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百分网手机站

论文让高考语文试题与新课程同行

时间:2020-08-31 17:27:15 语文试题 我要投稿

论文让高考语文试题与新课程同行

  让高考语文试题与新课程同行

论文让高考语文试题与新课程同行

  作者:张志平文章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7年第11期

  从2004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实验,江苏等省随后也加入其中,让高考语文试题与新课程同行。尽管由于高中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广大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参与实验的热情很高,但是如果只有课程的改革,而没有相应的考试制度改革特别是最实在的高考试题相配套,课程改革的目标将大打折扣。今年是四省市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采用新的高中语文教材之后的第一次高考,作为课改试验的先行者,他们的高考语文试题自然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表格略)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总的来说,今年四省市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指向、内容、题型、结构等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和教育部高考考试大纲、各自省份考试说明的精神,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考核的水平要求,在体现对往年命题设计的承接和革新的统一的同时,也有不同程度的突破。高考试题能否有效地为新课程改革服务?这三份高考语文试卷,对课改区的学生、老师乃至其他高考命题者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选考题如期而至,试卷结构发生变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考试内容上专门设置了选考内容,将现代文阅读部分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块,让学生任选一类完成。考生可以根据试卷的明确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学过的或者熟悉的内容作答;如果有把握,也可以选择自己没有选学的内容作答。

  三份试卷在选做题的命制上,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广东卷分别是散文《泥泞》和访谈《访钢琴演奏家傅聪》,山东卷分别是散文《灯火的温情》和新闻稿《梦碎雅典》,海南宁夏卷分别是小说节选《林冲见差拨》和传记《叶圣陶在四川》,文字阅读量各自相当。选做题的题目数量以及分值都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广东卷每个大题各3小题15分,占总分值的10%;山东卷每个大题各4小题18分,占总分值的12%;海南宁夏卷每个大题各4小题25分,约占总分值的17%;而且其中对应的每个小题之间的分值也保持相等,既体现大致相等的难度,也方便于阅卷。

  选做题的设置让学生有了选择答题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特征,对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很有好处,突出并具体体现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选择性”的特点,是考试大纲中最大亮点的外显,也是试题有别于传统试题的最大创新之处,是我国语文考试史上的一次质的跨越。试卷由以前的单一的必考题变化为必考题和选考题(广东、山东卷称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考和选考的内容都既有必修的,也有选修的,由此也就改变了我国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

  相比较而言,海南宁夏卷试卷结构变化更为显著,试卷由两大部分组成:第Ⅰ卷阅读题(包括必考题与选考题)及第Ⅱ卷表达题(包括语言文字运用与写作)。与全国卷语文高考卷相比,没有对基础知识部分的错别字辨认、汉字的读音、标点符号的使用、近义词的区分、文学常识等内容单独设置客观选择题。试卷在结构上的变化是考试思想与命题观念的转变,不仅避免了因基础知识考查过多而造成的繁琐,而且在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知识和能力如何考查、高校选拔如何设题以及高考语文如何与新课程衔接等方面的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探究题芳容初现,能力层级得到提升

  关于探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多次提到,虽然大都语焉不详。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在考试能力一项中新增了“探究”,并加以明确界定: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这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探究”能力的考查集中在选考部分,不同的文本类型,考查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能力主要体现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内涵、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能力主要体现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三份高考语文卷第一次将探究题展现在人们面前,如山东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22题和实用类文本阅读22题、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7题和实用类文本阅读21题、海南宁夏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14题和实用类文本阅读18题等。

  以广东卷第17题为例。该题要求学生联系全文回答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这是一道原因探究题,首先要确定内容选择的有效信息区间,然后进行概括。本题的选择范围在第四到第七小节,抓住重点的四、七两个小节就可以进行分层概括:第四节主要写泥泞带来的乡村纯朴的自然的生活气息,第七节主要写 “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一个民族得到磨砺和锻炼,泥泞的人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祖国的真正含义等。

  今年考查探究能力的试题具有这样一些特点:①立足文本考查,读懂文本是解题的关键。探究是基于对“作品”和“文本”自身的探究,即围绕“作品”和“文本”内部方面,而不是游离文本,跳出文本。②突出考查演绎归纳能力。学生要对文学类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对实用类文本进行“挖井”式解读,体现探究试题所考查的阅读广度和阅读深度。③要有自己的思想。试题对文学类文本突出对文本主旨的考查,一定要抓住文本的思想感情内核;对实用类文本突出对自我观点的考查,要对文本进行“再思考”,体现“自我”。

  三、生活化取向渐重,考试逐步接轨生活

  长期以来,课程内容、考试内容与时代脱节、学而无用的问题一直困绕着中学语文教学,老师笔记《让高考语文试题与新课程同行》。语文考试过于关注孤立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而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对于生活的巨大生命力并没有在考试中得到有力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语文学习绝不仅仅是在学习教材、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交往、理解文化、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等,也就是说语文是最生活化的一门学科,因此,语文的评价也应该更多地从生活出发,注重语言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注重在生活化的情景下考查语文的能力。

  海南宁夏卷等三份语文试卷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遵循“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原则,已经较多地体现出语文试题的生活化取向,具体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1.题目内容植根于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命题者也就将生活作为了考题的资源。①贴近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如广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访钢琴演奏家傅聪》,特别是文本中就“现在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学钢琴”访谈傅聪,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认识和艺术追求。②追踪生活中的热点,关注大众生活。如山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稿《梦碎雅典》,让人们认识了一位屡败屡战、不向命运低头、坚毅执著的体育人奥蒂,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胜利”的奥林匹克精神。③体现地区性生活,凸显地区底蕴和地方特色。如广东卷要求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将所提供的关于粤剧的介绍进行压缩,山东卷关于琅琊临沂人王戎的文言文阅读理解等。

  2.题目类型外化了生活。语文试题直接考查学生在生活中的语文运用能力,体现了“为生活”。①生活的问题题目化。如山东卷第17题,学校开展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而作为志愿者如何劝阻游客在景区文物上刻字留言,如果不能针对不同的说话对象(同龄人、年长者)、采用得体的语言,是不能达到劝阻的目的的。②设置真实的生活情境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海南宁夏卷第23题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补写公德人物董劲松的推荐词,关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学生是不难完成语言的组织的。③题目必须联系现实生活才能作答。如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生活也是答题的基础。

  四、写作题旧貌新颜,写作态度日显重要

  山东卷和海南宁夏卷的最后一题已不再是传统的“作文”,而变脸为“写作”,虽是一字之差,却是“旧貌换新颜”:不仅很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学生作文要求的指称,更是预示着一种改变——“作文”是学生个人练习层面的写作,带有明显的模仿、训练、修改的印记,“写作”是学生个人创新层面的书写过程,强调综合写作水平、写作素养和写作风格,他们的写作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其文章的高下。

  在《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论写作教学》中有一段关于学生写作的经典论述:“国文科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两种习惯:(一)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发表;(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文字上用工夫。这并不存在着奢望,要学生个个成为著作家、文学家。”而我们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其中的'“表达真情实感”与“为发表积蓄而写作”说的都是学生写作时的态度,文章的字里行间应该渗透着他们的真情实感。

  写作态度首先体现在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上。海南卷所给材料为法国科学家别涅迪克发明汽车安全挡风玻璃的故事和一段关于“创造需要什么条件”的议论,该材料平实、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学生有话可说。材料的内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教育意义,与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新课程提倡的创新精神是吻合的。在立意方面,学生可以认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强调要一直地努力下去,坚持不懈地准备,时刻准备着机会的降临,因为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坚持产生机会,山穷水尽莫回头,定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可以认为只是坚持不懈,不懂动脑筋思考就永远也不可能有机遇降临,如姜太公钓鱼一样,没有机遇你将一事无成。在构思方面,既可以从抢抓机遇出发,也可以从执著精神入手。在表达方式方面,可以描述一次创造的经历,可以叙写关于创造的情怀,也可以展开对“要让潜在的创造力量发挥出来,必须关注现实生活”的议论。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简洁明快,可谓素面朝天,学生只要能够扣住话题所规定的“时间”和“记忆”的关系布局谋篇,就不会出现偏离题意的现象。“记忆”是每个人的正常思维活动,考生决不会因为涉世未深、阅历尚浅而无话可说,学生既可以写人生的光荣,也可以写历史的耻辱;既可以写生命个体的记忆,也可以写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记忆。写作要的是一个比较真实的心路历程,本能情感的自然流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评价建议”第一次提出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课型和评价要求:要求评价的目标与教学目标一致,评价要为教学服务,评价既要面对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课程采取多种形式。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三份高考试题,我们会发现其中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改革的力度不够。考试改革和新课程改革本应同步进行,用考试的改革比如命题指导思想的演进、考试内容的调整和结构的变化等来促进新课程的教学。但是,由于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的多样性与目前高考的统一性的矛盾非常突出,特别是选修内容与统一考试之间的矛盾尤甚,加上实验区必修和选修的不同版本、教学内容的差异等原因,山东等省在“考试说明”中首先提出“命题既要保证平稳过渡,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命题指导思想。这就使得山东卷、广东卷给人以一种 “换汤不换药”的感觉,除了出现 “选做题”外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依旧是字音、字形、词语、病句、文言阅读、古诗鉴赏等等,特别是标准化的选择题“江山依旧”——山东卷12小题共36分、广东卷10小题共33分。大量的选择题在保证所谓的阅卷公平性的同时,也在逼着学生按照一定的套路来思考,导致思维的“标准化”,这样的学生必然没有思想,也不会思想。考试形式、考试内容没有实质的变化,对新课程的实施尤其是对教学改革的启发、引导就缺乏力度,削减了新课程的创新性。

  2.选考题设置的知识覆盖面太窄。高中新课程在语文选修课设置方面提供了五大系列共计十八个模块,三份高考卷选做题的分值只占总分值的10%、12%和17%,只有海南宁夏卷达到了教育部《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所规定的15%—20%的比例要求;而且广东卷和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都是散文,海南宁夏卷是小说节选,三份试卷的实用类文本分别是访谈、新闻稿和传记,学生选其中一道题完成,这有失偏颇。为了稳定和体现过渡,海南2007年高考考试说明明确指出文学类文本阅读只考小说和散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以人物传记和新闻为主,有点让人匪夷所思。虽然今年是高中新课改后的学生第一年参加高考,命题时适当缩小范围,降低难度可以理解,但文学类文本阅读赏析能力与实用类文本阅读赏析能力是学生都应该基本具备的能力,如果缩小考试范围,很多学校设置选修课时可以只设置小说散文,其他模块根本不顾学生也一样可以考出好成绩,产生一定的投机性,这就偏离了语文新课程提出的选修课开课宗旨。

  3.试卷的评价功能有待改善。新课程的语文高考要将统一性与多样性、选择性相结合,在满足高校选拔人才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语文新课程的要求不能十分充分地在试题中展示出来,学生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表现与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与能力很难在一张试卷中展现出来,试卷中的绝大多数分数可通过应试的方式得到,扎实的履行新课改的学生不一定有优势。

  好的教学评价能引导语文教学走上正确的轨道,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终端检测,高考试题的改革和新课程改革应同行。2008年也将进入新高考的江苏,能否既扬长避短,又体现特色,既合理处理好必考与选考的关系,又创造性地建构文科的附加题,人们在拭目以待。

  (张志平 江苏省海安市曲塘中学)

【论文让高考语文试题与新课程同行】相关文章:

让高考语文试题与新课程同行相关论文08-01

高考语文试题如何与新课同行07-31

解读高考语文试题与新课程的关系09-22

安徽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10-16

高考语文试题答题技巧与策略09-18

新课程语文试题选择题09-18

北京高考语文试题10-16

高考语文试题题型10-08

重庆高考语文试题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