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时间:2023-07-06 19:11:13 蔼媚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要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1

  一、文学常识

  选自《列子·汤问》。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重点字词:字音:仞(ren)垣(yuan)曲箕畚(ben)始龀(chen)穷匮(kui)

  1、通假字:

  ①指通豫南:"指"通"直"。

  ②始一反焉:"反"通"返"。

  ③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④亡以应:"亡"通"无"。

  ⑤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⑥陇断:"陇"通"垄",高地。

  2、一词多义:

  ①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刚刚,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将近,年且九十;况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坚决,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焉:疑问代词,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古今异义:

  ①惩:古:戒。(惩山北之塞)←┈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今:处罚。

  ②阳:古:山之南,水之北。今:太阳。

  ③阴:古:山之北,水之南。(达于汉阴)今:阴天。

  ④诸:古: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今:各个、许多。

  ⑤毛:古:草木。(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今:毛发。

  ⑥已:古:止,停止。(惧其不已也)今:已经。

  4、词语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

  5、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荷担者三夫。(译:三个(能)挑担的人。)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先说"甚矣"有强调意味。)

  译:你太不聪明了。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2、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4、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智非真智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5、《寓公移山》选文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寓公提议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寓公的关心,并不反对寓公移山。

  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2

  一、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河阳:黄河的北岸。河,黄河。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且,将要,快要。

  出入之迂:进门出门要绕远。迂,曲折,绕行。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险,本文指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献疑:提出疑问。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无陇断焉:没有高大的山了。陇断:高大的山。

  2、作家作品《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

  二、文本解读

  1、谋篇立意: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富有神话色彩,读来脍炙人口。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魄力,同时也说明了要想战胜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概括一篇文章的主题,首先要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要注意概括主题的方式,通过什么样的事,来表达怎样一个中心。)

  2、文章脉络

  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神话的结尾。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说明了移山的结果。

  3、写作方法

  1、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叩石垦壤”,而智叟则认为“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通过对比,愚公的这种改造、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更加感人了。

  (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其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是从“献疑”角度说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但她没有反对的意思。而智叟显然是讥笑愚公,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尤显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存心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讥笑愚公无能了。

  其他一些对比都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

  2、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天帝,两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给这本难结局的故事以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这同一般的宣扬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要点】相关文章:

文言文爱莲说复习要点11-29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11-29

文言文出师表复习要点01-27

文言文陋室铭复习要点11-29

文言文三峡复习要点11-29

文言文小石潭记复习要点11-29

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复习要点11-29

文言文岳阳楼记复习要点11-29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要点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