是储蓄的`优点,我们一起看以下的信息:xxxx年12月,中国各银行给工业发

  放贷款18363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亿元。这些钱都是

  我们大家平时的储蓄。据统计,到xxxx年底,我国城市居民的存款总数已经突破10万亿,所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

  银行,对国家、个人都有好处。

  3.储蓄时要做哪些工作?储蓄分几种类型?

  结合自己的理解,向大家说说什么是活期和定期,什么是零存整取各整存整取吗?

  三、参与实践,内化体验

  1.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老师先谢谢大家能相互交流这么多的储蓄知识。现在老师就带上这些钱,准备把钱

  存入银行,存款之前,银行的工作人员给了老师一些存款单,要老师完整的填写这张存款单,现在同学们的桌子上

  就有这样一张存款单,你知道各部分该如何填写吗?试试看!

  2.学生展示所填表格,并相应介绍。

  3.刚才同学们都顺利的把八千元存入了银行。假设过了几年之后,存款到期了,老师去银行把它取出来,同学们都

  记得当初存入银行的金额是人民币八千元整,现在取出来是不是也只是人民币八千元整?是少了还是多了?这些多

  出来的一部分钱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什么?

  4.什么是利息?八千元又是什么?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

  5.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进行调整,我国xxxx年整存整取的利率如下:

  存期(整存整取)年利率:

  一年3.87%;

  二年4.50%;

  三年5.22%。

  说说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信息?

  6.你能帮助老师算出八千元存2年到期时有应得利息多少元吗?

  7.根据国家规定,到期时利息按5%的税率缴纳利息税,你能帮助老师算一算实得利息吗?

  8.同学们真能干,你能再帮助老师算一算老师到期时一共能取出多少元吗?

  四、联系例题,升华认识

  1.你能帮亮亮算一算,到期时他可以得到多少利息吗?

  学生计算后看书,与书上校对。

  2.存款的利息必须按5%的利率纳税,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座的同学长大之后都要依法进行纳税。

  那么亮亮应缴纳的利息税是多少元?亮亮实得利息多少元?

  3.什么时候可以不纳税?

  如果你购买的是国债不仅仅可以用来支持国家的发展,而且不要纳税,希望同学们今后多支持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哪个同学知道,还有哪种储蓄形式不纳税?

  五、自主归纳,实际运用

  1.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掌握了什么本领?

  2.运用所知识完成练习十六的第4题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学题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

  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8

  设计说明:

  1.教学中注重用迁移法学习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作用,实现知识的有效重组。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从扇形和圆的关系入手,借助知识的迁移来了解扇形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便于学生记忆。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弧、扇形、圆心角的过程中,利用PPT课件的动画演示讲解更为直观、生动、形象,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地进行结合,注重课件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课件的效果,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圆、圆规、直尺、彩笔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扇形物体。

  师:这些物体分别叫什么?

  (学生依次回答:扇贝、扇形藻、折扇)

  师:这些物体的名称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扇子形状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图形称为“扇形”。(板书课题:扇形)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导入,直观形象,学生能很快建立扇形的表象,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教学新课

  1).认识弧。

  课件出示扇形图。

  (1)用课件先画出一个虚线的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彩色的线画出这两点间的圆的部分。

  (2)学习弧的概念。

  师指图:这段彩色的线叫做“弧”。因为这条弧的两个端点分别是A和B,所以称这条弧为“弧AB”,弧是圆上的一部分。

  课件出示概念: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3)尝试画弧。

  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弧。

  教师课件显示出“弧AB”的反弧,让学生知道这也是一条弧。

  2).认识扇形。

  (1)课件演示:先出现彩色的OA、OB两条半径,同时在弧AB与半径OA、OB所围成的图形中涂上颜色。

  (2)扇形的概念。

  师指图:这个涂有颜色的图形就是扇形。

  师:根据刚才的演示和讲解,大家能说说什么是扇形吗?

  (生回答后,师小结)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3)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扇形。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出扇形)

  (4)教师指着屏幕上圆中扇形的另一边空白部分问学生,这个图形叫什么?

  (学生猜测,答案不唯一)

  师明确:这个图形也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端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所以也是一个扇形。

  3).认识圆心角。

  (1)课件显示:OA、OB两条半径闪动,然后问:“两条半径所夹的角∠AOB,它的顶点在哪儿?”

  师明确:像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扇形中找圆心角,并标上∠1的标志。

  问:说一说自己画的∠1为什么也是圆心角。

  师生共同总结:圆心角应该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角的顶点在圆心;

  二是角的两条边是圆的半径。

  (3)课件出示三个大小、方向不同的扇形图,让学生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扇形。

  师小结:这三个图形都可以称为扇形,因为它们都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激发需要

  提问: 能说出我们班中队长坐在哪里吗?

  出示例1主题图,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描述小军的位置。(学生可能认为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也可能认为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质疑:同样都是表示小军的位置,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呢?(第一种意见是把一竖排看作一个小组,小军就在第4组第3个;第二种意见是把一横排看作一排,小军就在第3排第4个)

  提问:怎样才能用一致的方式,更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学生可能想到:先说清楚是什么排或什么是组,再说明小军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统一规定,横着的是排,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定去说)

  提问: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如果有一个约定,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则去做,就不会表达不清了)

  揭示课题:怎样规定横排和竖排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既准确又简洁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

  [说明:让学生说出中队长的位置,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的知识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描述小军的座位,使学生体会到用已有的经验描述小军的位置,由于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从而引起学习和探索新方法的内在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认识列、行,理解数对

  1. 对照座位示意图认识列与行。

  讲解:(出示教材第15页的座位示意图)习惯上,我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用这样的方法来描述,小军就坐在第4列第3行的位置上。(板书:第4列第3行)

  提问:(在示意图的第2列第4行的位置上,点出小明)小明坐在这个位置,他的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板书:第2列第4行)

  提问:小丽坐在第5列第2行,你能在图中找出小丽的位置吗?(学生指出小丽的位置,并板书:第5列第2行)

  自己在图中找一个点,并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描述这个点的位置,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反馈:会用第几列第几行这样的方式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了吗?(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2.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列和行,并且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既然大家约定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来表达物体的位置,就不会引起误解。那能不能用一种更简洁的方法来表达呢?(学生可能会想用字母分别表示列和行)

  讲解:大家想出的办法很好。其实,我们可以进一步规定:用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再用另一个数表示第几行,那么,小军的位置就用两个数来表示就够了。你能知道是哪两个数吗?(4和3)习惯上,我们用一个数对来表示:(4,3)。

  提问:数对前面的一个数4表示什么?3呢?

  提问:你能用数对分别表示小明和小丽的位置吗?(学生用数对表示,并说明每一个数对的含义)

  要求学生同桌合作,一人指出位置,另一人说说这个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并且用数对表示出来。

  3. 完成教材第15页的“练一练”。

  (1) 在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找到后,在图中用笔涂出来,并用数对表示,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2) (6,5)这个数对在图中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

  [说明:先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与确定列、行的规则,再通过确定小明、小丽的位置帮助学生熟悉这一规则,为数对的引入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从列和行的规定,到用数对来表示,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对的含义,又渗透了符号化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之后,让学生尝试运用数对描述其他事物的位置,加深了对数对含义的理解。整个环节的设计,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巩固练习,发展智慧

  1. 完成练习三第1题。

  出示教室座位图,并标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1) 说一说: 要求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或同学的位置,并组织交流。

  (2) 比一比:同桌合作,在图上指出某个同学的位置,让同桌尽快用数对表示出这个同学的位置。比比谁的反应快。

  (3) 猜一猜:用数对表示出自己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同学猜出这个同学是谁。

  2. 完成练习三第2题。

  出示题目。

  (1) 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请看,小明家厨房的一面墙上贴着瓷砖,请用数对表示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

  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2) 讨论:你发现表示这四块瓷砖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点吗?(前一个数相同,说明两块瓷砖在同一列;后一个数相同,说明两块瓷砖在同一行)

  3. 课件出示练习三第3题。

  出示题目。

  (1) 说位置:这是学校会议室的地面图,同座位的同学相互说说每块花色地砖的位置。(用第几列第几行表示)

  (2) 写数对:能用数对表示出这几块花色地砖的位置吗?(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

  (3) 找规律:观察这几块花色地砖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发现,再组织全班交流。

  4. 拓展应用。

  出示右图。

  谈话:如图,“光”字的位置可以用(C,2)来表示。说出下面类似于数对的每组字母和数各表示什么汉字,并连起来读一读:(B,3)、(A,5)、(C,4)、(E,2)、(D,1)。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并齐读: “我们爱数学”。

  提问:你爱数学吗?为什么?

  四、 自主总结,生成问题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课后去探究?

  出示“神舟六号”飞船返回地球的画面。

  谈话:“神舟六号”之所以能顺利地返回,也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到的知识。地球这么大,怎样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有关资料,并和其他同学交流。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折扣和纳税之后的第三个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知识点,是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本章内容中的一个难点。

  2、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意义,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以及利率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折扣和纳税这两个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将要学习的第三个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知识点。

  2、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的障碍点应该在于利息税的扣除和国债利息不扣除利息税上。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难点:

  1、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2、利息税的扣除和国债利息不扣除利息税上。

  教学过程:

  一、课内交流、探究

  师:在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

  (生汇报。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

  (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知识;

  (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

  (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师: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二、创设情景、体验储蓄

  1、创设情景

  2、体验储蓄。根据刚才的汇报情况,安排教学过程。

  (1)学生拿出复制好的储蓄存款凭证进行填写。

  (2)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学生填写情况后,最后利用投影仪进行订正。

  (3)、充分联系生活,设置储蓄密码。

  (4)保管好存折或存单。

  师:储蓄完成以后,银行要给我们一个存单或存折,我们要牢记密码,妥善保管好存单或存折。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交流讨论,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知识,如果告诉你两年的利率是2.43%,你能够求出张大爷储蓄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汇报情况)

  2、学习利息税知识。

  师:大家都算出了应得的利息,但实际上张大爷他并不能得到你们算出的这些钱,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大家看一下课本第99页最下面的一句话:“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5%的税率纳税。”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

  生:就是银行多给的那部分钱的5%要上交给国家。

  生:就是只能得到利息的95%。

  师:对,存款的利息必须要按5%的利率纳税,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座的各位同学长大之后都要依法进行纳税。

  师:储蓄到期时,张大爷实际领取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

  生1:48.60×5%=2.43(元)

  1000+48.60-2.43=1046.17(元)

  生2:48.60×(1-5%)=46.17(元)

  1000+46.17=1046.17(元)

  生3:1000+48.60×(1-5%)=1046.17(元)

  师总结利息的利息计算方法。

  3、巩固新知:学生进行练习(教材第100页的“做一做”)

  (1)学生个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学生个人汇报

  四、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布置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6、9题。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悟到“折扣”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明确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一类应用题;

  2.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能正确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促进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学习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地按折扣和成数进行计算,并能领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学习难点:

  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之中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设想:

  《折扣》是《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第二教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把折扣、成数改写成百分数,以及“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体现创新”和“关注生活,注重实效”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使用旧教材,一方面,教材本身固有的学习要求还是应当达到的,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能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教师对原有教材又不能不进行一定的开拓与创新。为此,我着重做好以下三点:

  1.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系生活,加强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3.自主创新,改编教材,谋求师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雅典奥运会吉祥物“雅典娜”和“费沃斯”,说说它们的名称,并猜测价格。(课件展示)

  二.导入新课,感悟新知。

  1.出示两家商店中这种吉祥物的不同价格,说说你会上哪一家店购买。

  甲商店:120元

  乙商店:110元

  2.出示两家商店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底价抢购,八折起

  乙商店:六一特价,一律九折

  3.说一说:“八折”和“九折”各表示什么意思?现在你觉得上哪一家店购买比较合算了?为什么?

  4.这种吉祥物在这两家店的价格究竟各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

  [指导学生列式计算:甲商店

  120×80%=96(元)乙商店

  110×90%=99(元)

  5.小结:刚才这道题的的实质,就是求商品原价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6.试一试:

  (1)某家具商店将一种原价320元的床垫八五折出售,这种床垫的现

  价是多少元?

  (2)一种电视机原价每台2600元,“五一”期间以9.5折出售。这种电视机的促销价是多少元?

  三.简单应用,加深体验。

  情境展示:某儿童用品商店在儿童节期间对部分商品进行特价酬宾:

  大肚熊:原价120元,打八折;

  天文望远镜:原价528元,打七五折;

  笔袋:原价35元,打九折;

  电动汽车:原价156元,打六折;

  玩具机器人:原价220元,打四折;

  水杯:原价20元,打九五折;

  故事书:原价120元,打八折;

  篮球:原价78元,六五折。

  问:如果给你100元钱进这家商店购物,你将如何合理使用这100元钱?

  四: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种饮料,大瓶装每瓶1200毫升,10元一瓶;听装每听200毫升,2元一听。

  现有三家商店出售这种饮料,并推出了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买一大瓶,送一听;

  乙商店:一律九折;

  丙商店:满30元八折优惠。

  问:

  1.你喜欢上哪一家商店购买?说说你的想法。

  2.你们班共有多少同学?如果每位同学配备200毫升饮料,共需多少饮料?

  3.这么多饮料,上哪一家店购买可以使所花费的钱最省?请通过小组合作制订一个购买方案。

  (思考:购买方案的制订应视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这道题具有比较开阔的思维空间,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要尽可能使学生感悟以下两点:

  1、可以在两家或两家以上商店组合购买;

  2、用同样多的`钱买到更多的饮料。这样这道题就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义)

  五.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说说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本课内容)

  2.出示课后延伸题:

  (1)河汉村有个种粮大户,前年收稻谷26000千克,去年比前年增产了一成五。这个种粮大户去年比前年要多收多少稻谷?

  (2)安华镇某大型袜厂2003年的产值达到了560万元,打算2004年在此基础上增值二成。该袜厂2004年比2003年增值多少万元?

  说说这两题涉及到了什么内容,回家后先独立完成,再请家长进行检查。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我曾经开设过的一堂校级公开课,课后学生与听课教师的反响相当好。我个人认为,这堂课在以下几方面是处理得比较成功的: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处境和感受。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他们熟悉的“购物情境”导入学习,把简单、枯燥的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意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实用性”是这节课的一个显着特点,无论是“折扣”还是“成数”,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学习和探讨的必要。因此,我结合班级和上课时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尽可能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并通过课后延伸等方式,启发学生将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深广的学习空间。

  三、大胆改编教材,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

  在原教材中,这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包括“折扣”和“成数”两部分,我在教学中则选择了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折扣”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至于“成数”相对而言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却是学生家长所熟悉的,因此我把这一内容作为这堂课的课后延伸,让学生在回家以后通过自学以及与家长的交流和探讨自主掌握。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他们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对一些同学而言,这节课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合作探究”部分。虽然有小组成员间的互助互学,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用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旧教材,对于那些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挑战,这是值得教师重新思考的。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师引导、生探究

  教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引入。

  上课时间到了 ,我们班同学坐的整整齐齐的,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呢? (让每位同学写出自己的方法并进行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班级座次表)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板书:(2,5)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2、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如: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游戏:接龙

  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D、寻找新位置。

  1、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2、出示特殊数对位置,例如(5,x )、 (x ,x)谁能帮助这两个同学找到他们的位置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1)你能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2)在图上标出下列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3)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 : (3,0)——(1,1)——(0,3)——(3,5)——(6,4) 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2、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9,8)这个格已经涂好了,你能接着涂一涂吗?

  (9,8)、 (12,11)、(13,0)、 (6,11)、 (5,10)、 (14,5)、 (6,9)

  3、生活中的数学

  (1)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

  (2)出示练习一的2题,这是国际象棋,你能说一说每个棋子的`位置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位置 数对(3,5) 列,行 教学反思: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这是一节“应用题”的练习课。我通过“变异”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题目:一堆糖果,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男女生共分,每人可分6个;如果只分给男生,每人可分10个;如果只分给女生,每人可以分几个?

  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按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出结果。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设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一下思维活跃起来。一会儿,平平说:“老师,我想出了一种新的解法,我把原题通过变异为:一项工程,甲乙合做要6天完成,如果甲队独做要10天完成,如果乙队独做要几天完成?于是得出新解法。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评析]“变异”是指改变基本的思维方向,把知识要点进行转化,进行奇异的探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本例中学生正是运用了这一思维方法,才使一个用最小公倍数解答的应用题成为了一个较普通性的工程问题应用题,思维实现了创新,解法达到了最佳,可见,“变异”是实现创新的又一种方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寻求多种知识的变异,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对学生的一些超意识想象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不能只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某一思维结果,应当让其在教师的激励下去努力实现思维的创新与再创新。

  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的:以学生对问题的定向思考为起点,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尝试性探索为特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就构成了顺利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尝试性的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注意:引出问题≠发布指令、问题意识≠简单发问、问题化教学≠问答式教学、虚拟问题情境≠虚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消灭问题。)

  例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

  一、任务呈现

  1、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现在能否请大家来说一说,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2、现在,请大家在纸上任意画二个三角形。

  3、每个同学都观察一下自己画的三角形,它们都一样吗? 每个同学都将自己画的三角形举起来给大家看一下?它们一样吗?

  说一说,大家画的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每个不同的三角形的角的大小都一样吗?

  4、现在你能不能猜猜看,这些三角形有什么是一样的呢? 这些不同的三角形的角的大小不一样,那么,将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后,它们的大小可能会一样吗?

  猜测:

  一样;

  不一样;

  不能确定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呢?

  二、尝试操作与探究

  1、想一想,用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来探究,可能更方便? 可以先对自己画的两个三角形进行探究

  2、现在能不能把自己得到的结果进行一下简单的交流? 现在大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什么?

  3、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论会有不同呢?

  想一想,我们刚才再用量角器进行验证的时候,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能尽可能地避免这个问题的产生?下面你们准备怎么做?

  (提示:用怎么样的方法来减少角的度量的时候带来的误差?)

  4、通过这一次操作,现在又得到了哪些数据?大家又获得了什么样的新的发现?能否交流一下?谁能将自己的探究观察演示给大家看?

  现在得到的结论是?

  5、讨论一下,还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故事引入《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

  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吧!聪明的阿里巴巴赶走了四十大盗,和女仆莫吉娜来到了强盗们藏宝的山洞。洞的尽头有两扇巨大的石门,紧紧地关着,阿里巴巴和莫吉娜使出浑身的力量,可石门纹丝不动,怎么办呢?忽然阿里巴巴看到这两扇石门上刻着许多文字和数字。阿里巴巴笑了,他兴奋地告诉莫吉娜:“我找到了打开宝库之门的密码了!”莫吉娜和阿里巴巴打开了宝库的大门,把强盗的宝藏分给了乡亲们。那你们知道开启宝藏的密码吗?

  (同学们举手)看来有的同学知道有的同学不知道,阿里巴巴看到这些数字和文字乐了,他找到了开启宝库的密码,那这些数字和文字有什么关系呢?不知道密码的同学你们想知道吗?知道密码的同学你们想不想知道你的答案是否正确呢?那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像这样的数字。

  2.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师这个位置看全班的座位,这张图应该怎么放?(课件)

  把座位图转过来,班长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

  (没变,还是第四列第三行,因为老师和我们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没变)

  (2)探究新知。

  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

  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

  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

  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

  (3)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板书出来。

  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

  (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先让学生在心中想好你想叫得同学的位置。

  二、通过多种练习(课件)

  三、解决上课时的难题《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

  四、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利用一个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把学生带入一个故事的王国,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创设了本班学生的座位位置的情境,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同时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中通过设计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

  根据老师的描述找位置、根据同学的描述“猜猜他是谁”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从两个维度描述就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总之,整堂课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单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果让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和前后左右的同学的位置,并从中找出规律,看看前后的两个同学和左右的两个同学和自己的位置有什么关系,而没有让学生发现:左右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组,这部分比较欠缺。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4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这一内容的学习,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能让学生用它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它能促进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使学生感知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重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汽车由远及近行驶时司机所看到的建筑物的变化、路灯下的影子、小老鼠的安全活动范围等引发学生讨论。学生通过验证,明确了“观察的范围”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懂得了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地位和应用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说一说,你在不同楼层的窗口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楼层越高,看到的景物越多。

  师:谁知道这是什么情况?

  预设生:楼层高,看到的范围变大了。

  师:也就是观察的.范围变大了。我们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范围是怎样变化的呢?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一只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墙内张望。

  师:看,小猴爬到了这个位置(A处),它能看到地上全部的桃子吗?猜一猜小猴能看到多少个桃子?[课件出示情境图(如下图)]

  学生猜测各异。

  师: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小猴看到多少个桃子呢?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在熟悉的环境作用下,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所以情境引入教学就是为了能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习数学成为他们自愿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1.独立思考。

  师: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同学们可以先自己想一想,画一画。

  2.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好方法。

  (2)全班交流:哪位同学能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

  ①在A点时,我们把小猴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观察点)

  ②阻碍小猴观察视线的是墙,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墙的顶点叫“阻碍点”。

  (板书:阻碍点)

  ③将“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这条线和地面的交点,就是小猴能看到的离墙最近的点。这条线实际就是小猴的视线。

  A′点右面的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能看到的范围,A′点和墙之间的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看不到的范围,也就是观察的盲区(如上图)。

  (3)师提问:小猴想看到更多桃子,该怎么办?

  生:根据我们在不同楼层看到的景物,我觉得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范围越大,看到的桃子就越多。

  (4)师追问: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点、C点,你能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吗?(课件呈现)

  学生独立思考,画一画。

  (5)反馈:结合学生的想法,观察课件动画,帮助理解。

  3.建立模型。

  (1)师生小结:先看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这两点,延长到地面的交点,确定观察的范围。

  师: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说明小猴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大。

  师:可见,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大。(板书: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大)

  (2)联系古诗: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吗?(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内容:

  西师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54页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逐步培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有一次,熊大和熊二来到水果店,它们各出了10元,买回8个苹果,它们商量着平分这八个苹果。熊大和熊二可高兴了。

  师:孩子们想想它们这样分合理吗?为什么?

  生:它们给的钱一样多。

  师:看来分苹果时关注的是它们出的钱。谁能告诉我,它们给出的钱的比是。

  生:它们给出的钱的比是1:1。

  师:那它们分得苹果的比也是

  师:证明它们分得苹果个数的比与它们出的钱的比是(一样的)。

  2、接着,请看:

  后来,它俩又来到文具店,文具店正在搞优惠活动,于是熊大拿出6元,熊二拿出4元,它们合起来买了15个笔记本,熊二说咱俩又平分吧!熊大瞪大了双眼。孩子们猜猜,熊大会怎么说?

  生:它俩感情好,不会计较!

  师:你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会照顾弟弟妹妹,能礼让别人。

  生:这样分不公平。

  师:那我们怎样分才合理呢?今天就来研究合理分配内容之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

  生答:多出钱要多分,少出钱要少分。

  师:看来我们也要关注它们出的钱。

  师:那它们分得本子个数的比与钱的比有什么关系呢?

  生答:钱的比就是分得本子的比。

  师:那我们能据它们的关系解决刚才的这个问题吗?

  ①生小组讨论分法,并阐明理由。

  ②反馈学生的.分法。

  ③抽小组上台板演,并解释步骤。

  ④师:同意吗?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4、师:刚才呀同学都开动了脑筋。一共想出了3种方法,那么哪一种才是我们今天学的按比例分配呢?

  5、怎样检验解答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可以用两种方法检验:

  ①把求得的熊大和熊二应分到的本数相加,看是否等于15本笔记本。

  ②把求得的熊大和熊二应分到的钱数写成比并化简,看是否等于3:2.

  6、同学们经过了刚才的计算,那想一想:什么叫按比例分配呢?(课件:什么叫按比例分配)

  7、生: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8、师:(课件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齐读。师:例题中是把哪个数量拿来分配?(课件:15本笔记本)按几比几进行分配?(课件3:2)

  9、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一些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你能说一说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吗?

  课件出示:完善板书:用分数的方法:

  (1)找出各部分量比,并化简。

  (2)算出总份数。

  (3)把比转化成分数,即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4)用总量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三、巩固练习

  师:孩子们,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与按比例分配有关的知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1.把180本课外书按4:5借给五六两个年级。两个年级各借多少本书?

  2.张阿姨和李阿姨去年合伙做生意,张阿姨出资10万元,李阿姨出资30万元。年底赚取了36万元利润。两人各应分得多少利润?

  3.拓展延伸:长方形的周长是80厘米,长和宽的比是3︰2,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四、总结延伸

  师:孩子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太多了,我们一定要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0-17

最新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精选06-28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05-26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最新07-22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设计06-14

六年级上册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2篇)05-19

最新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11篇09-04

六年级上册《天堂》教学设计12-18

六年级上册《山雨》教学设计06-28

六年级上册《山雨》教学设计11-11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形与矩形混合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

  2、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环面积计算公式,有关于圆形与正方形应用的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利用圆和其他已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圆与其他图形计算公式的混合使用。

  教学工具:

  PPT卡片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上节知识,导入新课

  2、新知探究

  一、问题引入

  同学们知道光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谁能来描述一下光盘的外观。

  回答(略)。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做与光盘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圆环面积求解

  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50px,外圆半径是150px。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步骤:

  师:求圆环面积需要先求什么?

  生:内圆和外圆的面积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做一做,分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解法。

  师:给出计算过程与结果:

  三、知识应用

  做一做第2题: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师:这是一道典型的圆环面积应用题。通过直径得到半径,代入圆环面积公式,很简单。

  2、2圆与正方形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苏州的园林吧。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园林建筑的窗户?它有很多很漂亮的设计,也有很多很常见的图形,比如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其中外圆内方或者外方内圆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

  师:不仅是在园林中,事实上在中国的建筑和其他的设计中都经常能见到“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比如这座沈阳的方圆大厦、商标等等。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圆形与正方形结合起来构成的图形。

  二、知识点

  例3:图中的两个圆半径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步骤:

  师:题目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左图圆的半径=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1m;右图圆的面积=正方形对角线的一半=1m

  师:分别要求的是什么?

  生:一个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一个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师:应该怎么计算呢?

  归纳总结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当r=1时,与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四、知识应用

  70页做一做:

  下图是一面我国唐代外圆内方的铜镜。铜镜的直径是600px。外面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多少?

  师:同学们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一下这道题目吧。

  解:铜镜的半径是300px

  5、3随堂练习

  若还有足够时间,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5/6/7题。

  (可以邀请同学板书解题过程)

  6 小结

  1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

  今天我们在已知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前提下,探索了圆环和“外圆内方”“外方内圆”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不是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些推导出来的公式,而是希望同学们能过明白推导的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自己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去求圆的面积,譬如说:蒙古包做成圆形的是因为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居住面积,植物根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也是因为可以最大化的吸收水分。我们还可以再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如装菜的盘子、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大家需要多看多想!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复习题。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5个12是多少?

  3个14是多少?

  2、下列句子中那些可以看做单位1

  猎豹的速度是狮子的七分之三。

  参加合唱队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五分之一。

  红花比黄花多二分之一。

  十月比九月节约四分之三。

  3、计算:3/10 +3/ 10 + 3/10 =

  3/10 + 3/10+ 3/10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授

  1、利用3/10 + 3/10 + 3/10教学分数乘法。

  (1)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3/10)

  (2)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3/10 ×3)

  (3)3/10 +3/10+ 3/10=9,那么3/10 + 3/10 + 3/10= 3/10 ×3,

  所以3/ 10 ×3=____________=9。同学们想想看,3/10 ×3=9计算过程是怎样的?

  谁能把它补充完整

  2、出示例1

  (1)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

  “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 ”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相当于”?再通过线段图帮助理解。画一条线段,表示袋鼠跳一下的距离。“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

  跳一下的2/11 ”,就要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求“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2/11是多少?

  (列式:2/11×3 = 6/11)

  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呢?独立完成。指生板演。出示课件演示。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3/8×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6。练一练,课件出示,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三、巩固练习

  比赛:

  第一回合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第二回合

  2、“做一做”第3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第1、2、4题。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演示操作,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大家都来当裁判喽!”

  演示两人骑自行车的动画,一人的自行车轮子是圆形的,一人的自行车轮子是其它形状的。

  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板书:半径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板书:直径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三)反馈练习。

  1、P58的“做一做”第1、3、4题

  2、练习十四的第2、3题

  (四)圆的画法。

  1、学生自学,看书57页。

  2、学生试画。

  3、学生通过试画小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注意的问题。

  4、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5、学生练习

  P58的“做一做”第2题

  (五)教师提问

  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六)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题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身边的工具测量出圆的周长

  (2)能够掌握多种测量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

  (3)能够说出圆周率小数点7位

  (4)能够了解祖冲之

  (5)能够灵活运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6)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7)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8)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

  难点: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Ppt课件、视频、篮球、硬币、瓶盖

  教学过程:

  一、讨论探索活动导入

  1、展示实物篮球、瓶盖、硬币

  揭示主题:圆的周长

  2、提问:正方形、长方形的边长是4条边相加就是周长,那圆的周长也和它们一样吗?

  3、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测量出篮球的周长(分小组讨论探索)

  4、提问:圆是没有边长的,它只是一条曲线,你们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将圆的周长测量出来吗?你们能想几种方法出来?

  5、分享测量的方法

  方法:化曲线为直线、滚动、软皮尺测、绳绕圆一周

  二、了解圆周率

  1、提问:观察一下篮球和硬币的直径和周长,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直径越大,周长越大

  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

  2、提问:有谁知道圆周率是多少吗?

  圆周率3.1415926535

  3、大家猜一猜圆周率有多少小小数点?

  (展示祖冲之图片以及圆周率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比外国早1000年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

  圆周率是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这个直径是一个固定的数,用字母π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取近似值π=3.14

  3、播放视频:歌曲名3.1415

  三、利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1、根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可以推导出一个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在书上,告诉我是什么?

  公式:C=πd或C=2πr

  2、提问:求圆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条件:直径或者半径、π=3.14

  3、例题讲解

  书上第64页例题

  4、做练习题

  (展示ppt)

  课后小结: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直径越大,周长越大。

  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取近似值π=3.14

  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

  课后习题:

  同样的小组成员,测量一个学校圆形的周长,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东偏北(南)、西偏南(北)等方向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在情境中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难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说看过。谁知道比赛的结果是谁赢了?一起说乌龟。为什么是乌龟赢了?生说:因为兔子睡了一觉。兔子知道自己错了。今天又要跟乌龟再比赛赛跑:

  请看《龟兔赛跑续集》

  观看龟兔赛跑图片,导入课题。

  小兔为什么又会输?生笑着说这是因为小兔跑错方向了。怎样才能走到终点呢?由哪几个要素决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于:终点在起点什么方向上?终点和起点相距多远?

  带着这两个问题,

  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位置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方位?生: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还有呢?生: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我们已经学习了8个方位。课件出示。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每年我国的沿海地区都会受到台风的侵扰。瞧,这是某年的一个强台风位置图,请测算一下。

  (一)教学例1

  1、现在台风中心的位置。(课件出示)

  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台风大约多少个小时后到达A市?

  2、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如果只有这个条件,能否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3、如果这样预告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样预告会更加的准确?

  4、还要预告什么?(距离)

  (距离600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5、小结:预告台风时既要说方向又要说距离。强调:东偏南30°还可以怎样表示?也可以说成南偏东60°,但在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 6。口答:台风大约多少个小时后到达A市?

  7、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0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2

  1、课件出示:台风到达A市后,改变方向向B市移动。受台风影响,C市也将有大到暴雨。 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市200km。C市在A市正北方,距离A市300km 。请你在例1的图标中标出B市、C市的位置。

  2、怎样表示距离呢?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到,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200km?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用1cm表示100km比较合适。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根据方向和距离可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5、口答: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km/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6、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1页的做一做,打开课本第21页的做一做:

  (1)有关信息:

  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

  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

  (2)师:要在平面图上准确地标出一个地方的位置,你认为需要考虑哪几个方面?

  (3)师生共同梳理:

  A、先确定好平面图的中心。

  B、确定方向和距离。

  (4)自主操作,独立绘制平面图。

  (5)指名展示交流,完善绘图过程。

  学生展示绘制的图,并演示过程,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看来画图的过程有点复杂,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整个过程。画图的过程和方法清楚了吗?刚才你们是不是这样画的?

  三、知识反馈,巩固应用

  看来同学们对本届的知识掌握的还不错。现在你们有勇气来挑战自我吗?

  课件出示:

  1、警察局收到卧底送来的示意图

  (1)犯罪分子1在警察局的()方向,距离是()米。

  (2)犯罪分子2在警察局的()向,距离是()米。

  (3)犯罪分子3在警察局的()方向,距离是()米。

  2、做一做,课件出示,独立完成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位置与方向,生活常遇到,

  要想定位置,两点要记牢:

  方向是首要,距离少不了。

  五、拓展延伸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创作一幅学校建筑平面图吗?自己开始试一试吧!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98页例8、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00页练习十六第4-6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4:分清什么时候需要缴纳利息税,什么时候不需要缴纳利息税。

  5:会用位数比较多的的小数乘法来计算稍复杂的实得利息。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公式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利息计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老师的家里有8000元钱暂时还用不着,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

  这些钱?

  2.这位同学的建议不错,我就把这八千元进行储蓄。在储蓄之前,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有哪位同学

  来介绍一下?

  二、联系生活,理解概念

  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储蓄知识。

  2.说得真好,储蓄能支持国家建设,这是储蓄的`优点,我们一起看以下的信息:xxxx年12月,中国各银行给工业发

  放贷款18363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亿元。这些钱都是

  我们大家平时的储蓄。据统计,到xxxx年底,我国城市居民的存款总数已经突破10万亿,所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

  银行,对国家、个人都有好处。

  3.储蓄时要做哪些工作?储蓄分几种类型?

  结合自己的理解,向大家说说什么是活期和定期,什么是零存整取各整存整取吗?

  三、参与实践,内化体验

  1.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老师先谢谢大家能相互交流这么多的储蓄知识。现在老师就带上这些钱,准备把钱

  存入银行,存款之前,银行的工作人员给了老师一些存款单,要老师完整的填写这张存款单,现在同学们的桌子上

  就有这样一张存款单,你知道各部分该如何填写吗?试试看!

  2.学生展示所填表格,并相应介绍。

  3.刚才同学们都顺利的把八千元存入了银行。假设过了几年之后,存款到期了,老师去银行把它取出来,同学们都

  记得当初存入银行的金额是人民币八千元整,现在取出来是不是也只是人民币八千元整?是少了还是多了?这些多

  出来的一部分钱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什么?

  4.什么是利息?八千元又是什么?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

  5.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进行调整,我国xxxx年整存整取的利率如下:

  存期(整存整取)年利率:

  一年3.87%;

  二年4.50%;

  三年5.22%。

  说说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信息?

  6.你能帮助老师算出八千元存2年到期时有应得利息多少元吗?

  7.根据国家规定,到期时利息按5%的税率缴纳利息税,你能帮助老师算一算实得利息吗?

  8.同学们真能干,你能再帮助老师算一算老师到期时一共能取出多少元吗?

  四、联系例题,升华认识

  1.你能帮亮亮算一算,到期时他可以得到多少利息吗?

  学生计算后看书,与书上校对。

  2.存款的利息必须按5%的利率纳税,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座的同学长大之后都要依法进行纳税。

  那么亮亮应缴纳的利息税是多少元?亮亮实得利息多少元?

  3.什么时候可以不纳税?

  如果你购买的是国债不仅仅可以用来支持国家的发展,而且不要纳税,希望同学们今后多支持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哪个同学知道,还有哪种储蓄形式不纳税?

  五、自主归纳,实际运用

  1.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掌握了什么本领?

  2.运用所知识完成练习十六的第4题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学题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

  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8

  设计说明:

  1.教学中注重用迁移法学习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作用,实现知识的有效重组。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从扇形和圆的关系入手,借助知识的迁移来了解扇形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便于学生记忆。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弧、扇形、圆心角的过程中,利用PPT课件的动画演示讲解更为直观、生动、形象,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地进行结合,注重课件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课件的效果,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圆、圆规、直尺、彩笔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扇形物体。

  师:这些物体分别叫什么?

  (学生依次回答:扇贝、扇形藻、折扇)

  师:这些物体的名称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扇子形状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图形称为“扇形”。(板书课题:扇形)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导入,直观形象,学生能很快建立扇形的表象,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教学新课

  1).认识弧。

  课件出示扇形图。

  (1)用课件先画出一个虚线的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彩色的线画出这两点间的圆的部分。

  (2)学习弧的概念。

  师指图:这段彩色的线叫做“弧”。因为这条弧的两个端点分别是A和B,所以称这条弧为“弧AB”,弧是圆上的一部分。

  课件出示概念: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3)尝试画弧。

  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弧。

  教师课件显示出“弧AB”的反弧,让学生知道这也是一条弧。

  2).认识扇形。

  (1)课件演示:先出现彩色的OA、OB两条半径,同时在弧AB与半径OA、OB所围成的图形中涂上颜色。

  (2)扇形的概念。

  师指图:这个涂有颜色的图形就是扇形。

  师:根据刚才的演示和讲解,大家能说说什么是扇形吗?

  (生回答后,师小结)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3)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扇形。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出扇形)

  (4)教师指着屏幕上圆中扇形的另一边空白部分问学生,这个图形叫什么?

  (学生猜测,答案不唯一)

  师明确:这个图形也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端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所以也是一个扇形。

  3).认识圆心角。

  (1)课件显示:OA、OB两条半径闪动,然后问:“两条半径所夹的角∠AOB,它的顶点在哪儿?”

  师明确:像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扇形中找圆心角,并标上∠1的标志。

  问:说一说自己画的∠1为什么也是圆心角。

  师生共同总结:圆心角应该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角的顶点在圆心;

  二是角的两条边是圆的半径。

  (3)课件出示三个大小、方向不同的扇形图,让学生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扇形。

  师小结:这三个图形都可以称为扇形,因为它们都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激发需要

  提问: 能说出我们班中队长坐在哪里吗?

  出示例1主题图,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描述小军的位置。(学生可能认为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也可能认为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质疑:同样都是表示小军的位置,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呢?(第一种意见是把一竖排看作一个小组,小军就在第4组第3个;第二种意见是把一横排看作一排,小军就在第3排第4个)

  提问:怎样才能用一致的方式,更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学生可能想到:先说清楚是什么排或什么是组,再说明小军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统一规定,横着的是排,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定去说)

  提问: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如果有一个约定,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则去做,就不会表达不清了)

  揭示课题:怎样规定横排和竖排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既准确又简洁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

  [说明:让学生说出中队长的位置,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的知识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描述小军的座位,使学生体会到用已有的经验描述小军的位置,由于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从而引起学习和探索新方法的内在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认识列、行,理解数对

  1. 对照座位示意图认识列与行。

  讲解:(出示教材第15页的座位示意图)习惯上,我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用这样的方法来描述,小军就坐在第4列第3行的位置上。(板书:第4列第3行)

  提问:(在示意图的第2列第4行的位置上,点出小明)小明坐在这个位置,他的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板书:第2列第4行)

  提问:小丽坐在第5列第2行,你能在图中找出小丽的位置吗?(学生指出小丽的位置,并板书:第5列第2行)

  自己在图中找一个点,并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描述这个点的位置,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反馈:会用第几列第几行这样的方式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了吗?(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2.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列和行,并且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既然大家约定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来表达物体的位置,就不会引起误解。那能不能用一种更简洁的方法来表达呢?(学生可能会想用字母分别表示列和行)

  讲解:大家想出的办法很好。其实,我们可以进一步规定:用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再用另一个数表示第几行,那么,小军的位置就用两个数来表示就够了。你能知道是哪两个数吗?(4和3)习惯上,我们用一个数对来表示:(4,3)。

  提问:数对前面的一个数4表示什么?3呢?

  提问:你能用数对分别表示小明和小丽的位置吗?(学生用数对表示,并说明每一个数对的含义)

  要求学生同桌合作,一人指出位置,另一人说说这个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并且用数对表示出来。

  3. 完成教材第15页的“练一练”。

  (1) 在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找到后,在图中用笔涂出来,并用数对表示,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2) (6,5)这个数对在图中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

  [说明:先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与确定列、行的规则,再通过确定小明、小丽的位置帮助学生熟悉这一规则,为数对的引入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从列和行的规定,到用数对来表示,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对的含义,又渗透了符号化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之后,让学生尝试运用数对描述其他事物的位置,加深了对数对含义的理解。整个环节的设计,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巩固练习,发展智慧

  1. 完成练习三第1题。

  出示教室座位图,并标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1) 说一说: 要求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或同学的位置,并组织交流。

  (2) 比一比:同桌合作,在图上指出某个同学的位置,让同桌尽快用数对表示出这个同学的位置。比比谁的反应快。

  (3) 猜一猜:用数对表示出自己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同学猜出这个同学是谁。

  2. 完成练习三第2题。

  出示题目。

  (1) 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请看,小明家厨房的一面墙上贴着瓷砖,请用数对表示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

  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2) 讨论:你发现表示这四块瓷砖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点吗?(前一个数相同,说明两块瓷砖在同一列;后一个数相同,说明两块瓷砖在同一行)

  3. 课件出示练习三第3题。

  出示题目。

  (1) 说位置:这是学校会议室的地面图,同座位的同学相互说说每块花色地砖的位置。(用第几列第几行表示)

  (2) 写数对:能用数对表示出这几块花色地砖的位置吗?(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

  (3) 找规律:观察这几块花色地砖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发现,再组织全班交流。

  4. 拓展应用。

  出示右图。

  谈话:如图,“光”字的位置可以用(C,2)来表示。说出下面类似于数对的每组字母和数各表示什么汉字,并连起来读一读:(B,3)、(A,5)、(C,4)、(E,2)、(D,1)。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并齐读: “我们爱数学”。

  提问:你爱数学吗?为什么?

  四、 自主总结,生成问题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课后去探究?

  出示“神舟六号”飞船返回地球的画面。

  谈话:“神舟六号”之所以能顺利地返回,也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到的知识。地球这么大,怎样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有关资料,并和其他同学交流。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折扣和纳税之后的第三个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知识点,是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本章内容中的一个难点。

  2、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意义,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以及利率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折扣和纳税这两个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将要学习的第三个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知识点。

  2、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的障碍点应该在于利息税的扣除和国债利息不扣除利息税上。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难点:

  1、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2、利息税的扣除和国债利息不扣除利息税上。

  教学过程:

  一、课内交流、探究

  师:在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

  (生汇报。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

  (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知识;

  (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

  (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师: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二、创设情景、体验储蓄

  1、创设情景

  2、体验储蓄。根据刚才的汇报情况,安排教学过程。

  (1)学生拿出复制好的储蓄存款凭证进行填写。

  (2)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学生填写情况后,最后利用投影仪进行订正。

  (3)、充分联系生活,设置储蓄密码。

  (4)保管好存折或存单。

  师:储蓄完成以后,银行要给我们一个存单或存折,我们要牢记密码,妥善保管好存单或存折。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交流讨论,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知识,如果告诉你两年的利率是2.43%,你能够求出张大爷储蓄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汇报情况)

  2、学习利息税知识。

  师:大家都算出了应得的利息,但实际上张大爷他并不能得到你们算出的这些钱,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大家看一下课本第99页最下面的一句话:“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5%的税率纳税。”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

  生:就是银行多给的那部分钱的5%要上交给国家。

  生:就是只能得到利息的95%。

  师:对,存款的利息必须要按5%的利率纳税,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座的各位同学长大之后都要依法进行纳税。

  师:储蓄到期时,张大爷实际领取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

  生1:48.60×5%=2.43(元)

  1000+48.60-2.43=1046.17(元)

  生2:48.60×(1-5%)=46.17(元)

  1000+46.17=1046.17(元)

  生3:1000+48.60×(1-5%)=1046.17(元)

  师总结利息的利息计算方法。

  3、巩固新知:学生进行练习(教材第100页的“做一做”)

  (1)学生个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学生个人汇报

  四、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布置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6、9题。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悟到“折扣”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明确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一类应用题;

  2.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能正确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促进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学习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地按折扣和成数进行计算,并能领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学习难点:

  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之中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设想:

  《折扣》是《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第二教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把折扣、成数改写成百分数,以及“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体现创新”和“关注生活,注重实效”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使用旧教材,一方面,教材本身固有的学习要求还是应当达到的,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能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教师对原有教材又不能不进行一定的开拓与创新。为此,我着重做好以下三点:

  1.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系生活,加强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3.自主创新,改编教材,谋求师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雅典奥运会吉祥物“雅典娜”和“费沃斯”,说说它们的名称,并猜测价格。(课件展示)

  二.导入新课,感悟新知。

  1.出示两家商店中这种吉祥物的不同价格,说说你会上哪一家店购买。

  甲商店:120元

  乙商店:110元

  2.出示两家商店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底价抢购,八折起

  乙商店:六一特价,一律九折

  3.说一说:“八折”和“九折”各表示什么意思?现在你觉得上哪一家店购买比较合算了?为什么?

  4.这种吉祥物在这两家店的价格究竟各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

  [指导学生列式计算:甲商店

  120×80%=96(元)乙商店

  110×90%=99(元)

  5.小结:刚才这道题的的实质,就是求商品原价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6.试一试:

  (1)某家具商店将一种原价320元的床垫八五折出售,这种床垫的现

  价是多少元?

  (2)一种电视机原价每台2600元,“五一”期间以9.5折出售。这种电视机的促销价是多少元?

  三.简单应用,加深体验。

  情境展示:某儿童用品商店在儿童节期间对部分商品进行特价酬宾:

  大肚熊:原价120元,打八折;

  天文望远镜:原价528元,打七五折;

  笔袋:原价35元,打九折;

  电动汽车:原价156元,打六折;

  玩具机器人:原价220元,打四折;

  水杯:原价20元,打九五折;

  故事书:原价120元,打八折;

  篮球:原价78元,六五折。

  问:如果给你100元钱进这家商店购物,你将如何合理使用这100元钱?

  四: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种饮料,大瓶装每瓶1200毫升,10元一瓶;听装每听200毫升,2元一听。

  现有三家商店出售这种饮料,并推出了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买一大瓶,送一听;

  乙商店:一律九折;

  丙商店:满30元八折优惠。

  问:

  1.你喜欢上哪一家商店购买?说说你的想法。

  2.你们班共有多少同学?如果每位同学配备200毫升饮料,共需多少饮料?

  3.这么多饮料,上哪一家店购买可以使所花费的钱最省?请通过小组合作制订一个购买方案。

  (思考:购买方案的制订应视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这道题具有比较开阔的思维空间,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要尽可能使学生感悟以下两点:

  1、可以在两家或两家以上商店组合购买;

  2、用同样多的`钱买到更多的饮料。这样这道题就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义)

  五.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说说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本课内容)

  2.出示课后延伸题:

  (1)河汉村有个种粮大户,前年收稻谷26000千克,去年比前年增产了一成五。这个种粮大户去年比前年要多收多少稻谷?

  (2)安华镇某大型袜厂2003年的产值达到了560万元,打算2004年在此基础上增值二成。该袜厂2004年比2003年增值多少万元?

  说说这两题涉及到了什么内容,回家后先独立完成,再请家长进行检查。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我曾经开设过的一堂校级公开课,课后学生与听课教师的反响相当好。我个人认为,这堂课在以下几方面是处理得比较成功的: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处境和感受。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他们熟悉的“购物情境”导入学习,把简单、枯燥的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意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实用性”是这节课的一个显着特点,无论是“折扣”还是“成数”,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学习和探讨的必要。因此,我结合班级和上课时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尽可能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并通过课后延伸等方式,启发学生将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深广的学习空间。

  三、大胆改编教材,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

  在原教材中,这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包括“折扣”和“成数”两部分,我在教学中则选择了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折扣”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至于“成数”相对而言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却是学生家长所熟悉的,因此我把这一内容作为这堂课的课后延伸,让学生在回家以后通过自学以及与家长的交流和探讨自主掌握。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他们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对一些同学而言,这节课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合作探究”部分。虽然有小组成员间的互助互学,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用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旧教材,对于那些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挑战,这是值得教师重新思考的。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师引导、生探究

  教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引入。

  上课时间到了 ,我们班同学坐的整整齐齐的,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呢? (让每位同学写出自己的方法并进行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班级座次表)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板书:(2,5)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2、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如: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游戏:接龙

  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D、寻找新位置。

  1、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2、出示特殊数对位置,例如(5,x )、 (x ,x)谁能帮助这两个同学找到他们的位置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1)你能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2)在图上标出下列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3)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 : (3,0)——(1,1)——(0,3)——(3,5)——(6,4) 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2、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9,8)这个格已经涂好了,你能接着涂一涂吗?

  (9,8)、 (12,11)、(13,0)、 (6,11)、 (5,10)、 (14,5)、 (6,9)

  3、生活中的数学

  (1)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

  (2)出示练习一的2题,这是国际象棋,你能说一说每个棋子的`位置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位置 数对(3,5) 列,行 教学反思: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这是一节“应用题”的练习课。我通过“变异”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题目:一堆糖果,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男女生共分,每人可分6个;如果只分给男生,每人可分10个;如果只分给女生,每人可以分几个?

  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按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出结果。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设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一下思维活跃起来。一会儿,平平说:“老师,我想出了一种新的解法,我把原题通过变异为:一项工程,甲乙合做要6天完成,如果甲队独做要10天完成,如果乙队独做要几天完成?于是得出新解法。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评析]“变异”是指改变基本的思维方向,把知识要点进行转化,进行奇异的探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本例中学生正是运用了这一思维方法,才使一个用最小公倍数解答的应用题成为了一个较普通性的工程问题应用题,思维实现了创新,解法达到了最佳,可见,“变异”是实现创新的又一种方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寻求多种知识的变异,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对学生的一些超意识想象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不能只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某一思维结果,应当让其在教师的激励下去努力实现思维的创新与再创新。

  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的:以学生对问题的定向思考为起点,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尝试性探索为特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就构成了顺利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尝试性的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注意:引出问题≠发布指令、问题意识≠简单发问、问题化教学≠问答式教学、虚拟问题情境≠虚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消灭问题。)

  例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

  一、任务呈现

  1、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现在能否请大家来说一说,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2、现在,请大家在纸上任意画二个三角形。

  3、每个同学都观察一下自己画的三角形,它们都一样吗? 每个同学都将自己画的三角形举起来给大家看一下?它们一样吗?

  说一说,大家画的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每个不同的三角形的角的大小都一样吗?

  4、现在你能不能猜猜看,这些三角形有什么是一样的呢? 这些不同的三角形的角的大小不一样,那么,将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后,它们的大小可能会一样吗?

  猜测:

  一样;

  不一样;

  不能确定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呢?

  二、尝试操作与探究

  1、想一想,用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来探究,可能更方便? 可以先对自己画的两个三角形进行探究

  2、现在能不能把自己得到的结果进行一下简单的交流? 现在大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什么?

  3、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论会有不同呢?

  想一想,我们刚才再用量角器进行验证的时候,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能尽可能地避免这个问题的产生?下面你们准备怎么做?

  (提示:用怎么样的方法来减少角的度量的时候带来的误差?)

  4、通过这一次操作,现在又得到了哪些数据?大家又获得了什么样的新的发现?能否交流一下?谁能将自己的探究观察演示给大家看?

  现在得到的结论是?

  5、讨论一下,还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故事引入《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

  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吧!聪明的阿里巴巴赶走了四十大盗,和女仆莫吉娜来到了强盗们藏宝的山洞。洞的尽头有两扇巨大的石门,紧紧地关着,阿里巴巴和莫吉娜使出浑身的力量,可石门纹丝不动,怎么办呢?忽然阿里巴巴看到这两扇石门上刻着许多文字和数字。阿里巴巴笑了,他兴奋地告诉莫吉娜:“我找到了打开宝库之门的密码了!”莫吉娜和阿里巴巴打开了宝库的大门,把强盗的宝藏分给了乡亲们。那你们知道开启宝藏的密码吗?

  (同学们举手)看来有的同学知道有的同学不知道,阿里巴巴看到这些数字和文字乐了,他找到了开启宝库的密码,那这些数字和文字有什么关系呢?不知道密码的同学你们想知道吗?知道密码的同学你们想不想知道你的答案是否正确呢?那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像这样的数字。

  2.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师这个位置看全班的座位,这张图应该怎么放?(课件)

  把座位图转过来,班长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

  (没变,还是第四列第三行,因为老师和我们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没变)

  (2)探究新知。

  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

  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

  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

  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

  (3)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板书出来。

  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

  (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先让学生在心中想好你想叫得同学的位置。

  二、通过多种练习(课件)

  三、解决上课时的难题《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

  四、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利用一个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把学生带入一个故事的王国,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创设了本班学生的座位位置的情境,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同时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中通过设计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

  根据老师的描述找位置、根据同学的描述“猜猜他是谁”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从两个维度描述就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总之,整堂课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单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果让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和前后左右的同学的位置,并从中找出规律,看看前后的两个同学和左右的两个同学和自己的位置有什么关系,而没有让学生发现:左右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组,这部分比较欠缺。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4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这一内容的学习,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能让学生用它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它能促进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使学生感知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重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汽车由远及近行驶时司机所看到的建筑物的变化、路灯下的影子、小老鼠的安全活动范围等引发学生讨论。学生通过验证,明确了“观察的范围”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懂得了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地位和应用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说一说,你在不同楼层的窗口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楼层越高,看到的景物越多。

  师:谁知道这是什么情况?

  预设生:楼层高,看到的范围变大了。

  师:也就是观察的.范围变大了。我们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范围是怎样变化的呢?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一只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墙内张望。

  师:看,小猴爬到了这个位置(A处),它能看到地上全部的桃子吗?猜一猜小猴能看到多少个桃子?[课件出示情境图(如下图)]

  学生猜测各异。

  师: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小猴看到多少个桃子呢?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在熟悉的环境作用下,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所以情境引入教学就是为了能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习数学成为他们自愿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1.独立思考。

  师: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同学们可以先自己想一想,画一画。

  2.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好方法。

  (2)全班交流:哪位同学能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

  ①在A点时,我们把小猴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观察点)

  ②阻碍小猴观察视线的是墙,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墙的顶点叫“阻碍点”。

  (板书:阻碍点)

  ③将“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这条线和地面的交点,就是小猴能看到的离墙最近的点。这条线实际就是小猴的视线。

  A′点右面的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能看到的范围,A′点和墙之间的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看不到的范围,也就是观察的盲区(如上图)。

  (3)师提问:小猴想看到更多桃子,该怎么办?

  生:根据我们在不同楼层看到的景物,我觉得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范围越大,看到的桃子就越多。

  (4)师追问: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点、C点,你能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吗?(课件呈现)

  学生独立思考,画一画。

  (5)反馈:结合学生的想法,观察课件动画,帮助理解。

  3.建立模型。

  (1)师生小结:先看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这两点,延长到地面的交点,确定观察的范围。

  师: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说明小猴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大。

  师:可见,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大。(板书: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大)

  (2)联系古诗: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吗?(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内容:

  西师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54页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逐步培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有一次,熊大和熊二来到水果店,它们各出了10元,买回8个苹果,它们商量着平分这八个苹果。熊大和熊二可高兴了。

  师:孩子们想想它们这样分合理吗?为什么?

  生:它们给的钱一样多。

  师:看来分苹果时关注的是它们出的钱。谁能告诉我,它们给出的钱的比是。

  生:它们给出的钱的比是1:1。

  师:那它们分得苹果的比也是

  师:证明它们分得苹果个数的比与它们出的钱的比是(一样的)。

  2、接着,请看:

  后来,它俩又来到文具店,文具店正在搞优惠活动,于是熊大拿出6元,熊二拿出4元,它们合起来买了15个笔记本,熊二说咱俩又平分吧!熊大瞪大了双眼。孩子们猜猜,熊大会怎么说?

  生:它俩感情好,不会计较!

  师:你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会照顾弟弟妹妹,能礼让别人。

  生:这样分不公平。

  师:那我们怎样分才合理呢?今天就来研究合理分配内容之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

  生答:多出钱要多分,少出钱要少分。

  师:看来我们也要关注它们出的钱。

  师:那它们分得本子个数的比与钱的比有什么关系呢?

  生答:钱的比就是分得本子的比。

  师:那我们能据它们的关系解决刚才的这个问题吗?

  ①生小组讨论分法,并阐明理由。

  ②反馈学生的.分法。

  ③抽小组上台板演,并解释步骤。

  ④师:同意吗?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4、师:刚才呀同学都开动了脑筋。一共想出了3种方法,那么哪一种才是我们今天学的按比例分配呢?

  5、怎样检验解答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可以用两种方法检验:

  ①把求得的熊大和熊二应分到的本数相加,看是否等于15本笔记本。

  ②把求得的熊大和熊二应分到的钱数写成比并化简,看是否等于3:2.

  6、同学们经过了刚才的计算,那想一想:什么叫按比例分配呢?(课件:什么叫按比例分配)

  7、生: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8、师:(课件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齐读。师:例题中是把哪个数量拿来分配?(课件:15本笔记本)按几比几进行分配?(课件3:2)

  9、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一些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你能说一说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吗?

  课件出示:完善板书:用分数的方法:

  (1)找出各部分量比,并化简。

  (2)算出总份数。

  (3)把比转化成分数,即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4)用总量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三、巩固练习

  师:孩子们,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与按比例分配有关的知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1.把180本课外书按4:5借给五六两个年级。两个年级各借多少本书?

  2.张阿姨和李阿姨去年合伙做生意,张阿姨出资10万元,李阿姨出资30万元。年底赚取了36万元利润。两人各应分得多少利润?

  3.拓展延伸:长方形的周长是80厘米,长和宽的比是3︰2,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四、总结延伸

  师:孩子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太多了,我们一定要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