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从业资格

证券投资的正确思维方式

时间:2023-12-20 12:30:42 泽彪 证券从业资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证券投资的正确思维方式

  证券投资作为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具体是指企业或个人通过购买有价证券,以此获取利益的一种投资行为。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证券投资的思维方式的知识,欢迎阅读。

证券投资的正确思维方式

  证券投资的正确思维方式:

  1、拐点思维

  地质学上,找矿的重点是板块交界的地方,这里常常蕴含富矿(日本好像是个例外)。

  拐点思维跟这个有点像。当一个东西的趋势发生改变的那一刻,投资的价值往往是最大的。这个东西可以是利率,是汇率,是农产品,是大宗商品,是股票指数,是行业景气周期,是经济增长周期。可以是见顶,也可以是见底。以上每项都有很多小项,而且每个国家都不一样,所以你每年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拐点。

  遇到了拐点,就要找合适的投资标的。不是每个拐点都能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投资标的可以是个股,是ETF,是期货,是期权/窝轮,也可以是他的竞争对手,供应商或者客户,而且,可能中国找不到,要去美国、英国的证交所找,用bing去google。。。找到以后,你一定要深入了解你买的东西是什么,弹性有多大,风险有多大,其他的就交给数学期望值解决了(参见第2点)。

  另外,不是每一种东西大跌以后就一定会大涨,大涨以后就一定会大跌。你要了解这个东西的技术变化,最新趋势。比如石油吧,页岩油技术就会大大增加供应量,5年以内再涨到100美元就很难了;还有镍,09年以后红土镍逐渐替代了镍精矿,所以镍价想再涨到当年5万美元一吨就很难了。

  小结一下上述内容,就是问自己两个问题:

  1.我买的是什么?

  2.真的能弹起来/跌得下去吗?

  这些是要花点时间做功课的。

  操作层面:有些人喜欢等拐点确立了以后再买,有些人想分批建仓,有些人想提前建仓。这几种方法各有优劣,要结合你买的品种去看。通常来说,如果你很有把握的话,选择一 个低风险的投资品种提前建仓左侧抄底也不错,因为一旦押对,利润率是最高的,而且正是因为还没进入拐点,安全边际也是最高的。不是有人说过吗,如果你觉得要等牛市100%确定了以后再买股票,那你只能等到6124点的时候再买了。

  2、数学期望值思维

  数学期望值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把各种成败可能性的概率,乘以收益率/亏损率,做成一个加权平均的总的收益率。觉得加权收益率高就买;觉得低就不买。当然啦,活了80多岁的李嘉诚会建议你,如果亏损的后果很严重,哪怕失败的概率很小,最好也不要全仓买,万一赶上了呢?

  如果数学期望值告诉你应该买,而且仓位又不高,但是你却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无法容忍结果的不确定性,那只能说明,你还不适合做金融。其实我们投资的任何一 项东西,买的都是里边的数学期望值,没有什么东西是100%绝对的。四大国有银行就一定不会倒闭吗?如果再来一颗小行星撞上地球呢?

  不是有句话说嘛:“哥爱的不是美女,而是美女在大脑中的形象。”

  这话cosplay一下,也可以改编成:“哥买的不是股票,买的是数学期望值。”

  3、长-中-短结合的思维预测方式

  当年大学跟同学玩CS的时候,玩的最好的人既不是一直拿着狙击枪躲在角落放冷枪的那种人,也不是傻乎乎拿着刀往前猛冲的那种人,而是拿着AK47,偶尔用刀,偶尔狙的人。

  投资也是这样。一般来说,预测2个礼拜以内的,跟预测2年以后的,投入产出比都不是最高的。预测未来半年到一年的趋势最管用。(小天除外)

  短期的预测看技术层面更多,长期预测更多是看经济学层面(所以曼昆的故事会还是要看的)。而中期的预测,就是看钱的走势,好多管用的实招儿、歪招儿在教科书里是没有的,不然曼昆干嘛不自己炒股票?

  “我们先要破除一个错误的常识。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经济好了股市就好,经济差了股市就差,其实宏观经济和股市的关系小得几乎可以忽略。决定股市能否走牛的关键是:市面上有多少钱,以及这些钱愿不愿意进股市。炒房能赚钱,放贷能赚钱,何必来炒股?只有房子和贷这吸金黑洞没人去玩了,这股市才能牛,此时股市就变成了下一个吸金黑洞。”——端宏斌《新一轮牛市的简明路线图》

  这篇文章我大概是2014年年初坐北京地铁2号线的时候读到的。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一时没想明白他的逻辑,也就没往心里去。但是事后证明,他说的是对的。不光结论对了,而且逻辑也对了。

  还有一件事:2014年6月左右的时候,我跟一个基金经理朋友吃饭。我问了他3年以后中国经济去杠杆会不会崩溃,2年以后人民币会不会贬值,1年以后的注册 制会不会搞垮股市等等问题。他被我彻底问郁闷了,说这些他真心不知道,也看不了这么远。他看多A股主板,只是因为买房子不赚钱了,买信托也老出事,以后大 家只能去买股票了。6个月以后,他掌管的基金一下从第30名蹿到了第一名。

  我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真正有用的逻辑不一定是书上教给你的逻辑,而是正确的逻辑。如果说,书本是老师,那么实践就是书本他爹。这话太狠了。估计大家都记住了。

  总之,我对多数人的建议是,以中期预测为主,短期和长期预测为辅。如果能够长短兼顾,保持一定流动性以备看走眼,那你的投资收益一定会比较好。

  4、以独立思考为主,参考他人观点为辅

  独立思考的成果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别人不如你了解得透彻,不敢多买;而且知道这个机会的人也少,没人跟你抢。比如说2014年11月央行降息,好多专业的策略分析师都说没想到。有什么没想到的?经济都烂成这样了,不降息,难道等死吗?

  就算你这次独立思考错了,也是有价值的。你至少会感到后悔,会反思,会督促自己不断填补知识空白,下次就会有进步。以人类的寿命来说,只要你进步了,下次就还有机会。如果你总是人云亦云,不独立思考背后真正的规律,那你永远也不会进步。

  但是,参考他人的观点也很重要。有些人之所以永远都没有进步,是因为人家已经用语法无误且句子成分完整的汉语明白无误地跟他说了,他还是不肯听,或者理解不了。如果你确实不同意一个观点,可以先收藏了,等结果出来再看谁对谁错,看看是否要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就像2014年初,我虽然不同意端宏斌的观点,但是我收藏了,事后证明我错了,但是至少下回我就进步了。

  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一个人确实也没精力看所有人的观点,更何况,废话屁话满世界都是(还有一些貌似废话的非废话,却没人听得进去)。你只要挑几个水平高的,比如格隆会,证监会这种读一读就行了。平时还是要多休息,多喝水,理一理思路,别把独立思考的空间挤没了。泰戈尔不是说嘛,不要填满那空白,音乐就来自空白深处。

  5、好的投资机会不是选出来的,是比出来的

  当年备考GMAT的时候,辅导老师管卫东每天跟唐僧一样对我们说:“好的答案不是选出来的,是比出来的。”

  当然,找老婆的时候不能光比,还是要选,不然一点火花都没有,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回到正题:比投资机会。具体来说,我是拿一个投资项目的年化“预期收益率”跟我的年化“目标收益率”对比。

  预期收益率:假如你预计你买入这个股票以后持有2年,一共赚69%,那么你的年化预期收益率就是30%。

  目标收益率: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无风险收益率的基础上,根据风险系数不断加成。比如说吧,银行存款收益率一年是5%,买信托收益率10%,那买股票怎么也得 20%以上吧(打新股除外),如果买高风险的民企公司、我看不懂的美国公司、持有定时炸弹时间长的公司,那收益率还要更高。“预期收益率”达不到“目标收益率”?拜拜~

  因此,你也可以说,哥买的不是一只股票,哥买的是一个预期收益率。千万别对一只股票产生主人翁般的感情,否则你会后悔的。

  当然,你也可以用数学期望值去决策。其实二者的本质是相通的,考虑的因素很多都差不多。数学期望值更为严谨,算起来会麻烦一些。多数时候,用预期收益率决策基本就够了,巴菲特不是说嘛,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

  拓展:

  证券投资鳄鱼法则:

  1 鳄鱼法则

  鳄鱼法则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如果你存有侥幸心理,很有可能血本无归。善于割肉也是一种股市投资能力。

  鳄鱼法则具有深刻的认识论和价值观根据。人与鳄鱼打交道所获得的所谓原则,首先是人们反思的结果,是将鳄鱼与人冲突的场景在意识领域的还原,获得对人与鳄鱼冲突过程的基本认识,是关于人们在与鳄鱼冲突中,通过合理的动作获得最少的伤害的判断。而在价值观层面则表征了人们丢卒保车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善于放弃必要的损失,不仅是外在法则的规约和规范,更是内在价值的诉求,鳄鱼法则阐释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基本生存样式和规则。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XX明阐释“格物致知”,不同于朱熹和二程更看重外在的与物交往的经验性的调研,他更看重,格物的内在心得,对外物的空间广延和时间绵延的感觉和感受不过是对内在自我的心境的拓展和完善。外在物的发生历历在目,但并没有引发所有人的阐释和自觉,仅仅是有心之人的自觉和阐释。鳄鱼法则正是对具有心理准备和文化心理备课的人有效。

  应用鳄鱼法则于证券投资领域,须是认知和价值观的审视。缺失认知能力,不能识别证券投资的基本数据和前提,包括对证券投资的数据分析和内在规律学习和掌握,应用鳄鱼法则则可能是缺失工具理性的盲目或被动行为,因此必须坚持工具理性意义上的数据分析在先和备课。价值的文化心理构成实施鳄鱼法则的文化前提,仅仅具有鳄鱼法则的知识内涵工具理性,缺失实施鳄鱼法则的积极的文化心理,同样是被动的选择。只有将实施鳄鱼法则的知识和价值观统合掌控和使用,才具有实际意义。简单的实施鳄鱼法则和仅仅具有实施鳄鱼法则的良好愿望都是不可取的。

  2 实施鳄鱼法则的内在文化差异

  鳄鱼法则作为一种为人们普遍实施的股市投资法则始终为人们所通晓。至于何时实施鳄鱼法则,实施多大程度鳄鱼法则,则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股市投资者的临场发挥,一定程度取决于股市投资的经验和技能。但是这种鳄鱼法则潜在的文化积习是超越在场股市,它是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鳄鱼法则的累积,大致来自于三个方面文化背景:一是胆识,二是所生活的文化视域,三是算计心理的养成。

  胆识是一种情感的冲动和行为的潜在可能,胆识的丰裕与否取决于情感储存和天生给定,父母祖先的胆识水平给定当下的胆识基础,胆小如鼠的情感连接难以促成胆大可能性,除非变异。后天的情感积累同样影响胆识的形成,恶劣的甚至险象丛生的生活环境,就有可能导致胆大的情感,相反则可能胆小怕事,恐惧心理充斥头脑。胆识情感直接影响了股市投资者的有胆量判断和行动,割肉、丢卒保车则因其胆识而取舍和权衡。所生活的文化视域则取决于其共体的文化积习所形成的文化背景。

  西方人文化视域是一种典型的商业关系及其思考,西方人有着历史悠久的商业关系基础和商业文化,商业关系发达的社会给定了西方人既是利益最大化的诉求者,同时也是风险意识强烈的一族。商业交往诉求利益最大化,必然内蕴着商业交往风险意识,把风险降到最低,同样是西方人的文化积习。西方的保险业就是这种文化的体现和表征,防商业风险成为一种职业和机构,可见其商业关系及其文化底蕴深厚。可见最求利益最大化和把商业交往关系风险降到最低共同构成了西方人进行商业交往的基本文化视域,而进行商业交往的个体的这种素养有着深层的文化积习背景。鳄鱼法则的实施对西方人是一种基本素养。中国传统文化也存在利益关系思考,但是这种思考并没有直接触及利益关系本身,而是绕开利益关系将其作为忠孝伦理关系附属层面,或者说是,以忠孝伦理关系干预或遮蔽直接的利益关系,给人一种重义轻利的感觉,谈论利益关系是一种不受欢迎的思考和行为,为人们所唾弃。何谈把利益损失降到最低的思考,利益问题都如此隐晦,诉求利益方法只能求助于忠孝伦理的干预和整合,利益及其方法思考被传统文化淹没,这种思考及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严重缺失。

  温和的文化积习与激烈和极端的生活环境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对鳄鱼法则的取舍和实施。缺失利益思考的文化,必然缺失利益获得方案的考量,将阻碍鳄鱼法则的实施。算计的日常心理则在鳄鱼法则的细节上影响投资者对鳄鱼法则取舍和应用。算计的文化心理,如节俭、簿记的文化要素,构成日常生活必要的物质文化结构支撑,好的算计不是守财,而是理财,合理的统筹兼顾日常生活物质结构,适当派上用场,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如今则是将闲散的资金去理财,包括证券投资,日常生活的算计文化心理则提供了原始的理财文化背景。英国加尔文人的算计心理就有效提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文化要素。

  算计的文化心理在两个层面上支撑证券投资实施鳄鱼法则:

  一是,算计文化心理结构支持和鼓励人们在证券投资上实施鳄鱼法则,积极的算计文化心理结构提供了实施鳄鱼法则的积极文化心态,提供实施鳄鱼法则的积极性,使人们更愿意实施鳄鱼法则;

  二是,算计文化心理结构直接提供了数据分析的方法论,算计虽然是日常生活的小计谋,但并不缺失审视数据的一般方法论,数据分析不过是算计文化心理结构的抽象化和客观化,其根本依然是算计二字的内涵,算计涵养了算计的心态也培育了数据分析的原始结构。缺失算计心理文化积累,鳄鱼法则形同虚设,鳄鱼法则必须是算计文化心理意义上的取舍原则。

  3 实施鳄鱼法则注意事项

  实施鳄鱼法则不是盲从,而是善于驾驭投资的基本规则,如何善于实施鳄鱼法则,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积极应用理财投资的参数分析,掌握可靠的一手资料,以便做出准确判断和决策。数据分析是工具理性的东西,它是证券投资者必须掌握的方法和技能,数据和数据分析提供了投资人实施鳄鱼法则的科学前提,投资不是算命,因此,证券投资者应当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证券投资方法和技能,提供其基本的素养。

  二是,适时实施鳄鱼法则,有效止损。适时实施鳄鱼法则就把握好实施鳄鱼法则的度,过早和过晚都达不到有效止损理想效果,同时果断和审视的实施鳄鱼法则也构成鳄鱼法则实施的必不可少的选择技能,优柔寡断和盲目割肉,同样影响鳄鱼法则实施。

  三是,学会从算计意义上确立止损的鳄鱼法则程度。如前所述,算计首先是直接的操作证券投资基本方法,必须学会和掌握算计技能,准确把握数据。不能抛开数据和数据与分析、碰运气参与证券投资。其次,拥有良好的算计文化心理结构是实施鳄鱼法则的文化储备,善于使用鳄鱼法则,审时度势,在科学分析数据前提下,把握好投资机会。既不能缩手缩脚,也不能大手大脚不顾后果的割肉,适度实施鳄鱼法则,争取股市投资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