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10 16:40:11 雪桃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练习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思路。

  2、准确概括中心思想。

  3、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通过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准确地概括中心思想。

  2、难点:指导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领悟中心。

  3、关键:将领悟表达的方法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运用归并法练习分段,理清课文条理

  1、回忆课文写了几个自然段?打开书迅速浏览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什么?

  2、哪些自然段的内容相近?将它们归并在一起,然后划分段落。

  3、交流讨论分段情况。

  4、小结:

  课文先讲伽利略是一位善于动脑,敢于探索的人,再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接着讲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产生了怀疑,最后讲伽利略经过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说错了。

  三、准确概括中心思想

  1、投影:

  课文最后一句话。

  ⑴指名读一读。

  ⑵原先大家是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的?

  ⑶伽利略在将要做公开试验时,大家是怎样看待他的?(有表情地读)

  ⑷当伽利略站在高54.5米的比萨斜塔上,让大家惊讶地发现亚里士多德这句让人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话竟是错误的;使大家明白权威的话也不一定全都对的时候,我们也对伽利略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你敬佩伽利略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3、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出示小黑板,口头填空)

  4、投影中心思想,齐读。

  四、领悟课文是怎样表达中心的

  1、请同学们思考:

  围绕中心,课文重点写了哪几段?(三、四段)

  引导理解:重点写第三段,突出伽利略不盲目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重点写第四段,突出了伽利略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2、课文第二、五自然段与中心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这两个自然段突出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更加衬托出伽利略的勇敢,坚持真理。)

  3、小结: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中心来写,使我们对伽利略有了深刻的认识。老师也深深的被他的勇敢无畏,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打动了。正因为他善于思考,勇于追求真理,他才能成为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第一人,他才能发现月球的秘密、木星的四颗卫星、太阳的黑子,他才能证明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学了这篇课文,你从伽利略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我们怀着对伽利略深深的敬意,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

  六、课堂练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重点]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学习难点]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媒体运用]

  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预设]

  (一)单元导入,明确主题

  同学们,走过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将走入第七组学习内容,本组课文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感受呢?

  本单元的主题就是:认准目标,不懈努力。我们来浏览一下本组内容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根据课前预习,请你简单地做个介绍。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会走进一个故事里?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多音字指导。着地、更正、的确、胆大妄为。

  3、检查生字词。

  4、范读课文。

  (四)导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社会风气

  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他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段话强调了什么?

  (五)细读第三自然段,了解思考过程

  1、我们来细读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

  2、这里说的“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结论”指的是什么?

  3、边演示边理解。

  4、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体验一下怎样严谨地思考问题。

  (六)品读四五六段,体会求实精神

  1、一边读一边品味,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2、把“反复”改为“重复”,行不行?

  “重复”就是说这个实验原原本本地再做一次,跟上一次做的.没有什么不同;“反复”是说他还是在做这个试验,但是跟上一次做的可能会不一样。

  请你说一说会有哪些不一样?

  3、齐读伽利略得出的结论。

  4、作者写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5、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七)对比欣赏,学习写法

  我们再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一下课文。课文一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伽利略在上学期间就喜欢思考,第三、四、六自然段写他的怀疑和试验。那么课文的第二、五自然段不是写伽利略的事情,能不能去掉?

  [课后练习]

  伽利略的一生都在为探索科学真理而不懈努力着,期间经历着许许多多的磨难与艰辛,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伽利略的故事读读,你一定会被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所感动。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试验一慢一快

  自己试验公开试验速度与重量有关

  打破迷信献身科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会课文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多媒体、两只铁球(一大、一小)。

  【教学模式】

  1、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2、据标自学、合作交流。

  3、自由议标、点拔导学。

  4、拓展延伸、自主评价。

  5、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努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两人。

  3、尝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1、设境导入:

  同学们你长大后准备做什么?(学生自由说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科学家的故事,通过学习,老师想你一定会受到启发。这位科学家的名字叫“伽利略”故事的题目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说学:

  ⑴ 看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想说些什么?

  ⑵ 对于一篇新的课文,我们第一课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拟标:

  (根据师生的交流,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根据自学,合作交流

  1、初步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合作交流。

  3、自学生字词。

  三、自由议标,点拨导学

  再读课文:

  1、独立划分段落,归的`段意。

  2、小组交流,互说划分段落的依据。

  3、师生交流,教师有机点拨。

  导学课文一、二两段:

  1、齐读第一段:

  ⑴ 用笔画出自己读懂和有题问的地方。

  ⑵ 小组合作。

  ⑶ 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2、自学课文第二段:

  ⑴ 同法自学。

  ⑵ 小组合作。

  ⑶ 汇报交流,合作补充。

  四、拓展延伸,自主评价

  1、拓展延伸:

  ⑴ 说了自己课前所查阅了解到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的情况。

  ⑵ 从两人的情况你想到了些什么?

  2、自主评价、释疑问难。

  五、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1、测标总结:

  2、引导预习:

  ⑴ 课文为什么把伽和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写到一块儿?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⑵ 尝试借助一种方法来理解第三段的内容。

  ⑶ 通过读课文理解“胆大妄为、固执”两词意思。

  第二课时

  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1、设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给课文分了段,并学习了文章第一、二两段。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一起学习。首先老师检查大家课前预习的情况。

  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课文为什么要把他们写到一块?从文中哪 句话可以看出?(指名读)

  (多媒体: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产生疑问)

  2、说学拟标:

  ⑴ 说学:

  就这一句话,你想到些什么?或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自由说)

  ⑵ 拟标: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民主地加以补充整理成本节课学习目标)

  (多媒体出示整理好的学习目标)

  二、根据自学,合作交流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5课,本课是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勇于试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两个铁球着地,与他们的重量有关(重的先着地,轻的后着地),这个论断是错误的。通过伽利略的亲身试验,证明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权威,要敢于质疑,勇于试验,才会有重大发现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对做试验也很感兴趣,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对于文中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那个论断所提出的质疑,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因此老师要做好点拨,让学生有深入的理解,对于本文主要内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提供帮助。

  三、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本课生词。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理解本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白不能迷信权威。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脉络理解,理解本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难点:引导学生弄明白:只有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才会有重大发现的道理。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诵读法、电教法

  六、课时安排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师组织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伽利略会有所发现?他是怎么发现的?

  2、研读课文

  教师导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1、为什么伽利略会有所发现?

  了解伽利略。

  (1)他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上学时善于提问质疑……

  设计意图:为下文学习他敢于质疑,做好铺垫。

  (2)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因为他不迷信权威,所以他敢于质疑。

  因为他善于质疑,所以有所发现。

  设计意图:有意引导学生理解彼此之间的因果联系,下文学习理清思路。

  2、他是怎么发现的?

  引出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十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

  伽利略由此推出两个矛盾的结论:

  (1)十磅重的铁球是一磅重下落速度的十倍,并且先落地。

  (2)两个铁球系在一起,十磅重的会拽着一磅重的,因此速度比11磅重的铁球速度慢,为什么呢?为了证明,伽利略反复试验。引导学生从中感受伽利略的缜密思考力,勇于实践,不迷信权威的伟大精神。

  3、为什么在塔上做公开试验?

  (1)引导学生联系文中刚开始人们对亚里士多德评价及反思,想象做公开试验,石塔下人们的反应。

  (2)教师点拨:事实胜于雄辩,有理不在声高。

  (3)思想提升:通过此类事件,让民众要相信科学,不迷信权威,让那些敢于质疑的科学家有更多发现。我们也要培养自己敢于质疑的精神,勇于实践,坚持真理。

  3、讨论交流

  你认为伽利略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里看出,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4、小结

  老师希望大家能像伽里略学习,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有自己的重大发现。

  5、拓展

  推荐大家看《名人传》,向更多伟人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激励自己,让自己更优秀!

  6、作业

  小练笔:给课文编后续。如试验成功,你想对伽利略说什么,对那些盲目崇拜权威的人说些什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

  注意正音:着地违背的确固执

  二、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

  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流利。

  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示。如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们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启示。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留待下一课时。如,当时人们为什么那么信奉亚里士多德?(可补充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成就,确实值得人们敬仰)伽利略是怎样思考才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的?伽利略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到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三、巩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

  2.指导书写:辩(注意中间是言字旁)奉(下面是两横)妄(上面是亡,不要多点)执(右边是丸,不要少点)释(右下边不要多一横)

  3.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插图幻灯片)这就是意大利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要在这里做试验,楼下是想看他出丑和围观议论的人们,当然也有记者。在这个名垂千古的试验中,你是想扮演做试验的伽利略还是做见证现场的记者?(学生自由选择)

  2.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记者,应向伽利略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伽利略,有可能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在文中勾画重点语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3.同一组中扮演相同身份的同学互相交流: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回答才更加严密。

  二、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推选代表进行采访,同样身份的同学可以补充)

  1.您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话有错误的?

  我先假设他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觉得无法解释,所以产生了怀疑,又经过反复的试验证明他确实错了。

  你能不能更简单明白地说一说“一个事实,两个相反结论”的意思?

  (引导学生共同研读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图示法、描述法等进行说明,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您的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要到比萨斜塔上来做公开试验呢?

  因为人们过于崇拜和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话的确有错误。而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要通过公开试验来让人们改变观念,那就是不要盲从,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教师指导:当时人们是如何信奉亚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讥讽伽利略的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

  3.通过采访,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认识?(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等)

  三、受到启示,延伸课外

  1.到底实验结果怎样呢?(演示课件,范读最后一段,并出示最后一句话)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指名朗读这句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读出来。

  (突出“才”字,人们原来一直信奉亚里士多德,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仍在说他“胆大妄为”,直到看试验后才恍然大悟;

  突出“大”和“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更何况常人。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应该追求的是真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

  3.现在,如果老师把课文题目改成《两个球同时着地》,你认为可以吗?请课下仔细研究,并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通过对重点了理解和想象,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的科学精神。

  3、学习通过具体的实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直奔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检查字词:信奉 哲学 违背 宣布

  怀疑 固执 解释 英镑 伽利略 胆大妄为

  3、想一想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导读感悟

  (一)走进亚里士多德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伽利略实验证明的,那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句子:“两个铁球,一个10磅,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1、亚里士多德何许人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

  2、文中是怎么介绍的?

  出示句子: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真理。

  (1)“信奉”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理解说说,只是“相信”的意思吗?

  (2)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假如有人说他的话是错误的,会怎么样呢?你能从文中哪些词句能够体会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3)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你体会到了什么?

  (4)带着你的体会,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责备”的语气。

  (5)再读亚里士多德的`话,指名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小结: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一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没有,两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有!谁这么有胆量?伽利略。

  (二)品读伽利略

  1、伽利略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1)指名读,说说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

  (3)出示课件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

  (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伽利略?

  3、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

  4、你读出了人们对他的什么态度?用几个词来概括当时人们的态度。只有这两个人在说吗?想一想,还有人在说什么?

  5、人们的反映告诉了我们什么?面对人们的态度,假如你就是伽利略,你会怎么想?你犹豫了吗?你退缩了吗? 伽利略的表现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6、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执着的伽利略!顶着巨大的压力,试验开始了。试验的结果到底怎样呢?出示句子:

  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1)指名读。人们惊讶了!他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结论竟然是错误的!多么不可想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一起读。

  (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

  7、理解:“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三、鼓励质疑

  1、伽利略是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2、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四、学习写法,积累言语

  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

  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

  3、课外阅读:推荐阅读《哥白尼的日心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谁能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板书:伽利略)

  二、自读自悟

  1、结合上节课的自读,老师想请大家仔细地再读一读课文,思考:(大屏幕出示)

  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说明理由,再联系自己的生活、阅读进一步谈谈想法。

  因此,我们必须与课文进行充分的交流,想好后先向同桌征求一下意见,或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汇报。

  同学开始读书

  三、个性飞扬

  1、老师看到有些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谁来谈一谈?

  (一)如果谈到,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板书:善于思考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称为“辩论家”,25岁就对亚里士多德提出质疑。

  他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产生疑问,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是怎样思考,如何产生这个疑问的?

  伽利略不仅明白了亚里的观点,并由此引发了他的思考,我们共同来看一看伽利略是如何思考的。(演示实验过程,动画)

  (二)如果谈到,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板书:执著追求真理

  (大屏幕出示)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能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话吗?

  人们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而伽利略却大胆质疑,侧面烘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屏幕出示)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在当时,科学界对权威极其崇拜与盲从,有的科学家为坚持真理甚至丧失了生命。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伽利略没有屈服与盲从,而是仍然坚持对科学的不懈追求,他用自己的实验,有理有据的证明了自己的大胆猜测。

  在科学面前,他容不得半点“直觉”,在权威面前,他决不无理由跟从,正是伽利略的这种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人们也不禁为他欢呼,让我们看一看当时的情景

  出示(小动画)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能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吗?

  四、总结升华,延伸拓展

  了解了伽利略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的品质、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能多阅读类似的小故事,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书。(屏幕出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8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情简介】

  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课文中伽利略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的疑问,学生不易理解。如果能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也更有助于学生感受到伽利略的聪明才智。

  【教学目标】

  一是通过从质疑、分析、反复试验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应该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教学重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明白伽利略的思维过程。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1.联系上下文2.抓重点词句3.图文结合4.举例法法5.引用资料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入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课文我们都预习了,那下面这组词语谁会读?(指名读)一人读其他同学跟读1遍。

  (出示:信奉 哲学家 伽利略 怀疑 分析 反复试验 比萨斜塔 事实 证明)

  2、预习的真棒,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注意课文的内容,做个有心人。

  3、课文读了,再看看这些词语,你能简要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先看着这些词语,练习说一说。(指名回答)

  三、读文品人物品质。

  1.师:课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那么通过读文,我们还知道了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板书:伽利略 伟大),说他伟大,并不仅仅因为他在科学研究领域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还因为他身上所具有的某种精神和品质。那么伽利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下你的理由。开始吧!(幻灯:你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相关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理由。)

  1、 交流。

  预设:

  (一)第一自然段:学生时代的善于提问、善于思考、善于辩论。讲解生字“辩”,并出示相近字“辨、辫”,进行区分,并举例进行运用。

  (二)品味“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之深”,感受“伽利略”怀疑之勇敢。(2、5自然段)

  1.师:权威指的是谁?为什么?从哪看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2. 什么是“信奉”?仅仅是简单的相信吗?这是大家对信奉的初步了解。那我们都来读读第2自然段,看你能从哪些词句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a(2自然段)

  ①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一个人相信吗?是一代人相信吗?是代代人相信,而且一信就是两千年啊,可见信奉时间之长啊。

  ②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信奉人数之多)

  ③意大利、希腊:地域之广(板书)

  ④不容更改(态度坚决)

  ⑤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真理吗?(罪名之大)

  b(第5自然段)

  1.师:除了第二自然段,你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出示: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等会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指名读句子)

  2.师:找的真好!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一个字、一个词、哪怕是一个标点都不要放过。你从中读出了什么?(重点品味胆大妄为、竟、固执)人们对伽利略的不满、责备、鄙视都源于什么?

  3.师:这段话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崇拜。这叫侧面烘托。

  4.师:那现在你觉得亚里士多德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呢?(生答)

  5.师:在人们的心目中,亚里士多德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对他的话是深信不疑的,而且把他当成神一样的崇拜着,这就是信奉。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伽利略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话表示怀疑,(板书:怀疑)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就等于怀疑权威,就等于挑战真理,就等于向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宣战。此时的伽利略将会面临着什么?(生答)

  6.师:是啊,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使伽利略不仅要面临着人们的嘲讽,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还有生命的危险,但他为了追求真理,宁愿忍受嘲讽、宁愿承受压力、宁愿付出生命,那你通过怀疑这个词,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 (板书: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

  (三)、研读“分析过程”,体味“思维之严谨”

  1.师:我们继续,你还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读出来的?师:(出示5: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来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来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2.师:看大屏幕。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句话指那句话?(幻灯6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4.师:那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就是(幻灯6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铁球越( 重 ),下落的速度就越( 快 )。或者是球越轻,下落的速度就越慢。

  5.师:那现在我们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球越重落得越快是正确的,那么,现在,我把10磅重的球和1磅重的球拴在一起,(点幻灯)让它和10磅重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点幻灯)那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落得快还是慢?认为落的慢同学举手。认为落得快的同学举手。下面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找出你的`理由(生再读这段话)。能说说你们各自的理由吗?(指名说)能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师:有道理。点幻灯:快)认为落得慢的同学说说你们的理由。(适时提问)确实也是这么回事。(点着幻灯慢。)看来大家都不是胡乱的猜测呀,而是经过了认真的分析呀。同学们,注意了,这两种结论都是在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前提下,又做的是同一个实验,可是却得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一个快一个慢,这怎么解释呢?这用亚里士多德观点确实解释不了,于是伽利略才对他的这句话产生了怀疑。看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啊,而是经过缜密的思考得到呀!(板书:缜密的思考)孩子们敢于怀疑虽然可贵,但怀疑的基础是成熟的思考。

  (四)抓住“反复试验”,感悟“伽利略缜密的思考”(4自然段)

  1.师:你还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的?

  2.(出示: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反复是什么意思?重复是什么意思?重复就是和原来一模一样的做实验,一点变化也没有。那伽利略是简单的重复吗?他还会怎么试验?(生想象答)伽利略就这样高度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球的重量不同的做了许多次试验,这就是反复。通过反复这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一丝不苟、认真、坚持)对待科学这样认真、这样一丝不苟、这样执着,这就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啊!(板书:严谨的科学态度)那伽利略这样反复的做了许多次试验的结果都是什么?(出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 ( ),铁球往下落的( )跟铁球的( )没有关系。 )

  (五)走进“公开试验”,领会“伽利略的勇于追求真理”(6自然段)

  师:公开试验后,人们又有什么反应?(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师:当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又会有什么反应?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再动笔写一写。

  幻灯8看大屏幕:当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_____。______说:“_____。”

  四、聚焦文旨,品味公开试验的价值。

  1.师:伽利略的公开试验,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是什么?(生答)

  幻灯9出示:

  1、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他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2、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他说的话也不全是对的。

  2.师: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生答)

  3.师:是啊,伽利略秘密试验只是证明自己的推想是正确的,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公开试验,则是为了让人们都明白一个事实和道理,那就是,一起读____。

  4.师:大家明白了,你明白了什么?

  5.出示11:现在我们也明白了:______。

  6.师:作者写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

  师总结:是啊,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伽利略的伟大也就在对权威的尊重而不盲从,对真理追求的勇气和执着。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五、作业。

  1、班级读书会。课下读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走进并解释更多的伟人,开班级读书会。

  2、办班级专刊。写一写我最崇拜的科学家的故事,办一期班级专刊。

  3、写给伽利略的一封信。跨越时空,给伽利略写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

  4、验证:一个棉球和一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结果会是像伽利略说的那样,同时着地吗?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伟大

  产生疑问 不迷信权威

  科学分析 思维缜密

  公开试验 勇于追求真理

  反复试验 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的好教材。我根据本文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采取了“块状教学”。所谓的“块状教学”,是相对于“线形教学”而言的。传统采用的“线形教学”法一般以文章的情节为主线,以问题为连接点,以逐段的顺序讲读为基本操作方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劣势在于老师“圈”得过牢,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不到提高。而“块状教学”法则打破了这种常规的教学步骤,它不是简单地把识字,学词,分段,学习课文内容分割开或者把课文内容的情节分割成几大部分来学,而是在课堂上以课文内容为媒介,实施对“听,讲,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集中培养。我在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课时,也尝试着使用了“块状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直接入题。

  2.给出一组关键词,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读书思考,用这些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组关键词是我精心选择的有着内在联系的词语,它们提示了文章的关键内容,能让学生化难为易,不知不觉中走过了总结、概括的过程。

  3、然后以“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让学生默读写感受。这部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

  第一板块:品味“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之深”,感受“伽利略”怀疑之勇敢。

  这一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字、词、句的品读,引导学生读懂当时的社会环境,感受伽利略面临的压力和危险,初步体会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我重点抓住了“信奉”和“怀疑”这两个词,着力渲染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之深,来衬托伽利略怀疑之勇敢,从而感受到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第二板块:研读“分析过程”,体味“思维之严谨”

  这部分主要通过对伽利略分析推理部分的理解,感受伽利略并不是胆大妄为,而是经过缜密思考之后才产生怀疑的。这部分是一个难点,光靠语言的描述很难说清楚,于是,采取了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情况下,猜测把10磅重的铁球和1磅重的拴在一起,和10磅重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谁快谁慢,猜完之后,让他们到文中去寻找自己的理由,讲解时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这样,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理由也说得清楚。另外教师又通过课件演示,讲解伽利略分析过程,使抽象的思维变得直观,孩子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第三板块:抓住“反复试验”,感悟“伽利略缜密的思考”

  这部分主要抓住“反复”这个词,让学生体会它与重复的不同,从而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伽利略的严肃认真,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四板块:聚焦文旨,品味公开试验的价值

  把明理的过程融进了感悟人物品质的教学中,让学生有一条清晰的阅读思路。也让学生明确了伽利略是经过怀疑—分析---事实证明的过程,从而感受到伽利略的伽利略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是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和做法,但理想和现实总会有差距的,在课堂上仍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渲染亚里士多德在人中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时,用时过多,导致后面的公开试验的部分没有充分的时间完成,整节课显得前松后紧。另外,课文读的不够,像这样明理的文章本来就应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品人。但由于教学时的紧张,忽略了读得形式的多样,读得层次的递近,读得程度的提升,似乎缺少了语文味。另外,统领全文的问题“你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我也觉有些生硬,但不知如何处理,请各位同行指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

  【设计思路】

  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步感悟这一写作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代替教师的分析、讲解,引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文本深处,在内容的纵向对比中,让“伽利略”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从而了解作者的匠心所在,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基于文本拓展的小练笔,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等疑难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亚里士多德在人们心中不可动摇地位。

  2、在练习感情朗读中,咀嚼文字和标点,从而体会伽利略当时所面临的嘲讽。

  3、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对比中,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4、学习作者利用环境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语言文字,在内容的纵向对比中把握人物形象。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伽利略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还记得他做了哪些事情吗?谁能简要的说一说?

  师:通过这些典型事例,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了解?(板书:善于质疑追求真理)

  师:文章除了写伽利略从质疑到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外,还有两个段落,内容看似和伽利略没有关系,是哪几段?(第二段和第五段)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读这些内容,看作者都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回顾典型事例以及从中表现的人物品质,既是对第一课时重点内容的梳理,也为本堂课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及时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学有目标、心中有数。】

  二、品读感悟,体会写法

  1、抓关键词“信奉”,品读第二自然段。

  师:课文第二自然段段主要写了什么?(板书:信奉)认真默读这一段,看从哪些词句能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标划下来。再把想法和同位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时学生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1)抓住“不容更改、真理”等重点词语感受亚里士多德在科学界不可动摇的地位。

  (2)抓住“要是……就、责备”和“人们责备的语言”感受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维护和敬奉。)

  师:对,那个时候的人们不会,也不敢怀疑亚里士多德。他说的就是真理,他简直成了人们心中的神。现在理解“信奉”的意思了吗?谁来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相信和敬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中段训练的重点,这一环节,紧扣“信奉”这一关键词,通过联系上文来理解词语意思,同时感悟文本内容、练习朗读。】

  2、咀嚼文字和标点,研读第五自然段

  师: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指名读)

  师:看,这段里有个特殊的标点符号。(问号)这是谁心中的疑问?他们果真是带着疑问来的吗?认真品读围观人的语言,也许你会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发现。(人们心中并没有疑问,他们在来之前就认定了伽利略会失败,是来看伽利略的笑话的。)

  师:(板书:嘲笑)是的,他们在嘲笑伽利略,他们那是来看笑话的。谁来读好人们嘲笑伽利略的句子?

  【设计意图:文段中的“?”和后面的人物语言联系起来来读,会发现文字背后另有深意。让学生认真咀嚼人物语言,在感情朗读中感受伽利略当时的`处境。】

  3、把“人们的表现”和“伽利略的做法”对比,深化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体会利用环境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师:(指着板书:信奉----善于质疑、嘲笑——追求真理)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读懂了这些内容,再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有关伽利略的事例,你对他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师:对,在大家都把亚里士多德奉若神明的情况下,伽利略却通过自己的思考产生了疑问,一个善于质疑已经不足以表现他的品质。(把板书中的“善于质疑”改为“勇于质疑”)面对那么多的嘲笑,伽利略毅然去追求心中的真理,的确称得上是“执着”。(在“追求真理”前,添加板书“执着”)

  【设计意图:把典型事例中表现出的人物品质,置于环境和侧面描写面前,对比中,深化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通过修改和添加板书的方式,直观提示环境和侧面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师:我们从两个看似无关的两个自然段中,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了吗?

  师:是的,大家说的正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叫做“侧面描写”(板书:侧面描写)这是有了这些侧面描写,才把伽利略的形象烘托得更加生动而鲜明。写文章时,这样利用环境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渗透和引导,学生已经能够自己突破难点,感悟出利用环境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机会放给学生,这样习得的方法才是真正有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

  三、课堂延伸,拓展练笔

  师:伽利略这样敢于质疑、执着追求,不仅向世界宣告了一个科学道理,更给了人们许多许多的启示。随着两个铁球的同时落地,那些嘲笑伽利略胆大妄为的人,那些责备他固执的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你展开想象,试着写一写。

  师:同学们,比萨斜塔依然屹立在那里,它见证着400年前那伟大的一瞬间。也许十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同学们会有幸来到那里,我相信,当你抬头仰望塔顶时,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那就是——(伽利略)你也一定会想他做的那个试验,还会想起我们今天这堂课,它们共同提示着人生不可缺少的两种品质。那就是——(敢于质疑、执着追求)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对人们“盲目信奉”和“责备嘲笑”的学习,学生很自然会想到“意外的结局”出现时,人们的心情、表情等一系列的复杂变化,此处的拓展练笔给学生一个倾吐的机会,也由此深化对文本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过程:怀疑—实验—公开验证。

  2.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2. 理解伽利略怀疑思考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这堂课,李老师要同同学们一起感受伽利略的伟大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齐读)

  (二)自读自悟:

  1.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体会

  3)小结:

  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阅读了、思考了,还说了自己初步的感受体会,真好。我们阅读文章就要像这样边读边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思考、体会,这样,我们读书才会有所得,你们说对吗?

  2.出示斜塔图片:

  1)认识这座斜塔吗?这就是世界著名的“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如果条件允许,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实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

  3)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

  a)指名读

  b)所以老师想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书,看看在做公开试验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处,师出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生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想,还可以用笔作个图示以帮助自己理解。

  d)生说、师说(课件演示)

  e)师引读第四自然段

  3.创设情境,自主阅读

  1)激动人心的这一天终于来了,当伽利略出现在比萨斜塔下,比萨城的居民们会怎么说怎么做?面对这些议论,伽利略又会怎么做?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自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学生读书、交流

  3)刚才,老师但到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心里痒痒的,真想来到比萨斜塔下,听听伽利略和比萨居民们的对话,亲自感受伽利略地坚持真理的勇气和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谁愿意来做伽利略?

  4)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现在,观众们,你们想对他说什么?

  5)生生对话

  6)生表演(点击课件,是范读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7)当伽利略顺利地做完试验,走下斜塔时,人们纷纷围拢过来。观众们,现在你们想说什么?

  8)可适当初,你们是这么说的吗?(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9)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是的,伽利略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真让人叹服。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类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们小朋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联系材料:《动手做做看》)

  5.尾声:

  正如《伽利略传》的作者布莱希特说的那样“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出示),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应该留在同学们人生的长河中。

  6.老师建议:

  创作一条格言勉励自己。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精品教学设计06-29

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08-26

搭船的鸟两个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4篇)05-29

人有两个宝教学设计(通用11篇)09-03

教学设计02-11

《太阳》教学设计及点评太阳的教学设计11-05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06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11-11

er教学设计 ie ue er教学设计09-20

《鸟语》教学设计 鸟的语言教学设计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