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辅导 百分网手机站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点内容详解

时间:2020-08-08 09:05:16 考试辅导 我要投稿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点内容详解

  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点内容详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点内容详解

  中医基础理论

  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指导思想:整体观念 基本思路:辨证论治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是"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依据。

  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推动、温煦、兴奋统属于阳;凝聚、滋润、抑制统属于阴。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泄,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

  阴阳偏胜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治疗时采用“损其有余”、实则泻之。如:阳胜则热--“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治疗时采用泄其有余、补其不足。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阴阳互根理论:阳中求阴能使 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阴中求阳能使 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

  青 风 春 胆 目 泪 爪 酸 东 肝 怒 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赤 暑 夏 小肠舌 汗 面 苦 南 心 喜 火曰炎上 温热、向上(升腾)、光明、茂盛

  黄 湿 长夏胃 口 涎 唇 甘 中 脾 思 土爰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等

  白 燥 秋 大肠鼻 涕 毛 辛 西 肺 悲 金曰从革 沉降、肃杀、收敛等

  黑 寒 冬 膀胱耳 唾 发 咸 北 肾 恐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五行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 (滋肾养肝法)滋肾阴以养肝阴

  益火补土法 (温肾健脾法)火指命门之火而非心火,指肾阳

  培土生金法 (补养脾肺法)健脾气以养肺气

  金水相生法 (补肺滋肾法)养肺阴以滋肾阴

  五行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 疏肝健脾

  培土制水法 补脾利水

  佐金平木法 泻肝清肺

  泻南补北法 (泻火补水法)心主火,火属南;肾主水,水属北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胞宫、精室)。

  五脏主藏精气,以藏为主,藏而不泄;六腑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奇恒之腑,虽名为腑,但其功能却有异于六腑,并有类似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有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特点。

  肝:主疏泄,主藏血. 喜条达恶抑郁.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腑合胆.

  心:主血脉,主神志.阳脏,喜通明.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腑合小肠.

  脾:主运化,脾气主升,主统血.喜燥恶湿.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腑合胃.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肺朝百脉,肺主治节.喜润恶燥.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在腑合大肠.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纳气,濡养温煦脏腑.有"先\后天之精",故称为"先天之本".封藏为主.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腑合膀胱.

  类似功能:心主血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肺朝百脉

  肺主气、肝主疏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纳气

  肾主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主通调水道

  1.心与肺的关系  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2.心与脾的关系  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3.心与肝的关系  血液、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4.心与肾的关系  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水火既济)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心肾相交)

  5.肺与脾的关系  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6.肺与肝的.关系  气机的调节。

  7.肺与肾的关系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金水相生。

  8.肝与脾的关系  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

  9.肝与肾的关系  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10.脾与肾的关系 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心与小肠的关系:心火移热于小肠。

  肺与大肠的关系: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肺气的下降。 "气虚便秘"

  脾与胃的关系: (1)纳运相合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胃不和"。

  (2)升降相因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相互协调。

  (3)燥湿相济   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属阳喜润而恶燥。两脏燥湿相合

  肝与胆的关系: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相关。

  肾与膀胱的关系: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的气化。

  呼吸:肾\肺 消化:肝\脾 水液代谢:肺(上焦)\脾(中焦)\肾(下焦) 脑活动:心\肝\肾 气的生成:肺\脾\肾

  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

  1.元气-肾 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肾中精气,分布于三焦.推动和促进着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各脏腑、经络

  2.宗气-脾肺“气海、膻中”,宗气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行呼吸\气血.语言、声音、呼吸、视听、心搏

  3.营气-脾胃“荣气”,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脉中之气,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4.卫气-脾胃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控制汗孔开合和汗液排泄,维持体温.脉外之气.

  气逆:面红目赤 气滞:闷胀疼痛 气闭:不省人事 气脱:汗出不止 气陷:子宫下垂

  血的功能 营养和滋润作用,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成分。

  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血能载气、养气)

  津和液:质地较清稀,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稠厚,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则称为液。

  督脉的基本功能为: ①调节阳经的气血(阳脉之海)②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有关。

  任脉起基本功能为: ①调节阴经气血(阴脉之海);②主持妊养胞胎(任主胞胎)。

  冲脉基本功能为: ①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②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之功能。

  带脉基本功能为: ①约束纵行诸经; ②主司妇女的带下。

  偏阳质 与发病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类型。

  偏阴质 与发病偏阴质是指具有偏于不足、偏寒、喜静等特性的体质类型。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不通;寒性收引,具有收缩牵引挛急等特点。

  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易犯头目、内扰心神;暑多挟湿,湿热郁阻(暑必兼湿)。

  湿: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湿性重浊:沉重、秽浊(痹证、淋证);湿性粘滞:粘着、停滞(病程缠绵、反复发作);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下肢水肿。

  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疡。

  疫: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病机: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导致真实假虚现象,称为:大实有嬴状

  由于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导致真虚假实现象,称为:至虚有盛候

  阴阳互损: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

  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称为:阳损及阴

  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阴寒之邪雍盛于内,可见阳浮于外之症,称为:真寒假热之证。

  阳盛格阴:邪热过盛,格阴于外,称为:真热假寒之证。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疾病传变)

  康复原则:形神共养:①养形重在养精血保胃气。②养神重在调神护神。

  调养气血阴阳:①调养气血。②调养阴阳。③协调脏腑。④疏通经络。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点内容详解】相关文章: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高频考点11-13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常见考点05-24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高频考点05-18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章节考点05-04

2017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点详解11-14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点08-28

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点整理11-14

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点解析11-13

2015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复习考点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