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 百分网手机站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2020-09-01 12:06:20 期末考试 我要投稿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1

  一、现代文阅读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式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xx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审议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物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空发议论。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节选自《语文周报》特邀专家:尤立增《怎样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

  B.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

  C. 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

  D. 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细化为五种任务类型,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侧重点进行比较。

  B. 文章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例证确凿,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诠释。

  C. 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

  D. 本文逐层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强调其相对传统作文材料的改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B. 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套作等行文方式,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

  C. 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突出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 20xx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但命题者本身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真实情节

  希区柯克

  差不多晚上九点钟的时候,他离开大厦。外面天色已经黑了好些时候,行人稀少。他等了一下,让几辆汽车过去,然后跨过街道,到了他那部老爷车停的地方。

  开始他并没有注意到那两位年轻女子,直到她们开口说话为止。

  “先生。”其中一位打招呼。

  他的视线越过老爷车的车顶望过去,见开口说话的是一位二十岁左右的金发女子,身高在一米六左右,在她身后的是一位消瘦的黑人女子,年龄和她差不多,只是个子比她高一些。两个人都穿着褪色的牛仔裤,白色的上衣。

  “有什么事吗?”他问,手在车门把手上停顿了一下。

  “你能搭载我们一程吗?”

  “你们要去哪儿?”他问。

  “圣路易斯。”金发女子回答。

  他本打算在回家途中,去一下圣路易斯旁边的超市。她们的目的地离他要走的路只有几条街。“当然可以,请上车。”他说。

  他上车,伸手打开了另一旁的车门。两人相互谦让谁坐到前座,最后两人都挤到前座。金发女子居中,她的双肩看上去非常光滑,左手肘上刺有一只小小的蝴蝶。

  他发动汽车开上马路,刚要拐弯进入一条黑暗的隧道时,金发女子突然喊道:“停车!”

  他刹住车靠在路边,发现金发女子正抓着一把猎刀,刀尖离他的喉咙大半尺。

  “把钱交出来。”她压低了声音,声音有点紧张。

  他一时手足无措。“我如果没有钱,还能活着离开这车子吗?”他问,“这是你们第一次出来试试运气,对不对?”

  “你怎么会那样想?”金发女子问。

  “因为你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说,有点自信。

  “对这种事你又懂什么?”黑人女子带着疑惑而不耐烦的表情。

  “什么都知道,内行得很。”他说着把脸转向金发女子,“就拿你持刀的方式来说吧,它离我的喉咙大半尺。你应该用力顶住我的喉咙或者我的腰部,并且你们应坐在车的后座,这样下手时不容易被发现。”

  金发女子仍举着刀,说:“有道理。”

  “当然有道理。”他有点得意,“还有两个问题。”

  “是吗?说来听听。”黑人女子语气缓和了不少。

  “你们俩的衣着不当。”

  “你是什么意思?”金发女子问。

  “你们的衣服太薄,颜色太浅。如果你们要用刀的话,必须离得非常近才行,这样容易沾一身血。你们若非用刀不可,得考虑万一碰到对方愚蠢的行为,衣服的颜色暗些容易掩饰血迹。”

  “还有呢?”黑人女子问,“你不是说有两个问题吗?”

  “是的,另一问题是,你们要的是钱,而不是来找人聊天。你们应尽可能地把钱拿到手,而不应和对方废话太多。你们只要刀一顶对方就告诉他,废话少说,否则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让他交出所有值钱的东西,否则如何如何。只要你们做得好,他就会被吓得不敢吭声,不敢磨蹭,不敢做一些不该做的事。”

  这时黑人女子已经打开车门下车,金发女子也随着溜了下去,并且把刀收进了包里。

  他点点头,随之劝诫道:“年轻人,正儿八经做事赚钱,少惹是非。”

  “你也一样,别再随便让人搭便车。”金发女子回敬了一句。

  金发女子一关上车门,他就开车一溜烟地跑了。

  他按照原先的计划,在超市买完东西后开车回家,当他进家门时,情不自禁地吹起了口哨。

  他妻子从厨房里高声问道:“你听起来心情不错,你的小说写得怎么样了?”

  “我把最头疼的一部分写完了。”他回答。

  妻子从厨房里出来,递给他一杯酒。“是不是半途抢劫的那一章?那一章你总觉得不太符合现实。”

  他抿了一口酒,笑着说:“现在我认为够合乎现实了。实际上,我可以肯定,合乎现实。”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后文“他”回家的情节分析“大厦”是“他”每天工作的地方,从两个女子搭便车要到的地方分析这两个女子对“他”有清楚的了解。

  B. “他”教育两个女子抢劫时要穿深色衣服、坐在后座、刀要抵住别人的喉咙或腰部、不说废话等咄咄逼人的气势吓住了抢劫犯。

  C. 文本用对比的手法表述抢劫的情节,如两个女子说话的语气和“他”说话的语气的对比、“他”对女子的劝诫和女子对“他”的关心等。

  D. 文章结尾使用补叙手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但交代了“他”遭遇的困境,同时也点明了“他”在抢劫过程中的相关做法的合理性。

  2.小说中的哪些内容使两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子实施第一次抢劫的情节看起来不显突兀?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联系全文,评价小说中“他”的形象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①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②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泊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③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④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⑤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⑥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南京去。”“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师母呢?”“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⑦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三天后,抵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分身世之慨吧。

  ⑧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的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⑨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⑩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地道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

  1.作者说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下列不属于其“中国性”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 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

  B. 为国做事,“私心窃慰”,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教科书编委会薪俸。

  C. 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也要葬于高地,遥望祖国。

  D. 梁实秋与鲁迅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A. 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事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B. 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C. 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D. 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他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

  E.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的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

  3.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元兴元年,帝崩。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B. 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C. 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D. 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 “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 “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D. “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邓皇后恭良孝顺,善解人意。祖母为她剪发时不小心弄伤了她的额头,她为了不伤害老人家的好意,就忍住痛苦没有出声。

  B. 邓皇后识大体明大义,不娇宠。她入宫后虽深得皇上恩宠,但她对皇上特许她母亲和兄弟入宫探病且久留一事予以拒绝。

  C. 邓皇后宅心仁厚,明察秋毫。有一次宫里丢了大珠,她不想严刑逼问导致伤害无辜,而是通过察言观色把罪犯找了出来。

  D. 邓皇后心忧黎民,厉行节约。她主政时,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她关注民生疾苦,减少自己的生活用度,天下恢复了太平。

  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游览

  【宋】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春入武陵溪”,承上启下,用“桃花源”的典故表现对现实的不满。

  B. 上片从第二句开始,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C.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穿过桃花源找到了施展才能的世界。

  D.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写词人孤独寂寞、难觅知音的处境。

  E.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暗示对功名利禄的追寻。

  2.结合全词,分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四、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 一文中赞扬宋荣子超绝尘世,宠辱皆忘,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赞扬他能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上描写了深秋号角的声音响彻天空,从视觉上用“ ______ ”的诗句衬托出战士浴血奋战的悲壮。

  五、其他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海军在南海举行的军演,展现出新时期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决心,即使马革裹尸,也要捍卫主权。

  ②中国和越南就解决南海分歧达成了有效共识,希望域外国家支持而不是干扰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努力,不要横生枝节,不要试图破坏这个局面。

  ③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斗升之水一样。

  ④莫言小说最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怜爱。

  ⑤日前,一名小伙为了让自己的网络直播更火,铤而走险去直播捅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蜇成重伤,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⑥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无处寻觅,令人唏嘘不已。

  A. ①④⑤ B. ①②③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六、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要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扩大农业农村贷款抵押物。

  B. 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纷“触网”,老年人“网虫”的人数激增。

  C. 最近,教育部正式向社会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似乎深受广大学子们所欢迎,因为它即将打破高考“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D. 台北故宫博物院首次针对亲子观众推出“故宫亲子数码艺术展”在台北市华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幕,以趣味互动的方式吸引家长与孩子,让家长与孩子在游戏中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秦老师,您让我写的作文已写好放您桌面了,希望您能抽空拜读一下,如有不妥之处,请您帮我改正。

  B. 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在这次助学捐款活动中,我率先垂范,为学校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捐助了三百元。

  C. 虽然这次考差了,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迎头赶上来,如果你有需要,作为你的同桌,我一定不吝赐教。

  D. 各位尊敬的家长,衷心希望你们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此次家长会,我们班全体师生期待你们的惠临。

  七、语言应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民族根据文化而凝聚与认同,由文化而相互区分,所以,①________。民族是由文化关系结成的社会群体,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然而②________。对文化的层次、结构有多种划分的方法,如认为文化分为实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然而不论以何种方法划分,③___,是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积极能动的部分。而在观念文化中,决定民族的凝聚、认同并推动其发展的精神力量,既包括一些科学认识的根本原则,如世界观、方法论等,也包括信仰、价值理念等。

  下面一段文字有多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另外列出两个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是高风险家庭。一旦遭遇非常事件导致孩子夭折或者严重伤病残,“风险家庭”就转化为“残破家庭”和“困难家庭”,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就无法摆脱困境。全面二胎政策在人们的呼声中应运而生,使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多了一份选择,也给其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那就是只有生育二胎,才没有失独风险。而且,中国自古就有多子孙多福气的说法,所以多孩家庭会比独生子女家庭幸福。

  ①没有外界的支持和帮助,不一定就无法摆脱困境。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两种中药材的成长很有意思。

  第一种是冬虫夏草,顾名思义,这种药材冬天是虫、夏天是草。原来,有一种叫作虫草菌的真菌孢子成熟散落后,萌发成菌丝钻到蝠蛾的幼虫身体内,吸取幼虫体内的营养,并从幼虫头上长出一根细长的草露到地面上。

  第二种是天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无绿叶,不含叶绿素,但能够开花结果。原来,有一种蜜环菌侵犯天麻,把天麻包围起来想吸收天麻的养料,但没有想到的是天麻却依靠消化蜜环菌为植株提供养料,让植株开花结果。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B. 无求与俗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

  D. “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独立不迁”,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因此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反映了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B. 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 屈原最后身投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各国国君没有一个理解他、重用他的,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D. 全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严谨。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B. 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 尽管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但《渔父》的史料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D.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怆,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著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烈。

  B. 海德格尔对“故乡”的解释,表现了东西方对乡愁的不同认识,帮助作者从新的视角理解“乡愁”。

  C. 黄昏、薄暮、烟雨、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只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

  D. 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中关于“故乡”的描写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的见解。

  2.第③段画线居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

  3.文章结尾写到:“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这句话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攀龙,字于鳞,历城人。九岁而孤,家贫,自奋于学。稍长为诸生,与友人许邦才、殷士儋学为诗歌。已,益厌训诂学,日读古书,里人共目为狂生。举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稍迁顺德知府,有善政。上官交荐,擢陕西提学副使。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横致邪?”拒不应。会其地数震,攀龙心悸,念母思归,逐谢病。故事,外官谢病不再起,吏部重其才,用何景明例,特予归。子告者,例得再起

  攀龙既归,构白雪楼,名日益高。宾客造门,率谢不见,大吏至,亦然,以是得简傲声。独故交殷、许辈过从靡间,时徐中行亦家居,坐客恒满,二人闻之,交相得也。归田将十年,隆庆改元,荐起浙江副使,改参政,擢河南按察使。攀龙至是摧亢为和,宾客亦稍稍进。无何,奔母丧归,哀毁得疾,疾少间,一日心痛卒。

  攀龙之始官刑曹也,与濮州李先芳、临清谢榛、孝丰吴维岳辈倡诗社。王世贞初释褐,先芳引入社,遂与攀龙定交。明年,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摈先芳、维岳不与,已而榛亦被摈,攀龙遂为之魁。其持论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诸子翁然和之,非是,则试为宋学。攀龙才思劲鸷,名最高,独心重世贞,天下亦并称王、李。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何、李、王、李。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不能终篇。好之者推为一代宗匠,亦多受世抉摘云。自号沧溟。

  (选自《明史·李攀龙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域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B. 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域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C. 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D. 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减/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训诂学:是解释古书中字、词、句的意义的学科。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B. 嘉靖:年号纪年。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

  C. 乐府:本是始于秦汉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D. 明史: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攀龙奋力向学,终成高才。他于清贫生活中发愤苦读,与友人切磋作诗技艺,勤读古书增长学识,虽不喜训诂学却也能考取进土。

  B. 李攀龙性情狂傲,但也看重友谊。他对上司和高官敢示以不敬,曾经对宾客和同道概谢绝不见;而与许邦才、殷士儋等能倾心相交,对王世贞更是推重万分。

  C. 李攀龙的文学理论,同派中人一致赞同。他与王世贞、宗臣、李梦阳等人世称“七子”,他们最著名的文学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D. 李攀龙的创作成就,世人对之评价不一。赞誉的人认为他堪称一代宗师巨匠;贬斥之人则认为其诗可挑剔之处有很多,其文更有不能卒读之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檄致邪?”

  (2)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

  二、文言文阅读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朱敦儒①

  直自凤凰城②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①朱敦儒:两宋之交词人,洛阳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词人避乱南方时。②凤凰城:汉长安城中有凤凰阙,后因此称长安为凤凰城、凤城。此处指宋都汴京。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凤凰城”原指长安,这里借指北宋都成汴京,“凤凰城破”指“靖康之难”中宋都被金兵攻占。

  B. “擘钗”化用白居易《长恨歌》“钗壁黄金合分钿”一句,借李、杨的悲剧表达了对统治者享乐误国的讽刺。

  C. “信音稀”是说在南北交兵、形势险恶的情况下,亲人离散音讯难通,把词中饱受战争苦难的主人公的惨痛心境更推进了一层。

  D. “辽海”“玉关”代指遥远的地方,而“梦回”“魂断”写出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想要回归故乡的急切心理。

  E. “月解重圆星解聚”用拟人手法,赋予“月”和“星”以人的感情色彩,生动形象并和下文的“不见人归”形成对比

  2.结尾两句“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什么作用?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姑且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应该达到的境界的三句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____________。

  (3)杜甫的《阁夜》中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创造了一种气象雄浑的意境,被人称赞写得“伟丽”的两句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情景默写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主要情节内容。(150字以内)

  五、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20xx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山东省实验中学的高三学生孙洪涛,凭借出色的折纸技能,最终拿到了该校降低60分录取的资格。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热议:有人认为孙洪涛凭着自身的努力及对兴趣的坚持,得到名牌大学向他伸出的橄榄枝理所应当,同时这也体现了大学自主招生“潜力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则;也有人认为这会加剧家长的捷径思想与侥幸心理,从而加重孩子上各种特长培训班的负担,加之“怪才难以界定”,容易在招生过程中出现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的现象。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3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药食同源”是保健养生家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药物与食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农耕时代以前,食物主要通过采捕获得,渔猎需要体力,采集更需要智慧。《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药物的出现,基于人类有意识的觅药行为,这一过程确实与觅食有关。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腹痛腹泻,于是将这种“叶大根黄”的植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成为传说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直到有一天,部落中的某人,因饮食积聚而备受煎熬,神农忽然想起这株能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植物,找来给病者服下,各种不舒服霍然而愈。人类治疗史上第一个药物就此产生,“聚毒药以供医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食物治病很早就有,《周礼.天官.疾医》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相关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因此,平时用于填饱肚子吃的粳米,就是食物;但补养脾胃时食用的粳米,成了药物。

  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典型的例子有二。《金匮要略》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治寒疝、腹中痛、里急:“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这里除了当归,其他都是药物。《后汉书?华佗传》记载道:华佗曾在路上见到有咽喉阻塞的人,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人用车载着欲前往就医,华佗听到了呻吟声,看了一番,对家人说,刚才路旁有家卖面食的,你到那去取他家的蒜泥萍醋(一种用浮萍制作的很酸的醋),喝它三升,病就好了。病人喝了,果真吐出了一条虫来,病也痊愈了。对此,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说:“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所以,米谷果菜、虫兽禽鸟,诸多可食之品,也堂而皇之地载入《本草经》。

  食物疗饥,药物治病,乃是常识;若是颠倒过来,以药丸充饥,用食物治病,则成为笑谈。有人说芹菜所含的芹菜素或许有助于控制血压,于是让高血压病人常吃芹菜,这样的建议算不得离谱;可因此让病人停止正规的高血压药物治疗,专门靠芹菜来降低血压,就荒谬而有害了。

  何以如此呢?药与食同源而异途,食物是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相对于药物而言,食物对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的干预极小,长期乃至终身食用,一般不会给机体造成严重伤害;也正因为此,食物不足以改变因疾病而异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故不可能取代药物。

  即使站在传统医学的立场,过度强调食物疗疾,也很难做到逻辑自洽。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的序论中明确承认药与食为两途,即所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并指出出,只是缘于药性猛烈,所以建议医生治病,先“以食治之”,若“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并没有以食疗代药疗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原文所论“药食同源”的一项是()

  A.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陶弘景

  B.凡草可食者,通名为蔬;蔬,从草从疏,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古籍

  C.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黄帝内经》

  D.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将其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民间传说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药食同源”最初是指人类早期食品和药物都是通过采集植物或捕猎动物来获得的。这一过程中,人们需要不同程度地付出体力和智慧。

  B.农耕时代以前,人们在觅捕食物过程中,开始对百草水泉中的有毒有害物加于区分,药物的出现,正是基于这个有意识的行为。

  C.人类治疗史上的第一个药物,就是神农氏在寻觅食物时发现的能够“荡涤肠胃,推陈出新”治疗腹痛腹泻的植物——大黄。

  D.传统医学认为,不可过度强调食物治疗,药食同源而异途,就像芹菜可以帮助控制血压,但不能改变身体因高血压而异化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礼》中记载,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可见,在农耕时代,疾病就认识到“五谷”既是食物,又是药物。

  B.《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牛肉汤和华佗的蒜泥萍醋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前者用了当归应属药疗,后者才是纯粹的食物疗法。

  C.《本草经》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记录“米谷果菜、虫兽禽鸟”等天地间可食之品,正是因为作者对“药食同源”理念的认同。

  D.《千金食治》中明确指出“安身”与“救疾”应是食药两途,建议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先食后药,但不能以食疗代替药物治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奔走的大树

  刘江

  ①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②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③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④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⑤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⑥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

  ⑦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的呐喊,简直惨不忍暗。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⑧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⑨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叉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意在引出对大树的描写,说明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B.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C.第⑨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象,警示人们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2.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3.文章以“奔走的大树”为题,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王老四

  牟喜文

  那时,王老四就像祥林嫂一样,镇里人看见她都绕着走。

  沙田屿是个三省交界的镇子,镇子不大,二百来户人家。毫不夸张地说,镇南头有人放个屁,全镇人都能闻到臭味。可就是这么个小镇子,却整天人来人往,车流不断。王老四的父母一顺水生下四个女儿,王老四排行老四,父母一看又是女孩,就懒得给她起个好听的名,成天老四老四地叫,也是想把女娃当男娃养哩。王老四模样长得还算周正,高个,细腰,宽臀。可自打丈夫在窑上被埋,三岁的儿子被人贩子拐走后,王老四就像被施了魔法,走到哪儿呼啦一下人群就散到哪儿。

  也难怪,这个女人命太硬了!

  像配合镇里人似的,王老四在找了儿子两年未果后,回到沙田屿,竟再没掉过一滴眼泪。寒冬腊月,猎猎的北风卷着雪花,肆无忌惮地敲打着家家户户的窗棂,凶残、冷漠。街上,行人匆匆,就连路过的汽车都喘着沉重的粗气,呼出的白烟转瞬间就被风吞没了。

  镇东头,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声响过,王老四的老四菜馆开张营业了。菜馆还算干净,八张卡桌,里里外外就王老四一个人,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

  王老四真能瞎折腾,败家娘们!有人风言风语。

  可不是,等她把丈夫那点抚恤金败霍光了,就更没人要了!有人幸灾乐祸。菜馆开业两个月,除了零星几个过路新手司机,还真没谁再踏进王老四的菜馆。如今,哪个司机没有自己的窝子,一来,嗲声嗲气的姑娘陪着,好茶好水好烟伺候着。临走,还给拿东西,那态度,多好。

  王老四一个新来的,咋能争过那些老油条?镇上收卫生费的李大姐劝她说,老四,不行咱报停,歇业三个月,等来年春暖花开人多了再开张。

  王老四惨笑了一下,说,李姐,不碍事。

  李姐看王老四吧台里有一台新电脑,拍了拍,说,这家伙,真好!恐怕得好几千块吧?王老四笑了笑,没吭声。

  慢慢地,王老四的生意好了起来,可让人奇怪的是,路过的司机从别人家饭店出来,都兴高采烈的。可从王老四的饭店出来,却个个红肿着眼睛,低垂着头,满腹心事的样子。按理,吃得不开心,下次就不会再回头了,可司机不但回头,还带来了很多认识的同行。

  王老四的饭店难道有啥猫腻?

  那还能有啥?还是李姐站出来辟谣,还不是家常菜,就是比别人家干净点罢了。但有一样,王老四的菜馆只接待司机,其他人,一律不伺候。

  乖乖,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啊,开饭店的挑客人,还是头一遭听说呢!

  两年后的一个春天,阳光明媚,风吹在脸上暖暖的。

  老四菜馆门前的花池子里,各色鲜花开得正旺,火红的串红,一朵朵、一串串,红得就像天边的晚霞,娇艳、任性。

  这时,一辆警车唰地停在了老四菜馆门口,王老四养的泰迪狗兴奋地迎上去,围着下来的人,不停地摇着尾巴。

  王老四犯事了!爱凑热闹的老头老太太,呼啦一下就把王老四的菜馆和警车围得水泄不通。

  一个女人和那么多司机,啧啧,咋样,这回出事了吧!

  从警车上下来的,除了镇上派出所的刘所长,还有两个外地男女,其中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小女孩,几人拨开人群,快步走进老四的菜馆。

  扑通一声,两个外地男女直接给王老四跪下了,说,恩人哪,谢谢您!

  这是唱的哪出呀?

  王老四也很激动,眼圈红红的,嘴里说,别这样,快别这样。说着,伸手去搀扶两人,可两人说啥也不起来,还让小女孩也跪下,向王老四行大礼。

  刘所长笑呵呵地说,好啊,老四妹子,没想到,真没想到,网上大名鼎鼎的老四救助被拐儿童论坛的群主竟是你!更没想到,你竟然把长途司机都发动起来了!

  人们这才寻思过味来,不知是谁带头鼓起掌来,一下,两下,接着连成了一片……

  时光如芬河水,默默流淌。与此同时,老四菜馆扩大了规模,从平房变成了三层小楼,陆续招了二十几个服务员。一时间,热闹非凡,墙上的锦旗就像红云一样,铺天盖地。

  这天,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衣衫褴褛、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了菜馆门口。从外面买菜回来的王老四和男孩四目相对,只看了一眼,她就怔在了原地……

  (选自20xx年《小说月刊》第八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设置了沙田屿这个三省交界之地,既能很好地解释这样一个小镇却是“人来人往、车流不断”的现象,也为主人公儿子的被拐提供了合理性。

  B.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显是女主人公开店由冷清而兴盛,暗线是寻找被拐的儿子,两条线索直到最后一段男孩的出现才交织在一起。

  C.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大有深意,如“墙上的锦旗就像红云一样,铺天盖地”,暗示了主人公救助被拐儿童的行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D.小说以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作者仿佛参与其中,无论是主人公还是次要人物,他们的言行、心理都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进行设计。

  2.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合小说情节、结构和主题说说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攀龙,字于鳞,历城人。九岁而孤,家贫,自奋于学。稍长为诸生,与友人许邦才、殷士儋学为诗歌。已,益厌训诂学,日读古书,里人共目为狂生。举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稍迁顺德知府,有善政。上官交荐,擢陕西提学副使。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横致邪?”拒不应。会其地数震,攀龙心悸,念母思归,逐谢病。故事,外官谢病不再起,吏部重其才,用何景明例,特予归。子告者,例得再起

  攀龙既归,构白雪楼,名日益高。宾客造门,率谢不见,大吏至,亦然,以是得简傲声。独故交殷、许辈过从靡间,时徐中行亦家居,坐客恒满,二人闻之,交相得也。归田将十年,隆庆改元,荐起浙江副使,改参政,擢河南按察使。攀龙至是摧亢为和,宾客亦稍稍进。无何,奔母丧归,哀毁得疾,疾少间,一日心痛卒。

  攀龙之始官刑曹也,与濮州李先芳、临清谢榛、孝丰吴维岳辈倡诗社。王世贞初释褐,先芳引入社,遂与攀龙定交。明年,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摈先芳、维岳不与,已而榛亦被摈,攀龙遂为之魁。其持论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诸子翁然和之,非是,则试为宋学。攀龙才思劲鸷,名最高,独心重世贞,天下亦并称王、李。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何、李、王、李。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不能终篇。好之者推为一代宗匠,亦多受世抉摘云。自号沧溟。

  (选自《明史·李攀龙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域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B.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域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C.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D.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减/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训诂学:是解释古书中字、词、句的意义的学科。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B.嘉靖:年号纪年。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

  C.乐府:本是始于秦汉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D.明史: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攀龙奋力向学,终成高才。他于清贫生活中发愤苦读,与友人切磋作诗技艺,勤读古书增长学识,虽不喜训诂学却也能考取进土。

  B.李攀龙性情狂傲,但也看重友谊。他对上司和高官敢示以不敬,曾经对宾客和同道概谢绝不见;而与许邦才、殷士儋等能倾心相交,对王世贞更是推重万分。

  C.李攀龙的文学理论,同派中人一致赞同。他与王世贞、宗臣、李梦阳等人世称“七子”,他们最著名的文学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D.李攀龙的创作成就,世人对之评价不一。赞誉的人认为他堪称一代宗师巨匠;贬斥之人则认为其诗可挑剔之处有很多,其文更有不能卒读之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檄致邪?”

  (2)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唐]岑参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

  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

  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汝不闻”两句说秦筝五色十三弦,声音最为悲苦,为全诗奠定了悲苦的基调。

  B.“怨调”两句概括描写秦筝声调幽怨缓慢的特点,好似向人倾诉衷肠。

  C.“红亭水木不知暑”运用夸张手法,从侧面表现弹奏《黄钟》和《白纻》的艺术效果。

  D.“清风飒来”两句从主观和客观,正面和侧面描写秦筝弹奏的艺术效果。

  E.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送别”的主题。结尾“汝”字与开头“汝”字相呼应,突出了结构上的前后照应。

  2.诗中对秦筝的描写有何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姑且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应该达到的境界的三句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____________。

  (3)杜甫的《阁夜》中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创造了一种气象雄浑的意境,被人称赞写得“伟丽”的两句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著阅读

  (题文)请简述《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主要情节内容。

  六、材料作文

  根据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成功人生”关键词有: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怕失败、知足常乐、比尔·盖茨、高薪工作、健康、家庭、美好感情、父母、改变世界。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理解的成功人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关键词,并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4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20xx 年11月8 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围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B. 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C. 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D. 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者,既可以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指德高望重的人。

  B. 赭(zhě)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赭衣,又指囚犯、罪人。

  C. 髡(kūn)钳,古代刑罚名,谓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如“孟舒自髡钳”就是孟舒自己剌光头发、脖子戴锁。

  D. 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官职的“罢、免”等;表提升官职的“拔、迁、左迁”等。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叔为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他人交往。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真相大白后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 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 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守。

  D. 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2)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 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 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月楼笛声的声色之境,怎不叫人感慨。

  D. 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E. 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

  四、句子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搴汀洲兮杜若,______。时不可兮骤得,______。(《湘夫人》)

  (2)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3)岩扉松径长寂寥,_______。(《夜归鹿门歌》)

  (4)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5)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______,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6)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_____,夷歌数处起渔樵。(《阁夜》)

  (7)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_,老鱼跳波瘦蛟舞。(《李凭箜篌引》)

  (8)《阿房宫赋》中借古讽今,作者用以警告唐敬宗应当对秦之灭亡哀而鉴之,不要重蹈覆辙,并以此作结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怕你会拒绝我

  毛宽桥

  ①1968年5月的一天,密西西比州际公路的一个小站上,一辆开往亚拉巴马的长途汽车搭载了最后一名乘客后缓缓启动。最后上车的乘客是个黑人,这在车厢内引起一阵不小的骚乱。

  ②“嗨,黑鬼!”车厢后排的几个白人青年站起来,冲着黑人乘客做着侮辱的手势。仿佛习惯了他们嚣张的挑衅,黑人乘客并没有什么反应。他把手上的旧皮包放在地板上,拉住顶棚垂下的扶手,四处打量着车厢,似乎想找个空座。看到后排还有几个位子,他拎起皮包,刚朝后面走了几步就停下了:几个原本坐在一起的青年见他过来就迅速分散开来,或躺或坐,把几个空座全给占了。看到几个小伙子捉弄这个黑大个儿,车厢里的其他乘客都哈哈大笑起来。

  ③黑人乘客无可奈何地把皮包放回地板上,倚着门口过道里的栏杆闭上眼睛,好似真的打算就这样站下去。“先生。”耳边响起一个稚嫩的童音,不过他连眼皮都没抬一下,车上全是些白人,没有谁会和自己这样的黑鬼说话。

  ④当那句执拗的“先生”第二次响起的时候,他终于睁开了眼睛。是旁边位子上的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蓝色的眼睛盯着他,果真是在招呼他。“嗯?”黑人乘客低头看着那个小家伙。没必要和这小鬼纠缠太多,谁知道他在打什么主意,要是以为自己好欺负也来奚落自己,就让他好看。这样想着,他又低头看了看脚下的皮包。

  ⑤“你要不介意的话,可以坐这里。”小男孩起身坐到邻座母亲的怀里,腾出了位子。车厢里一片哗然。那是美囯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种族矛盾已经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猖獗的3K党党徒游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将每一个可以看到的黑人都当成他们的袭击目标,就连那些同情黑人的进步人士也遭到报复和毒打。因为担心会成为3K党的目标,现在几乎没人敢在公共场合随便和黑人交谈,更别说让位了。

  ⑥黑人乘客盯着小男孩的眼睛,湛蓝色的瞳孔没有一丝的敌意。离伯明翰还有二百多英里,至少还得站五六个小时,也许真的应该接受他的好意……迟疑了片刻,黑人乘客还是坐了下来。

  ⑦看到小男孩躲在母亲的怀里偷偷地打量自己,黑人乘客勉强笑了一下,伸手摸了下小家伙的头:“你不怕我吗?”

  ⑧“我怕你会拒绝我。”小男孩眨了眨眼睛说道。

  ⑨黑人乘客稍稍愣了一下,刚想说些什么,但看到小男孩的母亲紧张地把儿子搂在怀里,似乎生怕儿子再乱说话,于是,他识趣地闭上了嘴,失神地望着搁在腿上的皮包。过了几分钟,他把那个鼓嚢嚢的皮包放到地上,靠在座位上睡着了。

  ⑩汽车刚刚到站,黑人乘客就迫不及待地起身拉开车门,很难想象一个刚睡醒的人精神会那么好。然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黑大个儿刚下车,就被旁边冲过来的几个大汉不由分说地按在了地上。其中一个中年男子掰开黑大个儿的手,夺过那个皮包,拉开锁链看了看交给了一旁的同伴。

  在乘客们惊恐的眼光中,中年男子走进车厢大声宣布:“公民们,不要紧张,我们是伯明翰警局的警察,不是什么歹徒。”看到他手中的警官证之后,车厢里的乘客们这才松了口气。

  原来,最近几天联邦调查局接到匿名者的举报电话,声称黑人中的激进派别已经着手准备在南部地区制造一系列的恐怖袭击,作为对一个月前种族主义者暗杀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报复。

  “你们都无法想象自己有多危险!”中年警官指着同伴手中的那个皮包说道,“超过30磅的烈性炸药!上帝保佑,凶徒居然没有按照约定引爆炸药。如果不是他怕死,那就是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才让这个心存死志的家伙改变了主意。”

  所有乘客都望着门口座位上的那对母子。年轻的母亲噙着泪水吻着儿子的额头低声说:“亲爱的,你救了所有人。”

  (选自《小小说月刊》20xx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黑人上车后,在车厢内引起一阵不小的骚乱,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黑人将会给自己的旅途带来危险。

  B. 作者以“拒绝”为线索构思小说,情节精巧,跌宕起伏。“拒绝”就这样恶性循环地酿造着悲剧。

  C. 小男孩给黑人让座的时候,“车厢里一片哗然”,这反映了在种族冲突激烈到不可调和的特殊时期,人们对给予黑人友善对待的疑惑、恐慌和敌视。

  D. 小说多处细腻地刻画表现了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看到小男孩打量自己,黑人乘客“勉强笑了一下”,表明他为了掩藏自己的报复行为而故意做出友好的样子。

  E. 小说情节设置巧妙,多处伏笔。小说多次写到黑人携带的皮包,就是要暗示这个皮包里面的秘密,预示着一场恐怖袭击事件即将发生。

  2.小说写了哪些“拒绝”?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

  3.小说为什么以“我怕你会拒绝我”为题?请作简要分析。

  4.第⑩段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

  六、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渔阳鼙鼓(pí) 偃仰啸歌 阑干 寂寥 马嵬坡

  B. 矮纸斜行 雕栏玉彻 潺湲 薜荔 柏森森(bò)

  C. 碣石潇湘(jié) 兔起鹘落 踯躅 绸缪 玉簟秋

  D. 踌躇满志 钩心斗角 皓腕 西崦(yān) 消溽暑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而且会收窄世界经济共同空间,导致“双输”局面。

  ②随着“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的发射、贵州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的投入使用、“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升空,神秘的宇宙世界将会变得泾渭分明,不再神秘。

  ③成语考查,并没什么高深莫测,它就在身边,就在课本中,要做有心人,到时就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④进入黄山,古木参天,云雾缭绕,极目远眺,翠竹林海,群山起伏,一直延伸到与蓝天相接处,顿时你会产生一种歧路亡羊的感觉。

  ⑤党员干部要与群众心灵相通、血肉相连,需走近群众,从“握手”开始,步步为营,消除心与心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隔阂。

  ⑥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做人,脚踏实地做事,若是行差踏错,一错再错,就难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们知道,现在中国很多家庭选择不生二胎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不想生,而是生不起,因为现在养育孩子的成本太高了。

  B. 面对新生儿增加的现状,社会应合理配置幼儿照料、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以满足新增加的公共服务。

  C. 如今,非洲大陆到处都能看到中国的印记。我们不仅将中国式的城市化模型和经济模式搬到了非洲,而且为非洲提供了充分的人力物力。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下面括号里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恰当的一组是

  (1)赵院长总保持着学者的风度,(①脊背挺直,面容和蔼②挺直的脊背,和蔼的面容),金丝眼镜后面一双含笑的眼睛,头发梳理得很整齐。

  (2)细碎的阳光透过窗玻璃洒进来,给人一种迷离的感觉。(③神思袅袅④袅袅神思)遂飘到了瓦尔登湖。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七、语言应用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活动上,它与传统教学有所不同。根据下面图中提供的信息,请用一段文字概括说明“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区别。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八、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人居住的是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丛林,门一关自成一统;古人居住的是瓦房小巷,端个碗能尝百家饭。今人驾着轿车风驰电掣地行驶在高速路上;古人驾着马车优哉游哉地欣赏着沿途风光。今人主张的是想笑就笑、想唱就唱的奔放情怀;古人钟情的是欲语还休、无语凝噎的含蓄之美……

  要求:对于古今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选好角度,体现你的的思考与权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5

  一、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描写词人遥望金陵宫殿,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寓情于景,对生机盎然春色的描写,寄寓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忧伤。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中“____________”一句化用了“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和“送美人兮南浦”几句诗。

  (4)《书愤》中最能体现陆游诗作“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个特点,且展现了两幅开阔、壮观的战场画面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置身其中会迷失方向,突出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错综复杂。

  (6)欧阳修《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说,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也正是我们常说的“玩物丧志”。

  二、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滟滟(yàn) 似霰(sǎn) 汀上(tīng) 不省所怙(hù)

  B.修葺(qì) 栏楯(shǔn) 先妣(bǐ) 冀其成立(jì)

  C.捣衣(dǎo) 砧上(zhān) 垣墙(yuán) 辍汝而就(chuò)

  D.渗漉(lù) 老妪(ōu) 偃仰(yǎn) 呱呱而泣(gū)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椒兰 栗粒 参差 春光融融

  B.赋税 琴弦 云鬟 遥无音信

  C.弹劾 回眸 鼙鼓 丘峦崩催

  D.凄迷 梳妆 架梁 金块珠砾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拳而土易(更换)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B.始速祸焉(招致)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对待)

  C.后五年,吾妻来归(回来)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

  D.其制稍异于前(形式,规制)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前进)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赵尝五战于秦

  B.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而其无忘乃父之志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娘以手扣门扉

  D.杳不知其所之也 儿之成,则可待乎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燕赵之收藏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函梁君臣之首 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C.族庖月更刀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非有能硕茂之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抑耗其实而已 B.导大窾,因其固然

  C.覆压三百余里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

  A.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妪,先大母婢也。

  C.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叔父。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如《项脊轩志》就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

  D.“妃嫔媵嫱”在《阿房宫赋》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其中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侍女。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左传》的艺术成就受到后世的高度推崇,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

  B.先秦西汉的论说文和史传文,还没有从对哲学、史学的依附关系中独立出来。散文走出应用文的尝试是从赋体开始的。最早写赋的是荀子,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家是司马相如。

  C.柳宗元的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突出,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中唐时期的“古文运动”,影响深远。

  D.明代晚期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提出“性灵说”,主张文学应真实地表现人的个性化情感与欲望,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

  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党的十九大是凝心聚力、振奋人心、万众期待的盛会,会上,各位与会代表推心置腹,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好建议。

  ②但人们谁会想到,他们为了争那么一点无聊的名声,竟然肯如此钩心斗角,无所不至呢!

  ③此文打着科学的幌子,实际上宣传的是封建迷信,这样一篇不刊之论,竟然公开刊登在一家省级大报上,真是令人费解。

  ④在第十三届全运会赛程过半时,我省运动健儿已经夺取10枚金牌,消息传来,整个武汉市几乎万人空巷,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欢欣庆祝。

  ⑤县长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大放厥词,总结回顾了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县反贫困斗争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⑥依格宣布停止制作象《灰姑娘2:梦想成真》这样狗尾续貂的低劣作品,这些作品对迪斯尼来说就好比《料理鼠王》中那些速冻食品一样。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

  A.无数人通过随时随地的分享,微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推动着中国的进步。微博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公众的意识。

  B.种种迹象表明,购房者的观望非但没有像往日那样,坚持几日就选择放弃,重新加入到购房大军中去,而且政策的从严,让购房者对房价下降充满信心。

  C.一位老人摔倒了,一个民族纠结了。一个历来以“助人为乐”为传统美德的民族遭遇了严峻考验。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呢?

  D.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为改善教师福利、增强学校凝聚力,不苟言笑的校长在行政会上诚恳地说:“为了学校的发展,大家就斗胆建言献策吧。”

  B.同学们,“文章不厌百回改”,希望你们把作文拿回去,从选材到谋篇到拟题再作斟酌修改,周一交上来,我会认真斧正的。

  C.临川太阳镇江先生的儿子今年以优异成绩荣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乡亲们纷纷前往祝贺,他连连道谢说:“托福!托福!”

  D.他是个古道热肠的人,无论谁请他帮忙,也无论他能否办得到,他都会满口答应下来:“我一定鼎力相助,您就放心吧!”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选择题题。

  柳堤 明 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一项是( )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 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 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 刘子翚《海棠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 邱濬《都城春日》)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上句由离歌声点明魏万将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加强加深了行途中的离愁别绪。

  C.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颈联写景虚实结合,在描写景物中融入了诗人对友人魏万浓浓的牵挂之情。

  E.“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月不待人、年华易老之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 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C.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D.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不第”指科举考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规定五品以上官员佩鱼符袋。绯衣指紫色衣服。

  D.“床”早在神农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床兼有卧具和坐具双重功能。此处的床指的是坐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疏救助。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2)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五、现代文阅读

  根据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成功人生”关键词有: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怕失败、知足常乐、比尔·盖茨、高薪工作、健康、家庭、美好感情、父母、改变世界。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理解的成功人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关键词,并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6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南墙根儿北墙根儿

  袁省梅

  保斤抓着麻绳要闪出门楼时,儿子的话硬邦邦地追撵了过来,嚷嚷,戏园子门口不让你坐啊,哪个欠你拾那点柴?

  保斤听出儿子的话头话脑里满是埋怨,可他没停下脚,心说,我晓得你不欠,做饭有电磁炉,取暖有小锅炉,可拾拾捡捡个柴,不是能省个电吗?电又不是不要钱。

  儿子看保斤没停下脚,就追了出去,喊,今个大嘎子对象来哩,你就不能少去一天地里?

  保斤只好转身回来。

  儿子又撵着保斤说,戏园子门口堆子爸能坐二孬爸能坐,你就不能坐?就那二亩地能打几颗粮?还老去老去,让村里人都笑话我说我养不起你,孙子都要娶媳妇了,还让你去地里。

  保斤想说他胳膊腿好好的,坐戏园子门口才是受罪哩。张开嘴时,却只吐出了一团烟雾,灰白白的罩住了他的脸。

  儿子看保斤不言语,嘴软了些,还是劝他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说,有我和大嘎子挣栈哩,咱这光景也好过了,那二亩地能收多少算多少,我和娃一月工资就买咱一年口粮哩,不值顾在庄稼上费心思。

  保斤黑着脸,心想挣钱再多,哪能丢了地?南门前下牛坡那两块地,可都是好地,种啥收啥,分地时多少人眼红哩,现在就都让撂荒了?保斤没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保斤和儿子在一起,只有儿子一个人说话。

  儿子催保斤换上干净衣服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儿子说,堆子爸不到六十就啥活儿也不干了,一天坐在戏园子门口。二孬爸不也是?他都坐个啥意思?不就是给羊凹岭人看哩嘛?不就是显摆他娃的光景好过哩嘛?你也去坐嘛,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咱挪北墙根儿,让人都瞅瞅,咱这光景也好过哩。

  保斤还是不言语,心说大嘎子对象要来,不能灰头土脑的见人家娃,地是去不成了,那就去戏园子门口踅踅去。

  戏园子门口坐了好多人,二孬爸堆子爸果然在。每个人的神情都像这深秋的阳光般慵懒,松散,苍老。就是二猪爸也是这种模样。二猪在地里养了几十头猪,整天忙得顾了东顾不了西,却非要叫他爸坐戏园子门口去。

  有人扔过来一个硬纸板,保斤挤着坐了。

  他们就说老东西你可舍得闲坐啊?说准备给娃干到死啊你?说你挣多少是个够啊?人家娃光景好过了,咱冷了坐这北墙根儿热了坐那南墙根儿,娃脸上光彩了,咱也享了福了,多好的事。

  保斤讪讪笑着,可屁股下的硬纸板还没暖热,他就坐不住了。这么好的天,能拾一大捆柴哩。前几天说的浇地,也该看看排上了没?快霜降了,柿子萝卜都该收了。保斤一下子想起来一大堆活儿,屁股下就觉得烤着火般,坐得难受。抬屁股要走时,二孬爸说,猴屁股坐不住金鸾殿,受苦的命!保斤嘎嘎笑笑,一晃一晃地走了。

  保斤背着一捆柴从地里回来时,媒人领着给大嘎子介绍的女孩儿刚好也进了门。

  儿子把保斤堵在门口,叫他去外面避一避,不耐烦地说,你瞅你你瞅你,叫你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你又去地里了,看你这一身土人家女娃见了不笑话我?

  孙子对象没说成,儿子绷起一张黑脸,埋怨保斤,说都是他闹的。说他一天到晚地里跑,影响了一家人的名声。最后恼恼地撂下一句话,说,老人就该有个老人群,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坐北墙根儿,叫人都看着多好,娃娃孙子脸上也都跟着光彩。

  保斤不明白孙子的对象没说成,咋跟他有关系?他胳膊腿好好的咋就不能去地里了?坐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等死咋就给娃娃孙子脸上添了光彩了?想是这么想的,可保斤没有问儿子。

  第二天,又是个好天气,羊凹岭的人都看见保斤早早地就坐在戏园子门口的北墙根儿下,袖着手,眯着眼,跟个秃鹫般一动不动。时间久了,保斤身后的墙上竟磨出了一块黑黑的影子。

  细细看去,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的墙脚处有好多黑影子,一团一团的。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20xx-2011)》)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的语言质朴而传神,如“儿子的话硬邦邦地追撵了过来”用通俗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儿子对保斤的强烈不满和急于劝阻保斤出门的情状。

  B. 文中二孬爸嘲笑坐不住墙根儿的保斤是“猴屁股坐不住金鸾殿,受苦的命!”,这说明他很享受这种冷了坐北墙根儿热了坐南墙根儿的闲适生活。

  C. 保斤原本是不愿意去坐墙根儿的,但孙子没有说成对象一事让他内心深感愧疚,因此他最终顺从儿子的要求,成了戏园子门口南北墙根儿的常客。

  D. 保斤是个惯于劳作的老农,虽然家里并不需要他去干活儿挣钱,但他仍然坚持拾柴种地,保持着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和对土地、对劳动的热爱。

  2.小说多次写到儿子的话,也写了其他人的话,唯独让保斤始终“不言语”,这样安排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南墙根儿北墙根儿”为题目,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的儿童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环境之中。不过,近年来随着儿童用网上网的普及,由于不当使用、缺乏教育引起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前段时间引爆网上的杭州四年级小学生因玩王者荣耀跳楼事件等,都成社会焦点话题。

  为了实地了解当下少年儿童网络使用状况和遇到的安全问题。今年,来自广州市多所学校的儿童代表组成网络安全调研小分队,去到多家学校进行主题调研。儿童代表们在调研后,发布《少年儿童网络安全广东倡议》:

  网络安全你我有责。让我们全社会共同携手,一起构建更加安全、文明的网络空间。同时让我们小手拉大手,和爸爸妈妈一起约定好,集聚网上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摘编自“网易新闻”)

  材料二:

  图:14岁儿童与家长网络行为的对比

  (摘编自“腾讯网”)

  材料三:

  在第四届广东省网络安全宣传周上,一份来自广东省儿童网民网络素养状况研究报告揭示不少最新情况。

  本次调研显示,有超过23%的`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5岁时网络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的儿童已达到31.9%。7岁的儿童中,23.5%每日上网时间超过半个小时。24.2%曾研究过网络游戏攻略;61.0%在手机或平板上自主下载自己喜欢的游戏、视频和音乐。8.9%的7岁儿童开始主动加网友、qq群。

  儿童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也越来越早。调研显示:3岁就已经开始使用QQ和微信,到了7岁,9.9%的儿童使用QQ,15%的儿童使用微信。在12岁拥有QQ(87.9%)、微信(69.7%)的儿童比例超过一半。

  引人注意的是低龄儿童微信的接触率,较以往调查有显著提升。4~9岁微信比QQ拥有更多的接触。9岁时儿童微信的接触率已达到38.0%,超过QQ的31.2%接触率。10岁时,QQ接触率达到52.9%,正式超过微信47.1%,自此之后,QQ成为少年儿童第一社交媒体。

  (摘编自“腾讯网”)

  材料四:

  “应对少年儿童网络安全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各界形成合力。”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在论坛上呼吁,学校应该将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的课程,积极推动开展网络安全法制教育。随机的零敲碎打式的灌输或劝阻,效果恐怕不理想。在儿童“触网”低龄化的新形势下,不妨让网络素养教育正式走进学校、课堂、课本之中,即使在幼儿园、学前班阶段,都该有这种制度安排和教育“标配”。这不仅是形势和责任所需,更是社会和家庭的呼唤。

  “现在孩子对网络的探索意识和自主意识很强,但自控力依然不强,需要家长引导。”张海波建议,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上网行为状况,清楚孩子的“数字轨迹”,及时教育。其次,家长要及早培养孩子的网络安全意识,了解相关知识和法规,并且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辨别力,通过约定的方式和孩子制定上网行为的规则,让孩子养成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此外,家长还要加强自身学习,及时了解潮流文化,改善网络时代的亲子关系。

  (摘编自“华龙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今的儿童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环境之中,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

  B. 材料二的图表信息显示,在8种网络行为上,14岁的孩子在与其父母的对比中,总体来看,超越了家长。

  C. 杭州四年级小学生因玩王者荣耀跳楼事件是引起人们极度关注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并使之成为社会焦点话题。

  D. 材料三的相关信息显示,9岁时儿童微信的接触率高于QQ的接触率,但10岁时的QQ接触率高于微信的接触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广州市多所学校的儿童代表经过调研发布了《少年儿童网络安全广东倡议》,振聋发聩,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B. 从材料二来看,在14岁儿童与家长网络行为的对比中,儿童的表现每一项都遥遥领先,特别是“研究过网络游戏”这一项,相差悬殊。

  C. 材料三列举大量数据,准确具体的揭示了广东儿童网民网络素养状况,总体来看,儿童触网的年龄越来越小,令人担忧。

  D. 从材料三中调查的具体数据来看,7岁儿童接触网络比例最高,范围最广,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所以数据最详。

  E. 孩子对网络的探索意识和自主意识很强,但自控力不强。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不能缺失。

  3.我们应如何应对日益严重的少年儿童网络安全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 ”子良日: “娘今何处 何用读书 ”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武帝即位,封竞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股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 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B.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C.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D.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人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斛”,泛指多斛。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 “东宫”,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多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

  C. “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D. “友悌”,与朋友相友爱。“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 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 蕭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 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2) 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①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 ①晚次:指晚上到达。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远见”“犹是”两词,描写诗人远远望见汉阳城,将要到达目的地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B. 颔联中“估客”,即商贾。同船的商贾白天倚窗托枕,竟能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时江面风平浪静。

  C. 颈联诗人即景生情:时逢悲秋,我虽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用一“逢”字,将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

  D. 尾联抒写感慨,多年征战业已结束,已能听到江上传来升平的鼓鼙之声。

  E. 本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 ,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构思精妙,善于用典,读来饶有兴味。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了早莺和新燕在春日里欢快忙碌的情景,紧接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情景默写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俄罗斯的某条街道上,停下一辆黄色莲花超跑,没过多久,从驾驶位上下来的是一位老奶奶,这让路人看得目不交睫。

  ②7月30日,在朱日河,新中国成立后我军首次举行以庆祝建军节为主题的盛大阅兵,展示中国的实战能力,真是大快人心。

  ③北京大学教授朱良志为完成《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考证了千余件作品,他认为如果没有真伪之辨,其他研究都是空中楼阁。

  ④广大考生需要注意防范“虚假大学”,这些大学在网上留下的地址,大多语焉不详,无具体位置,比如“番禺大学城”“白云区太和镇”等。

  ⑤前段时间,河南洛阳王城公园广场舞大爷大妈们和篮球少年的球场之争闹得沸沸扬扬,为防止冲突,公园方暂时关闭了球场。

  ⑥人们以为世界上每一寸土地都被探索和记录过,没什么新地方可去了。但也许我们司空见惯了这些地方,尤其我们居住的城市,需要被再次探索。

  A. ②③⑤

  B. ①②⑥

  C. ①④⑥

  D. ③④⑤

  五、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华春莹强调,努力推动半岛问题和平解决,是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发挥也正在发挥的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和担当。

  B. 上市的首个周末,iPhone X在市场份额上就占到了iPhone总份额的0.93%,超过了iPhone 8,表现出强劲的消费势头。

  C. 专家从“科学与人文”的视角指出,柯洁和AlphaGo的对战所带来的社会焦虑,正是人文反思已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脚步。

  D. 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不思进取等情况的时候,孩子自己明白错误所在,进而产生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当下,一些中国青年喊出了“慢就业”的口号,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敬谢不敏。

  B. 作为陈教授的学生,你却在背后说他的不是,真是忝列门墙!你让大家怎么说你好呢?

  C. 看过司徒乔的油画之后,我很想再去拜读一下他的夫人冯伊湄写的一本回忆录——《我的丈夫司徒乔》,以对司徒乔这位艺术天才有更深入的了解。

  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老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常理,但是细究起来,它的意思其实是说①__________,而不是说你付出了劳动就一定有收获。天有不测风云,假如你不幸遇到了严重的旱涝天灾,那你付出再多的辛劳,也不会有好收成。所以②__________。这个“天”可能是天气,也可能是运气,也可能是其它复杂的原因。总之,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如此一来,我们就面临一个绕不开的问题:③__________?年轻的朋友,对这一问题,你将如何作答?

  六、语言应用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是利用技术手段对玩家在线游戏时间予以限制。这种方式一味对玩家进行强制性限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类系统的研究开发没有意义。青少年沉迷网游,都是因为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手机游戏,已成为我国游戏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壮大,行业就不能健康发展。

  ①这类系统的研究开发不一定没有意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朋友单位举办的优秀评选、孩子参加的才艺比拼、父母参加的老年书画大赛……如今的手机微信朋友圈中经常出现这样五花八门的“求投票”“求点赞”信息,甚至有人将朋友圈戏称为“拉票圈”。有人认为朋友之间在评选之际投票支持是理所当然,举手之劳便可加深友谊何乐而不为?有人觉得不胜其烦,名目繁多的投票有“友情绑架”之嫌。也有人质疑这种与拉票捆绑的评比,究竟是比实力,还是拼人脉?

  针对上述情况和说法,你有怎样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7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阃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现,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能够扩宽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③,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刘氏,躬自抚养躬:亲自

  B.数使吴,有才辩数:多次

  C.是知成败一也是:这样

  D.密有才能,常望内转内转:归家

  2.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密几岁大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是祖母刘氏把他抚养成人,他曾拜谯周为师,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B.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也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就职”;皇帝看后停止征召他为太子洗马。

  C.李密在祖母去世后,服孝期满,到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夙愿。

  D.李密做温县县令时,讨厌下属官吏,因给人写信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而被上告,司吏因为他在温县做官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三、诗歌鉴赏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表明蜀地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写雨后天晴的景色之美,一动一静,有声有色,天地相连,意境深远,成为千古绝唱。

  四、情景默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八音刀

  邵孤城

  小鬼子还没从野猫口登陆虞城的时候,剃头张担着剃头挑子天天十里八乡地赶场,生意十分红火。别人请他剃头图的就是他招牌上挂的六个字:“干净、好看、舒服”,“干净”说的是他剃过的头不会在身上沾一根头发,“好看”换句时髦的话说就是他剃的头有型有款,这真工夫还在“舒服”上,刮脸修面掏耳朵,老一辈剃头匠人传下的本事剃头张一样也不丢,还外加了拿捏的功夫,经他的手在你肩膀上一搭,能酥到骨头里去。

  剃头张还有一手“八音刀”的绝活,轻易不肯出手,就连得了他真传的小剃头张也没能学到皮毛。小剃头张是剃头张的儿子,子承父业,先是跟着剃头张,手艺到家后就自立门户,自己担着挑子揽生意去了。小剃头张人活络,常常往城里去,朋友面广,剃头张也不去管他,妻子过世后,剃头张很宠溺这个独苗苗。手艺压身,剃头张不愁儿子将来没饭吃。

  这天,剃头张刚把王铁匠的头清理干净,中村就带着他的部队从野猫口开进了小王庄。中村看着剃头张给一脸肥皂沫的王铁匠修面,摸摸自己几天没刮的胡子,直剌剌跑过去,一把把王铁匠从椅子上拉了下来,自己一屁股坐了上去。

  剃头张也不说话,“啪”一甩围裙给中村围好,剃头剪子利索地在中村头上活动开来,一簇簇头发纷纷落到地上,也就片刻工夫,中村前后就像换了个人。剃头张取来一面镜子,中村满意地点点头,正要站起来,剃头张的一双手就搭到肩膀上,乍一使劲,疼得中村“哎哟”一声,刚想发怒,又忽觉从脚底下冒上来一股酸酸的麻麻的感觉,只觉得浑身说不出的爽。这一路的舟车劳顿顿时烟消云散,中村情不自禁闭上了眼睛,正享受着的时候,只听“啪”一声,剃头张什么时候已经解下围裙,正看着一脸不舍的中村,示意他已经好了。中村这才意犹未尽站起身准备开路,剃头张一把把他拉住,伸出手来。

  “八格!”一名荷枪实弹的鬼子兵把枪瞄准了剃头张。

  “你的,哟西!”中村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大洋放到剃头张手里。

  剃头张从鬼子身上讨到一块大洋的新闻转眼就从村头传到了村尾,都传他好胆量的时候,他却把招牌挂到家门口,再也不出门揽生意了。这样过了一个月,地保找上了门,趁剃头张给拿捏的时候,地保悄悄说,“老张,人家中村长官看上你的手艺了啊!他托我给你传个话,问你愿不愿意到他那里当差?这可是份美差啊!”

  剃头张顿时停了下来:“你代我谢过中村长官的美意,我给乡野粗人剃惯了头,怕是服侍不了中村长官啊!”说完,自顾自收拾起剃具来。小剃头张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他热络地一把勾住了正不知怎么下台的地保,一边就拉着他往外走。

  剃头张惴惴不安地过了几天,鬼子那边却没一点动静。奇了怪了,剃头张正暗暗思量,一个熟客进门就嚷嚷起来:“老张,你儿子现在可不得了,成小鬼子身边的红人了啊!”剃头张一头雾水地问:“怎么回事?”一边就给客人围好围裙。“你还不知道?鬼子这两天清乡,你儿子立下大功了,游击队那几个据点全给抄了。好在游击队机敏,好像预先也得到了消息,提前就撤离了。小鬼子扑了个空啊!”剃头张这才恍然大悟。送走客人,剃头张匆匆下了门板提前打了烊。

  清乡越来越猖獗,风声越来越紧,外面都在传,游击队已经被包围进了芦苇荡里了,鬼子兵即将要展开对芦荡的大搜捕。剃头张托地保给小剃头张稍个话,让他务必回家一趟。

  穿着日本军装的小剃头张回家了,剃头张怎么看怎么也不像是自己的儿子。他冷冷打量着小剃头张:“你这一向可好?”

  “好啊,挺好啊!”小剃头张打着哈哈。

  剃头张叹了口气:“你不是一直想学八音刀吗?我今天就传了你吧!”

  剃头张找出一把锈迹斑斑的剃刀,在荡刀片上细细打磨着。“这就是八音刀?”小剃头张好奇地问。

  “八音刀不是一把刀,是一种刀功!你坐下,我演示给你看!”话说着,剃刀已经在小剃头张耳廓上着落,化作“沙”一声响,“这是雨声!”刀尖到了耳坠,稍停片刻——“唰”一声,“这是风声!”刀刃循循向上,带出一轮“悉”声,“这是穿衣声!”突然飞刀至耳丁,左右连刮发出“吱、呀”声,“这是开门声!”刀尖猛翻入内耳轮,旋、旋、又旋——“哐、碰、嗡”三声盘旋而过,“这是鸡飞狗跳声”……小剃头张听着耳边八音响过,抑扬顿挫,一气呵成,人不由一震,顿时通体舒泰。

  “你知道吗,八音刀又叫送别刀,那是专门给临终的人用的刀功,让那些即将离世的人再次回味人生那些最平凡的况味。这些年,为了给其他的剃头匠人留口饭吃,我立下规矩不再剃送终头,三十年了啊,这还是第一次!”还没等小剃头张会过意来,剃头张手中的剃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抹向小剃头张的喉间……

  小剃头张三魂已散,六魄未去,他死死握紧了剃头张的手:“父亲,快去告诉开茶馆的阿庆嫂,就说鬼子今晚要扫荡……!”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剃头张高超的技艺,既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故事情节展开作了铺垫。

  B.剃头张为中村剃头并从他那讨到一块大洋,在表现他手艺高超的同时,也说明他在日本人面前表现中国人的尊严,有民族气节。

  C.剃头张用八音刀误杀了自己的儿子,反映了普通群众的不屈的爱国精神和保卫祖国抵抗外来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D.剃头张误杀给地下党传递情报的儿子,这一悲剧的情节,深深震撼了人们,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2.剃头张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还有一个题目:“绝杀”。你更喜欢哪个题目?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五、现代文阅读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胭脂(zhī)攒(cuán)聚蝙(biān)蝠

  B.鼙(pí)鼓澧(lǐ)浦剽(piáo)窃

  C.仓庾(yǔ)洁癖(pì)创(Chuāng)可贴

  D.呕(ōu)哑挫(cuò)折登载(zài)

  六、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寥廓度假挖墙角切中肯綮

  B.烽燧亲睐坐壁上观美轮美奂

  C.逶迤纯粹众口铄金震聋发聩

  D.沧海峨眉鞭辟入里妃嫔媵嫱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有些领导总是埋怨农民不积极配合,他们是否也应该反躬自省,自己的某些做法是否切合实际呢?

  ③“五一”小长假首日,从久负盛名的黄鹤楼,到拥有美丽传说的古琴台,再到古色古香的磨山楚城,来湖北武汉旅游的各地朋友不绝如缕。

  ④“勿以恶小而为之。”生活中一味地大行不顾细谨,不注重个人自身修养,小恶丛生,集腋成裘,必将铸成大错。

  ⑤他潜心于文字学研究,身居书斋十多年,焚膏继晷,颇下了一番“头悬梁锥刺股”的功夫,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⑥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A.②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①③④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影《捉妖记》中惹人喜爱的“胡巴”形象的设计灵感来自《山海经》,单纯幼稚,充满童真,内心向善,俘虏了许多孩子的心。

  B.设立国家公祭日,不仅是为了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体公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

  C.“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切实践行和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D.治理雾霾,要靠完善治理大气污染的法律法规,还要靠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来实现。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B.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C.在信的最后,该公司的人事主管恭敬地写到:“经理一职,尚祈俯就。”

  D.您的文章我已经拜读了,另外,这文章里有几处错误,我已经给您斧正了。

  下列文学常识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B.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如《送东阳马生序》《兰亭集序》。

  C.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岑参,山水田园诗派的孟浩然、王维等。

  D.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种独特的新诗体。“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子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林冲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________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①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

  ②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③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④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

  ⑤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A.⑤③④①②

  B.④⑤③①②

  C.④⑤③②①

  D.⑤③②①④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动物实验是漠视动物的生命。如果漠视生命,就会热衷杀人、战争等暴力行为。另外,很多知名演员、作家、导演也都反对动物实验。所以要立即停止动物实验。

  ①漠视动物的生命不等于漠视所有生命。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语言应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一位妈妈和四五岁的孩子乘车外出,当经过周瑜墓景点时,妈妈想给孩子讲讲周瑜的故事。说到周瑜,孩子立马来劲了:“周瑜是好人,我玩过!赵云、张飞是坏人!”妈妈立即纠正孩子的看法。孩子不乐意了:“《王者荣耀》里就是这样的!你没玩过,还说我错了。”

  腾讯旗下的手机游戏《王者荣耀》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因为存在大量戏说历史的成分,也开始遭到热议。《南都周刊》《光明日报》等相继发文炮轰《王者荣耀》。但也有网友认为:“《王者荣耀》让孩子对历史产生了强烈兴趣。虽然这款游戏有些戏说成分,但孩子通过阅读我推荐的书目,能明白历史的真相。”

  上面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700字。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8

  一、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诗人恃才自傲的狂放和对区区金钱毫不在意的潇洒。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寓情于景对生机盎然春色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忧伤。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中“____________”一句化用了“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和“送美人兮南浦”几句诗。

  (4)《书愤》中最能体现陆游诗作“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个特点,且展现了两幅开阔、壮观的战场画面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置身其中会迷失方向,突出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错综复杂。

  (6)欧阳修《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说,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也正是我们常说的“玩物丧志”。

  二、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滟滟(yàn) 似霰(sǎn) 汀上(tīng) 不省所怙(hù)

  B. 修葺(qì) 栏楯(shǔn) 先妣(bǐ) 冀其成立(jì)

  C. 捣衣(dǎo) 砧上(zhān) 垣墙(yuán) 辍汝而就(chuò)

  D. 渗漉(lù) 老妪(ōu) 偃仰(yǎn) 呱呱而泣(gū)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椒兰 栗粒 参差 春光融融

  B. 赋税 琴弦 云鬟 遥无音信

  C. 弹劾 回眸 鼙鼓 丘峦崩催

  D. 凄迷 梳妆 架梁 金块珠砾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克:能

  B.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告:祭告

  C. 敛不凭其棺 凭:凭借

  D. 项羽乃复引兵而东 引:率领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C.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D.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C. 将成家而致汝 D. 我何面目见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B. ①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②不忍杀之,以赐公

  C. ①若非吾故人乎? ②吾为若德

  D. ①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叔父。

  B. 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 “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如《项脊轩志》就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

  D. “妃嫔媵嫱”在《阿房宫赋》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其中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侍女。

  下列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B.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C.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种树郭橐驼传》通过郭橐驼的种树经验,讽喻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B. 孔子对“率尔而对”的子路“哂之”,对结伴而行“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曾皙“与”之,可见人无完人,即使被尊为“圣人”的孔子有时也厚此薄彼,不能一视同仁。

  C. 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开始看似只涉及人生感慨,政治色彩极浓,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故而诗情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D. 《项脊轩志》通过记“百年老屋”的兴衰,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深厚感情。

  对《春江花月夜》诗句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宏。

  B.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虚实相间,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从而把梦境的难以实现,对远方人的思念烘托得缠绵悱恻。

  C.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上。

  D.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写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主要表现了月光的温柔可爱。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纪晓岚论诗总是在初唐的遒劲、盛唐的兴象、中唐的风调、晚唐的衰飒的历史变化中切中肯綮而又别开生面。

  B. 从今年入室盗窃案件发案情况来看,一些窃贼趁居民不在家,游刃有余地采用“技术开锁”的手段入室盗窃。

  C. 马刺队今年夏天频繁地引进外援,踌躇满志地向球队的第五座NBA总冠军奖杯发起冲击。

  D. 如果说女排世锦赛总决赛的溃败,让中国女排感到了尴尬,那么这次亚锦赛之败,就使蔡斌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

  A. 无数人通过随时随地的分享,微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推动着中国的进步。微博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公众的意识。

  B. 种种迹象表明,购房者的观望非但没有像往日那样,坚持几日就选择放弃,重新加入到购房大军中去,而且政策的从严,让购房者对房价下降充满信心。

  C. 一位老人摔倒了,一个民族纠结了。一个历来以“助人为乐”为传统美德的民族遭遇了严峻考验。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呢?

  D.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的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意境与意象一样,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审美范畴,也是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因而具有共同点审美特征。而是在为“情思”寻找和创造合适的载体。通过载体,所抒发的是情感,是心灵——作品发言人(如游子、思妇等)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

  ①在意象和意境中,当然要描绘大量的景象、物象、事象乃至于人物形象

  ②当然,在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也有侧重,即矛盾的主导方面是主观,是主体的心灵

  ③或者干脆就是由心灵幻化出来的

  ④因而都是主客观的统一: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意与境的统一

  ⑤这就是,它们都是作家根据抒情传意的需要而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

  ⑥但这些都不是作家着意表现的中心,作家的目的不是为它们本身留影造像

  A. ⑤③④②①⑥ B. ②①⑥⑤③④ C. ⑤③①⑥④② D. ②①③④⑥⑤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 首联上句由离歌声起点明魏万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 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

  C. 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 颈联写景虚实结合,在描写景物中融入了诗人对友人魏万浓浓的牵挂之情。

  E. “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B.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C.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D.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不第”指科举考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 “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 “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规定五品以上官员佩鱼符袋。绯衣指紫色衣服。

  D. “床”早在神农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床兼有卧具和坐具双重功能。此处的床指的是坐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 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疏救助。

  C. 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 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2)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五、现代文阅读

  根据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成功人生”关键词有: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怕失败、知足常乐、比尔·盖茨、高薪工作、健康、家庭、美好感情、父母、改变世界。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理解的成功人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关键词,并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9

  一、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小题。

  原始积累

  远山

  H大学正门东侧,有一排树。有一天,树下出现了一个擦皮鞋的女孩。女孩看起来虽然不是如花如玉,却也规丽动人。当她低头擦皮鞋时,乌黑的头发瀑布一样挂下来,露出雪白的脖子一截,看得那些学生顾客心神迷乱。

  小鲁就是其中的一个。

  小鲁是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他知道自己今后要在商海里混的,所以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尤其一双皮鞋,保养得很好。他相信这样一句话:“男人的形象,一在头,二在脚。”所谓脚,就是指皮鞋了。所以当他听说校门口出现一个擦皮鞋的摊头时,很高兴,马上就去了。

  他知道擦皮鞋的是一个年轻姑娘,同寝室的几个家伙己经兴奋地谈论个午睡时间了。但他不是冲着这个来的。他认为只要皮鞋擦得好,擦皮鞋的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无所谓。可是他没有料到,这个擦皮鞋的,不但年轻,而且还很有味道。她眼晴一扫,小鲁就觉得自己心神迷乱了。

  当然,小鲁是有定力的。他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不让这种心神迷乱在姑娘面前有丝毫的流露。

  “麻烦你,擦擦皮鞋。”他总是这样彬彬有礼。

  “不麻烦。谢谢你的光顾。”姑娘态度不卑不亢。

  小鲁突然对姑娘充满了同情和怜爱。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擦皮鞋呢?

  “你可以试试换一种工作。”有一天,小鲁忍不住对姑娘说。

  “怎么?我这工作不好吗?”姑娘埋头擦鞋。

  “不是不好,工作没有贵贱嘛。”小鲁说,“我只是觉得,你……你这样的条件,可以从事更好一点的工作。”

  姑娘又用力擦了几下,表示皮鞋已经擦好了。她抬起头,一边接过小鲁递过来的擦鞋钱,一边说:“你放心,我不会一辈子擦皮鞋的。我有自己的理想。”

  “理想?”小鲁觉得有了进一步交流的话题,立即兴奋起来,“能说说吗,什么理想呢?”

  姑娘一笑,说:“告诉你也无妨。我的理想是经营一家皮鞋厂。”

  小鲁愣住了。他没有想到地的理想仍然与皮鞋有关。“皮鞋厂?那要多少资金啊?你……”

  姑娘又是微微一笑:“你没有看见我正在进行原始积累吗?”

  小鲁又是一愣。他忽然觉得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这个擦鞋的姑娘倒像是一名大学生,甚至像一位经济学教授。

  暑假后,小鲁返校了,擦皮鞋的小姑娘却没有出现。

  很快,毕业来临,大学生们为找工作而即处奔波了。校园内也出现了各种招聘广告。其中就有一家鞋业公司。小鲁突然对这家鞋业公司有了兴趣。虽然这家公司在南方,有点遍远,但小鲁还是毅然南下了。

  经过两次面试后,行销部主管要见小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出现,他将得一份工作。

  但是意外还是出现了,因为他一眼发现这个主管竟然就是一年多前在校门口的那个擦皮鞋姑娘。

  姑娘见了小鲁却没有什么惊奇表情出现。小鲁明白,她肯定早就看过他的材料和照片,知道他是谁了。

  “不要惊奇——一个擦皮鞋的姑娘怎么突然升级为主管?”姑娘说,“因为我本来就是公司里的业务骨干。擦皮鞋无非是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瞧你这双鞋,”她指着小鲁穿着的运动型皮鞋,“正是我那次市场调查的产品,我在你们几所大学门口擦了半年多皮鞋,终于知道你们大学生喜欢穿什么样的皮鞋。”

  小鲁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接话。

  “欢迎你加盟我们公司,”姞娘说,“不过第一步,你看——”

  小鲁顺着她的手势看去,看见墙角放着一只擦皮鞋用的小箱子。

  “眼熟,是不是?”姑娘笑了起来,“我现在将它传给你。你要明白,原始积累不仅仅与金钱有关。而且与阅历、行情、调查研究有关。”

  (该小说荣获第十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开头写擦鞋姑娘“乌黑的头发瀑布一样挂下来,露出雪白的脖子一截,看得那些学生顾客心神迷乱”,不仅表现擦鞋姑娘为了吸引大学生来擦鞋精心打扮,也为下文写小鲁去看擦鞋姑娘作铺垫。

  B. 小说中小鲁忽然觉得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这个擦鞋的姑娘倒像是一名大学生,甚至像一位经济学教授。说明擦皮鞋的姑娘知识渊博。

  C. 校园内也出现了各种招聘广告,其中就有一家鞋业公司。小鲁突然对这家鞋业公司有了兴趣。说明小鲁想在这家公司工作一定能邂逅到擦皮鞋的姑娘。

  D. 擦皮鞋的姑娘在几所大学门口擦了半年多皮鞋,终于知道了大学生喜欢穿什么样的皮鞋。说明擦皮鞋的姑娘把擦皮鞋作为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

  2.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擦皮鞋的姑娘”的形象。

  3.两处“原始积累”这个词语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作品分析其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与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发布了《20xx-2020中国城镇化率增长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显示,20xx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20xx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8亿,未来五年城镇化持续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提到:“我国目前存在两种城镇化率,一种是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例,另一种是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城镇化率的概念对于提升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城镇化率的概念在应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他说,我国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会导致行政区划调整时一次性提高了城镇化率。但有些地方,虽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却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没有被统计成为城镇化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率真实性;其次,城镇化正在以多途径方式进行,并且存在着大量市民融入到城市中,却并不愿放弃原有户籍的情况,而城镇化指标对这些情况的反应并不敏感。

  (摘自《人民政协报》20xx年1月12日李荣峰《20xx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

  材料二:

  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来看,20xx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39.9%。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将统筹推进本地和外地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配套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到20xx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

  (摘编自中商情报网《20xx全国人口城镇化大数据分析:去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9.9%》)

  材料三: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20xx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xx万。从城市规模看,我国已有653个城市,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经达到140多个。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将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强大动力。20xx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xx-2020年)》正式对外公布,这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线图。规划提出到20xx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

  (摘编自“百度文库”《 20xx-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1.下列关于城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海交通大学与北京交通大学的研究机构对我国未来五年城镇化增长率的发展态势做了预测。

  B. 由于大量人口融入到城市中,但有些人不愿放弃原有户籍的情况,这使城镇化率难以准确预算。

  C. 材料一中的报告显示,20xx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而材料二的预测是提高到45%。

  D.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它是伴随工业化发展而产生的,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 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来统计城镇化率,会导致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的城镇,没有被统计进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提高。

  B. 从冯奎提到的问题来看,在统计城镇化率时,对城镇化率这一概念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因为城镇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是有很大差别的。

  C. 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使之达到较高的比例,就不能存在城乡区域间的户籍壁垒。

  D. 虽然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与生态环境并不十分友好,但我国各地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E. 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因此城镇化快速推进,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城乡居明生活水平的重大举措。

  3.我国在城镇化率的提升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文言文阅读。

  赵贞吉,字孟静,内江人。六岁日诵书一卷。及长,以博洽名。最善王守仁学。举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编修。俺答①薄都城,谩书求贡。诏百官廷议,贞吉奋袖大言曰:“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既许贡则必入城,倘要索无已,奈何?”徐阶曰:“君必有良策。”贞吉曰:“为今之计,请至尊速御正殿,下诏引咎。”时帝遣中使瞷廷臣,日中莫发一语。闻贞吉言,心壮之,谕严嵩②曰:“贞吉言是。”召入左顺门,令手疏便宜。立擢左谕德兼监察御史,奉敕宣谕诸军。给银五万两,听随宜劳赏。初,贞吉廷议罢,盛气谒严嵩。嵩辞不见,贞吉怒叱门者。嵩大恨。及撰敕,不令督战,以轻其权,且不与一卒护行。时敌骑充斥,贞吉驰入诸将营,散金犒士,宣谕德意。

  隆庆初,掌詹事府。穆宗幸太学,祭酒胡杰适论罢,以贞吉摄事。讲《大禹谟》称旨,命充日讲官。贞吉年逾六十,而议论侃直,进止有仪,帝深注意焉。寻迁南京礼部尚书。既行,帝念之,仍留直讲。

  寇入大同,总兵官赵岢失事,总督陈其学反以捷闻,为御史燕如宦所发。贞吉欲置重罚,兵部尚书霍冀仅议贬秩。贞吉争不得,因上言:“边帅失律,祖宗法具在。今当事者屈法徇人,如公论何?”不许。

  初给事中杨镕劾霍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辨乞罢且诋贞吉贞吉亦疏辨求去诏留贞吉褫冀官 贞吉学博才高。然好刚使气,动与物迕。九列大臣,或名呼之,人亦以是多怨。高拱、张居正名辈出贞吉后,而进用居先。咸负才好胜不相下,竟龃龉而去。万历十年卒,赠少保,谥文肃。

  (节选自《明史·赵贞吉传》,略有删改)

  【注】①俺答:俺答汗,蒙古首领。②严嵩:内阁首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给事中杨镕劾霍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辨乞罢/且诋贞吉/贞吉亦疏辨求去/诏留贞吉/褫冀官/

  B. 初/给事中杨镕劾霍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辨乞罢/且诋贞吉/贞吉亦疏辨求去诏/留贞吉/褫冀官/

  C. 初/给事中杨镕劾霍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辨乞罢/且诋贞吉/贞吉亦疏辨求去/诏留贞吉/褫冀官/

  D. 初/给事中杨镕劾霍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辨乞罢/且诋贞吉/贞吉亦疏辨求去诏/留贞吉/褫冀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授,文中表示授予官职,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举、起、视事等。

  C. 诏,文中指皇帝的命令或文告。皇帝下达命令的形式一般有策书、制书、谕、旨等。

  D. 秩,文中指官吏的官阶、品级。古代又有以俸禄“石”之多寡作为官吏的等级的做法,如“万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贞吉忠于国家,敢于直言。俺答无理要求明朝进贡,赵贞吉引经据典,痛斥俺答的无理要求,皇帝在众人沉默时听到他的话,被震动。

  B. 赵贞吉不畏权贵,正直刚强。赵贞吉拜见严嵩被拒而痛骂守门人,后又设法削弱严嵩的权力;总兵官赵岢战败,赵贞吉极力主张严惩赵岢。

  C. 赵贞吉颇有学识,并得到皇帝宠信。他喜欢读书,学识渊博,讲书符合圣意,议论直言无忌;皇帝给他特殊的待遇,十分顾念他。

  D. 赵贞吉意气用事,争强好胜。他有时直呼高官姓名,常常触犯别人;高拱、张居正名声辈分在他之后,却先于他晋升任用,他最终离开官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今之计,请至尊速御正殿,下诏引咎。

  (2)边帅失律,祖宗法具在。今当事者屈法徇人,如公论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以下关于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B.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

  C.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写作者的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D.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

  3.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三、诗歌鉴赏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杜甫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郁积自己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又难以排解。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胸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在中秋月圆之时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四、情景默写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苏宁电器董事长接受专访时说:“未来的苏宁,将是科技型智能型的企业,到20xx年,苏宁电器将打造出一个与实体店面等量齐观的虚拟苏宁……”

  ②处在上海近郊的闵行,去年商业综合体开得格外热闹,宝龙城、七宝万科广场、新华联购物中心火爆开业,人潮涌动,呈现咄咄逼人的气势。

  ③“演员在荧屏里演的是人,在生活中没有理由不像人。整天趾高气扬、摆谱比阔,实在没必要。”葛优说,“老爷子教我八个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④当飞机上的乘客和机组人员看到三位中国乘客出手施救的外籍女子苏醒后,都拍手称快,用掌声向参与救治的三名中国乘客致敬。

  ⑤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来积蓄力量,这本身无可厚非,也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

  ⑥当时两位杰出的企业家肝胆相照,举案齐眉,自此展开了五十年同舟共济、休戚相关的紧密合作。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五、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对于校园里时不时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欺凌事件,很多人都是漠不关心,直到出现严重后果,才会被人们重视。

  B. 很多人都知道气候变暖主要源于老旧汽车和大型工业设施的废气排放造成的,却并不知道,饮食习惯也影响着气候变化。

  C. 阅读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因为它不仅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而且能开阔人的视野,开启人的智识发展进程。

  D.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众多小微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据估算,小微文化企业占整体文化企业数量的绝大多数,是市场的绝对主体。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作为公司的一名新员工,我很荣幸能莅临这个颁奖舞台。得知自己获奖,既意外又惊喜,心潮澎湃,过去一年的工作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B. 文学社的成立得到了专家的鼎力支持,不少知名作家忝列其间。

  C. 刘老师快要退休了,却仍在为培养学生而略尽绵薄,其高尚师德让人敬仰。。

  D. 师德如山,让人仰止;师恩如海,难以为报。适逢先生80岁寿诞之际,诚邀各位回到老师身边,共贺恩师高寿。

  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 。 , ;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 。因此说, 。

  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

  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

  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A. ④③①⑤②??? B. ②③①⑤④

  C. ④③⑤①②??? D. ②③①④⑤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父亲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很多:少年时就熟读《古文观止》;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资治通鉴》也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读记得就更多了。这就是底子吧。从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戏,才都样样到家,味道十足,很有面子。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自拟题目,必须符合文体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得抄袭、套作。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10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隐逸文化

  岳国文

  ①隐逸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尽管西方国家偶或有之,但没有中国这样的连续性、稳固性和完整性。“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②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③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④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⑤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隐逸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而且涌现了许多关于隐逸思想的作品,也涌现出了众多的隐士,以及假隐士。而隐逸思想的核心,就是逍遥林泉,走访名山大川,走进自然,感受自由气息,远离政治事务,结交鸿儒名士,陶冶心情,旷达任性,摆脱世间万事万物的困扰和束缚,使自己的心身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其中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就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B、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道”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C、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C、隐士是士阶层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C、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下列小题。

  项链

  符浩勇

  清晨,李梅照例五点四十分就到了瑞海苑小区。这时候业主们都还在酣睡着,小区显得很安静。她是小区的清洁工,朦胧的路灯光下,她的身影显得孤单而寂寞。丈夫去世了,女儿上大学全靠她,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把H区绿化带打扫得干干净净。

  瑞海苑是这座城市的高档小区,是白领集中居住的地方。在一条两边开满杜鹃花的甬道上,李梅仔细捡着晚上掉落的叶子,她觉得这么漂亮的小区不应该有一点垃圾。突然,地上一样东西让她的心抖了一下——那是一条金光闪闪的项链!还有一个海蓝色心形链坠!

  “这是谁掉的呢?”她看四下没有一个人影,便将项链捡起,揣进衣服口袋里。

  八点前,李梅早晨的工作结束了,周末睡懒觉的业主们还未起床,她便回到家,打算晌午再去小区寻找项链的主人。

  吃过早饭,她快要出门的时候,一种本能的欲望像调皮的孩子一样从心里蹿了出来!她试图让那调皮的孩子规矩一点,可没用。于是,她从衣服口袋里拿出了那条项链。

  她其实很妩媚,只是,她的秀气被埋没了。那条项链使她心潮起伏,穿衣镜前,她红着脸将项链挂在了自己脖子上!她顿时觉得自己从未像今天这样佳韵迷人:白皙的脖子,光闪闪的项链,海蓝色链坠,做工异常精巧,戴上它简直妙不可言……

  她在镜子前沉醉了片刻,终于管住了心里那个调皮的孩子。“我戴过金项链了!”这样想着的时候,她将项链小心地取下来,放进衣服口袋里。

  瑞海苑小区里,有一个“事务公示栏”,有时也有业主张贴些温馨提示之类的启事。李梅先到那儿,想看看有什么线索。果然公示栏有一则寻物启事:“本人近日在小区丢了一条金项链,欧式工艺,有海蓝色链坠。有捡到送还者,必有重酬!”后面,落款人是H区22楼紫竹座杨女士,还有联系电话。

  李梅敲开紫竹座漂亮的大门,进了那套富丽堂皇的厅堂,拿出那条项链的时候,杨女士一看就惊喜地叫着:“是它!就是它!”她把项链紧紧抓在手里。她很激动地说,这条项链对她来说很重要,那个海蓝色链坠里,有她最难忘的一段感情。杨女士没忘酬谢的承诺,递给李梅一万元!

  李梅连连摇手,她觉得自己仅仅把别人的东西还给别人,这是任何人都会做的,怎么能要别人的钱呢?见她很坚决,杨女士只好收起了钱。

  李梅起身要出门时,杨女士从卧室拿出一条很粗的项链来,说:“大姐,这条项链送给你,你戴上一定很漂亮。”李梅急了,说:“你这是干什么?我不能要!”杨女士笑了,说:“大姐您别误会!这是条仿冒的,就值三十块钱。”“仿冒的?”“虽是仿冒的,可看上去很漂亮,没人看得出来。”

  李梅想想,有点羞怯地收下了。

  此后,李梅在小区绿化带清扫卫生时,脖子上就戴着那条仿冒的项链。她心里舒坦,觉得自己又散发出妩媚秀气。

  暑假,上大学的女儿回来了,惊喜地发现妈妈脖子上戴着一条漂亮的金项链,说:“妈妈,您真美!”第二天,女儿要和姐妹好友聚会,要借妈妈的项链,她就给女儿讲了项链的来历,最后说:“项链是仿冒的,只值三十块钱。”

  “反正别人看不出来!”女儿高兴地戴上了项链。

  晚上,女儿回来了。她一进门就对妈妈说:“妈妈您骗人!我去金店找师傅鉴定过,这金项链不是仿冒的,是真的!”

  “真的?”

  “已鉴定了,绝对是真的!”

  李梅终于明白了什么,决定将项链还给人家!

  她在瑞海苑小区当了十二年清洁工,捡到过钥匙、手机、钱包、金戒指,都交到物业管理处,寻找失主,物归原主,她没有将一样东西据为已有!她唯一捡了没还的,是她十八年前在街边一个破旧的垃圾桶边捡的一个被遗弃的女婴。现在,女婴长大了,成了一名漂亮的女大学生。

  她没有迟疑,毅然出门向H区22楼紫竹座走去。

  (选自《小小说选刊》20xx年第2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梅看到小区四下没有一个人,便将项链揣进衣服口袋里,此时她产生了把项链据为己有的念头,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B、李梅发现金项链时,“心抖了一下”,这个细节表现了李梅吃惊的心理,这非常符合她日子艰辛,没有见过奢侈品的身份特点。

  C、李梅的女儿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她让李梅明白了项链是真金的,是杨女士对她送还项链的酬报,并随即做出还回项链的决定。

  D、李梅在小区清扫卫生时明知戴着的是仿冒的项链,但因为觉得自己拾金不昧,做了该做的好事,所以觉得自己秀美,心里舒坦。

  E、小说的叙事曲折有致,收放自如,行文中,李梅归还捡到的项链时的心理波动,项链由假到真的转折,造成了小说的跌宕起伏。

  2.小说中的李梅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项链”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钱玄同:真的猛士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 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在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是一个真的猛士,在生活中亦如是。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四十,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钱玄同一生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当周树人对现实失望,找不到出路时,钱玄同给了他希望,因此周树人动笔写了《狂人日记》,并一发不可收,从此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B、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钱玄同与刘半农分别站在新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改革派取胜。

  C、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试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在工作学术上不严谨的一面。

  D、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E、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40岁时,就让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2.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3.钱玄同被誉为“真的猛士”,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从“思想”“性格”“行为”中任选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竹轩先生传

  魏瀚

  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视纷华势利,泊如也。客有造竹所者,辄指告之曰:“此吾直谅多闻之友,何可一日相舍耶?”学者因称曰竹轩先生。

  早承厥考①槐里先生庭训,德业夙成。甫冠,浙东西大家争延聘为子弟师。凡及门经指授者,德业率多可观。槐里先生蚤世,环堵萧然,所遗惟书史数箧。先生每启箧,辄挥涕曰:“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乃穷年口诵心惟,于书无所不读,而尤好观《仪礼》《左氏传》《司马迁史》。雅善鼓琴,每风月清朗,则焚香操弄数曲。弄罢,复歌以诗词,而使子弟和之 。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

  居贫,躬授徒以养母。母性素严重,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而于妻孥②之寒馁,弗遑恤焉。弟粲幼孤,为母所钟爱。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有无欣戚,罔不与居。逮子华官翰林,请于朝,分禄以为先生养。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乡人有萁豆相煎者,闻先生风,多愧悔,更为敦睦之行。

  先生容貌环伟,细目美髯。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而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为文章,好简古而厌浮靡,赋诗援笔立就,若不介意,而亦未尝逸于法律之外。所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藏于家。

  先生与先君菊庄翁订盟吟社,有莫逆好。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且辱知于先生仲子龙山学士。学士之子守仁,又与吾儿朝端同举于乡。累世通家,知先生之深者,固莫如瀚,因节其行之大者于此,以备太史氏之采择焉。

  (选自《王阳明全集》)

  【注①厥考:厥:代词,他的;考:指死去的父亲。②孥(nú):儿女。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有造竹所者;造:拜访

  B、母性素严重;严重:严肃稳重

  C、逮子华官翰林;逮:捉拿

  D、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以:用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B、躬授徒以养母;作《师说》以贻之

  C、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项伯杀人,臣活之

  D、所居轩外环植之;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先生天性爱竹,居室周围种满了竹,每天啸咏其间,把竹当作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因此被人称为竹轩先生。

  B、竹轩先生家里穷,就授徒赚钱来奉养母亲,并顺承母亲意愿,接济弟弟妹妹们,关心妻子儿女的生活,唯恐照顾不周。

  C、竹轩先生博览群书,尤其喜欢《仪礼》《左氏传》等书;他还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都收藏在家里。

  D、作者与竹轩先生两家是世交,对竹轩先生了解很深,因此选取竹轩先生品行方面大的事情写下此文,以备史官采用。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槐里先生蚤世,环堵萧然,所遗惟书史数箧。

  (2)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

  (3)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喜小题。

  踏莎行·山居

  宋·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B、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C、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辞意兼美,而且十分典雅,含蓄蕴藉。

  E、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闲雅的山居之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2.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四、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夜归鹿门歌》中诗人归鹿门所见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3)《阁夜》中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人民的深重灾难,显示地方风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语考查,并没什么高深莫测,它就在身边,就在课本中,要做有心人,到时就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B、唐玄宗本想着要和杨贵妃比翼连枝,最终却落得个“六军驻马美人死”的悲惨结局。

  C、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

  D、誓言往往诞生在风雨如晦的阴霾里,诞生在沧海横流的风暴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所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从不屈服于权威的压力,从不徇私情,坚持做到刚正不阿,秉公执法。

  B、无论是书法,还是诗歌,都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因素,书法不是简单地写字,作诗也不是随便地堆砌词语。

  C、只要是孩子们认真读了教材上的古诗文,将这些优美的文字记在心中,随着自身的成长,终究是会有感受的。

  D、慰安妇是战争的受害者,也是中国人心头的一道伤口,应当坚决制止对她们进行戏谑和消费的事件不再发生。

  下列各句中,表达最得体的一句是()

  A、林海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课室丢失了一本《名言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B、现在我介绍一下我们班的任课老师,他们都是从上届毕业班中直接蹲班下来的,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C、张经理,您家父今天来公司找您,您不在,我负责接待的;他叮嘱说您回公司后,一定要跟他打个电话。

  D、“认识你自己”是一个很深奥的哲学命题,王教授理解深刻,能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加以解释,讲得非常浅显易懂,我收获很大。

  六、语言应用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群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讨好一个人,用讨好别人的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会有一大批的朋友与你同行。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得多!

  这段话曾被当作屠呦呦获得20xx诺贝尔医学奖时的感言被大量转载。尽管后来证明这是一段山寨感言,但仍然有大批网友点赞。请谈一谈你对这段话或这件事的理解和看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相关文章:

1.【推荐】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3.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有答案)

4.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篇

5.2017-2018学年思修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6.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

7.广西贺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8.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含听力英语试卷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1

  一、现代文阅读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式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xx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审议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物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空发议论。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节选自《语文周报》特邀专家:尤立增《怎样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

  B.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

  C. 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

  D. 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细化为五种任务类型,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侧重点进行比较。

  B. 文章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例证确凿,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诠释。

  C. 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

  D. 本文逐层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强调其相对传统作文材料的改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B. 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套作等行文方式,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

  C. 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突出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 20xx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但命题者本身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真实情节

  希区柯克

  差不多晚上九点钟的时候,他离开大厦。外面天色已经黑了好些时候,行人稀少。他等了一下,让几辆汽车过去,然后跨过街道,到了他那部老爷车停的地方。

  开始他并没有注意到那两位年轻女子,直到她们开口说话为止。

  “先生。”其中一位打招呼。

  他的视线越过老爷车的车顶望过去,见开口说话的是一位二十岁左右的金发女子,身高在一米六左右,在她身后的是一位消瘦的黑人女子,年龄和她差不多,只是个子比她高一些。两个人都穿着褪色的牛仔裤,白色的上衣。

  “有什么事吗?”他问,手在车门把手上停顿了一下。

  “你能搭载我们一程吗?”

  “你们要去哪儿?”他问。

  “圣路易斯。”金发女子回答。

  他本打算在回家途中,去一下圣路易斯旁边的超市。她们的目的地离他要走的路只有几条街。“当然可以,请上车。”他说。

  他上车,伸手打开了另一旁的车门。两人相互谦让谁坐到前座,最后两人都挤到前座。金发女子居中,她的双肩看上去非常光滑,左手肘上刺有一只小小的蝴蝶。

  他发动汽车开上马路,刚要拐弯进入一条黑暗的隧道时,金发女子突然喊道:“停车!”

  他刹住车靠在路边,发现金发女子正抓着一把猎刀,刀尖离他的喉咙大半尺。

  “把钱交出来。”她压低了声音,声音有点紧张。

  他一时手足无措。“我如果没有钱,还能活着离开这车子吗?”他问,“这是你们第一次出来试试运气,对不对?”

  “你怎么会那样想?”金发女子问。

  “因为你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说,有点自信。

  “对这种事你又懂什么?”黑人女子带着疑惑而不耐烦的表情。

  “什么都知道,内行得很。”他说着把脸转向金发女子,“就拿你持刀的方式来说吧,它离我的喉咙大半尺。你应该用力顶住我的喉咙或者我的腰部,并且你们应坐在车的后座,这样下手时不容易被发现。”

  金发女子仍举着刀,说:“有道理。”

  “当然有道理。”他有点得意,“还有两个问题。”

  “是吗?说来听听。”黑人女子语气缓和了不少。

  “你们俩的衣着不当。”

  “你是什么意思?”金发女子问。

  “你们的衣服太薄,颜色太浅。如果你们要用刀的话,必须离得非常近才行,这样容易沾一身血。你们若非用刀不可,得考虑万一碰到对方愚蠢的行为,衣服的颜色暗些容易掩饰血迹。”

  “还有呢?”黑人女子问,“你不是说有两个问题吗?”

  “是的,另一问题是,你们要的是钱,而不是来找人聊天。你们应尽可能地把钱拿到手,而不应和对方废话太多。你们只要刀一顶对方就告诉他,废话少说,否则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让他交出所有值钱的东西,否则如何如何。只要你们做得好,他就会被吓得不敢吭声,不敢磨蹭,不敢做一些不该做的事。”

  这时黑人女子已经打开车门下车,金发女子也随着溜了下去,并且把刀收进了包里。

  他点点头,随之劝诫道:“年轻人,正儿八经做事赚钱,少惹是非。”

  “你也一样,别再随便让人搭便车。”金发女子回敬了一句。

  金发女子一关上车门,他就开车一溜烟地跑了。

  他按照原先的计划,在超市买完东西后开车回家,当他进家门时,情不自禁地吹起了口哨。

  他妻子从厨房里高声问道:“你听起来心情不错,你的小说写得怎么样了?”

  “我把最头疼的一部分写完了。”他回答。

  妻子从厨房里出来,递给他一杯酒。“是不是半途抢劫的那一章?那一章你总觉得不太符合现实。”

  他抿了一口酒,笑着说:“现在我认为够合乎现实了。实际上,我可以肯定,合乎现实。”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后文“他”回家的情节分析“大厦”是“他”每天工作的地方,从两个女子搭便车要到的地方分析这两个女子对“他”有清楚的了解。

  B. “他”教育两个女子抢劫时要穿深色衣服、坐在后座、刀要抵住别人的喉咙或腰部、不说废话等咄咄逼人的气势吓住了抢劫犯。

  C. 文本用对比的手法表述抢劫的情节,如两个女子说话的语气和“他”说话的语气的对比、“他”对女子的劝诫和女子对“他”的关心等。

  D. 文章结尾使用补叙手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但交代了“他”遭遇的困境,同时也点明了“他”在抢劫过程中的相关做法的合理性。

  2.小说中的哪些内容使两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子实施第一次抢劫的情节看起来不显突兀?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联系全文,评价小说中“他”的形象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①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②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泊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③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④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⑤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⑥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南京去。”“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师母呢?”“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⑦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三天后,抵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分身世之慨吧。

  ⑧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的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⑨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⑩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地道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

  1.作者说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下列不属于其“中国性”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 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

  B. 为国做事,“私心窃慰”,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教科书编委会薪俸。

  C. 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也要葬于高地,遥望祖国。

  D. 梁实秋与鲁迅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A. 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事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B. 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C. 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D. 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他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

  E.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的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

  3.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元兴元年,帝崩。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B. 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C. 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D. 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 “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 “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D. “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邓皇后恭良孝顺,善解人意。祖母为她剪发时不小心弄伤了她的额头,她为了不伤害老人家的好意,就忍住痛苦没有出声。

  B. 邓皇后识大体明大义,不娇宠。她入宫后虽深得皇上恩宠,但她对皇上特许她母亲和兄弟入宫探病且久留一事予以拒绝。

  C. 邓皇后宅心仁厚,明察秋毫。有一次宫里丢了大珠,她不想严刑逼问导致伤害无辜,而是通过察言观色把罪犯找了出来。

  D. 邓皇后心忧黎民,厉行节约。她主政时,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她关注民生疾苦,减少自己的生活用度,天下恢复了太平。

  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游览

  【宋】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春入武陵溪”,承上启下,用“桃花源”的典故表现对现实的不满。

  B. 上片从第二句开始,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C.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穿过桃花源找到了施展才能的世界。

  D.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写词人孤独寂寞、难觅知音的处境。

  E.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暗示对功名利禄的追寻。

  2.结合全词,分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四、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 一文中赞扬宋荣子超绝尘世,宠辱皆忘,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赞扬他能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上描写了深秋号角的声音响彻天空,从视觉上用“ ______ ”的诗句衬托出战士浴血奋战的悲壮。

  五、其他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海军在南海举行的军演,展现出新时期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决心,即使马革裹尸,也要捍卫主权。

  ②中国和越南就解决南海分歧达成了有效共识,希望域外国家支持而不是干扰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努力,不要横生枝节,不要试图破坏这个局面。

  ③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斗升之水一样。

  ④莫言小说最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怜爱。

  ⑤日前,一名小伙为了让自己的网络直播更火,铤而走险去直播捅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蜇成重伤,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⑥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无处寻觅,令人唏嘘不已。

  A. ①④⑤ B. ①②③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六、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要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扩大农业农村贷款抵押物。

  B. 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纷“触网”,老年人“网虫”的人数激增。

  C. 最近,教育部正式向社会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似乎深受广大学子们所欢迎,因为它即将打破高考“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D. 台北故宫博物院首次针对亲子观众推出“故宫亲子数码艺术展”在台北市华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幕,以趣味互动的方式吸引家长与孩子,让家长与孩子在游戏中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秦老师,您让我写的作文已写好放您桌面了,希望您能抽空拜读一下,如有不妥之处,请您帮我改正。

  B. 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在这次助学捐款活动中,我率先垂范,为学校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捐助了三百元。

  C. 虽然这次考差了,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迎头赶上来,如果你有需要,作为你的同桌,我一定不吝赐教。

  D. 各位尊敬的家长,衷心希望你们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此次家长会,我们班全体师生期待你们的惠临。

  七、语言应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民族根据文化而凝聚与认同,由文化而相互区分,所以,①________。民族是由文化关系结成的社会群体,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然而②________。对文化的层次、结构有多种划分的方法,如认为文化分为实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然而不论以何种方法划分,③___,是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积极能动的部分。而在观念文化中,决定民族的凝聚、认同并推动其发展的精神力量,既包括一些科学认识的根本原则,如世界观、方法论等,也包括信仰、价值理念等。

  下面一段文字有多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另外列出两个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是高风险家庭。一旦遭遇非常事件导致孩子夭折或者严重伤病残,“风险家庭”就转化为“残破家庭”和“困难家庭”,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就无法摆脱困境。全面二胎政策在人们的呼声中应运而生,使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多了一份选择,也给其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那就是只有生育二胎,才没有失独风险。而且,中国自古就有多子孙多福气的说法,所以多孩家庭会比独生子女家庭幸福。

  ①没有外界的支持和帮助,不一定就无法摆脱困境。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两种中药材的成长很有意思。

  第一种是冬虫夏草,顾名思义,这种药材冬天是虫、夏天是草。原来,有一种叫作虫草菌的真菌孢子成熟散落后,萌发成菌丝钻到蝠蛾的幼虫身体内,吸取幼虫体内的营养,并从幼虫头上长出一根细长的草露到地面上。

  第二种是天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无绿叶,不含叶绿素,但能够开花结果。原来,有一种蜜环菌侵犯天麻,把天麻包围起来想吸收天麻的养料,但没有想到的是天麻却依靠消化蜜环菌为植株提供养料,让植株开花结果。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B. 无求与俗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

  D. “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独立不迁”,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因此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反映了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B. 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 屈原最后身投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各国国君没有一个理解他、重用他的,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D. 全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严谨。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B. 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 尽管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但《渔父》的史料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D.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怆,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著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烈。

  B. 海德格尔对“故乡”的解释,表现了东西方对乡愁的不同认识,帮助作者从新的视角理解“乡愁”。

  C. 黄昏、薄暮、烟雨、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只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

  D. 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中关于“故乡”的描写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的见解。

  2.第③段画线居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

  3.文章结尾写到:“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这句话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攀龙,字于鳞,历城人。九岁而孤,家贫,自奋于学。稍长为诸生,与友人许邦才、殷士儋学为诗歌。已,益厌训诂学,日读古书,里人共目为狂生。举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稍迁顺德知府,有善政。上官交荐,擢陕西提学副使。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横致邪?”拒不应。会其地数震,攀龙心悸,念母思归,逐谢病。故事,外官谢病不再起,吏部重其才,用何景明例,特予归。子告者,例得再起

  攀龙既归,构白雪楼,名日益高。宾客造门,率谢不见,大吏至,亦然,以是得简傲声。独故交殷、许辈过从靡间,时徐中行亦家居,坐客恒满,二人闻之,交相得也。归田将十年,隆庆改元,荐起浙江副使,改参政,擢河南按察使。攀龙至是摧亢为和,宾客亦稍稍进。无何,奔母丧归,哀毁得疾,疾少间,一日心痛卒。

  攀龙之始官刑曹也,与濮州李先芳、临清谢榛、孝丰吴维岳辈倡诗社。王世贞初释褐,先芳引入社,遂与攀龙定交。明年,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摈先芳、维岳不与,已而榛亦被摈,攀龙遂为之魁。其持论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诸子翁然和之,非是,则试为宋学。攀龙才思劲鸷,名最高,独心重世贞,天下亦并称王、李。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何、李、王、李。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不能终篇。好之者推为一代宗匠,亦多受世抉摘云。自号沧溟。

  (选自《明史·李攀龙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域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B. 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域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C. 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D. 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减/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训诂学:是解释古书中字、词、句的意义的学科。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B. 嘉靖:年号纪年。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

  C. 乐府:本是始于秦汉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D. 明史: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攀龙奋力向学,终成高才。他于清贫生活中发愤苦读,与友人切磋作诗技艺,勤读古书增长学识,虽不喜训诂学却也能考取进土。

  B. 李攀龙性情狂傲,但也看重友谊。他对上司和高官敢示以不敬,曾经对宾客和同道概谢绝不见;而与许邦才、殷士儋等能倾心相交,对王世贞更是推重万分。

  C. 李攀龙的文学理论,同派中人一致赞同。他与王世贞、宗臣、李梦阳等人世称“七子”,他们最著名的文学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D. 李攀龙的创作成就,世人对之评价不一。赞誉的人认为他堪称一代宗师巨匠;贬斥之人则认为其诗可挑剔之处有很多,其文更有不能卒读之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檄致邪?”

  (2)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

  二、文言文阅读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朱敦儒①

  直自凤凰城②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①朱敦儒:两宋之交词人,洛阳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词人避乱南方时。②凤凰城:汉长安城中有凤凰阙,后因此称长安为凤凰城、凤城。此处指宋都汴京。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凤凰城”原指长安,这里借指北宋都成汴京,“凤凰城破”指“靖康之难”中宋都被金兵攻占。

  B. “擘钗”化用白居易《长恨歌》“钗壁黄金合分钿”一句,借李、杨的悲剧表达了对统治者享乐误国的讽刺。

  C. “信音稀”是说在南北交兵、形势险恶的情况下,亲人离散音讯难通,把词中饱受战争苦难的主人公的惨痛心境更推进了一层。

  D. “辽海”“玉关”代指遥远的地方,而“梦回”“魂断”写出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想要回归故乡的急切心理。

  E. “月解重圆星解聚”用拟人手法,赋予“月”和“星”以人的感情色彩,生动形象并和下文的“不见人归”形成对比

  2.结尾两句“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什么作用?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姑且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应该达到的境界的三句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____________。

  (3)杜甫的《阁夜》中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创造了一种气象雄浑的意境,被人称赞写得“伟丽”的两句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情景默写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主要情节内容。(150字以内)

  五、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20xx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山东省实验中学的高三学生孙洪涛,凭借出色的折纸技能,最终拿到了该校降低60分录取的资格。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热议:有人认为孙洪涛凭着自身的努力及对兴趣的坚持,得到名牌大学向他伸出的橄榄枝理所应当,同时这也体现了大学自主招生“潜力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则;也有人认为这会加剧家长的捷径思想与侥幸心理,从而加重孩子上各种特长培训班的负担,加之“怪才难以界定”,容易在招生过程中出现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的现象。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3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药食同源”是保健养生家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药物与食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农耕时代以前,食物主要通过采捕获得,渔猎需要体力,采集更需要智慧。《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药物的出现,基于人类有意识的觅药行为,这一过程确实与觅食有关。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腹痛腹泻,于是将这种“叶大根黄”的植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成为传说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直到有一天,部落中的某人,因饮食积聚而备受煎熬,神农忽然想起这株能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植物,找来给病者服下,各种不舒服霍然而愈。人类治疗史上第一个药物就此产生,“聚毒药以供医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食物治病很早就有,《周礼.天官.疾医》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相关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因此,平时用于填饱肚子吃的粳米,就是食物;但补养脾胃时食用的粳米,成了药物。

  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典型的例子有二。《金匮要略》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治寒疝、腹中痛、里急:“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这里除了当归,其他都是药物。《后汉书?华佗传》记载道:华佗曾在路上见到有咽喉阻塞的人,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人用车载着欲前往就医,华佗听到了呻吟声,看了一番,对家人说,刚才路旁有家卖面食的,你到那去取他家的蒜泥萍醋(一种用浮萍制作的很酸的醋),喝它三升,病就好了。病人喝了,果真吐出了一条虫来,病也痊愈了。对此,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说:“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所以,米谷果菜、虫兽禽鸟,诸多可食之品,也堂而皇之地载入《本草经》。

  食物疗饥,药物治病,乃是常识;若是颠倒过来,以药丸充饥,用食物治病,则成为笑谈。有人说芹菜所含的芹菜素或许有助于控制血压,于是让高血压病人常吃芹菜,这样的建议算不得离谱;可因此让病人停止正规的高血压药物治疗,专门靠芹菜来降低血压,就荒谬而有害了。

  何以如此呢?药与食同源而异途,食物是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相对于药物而言,食物对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的干预极小,长期乃至终身食用,一般不会给机体造成严重伤害;也正因为此,食物不足以改变因疾病而异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故不可能取代药物。

  即使站在传统医学的立场,过度强调食物疗疾,也很难做到逻辑自洽。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的序论中明确承认药与食为两途,即所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并指出出,只是缘于药性猛烈,所以建议医生治病,先“以食治之”,若“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并没有以食疗代药疗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原文所论“药食同源”的一项是()

  A.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陶弘景

  B.凡草可食者,通名为蔬;蔬,从草从疏,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古籍

  C.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黄帝内经》

  D.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将其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民间传说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药食同源”最初是指人类早期食品和药物都是通过采集植物或捕猎动物来获得的。这一过程中,人们需要不同程度地付出体力和智慧。

  B.农耕时代以前,人们在觅捕食物过程中,开始对百草水泉中的有毒有害物加于区分,药物的出现,正是基于这个有意识的行为。

  C.人类治疗史上的第一个药物,就是神农氏在寻觅食物时发现的能够“荡涤肠胃,推陈出新”治疗腹痛腹泻的植物——大黄。

  D.传统医学认为,不可过度强调食物治疗,药食同源而异途,就像芹菜可以帮助控制血压,但不能改变身体因高血压而异化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礼》中记载,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可见,在农耕时代,疾病就认识到“五谷”既是食物,又是药物。

  B.《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牛肉汤和华佗的蒜泥萍醋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前者用了当归应属药疗,后者才是纯粹的食物疗法。

  C.《本草经》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记录“米谷果菜、虫兽禽鸟”等天地间可食之品,正是因为作者对“药食同源”理念的认同。

  D.《千金食治》中明确指出“安身”与“救疾”应是食药两途,建议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先食后药,但不能以食疗代替药物治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奔走的大树

  刘江

  ①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②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③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④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⑤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⑥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

  ⑦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的呐喊,简直惨不忍暗。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⑧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⑨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叉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意在引出对大树的描写,说明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B.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C.第⑨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象,警示人们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2.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3.文章以“奔走的大树”为题,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王老四

  牟喜文

  那时,王老四就像祥林嫂一样,镇里人看见她都绕着走。

  沙田屿是个三省交界的镇子,镇子不大,二百来户人家。毫不夸张地说,镇南头有人放个屁,全镇人都能闻到臭味。可就是这么个小镇子,却整天人来人往,车流不断。王老四的父母一顺水生下四个女儿,王老四排行老四,父母一看又是女孩,就懒得给她起个好听的名,成天老四老四地叫,也是想把女娃当男娃养哩。王老四模样长得还算周正,高个,细腰,宽臀。可自打丈夫在窑上被埋,三岁的儿子被人贩子拐走后,王老四就像被施了魔法,走到哪儿呼啦一下人群就散到哪儿。

  也难怪,这个女人命太硬了!

  像配合镇里人似的,王老四在找了儿子两年未果后,回到沙田屿,竟再没掉过一滴眼泪。寒冬腊月,猎猎的北风卷着雪花,肆无忌惮地敲打着家家户户的窗棂,凶残、冷漠。街上,行人匆匆,就连路过的汽车都喘着沉重的粗气,呼出的白烟转瞬间就被风吞没了。

  镇东头,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声响过,王老四的老四菜馆开张营业了。菜馆还算干净,八张卡桌,里里外外就王老四一个人,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

  王老四真能瞎折腾,败家娘们!有人风言风语。

  可不是,等她把丈夫那点抚恤金败霍光了,就更没人要了!有人幸灾乐祸。菜馆开业两个月,除了零星几个过路新手司机,还真没谁再踏进王老四的菜馆。如今,哪个司机没有自己的窝子,一来,嗲声嗲气的姑娘陪着,好茶好水好烟伺候着。临走,还给拿东西,那态度,多好。

  王老四一个新来的,咋能争过那些老油条?镇上收卫生费的李大姐劝她说,老四,不行咱报停,歇业三个月,等来年春暖花开人多了再开张。

  王老四惨笑了一下,说,李姐,不碍事。

  李姐看王老四吧台里有一台新电脑,拍了拍,说,这家伙,真好!恐怕得好几千块吧?王老四笑了笑,没吭声。

  慢慢地,王老四的生意好了起来,可让人奇怪的是,路过的司机从别人家饭店出来,都兴高采烈的。可从王老四的饭店出来,却个个红肿着眼睛,低垂着头,满腹心事的样子。按理,吃得不开心,下次就不会再回头了,可司机不但回头,还带来了很多认识的同行。

  王老四的饭店难道有啥猫腻?

  那还能有啥?还是李姐站出来辟谣,还不是家常菜,就是比别人家干净点罢了。但有一样,王老四的菜馆只接待司机,其他人,一律不伺候。

  乖乖,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啊,开饭店的挑客人,还是头一遭听说呢!

  两年后的一个春天,阳光明媚,风吹在脸上暖暖的。

  老四菜馆门前的花池子里,各色鲜花开得正旺,火红的串红,一朵朵、一串串,红得就像天边的晚霞,娇艳、任性。

  这时,一辆警车唰地停在了老四菜馆门口,王老四养的泰迪狗兴奋地迎上去,围着下来的人,不停地摇着尾巴。

  王老四犯事了!爱凑热闹的老头老太太,呼啦一下就把王老四的菜馆和警车围得水泄不通。

  一个女人和那么多司机,啧啧,咋样,这回出事了吧!

  从警车上下来的,除了镇上派出所的刘所长,还有两个外地男女,其中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小女孩,几人拨开人群,快步走进老四的菜馆。

  扑通一声,两个外地男女直接给王老四跪下了,说,恩人哪,谢谢您!

  这是唱的哪出呀?

  王老四也很激动,眼圈红红的,嘴里说,别这样,快别这样。说着,伸手去搀扶两人,可两人说啥也不起来,还让小女孩也跪下,向王老四行大礼。

  刘所长笑呵呵地说,好啊,老四妹子,没想到,真没想到,网上大名鼎鼎的老四救助被拐儿童论坛的群主竟是你!更没想到,你竟然把长途司机都发动起来了!

  人们这才寻思过味来,不知是谁带头鼓起掌来,一下,两下,接着连成了一片……

  时光如芬河水,默默流淌。与此同时,老四菜馆扩大了规模,从平房变成了三层小楼,陆续招了二十几个服务员。一时间,热闹非凡,墙上的锦旗就像红云一样,铺天盖地。

  这天,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衣衫褴褛、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了菜馆门口。从外面买菜回来的王老四和男孩四目相对,只看了一眼,她就怔在了原地……

  (选自20xx年《小说月刊》第八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设置了沙田屿这个三省交界之地,既能很好地解释这样一个小镇却是“人来人往、车流不断”的现象,也为主人公儿子的被拐提供了合理性。

  B.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显是女主人公开店由冷清而兴盛,暗线是寻找被拐的儿子,两条线索直到最后一段男孩的出现才交织在一起。

  C.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大有深意,如“墙上的锦旗就像红云一样,铺天盖地”,暗示了主人公救助被拐儿童的行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D.小说以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作者仿佛参与其中,无论是主人公还是次要人物,他们的言行、心理都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进行设计。

  2.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合小说情节、结构和主题说说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攀龙,字于鳞,历城人。九岁而孤,家贫,自奋于学。稍长为诸生,与友人许邦才、殷士儋学为诗歌。已,益厌训诂学,日读古书,里人共目为狂生。举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稍迁顺德知府,有善政。上官交荐,擢陕西提学副使。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横致邪?”拒不应。会其地数震,攀龙心悸,念母思归,逐谢病。故事,外官谢病不再起,吏部重其才,用何景明例,特予归。子告者,例得再起

  攀龙既归,构白雪楼,名日益高。宾客造门,率谢不见,大吏至,亦然,以是得简傲声。独故交殷、许辈过从靡间,时徐中行亦家居,坐客恒满,二人闻之,交相得也。归田将十年,隆庆改元,荐起浙江副使,改参政,擢河南按察使。攀龙至是摧亢为和,宾客亦稍稍进。无何,奔母丧归,哀毁得疾,疾少间,一日心痛卒。

  攀龙之始官刑曹也,与濮州李先芳、临清谢榛、孝丰吴维岳辈倡诗社。王世贞初释褐,先芳引入社,遂与攀龙定交。明年,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摈先芳、维岳不与,已而榛亦被摈,攀龙遂为之魁。其持论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诸子翁然和之,非是,则试为宋学。攀龙才思劲鸷,名最高,独心重世贞,天下亦并称王、李。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何、李、王、李。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不能终篇。好之者推为一代宗匠,亦多受世抉摘云。自号沧溟。

  (选自《明史·李攀龙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域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B.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域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C.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D.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减/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训诂学:是解释古书中字、词、句的意义的学科。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B.嘉靖:年号纪年。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

  C.乐府:本是始于秦汉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D.明史: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攀龙奋力向学,终成高才。他于清贫生活中发愤苦读,与友人切磋作诗技艺,勤读古书增长学识,虽不喜训诂学却也能考取进土。

  B.李攀龙性情狂傲,但也看重友谊。他对上司和高官敢示以不敬,曾经对宾客和同道概谢绝不见;而与许邦才、殷士儋等能倾心相交,对王世贞更是推重万分。

  C.李攀龙的文学理论,同派中人一致赞同。他与王世贞、宗臣、李梦阳等人世称“七子”,他们最著名的文学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D.李攀龙的创作成就,世人对之评价不一。赞誉的人认为他堪称一代宗师巨匠;贬斥之人则认为其诗可挑剔之处有很多,其文更有不能卒读之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檄致邪?”

  (2)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唐]岑参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

  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

  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汝不闻”两句说秦筝五色十三弦,声音最为悲苦,为全诗奠定了悲苦的基调。

  B.“怨调”两句概括描写秦筝声调幽怨缓慢的特点,好似向人倾诉衷肠。

  C.“红亭水木不知暑”运用夸张手法,从侧面表现弹奏《黄钟》和《白纻》的艺术效果。

  D.“清风飒来”两句从主观和客观,正面和侧面描写秦筝弹奏的艺术效果。

  E.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送别”的主题。结尾“汝”字与开头“汝”字相呼应,突出了结构上的前后照应。

  2.诗中对秦筝的描写有何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姑且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应该达到的境界的三句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____________。

  (3)杜甫的《阁夜》中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创造了一种气象雄浑的意境,被人称赞写得“伟丽”的两句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著阅读

  (题文)请简述《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主要情节内容。

  六、材料作文

  根据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成功人生”关键词有: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怕失败、知足常乐、比尔·盖茨、高薪工作、健康、家庭、美好感情、父母、改变世界。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理解的成功人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关键词,并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4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20xx 年11月8 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围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B. 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C. 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D. 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者,既可以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指德高望重的人。

  B. 赭(zhě)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赭衣,又指囚犯、罪人。

  C. 髡(kūn)钳,古代刑罚名,谓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如“孟舒自髡钳”就是孟舒自己剌光头发、脖子戴锁。

  D. 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官职的“罢、免”等;表提升官职的“拔、迁、左迁”等。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叔为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他人交往。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真相大白后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 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 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守。

  D. 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2)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 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 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月楼笛声的声色之境,怎不叫人感慨。

  D. 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E. 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

  四、句子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搴汀洲兮杜若,______。时不可兮骤得,______。(《湘夫人》)

  (2)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3)岩扉松径长寂寥,_______。(《夜归鹿门歌》)

  (4)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5)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______,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6)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_____,夷歌数处起渔樵。(《阁夜》)

  (7)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_,老鱼跳波瘦蛟舞。(《李凭箜篌引》)

  (8)《阿房宫赋》中借古讽今,作者用以警告唐敬宗应当对秦之灭亡哀而鉴之,不要重蹈覆辙,并以此作结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怕你会拒绝我

  毛宽桥

  ①1968年5月的一天,密西西比州际公路的一个小站上,一辆开往亚拉巴马的长途汽车搭载了最后一名乘客后缓缓启动。最后上车的乘客是个黑人,这在车厢内引起一阵不小的骚乱。

  ②“嗨,黑鬼!”车厢后排的几个白人青年站起来,冲着黑人乘客做着侮辱的手势。仿佛习惯了他们嚣张的挑衅,黑人乘客并没有什么反应。他把手上的旧皮包放在地板上,拉住顶棚垂下的扶手,四处打量着车厢,似乎想找个空座。看到后排还有几个位子,他拎起皮包,刚朝后面走了几步就停下了:几个原本坐在一起的青年见他过来就迅速分散开来,或躺或坐,把几个空座全给占了。看到几个小伙子捉弄这个黑大个儿,车厢里的其他乘客都哈哈大笑起来。

  ③黑人乘客无可奈何地把皮包放回地板上,倚着门口过道里的栏杆闭上眼睛,好似真的打算就这样站下去。“先生。”耳边响起一个稚嫩的童音,不过他连眼皮都没抬一下,车上全是些白人,没有谁会和自己这样的黑鬼说话。

  ④当那句执拗的“先生”第二次响起的时候,他终于睁开了眼睛。是旁边位子上的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蓝色的眼睛盯着他,果真是在招呼他。“嗯?”黑人乘客低头看着那个小家伙。没必要和这小鬼纠缠太多,谁知道他在打什么主意,要是以为自己好欺负也来奚落自己,就让他好看。这样想着,他又低头看了看脚下的皮包。

  ⑤“你要不介意的话,可以坐这里。”小男孩起身坐到邻座母亲的怀里,腾出了位子。车厢里一片哗然。那是美囯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种族矛盾已经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猖獗的3K党党徒游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将每一个可以看到的黑人都当成他们的袭击目标,就连那些同情黑人的进步人士也遭到报复和毒打。因为担心会成为3K党的目标,现在几乎没人敢在公共场合随便和黑人交谈,更别说让位了。

  ⑥黑人乘客盯着小男孩的眼睛,湛蓝色的瞳孔没有一丝的敌意。离伯明翰还有二百多英里,至少还得站五六个小时,也许真的应该接受他的好意……迟疑了片刻,黑人乘客还是坐了下来。

  ⑦看到小男孩躲在母亲的怀里偷偷地打量自己,黑人乘客勉强笑了一下,伸手摸了下小家伙的头:“你不怕我吗?”

  ⑧“我怕你会拒绝我。”小男孩眨了眨眼睛说道。

  ⑨黑人乘客稍稍愣了一下,刚想说些什么,但看到小男孩的母亲紧张地把儿子搂在怀里,似乎生怕儿子再乱说话,于是,他识趣地闭上了嘴,失神地望着搁在腿上的皮包。过了几分钟,他把那个鼓嚢嚢的皮包放到地上,靠在座位上睡着了。

  ⑩汽车刚刚到站,黑人乘客就迫不及待地起身拉开车门,很难想象一个刚睡醒的人精神会那么好。然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黑大个儿刚下车,就被旁边冲过来的几个大汉不由分说地按在了地上。其中一个中年男子掰开黑大个儿的手,夺过那个皮包,拉开锁链看了看交给了一旁的同伴。

  在乘客们惊恐的眼光中,中年男子走进车厢大声宣布:“公民们,不要紧张,我们是伯明翰警局的警察,不是什么歹徒。”看到他手中的警官证之后,车厢里的乘客们这才松了口气。

  原来,最近几天联邦调查局接到匿名者的举报电话,声称黑人中的激进派别已经着手准备在南部地区制造一系列的恐怖袭击,作为对一个月前种族主义者暗杀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报复。

  “你们都无法想象自己有多危险!”中年警官指着同伴手中的那个皮包说道,“超过30磅的烈性炸药!上帝保佑,凶徒居然没有按照约定引爆炸药。如果不是他怕死,那就是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才让这个心存死志的家伙改变了主意。”

  所有乘客都望着门口座位上的那对母子。年轻的母亲噙着泪水吻着儿子的额头低声说:“亲爱的,你救了所有人。”

  (选自《小小说月刊》20xx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黑人上车后,在车厢内引起一阵不小的骚乱,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黑人将会给自己的旅途带来危险。

  B. 作者以“拒绝”为线索构思小说,情节精巧,跌宕起伏。“拒绝”就这样恶性循环地酿造着悲剧。

  C. 小男孩给黑人让座的时候,“车厢里一片哗然”,这反映了在种族冲突激烈到不可调和的特殊时期,人们对给予黑人友善对待的疑惑、恐慌和敌视。

  D. 小说多处细腻地刻画表现了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看到小男孩打量自己,黑人乘客“勉强笑了一下”,表明他为了掩藏自己的报复行为而故意做出友好的样子。

  E. 小说情节设置巧妙,多处伏笔。小说多次写到黑人携带的皮包,就是要暗示这个皮包里面的秘密,预示着一场恐怖袭击事件即将发生。

  2.小说写了哪些“拒绝”?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

  3.小说为什么以“我怕你会拒绝我”为题?请作简要分析。

  4.第⑩段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

  六、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渔阳鼙鼓(pí) 偃仰啸歌 阑干 寂寥 马嵬坡

  B. 矮纸斜行 雕栏玉彻 潺湲 薜荔 柏森森(bò)

  C. 碣石潇湘(jié) 兔起鹘落 踯躅 绸缪 玉簟秋

  D. 踌躇满志 钩心斗角 皓腕 西崦(yān) 消溽暑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而且会收窄世界经济共同空间,导致“双输”局面。

  ②随着“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的发射、贵州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的投入使用、“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升空,神秘的宇宙世界将会变得泾渭分明,不再神秘。

  ③成语考查,并没什么高深莫测,它就在身边,就在课本中,要做有心人,到时就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④进入黄山,古木参天,云雾缭绕,极目远眺,翠竹林海,群山起伏,一直延伸到与蓝天相接处,顿时你会产生一种歧路亡羊的感觉。

  ⑤党员干部要与群众心灵相通、血肉相连,需走近群众,从“握手”开始,步步为营,消除心与心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隔阂。

  ⑥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做人,脚踏实地做事,若是行差踏错,一错再错,就难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们知道,现在中国很多家庭选择不生二胎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不想生,而是生不起,因为现在养育孩子的成本太高了。

  B. 面对新生儿增加的现状,社会应合理配置幼儿照料、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以满足新增加的公共服务。

  C. 如今,非洲大陆到处都能看到中国的印记。我们不仅将中国式的城市化模型和经济模式搬到了非洲,而且为非洲提供了充分的人力物力。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下面括号里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恰当的一组是

  (1)赵院长总保持着学者的风度,(①脊背挺直,面容和蔼②挺直的脊背,和蔼的面容),金丝眼镜后面一双含笑的眼睛,头发梳理得很整齐。

  (2)细碎的阳光透过窗玻璃洒进来,给人一种迷离的感觉。(③神思袅袅④袅袅神思)遂飘到了瓦尔登湖。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七、语言应用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活动上,它与传统教学有所不同。根据下面图中提供的信息,请用一段文字概括说明“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区别。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八、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人居住的是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丛林,门一关自成一统;古人居住的是瓦房小巷,端个碗能尝百家饭。今人驾着轿车风驰电掣地行驶在高速路上;古人驾着马车优哉游哉地欣赏着沿途风光。今人主张的是想笑就笑、想唱就唱的奔放情怀;古人钟情的是欲语还休、无语凝噎的含蓄之美……

  要求:对于古今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选好角度,体现你的的思考与权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5

  一、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描写词人遥望金陵宫殿,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寓情于景,对生机盎然春色的描写,寄寓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忧伤。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中“____________”一句化用了“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和“送美人兮南浦”几句诗。

  (4)《书愤》中最能体现陆游诗作“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个特点,且展现了两幅开阔、壮观的战场画面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置身其中会迷失方向,突出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错综复杂。

  (6)欧阳修《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说,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也正是我们常说的“玩物丧志”。

  二、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滟滟(yàn) 似霰(sǎn) 汀上(tīng) 不省所怙(hù)

  B.修葺(qì) 栏楯(shǔn) 先妣(bǐ) 冀其成立(jì)

  C.捣衣(dǎo) 砧上(zhān) 垣墙(yuán) 辍汝而就(chuò)

  D.渗漉(lù) 老妪(ōu) 偃仰(yǎn) 呱呱而泣(gū)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椒兰 栗粒 参差 春光融融

  B.赋税 琴弦 云鬟 遥无音信

  C.弹劾 回眸 鼙鼓 丘峦崩催

  D.凄迷 梳妆 架梁 金块珠砾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拳而土易(更换)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B.始速祸焉(招致)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对待)

  C.后五年,吾妻来归(回来)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

  D.其制稍异于前(形式,规制)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前进)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赵尝五战于秦

  B.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而其无忘乃父之志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娘以手扣门扉

  D.杳不知其所之也 儿之成,则可待乎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燕赵之收藏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函梁君臣之首 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C.族庖月更刀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非有能硕茂之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抑耗其实而已 B.导大窾,因其固然

  C.覆压三百余里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

  A.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妪,先大母婢也。

  C.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叔父。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如《项脊轩志》就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

  D.“妃嫔媵嫱”在《阿房宫赋》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其中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侍女。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左传》的艺术成就受到后世的高度推崇,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

  B.先秦西汉的论说文和史传文,还没有从对哲学、史学的依附关系中独立出来。散文走出应用文的尝试是从赋体开始的。最早写赋的是荀子,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家是司马相如。

  C.柳宗元的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突出,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中唐时期的“古文运动”,影响深远。

  D.明代晚期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提出“性灵说”,主张文学应真实地表现人的个性化情感与欲望,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

  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党的十九大是凝心聚力、振奋人心、万众期待的盛会,会上,各位与会代表推心置腹,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好建议。

  ②但人们谁会想到,他们为了争那么一点无聊的名声,竟然肯如此钩心斗角,无所不至呢!

  ③此文打着科学的幌子,实际上宣传的是封建迷信,这样一篇不刊之论,竟然公开刊登在一家省级大报上,真是令人费解。

  ④在第十三届全运会赛程过半时,我省运动健儿已经夺取10枚金牌,消息传来,整个武汉市几乎万人空巷,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欢欣庆祝。

  ⑤县长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大放厥词,总结回顾了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县反贫困斗争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⑥依格宣布停止制作象《灰姑娘2:梦想成真》这样狗尾续貂的低劣作品,这些作品对迪斯尼来说就好比《料理鼠王》中那些速冻食品一样。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

  A.无数人通过随时随地的分享,微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推动着中国的进步。微博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公众的意识。

  B.种种迹象表明,购房者的观望非但没有像往日那样,坚持几日就选择放弃,重新加入到购房大军中去,而且政策的从严,让购房者对房价下降充满信心。

  C.一位老人摔倒了,一个民族纠结了。一个历来以“助人为乐”为传统美德的民族遭遇了严峻考验。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呢?

  D.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为改善教师福利、增强学校凝聚力,不苟言笑的校长在行政会上诚恳地说:“为了学校的发展,大家就斗胆建言献策吧。”

  B.同学们,“文章不厌百回改”,希望你们把作文拿回去,从选材到谋篇到拟题再作斟酌修改,周一交上来,我会认真斧正的。

  C.临川太阳镇江先生的儿子今年以优异成绩荣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乡亲们纷纷前往祝贺,他连连道谢说:“托福!托福!”

  D.他是个古道热肠的人,无论谁请他帮忙,也无论他能否办得到,他都会满口答应下来:“我一定鼎力相助,您就放心吧!”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选择题题。

  柳堤 明 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一项是( )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 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 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 刘子翚《海棠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 邱濬《都城春日》)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上句由离歌声点明魏万将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加强加深了行途中的离愁别绪。

  C.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颈联写景虚实结合,在描写景物中融入了诗人对友人魏万浓浓的牵挂之情。

  E.“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月不待人、年华易老之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 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C.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D.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不第”指科举考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规定五品以上官员佩鱼符袋。绯衣指紫色衣服。

  D.“床”早在神农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床兼有卧具和坐具双重功能。此处的床指的是坐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疏救助。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2)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五、现代文阅读

  根据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成功人生”关键词有: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怕失败、知足常乐、比尔·盖茨、高薪工作、健康、家庭、美好感情、父母、改变世界。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理解的成功人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关键词,并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6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南墙根儿北墙根儿

  袁省梅

  保斤抓着麻绳要闪出门楼时,儿子的话硬邦邦地追撵了过来,嚷嚷,戏园子门口不让你坐啊,哪个欠你拾那点柴?

  保斤听出儿子的话头话脑里满是埋怨,可他没停下脚,心说,我晓得你不欠,做饭有电磁炉,取暖有小锅炉,可拾拾捡捡个柴,不是能省个电吗?电又不是不要钱。

  儿子看保斤没停下脚,就追了出去,喊,今个大嘎子对象来哩,你就不能少去一天地里?

  保斤只好转身回来。

  儿子又撵着保斤说,戏园子门口堆子爸能坐二孬爸能坐,你就不能坐?就那二亩地能打几颗粮?还老去老去,让村里人都笑话我说我养不起你,孙子都要娶媳妇了,还让你去地里。

  保斤想说他胳膊腿好好的,坐戏园子门口才是受罪哩。张开嘴时,却只吐出了一团烟雾,灰白白的罩住了他的脸。

  儿子看保斤不言语,嘴软了些,还是劝他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说,有我和大嘎子挣栈哩,咱这光景也好过了,那二亩地能收多少算多少,我和娃一月工资就买咱一年口粮哩,不值顾在庄稼上费心思。

  保斤黑着脸,心想挣钱再多,哪能丢了地?南门前下牛坡那两块地,可都是好地,种啥收啥,分地时多少人眼红哩,现在就都让撂荒了?保斤没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保斤和儿子在一起,只有儿子一个人说话。

  儿子催保斤换上干净衣服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儿子说,堆子爸不到六十就啥活儿也不干了,一天坐在戏园子门口。二孬爸不也是?他都坐个啥意思?不就是给羊凹岭人看哩嘛?不就是显摆他娃的光景好过哩嘛?你也去坐嘛,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咱挪北墙根儿,让人都瞅瞅,咱这光景也好过哩。

  保斤还是不言语,心说大嘎子对象要来,不能灰头土脑的见人家娃,地是去不成了,那就去戏园子门口踅踅去。

  戏园子门口坐了好多人,二孬爸堆子爸果然在。每个人的神情都像这深秋的阳光般慵懒,松散,苍老。就是二猪爸也是这种模样。二猪在地里养了几十头猪,整天忙得顾了东顾不了西,却非要叫他爸坐戏园子门口去。

  有人扔过来一个硬纸板,保斤挤着坐了。

  他们就说老东西你可舍得闲坐啊?说准备给娃干到死啊你?说你挣多少是个够啊?人家娃光景好过了,咱冷了坐这北墙根儿热了坐那南墙根儿,娃脸上光彩了,咱也享了福了,多好的事。

  保斤讪讪笑着,可屁股下的硬纸板还没暖热,他就坐不住了。这么好的天,能拾一大捆柴哩。前几天说的浇地,也该看看排上了没?快霜降了,柿子萝卜都该收了。保斤一下子想起来一大堆活儿,屁股下就觉得烤着火般,坐得难受。抬屁股要走时,二孬爸说,猴屁股坐不住金鸾殿,受苦的命!保斤嘎嘎笑笑,一晃一晃地走了。

  保斤背着一捆柴从地里回来时,媒人领着给大嘎子介绍的女孩儿刚好也进了门。

  儿子把保斤堵在门口,叫他去外面避一避,不耐烦地说,你瞅你你瞅你,叫你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你又去地里了,看你这一身土人家女娃见了不笑话我?

  孙子对象没说成,儿子绷起一张黑脸,埋怨保斤,说都是他闹的。说他一天到晚地里跑,影响了一家人的名声。最后恼恼地撂下一句话,说,老人就该有个老人群,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坐北墙根儿,叫人都看着多好,娃娃孙子脸上也都跟着光彩。

  保斤不明白孙子的对象没说成,咋跟他有关系?他胳膊腿好好的咋就不能去地里了?坐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等死咋就给娃娃孙子脸上添了光彩了?想是这么想的,可保斤没有问儿子。

  第二天,又是个好天气,羊凹岭的人都看见保斤早早地就坐在戏园子门口的北墙根儿下,袖着手,眯着眼,跟个秃鹫般一动不动。时间久了,保斤身后的墙上竟磨出了一块黑黑的影子。

  细细看去,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的墙脚处有好多黑影子,一团一团的。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20xx-2011)》)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的语言质朴而传神,如“儿子的话硬邦邦地追撵了过来”用通俗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儿子对保斤的强烈不满和急于劝阻保斤出门的情状。

  B. 文中二孬爸嘲笑坐不住墙根儿的保斤是“猴屁股坐不住金鸾殿,受苦的命!”,这说明他很享受这种冷了坐北墙根儿热了坐南墙根儿的闲适生活。

  C. 保斤原本是不愿意去坐墙根儿的,但孙子没有说成对象一事让他内心深感愧疚,因此他最终顺从儿子的要求,成了戏园子门口南北墙根儿的常客。

  D. 保斤是个惯于劳作的老农,虽然家里并不需要他去干活儿挣钱,但他仍然坚持拾柴种地,保持着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和对土地、对劳动的热爱。

  2.小说多次写到儿子的话,也写了其他人的话,唯独让保斤始终“不言语”,这样安排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南墙根儿北墙根儿”为题目,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的儿童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环境之中。不过,近年来随着儿童用网上网的普及,由于不当使用、缺乏教育引起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前段时间引爆网上的杭州四年级小学生因玩王者荣耀跳楼事件等,都成社会焦点话题。

  为了实地了解当下少年儿童网络使用状况和遇到的安全问题。今年,来自广州市多所学校的儿童代表组成网络安全调研小分队,去到多家学校进行主题调研。儿童代表们在调研后,发布《少年儿童网络安全广东倡议》:

  网络安全你我有责。让我们全社会共同携手,一起构建更加安全、文明的网络空间。同时让我们小手拉大手,和爸爸妈妈一起约定好,集聚网上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摘编自“网易新闻”)

  材料二:

  图:14岁儿童与家长网络行为的对比

  (摘编自“腾讯网”)

  材料三:

  在第四届广东省网络安全宣传周上,一份来自广东省儿童网民网络素养状况研究报告揭示不少最新情况。

  本次调研显示,有超过23%的`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5岁时网络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的儿童已达到31.9%。7岁的儿童中,23.5%每日上网时间超过半个小时。24.2%曾研究过网络游戏攻略;61.0%在手机或平板上自主下载自己喜欢的游戏、视频和音乐。8.9%的7岁儿童开始主动加网友、qq群。

  儿童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也越来越早。调研显示:3岁就已经开始使用QQ和微信,到了7岁,9.9%的儿童使用QQ,15%的儿童使用微信。在12岁拥有QQ(87.9%)、微信(69.7%)的儿童比例超过一半。

  引人注意的是低龄儿童微信的接触率,较以往调查有显著提升。4~9岁微信比QQ拥有更多的接触。9岁时儿童微信的接触率已达到38.0%,超过QQ的31.2%接触率。10岁时,QQ接触率达到52.9%,正式超过微信47.1%,自此之后,QQ成为少年儿童第一社交媒体。

  (摘编自“腾讯网”)

  材料四:

  “应对少年儿童网络安全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各界形成合力。”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在论坛上呼吁,学校应该将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的课程,积极推动开展网络安全法制教育。随机的零敲碎打式的灌输或劝阻,效果恐怕不理想。在儿童“触网”低龄化的新形势下,不妨让网络素养教育正式走进学校、课堂、课本之中,即使在幼儿园、学前班阶段,都该有这种制度安排和教育“标配”。这不仅是形势和责任所需,更是社会和家庭的呼唤。

  “现在孩子对网络的探索意识和自主意识很强,但自控力依然不强,需要家长引导。”张海波建议,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上网行为状况,清楚孩子的“数字轨迹”,及时教育。其次,家长要及早培养孩子的网络安全意识,了解相关知识和法规,并且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辨别力,通过约定的方式和孩子制定上网行为的规则,让孩子养成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此外,家长还要加强自身学习,及时了解潮流文化,改善网络时代的亲子关系。

  (摘编自“华龙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今的儿童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环境之中,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

  B. 材料二的图表信息显示,在8种网络行为上,14岁的孩子在与其父母的对比中,总体来看,超越了家长。

  C. 杭州四年级小学生因玩王者荣耀跳楼事件是引起人们极度关注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并使之成为社会焦点话题。

  D. 材料三的相关信息显示,9岁时儿童微信的接触率高于QQ的接触率,但10岁时的QQ接触率高于微信的接触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广州市多所学校的儿童代表经过调研发布了《少年儿童网络安全广东倡议》,振聋发聩,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B. 从材料二来看,在14岁儿童与家长网络行为的对比中,儿童的表现每一项都遥遥领先,特别是“研究过网络游戏”这一项,相差悬殊。

  C. 材料三列举大量数据,准确具体的揭示了广东儿童网民网络素养状况,总体来看,儿童触网的年龄越来越小,令人担忧。

  D. 从材料三中调查的具体数据来看,7岁儿童接触网络比例最高,范围最广,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所以数据最详。

  E. 孩子对网络的探索意识和自主意识很强,但自控力不强。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不能缺失。

  3.我们应如何应对日益严重的少年儿童网络安全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 ”子良日: “娘今何处 何用读书 ”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武帝即位,封竞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股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 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B.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C.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D.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人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斛”,泛指多斛。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 “东宫”,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多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

  C. “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D. “友悌”,与朋友相友爱。“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 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 蕭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 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2) 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①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 ①晚次:指晚上到达。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远见”“犹是”两词,描写诗人远远望见汉阳城,将要到达目的地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B. 颔联中“估客”,即商贾。同船的商贾白天倚窗托枕,竟能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时江面风平浪静。

  C. 颈联诗人即景生情:时逢悲秋,我虽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用一“逢”字,将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

  D. 尾联抒写感慨,多年征战业已结束,已能听到江上传来升平的鼓鼙之声。

  E. 本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 ,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构思精妙,善于用典,读来饶有兴味。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了早莺和新燕在春日里欢快忙碌的情景,紧接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情景默写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俄罗斯的某条街道上,停下一辆黄色莲花超跑,没过多久,从驾驶位上下来的是一位老奶奶,这让路人看得目不交睫。

  ②7月30日,在朱日河,新中国成立后我军首次举行以庆祝建军节为主题的盛大阅兵,展示中国的实战能力,真是大快人心。

  ③北京大学教授朱良志为完成《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考证了千余件作品,他认为如果没有真伪之辨,其他研究都是空中楼阁。

  ④广大考生需要注意防范“虚假大学”,这些大学在网上留下的地址,大多语焉不详,无具体位置,比如“番禺大学城”“白云区太和镇”等。

  ⑤前段时间,河南洛阳王城公园广场舞大爷大妈们和篮球少年的球场之争闹得沸沸扬扬,为防止冲突,公园方暂时关闭了球场。

  ⑥人们以为世界上每一寸土地都被探索和记录过,没什么新地方可去了。但也许我们司空见惯了这些地方,尤其我们居住的城市,需要被再次探索。

  A. ②③⑤

  B. ①②⑥

  C. ①④⑥

  D. ③④⑤

  五、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华春莹强调,努力推动半岛问题和平解决,是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发挥也正在发挥的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和担当。

  B. 上市的首个周末,iPhone X在市场份额上就占到了iPhone总份额的0.93%,超过了iPhone 8,表现出强劲的消费势头。

  C. 专家从“科学与人文”的视角指出,柯洁和AlphaGo的对战所带来的社会焦虑,正是人文反思已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脚步。

  D. 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不思进取等情况的时候,孩子自己明白错误所在,进而产生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当下,一些中国青年喊出了“慢就业”的口号,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敬谢不敏。

  B. 作为陈教授的学生,你却在背后说他的不是,真是忝列门墙!你让大家怎么说你好呢?

  C. 看过司徒乔的油画之后,我很想再去拜读一下他的夫人冯伊湄写的一本回忆录——《我的丈夫司徒乔》,以对司徒乔这位艺术天才有更深入的了解。

  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老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常理,但是细究起来,它的意思其实是说①__________,而不是说你付出了劳动就一定有收获。天有不测风云,假如你不幸遇到了严重的旱涝天灾,那你付出再多的辛劳,也不会有好收成。所以②__________。这个“天”可能是天气,也可能是运气,也可能是其它复杂的原因。总之,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如此一来,我们就面临一个绕不开的问题:③__________?年轻的朋友,对这一问题,你将如何作答?

  六、语言应用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是利用技术手段对玩家在线游戏时间予以限制。这种方式一味对玩家进行强制性限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类系统的研究开发没有意义。青少年沉迷网游,都是因为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手机游戏,已成为我国游戏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壮大,行业就不能健康发展。

  ①这类系统的研究开发不一定没有意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朋友单位举办的优秀评选、孩子参加的才艺比拼、父母参加的老年书画大赛……如今的手机微信朋友圈中经常出现这样五花八门的“求投票”“求点赞”信息,甚至有人将朋友圈戏称为“拉票圈”。有人认为朋友之间在评选之际投票支持是理所当然,举手之劳便可加深友谊何乐而不为?有人觉得不胜其烦,名目繁多的投票有“友情绑架”之嫌。也有人质疑这种与拉票捆绑的评比,究竟是比实力,还是拼人脉?

  针对上述情况和说法,你有怎样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7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阃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现,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能够扩宽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③,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刘氏,躬自抚养躬:亲自

  B.数使吴,有才辩数:多次

  C.是知成败一也是:这样

  D.密有才能,常望内转内转:归家

  2.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密几岁大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是祖母刘氏把他抚养成人,他曾拜谯周为师,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B.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也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就职”;皇帝看后停止征召他为太子洗马。

  C.李密在祖母去世后,服孝期满,到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夙愿。

  D.李密做温县县令时,讨厌下属官吏,因给人写信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而被上告,司吏因为他在温县做官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三、诗歌鉴赏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表明蜀地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写雨后天晴的景色之美,一动一静,有声有色,天地相连,意境深远,成为千古绝唱。

  四、情景默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八音刀

  邵孤城

  小鬼子还没从野猫口登陆虞城的时候,剃头张担着剃头挑子天天十里八乡地赶场,生意十分红火。别人请他剃头图的就是他招牌上挂的六个字:“干净、好看、舒服”,“干净”说的是他剃过的头不会在身上沾一根头发,“好看”换句时髦的话说就是他剃的头有型有款,这真工夫还在“舒服”上,刮脸修面掏耳朵,老一辈剃头匠人传下的本事剃头张一样也不丢,还外加了拿捏的功夫,经他的手在你肩膀上一搭,能酥到骨头里去。

  剃头张还有一手“八音刀”的绝活,轻易不肯出手,就连得了他真传的小剃头张也没能学到皮毛。小剃头张是剃头张的儿子,子承父业,先是跟着剃头张,手艺到家后就自立门户,自己担着挑子揽生意去了。小剃头张人活络,常常往城里去,朋友面广,剃头张也不去管他,妻子过世后,剃头张很宠溺这个独苗苗。手艺压身,剃头张不愁儿子将来没饭吃。

  这天,剃头张刚把王铁匠的头清理干净,中村就带着他的部队从野猫口开进了小王庄。中村看着剃头张给一脸肥皂沫的王铁匠修面,摸摸自己几天没刮的胡子,直剌剌跑过去,一把把王铁匠从椅子上拉了下来,自己一屁股坐了上去。

  剃头张也不说话,“啪”一甩围裙给中村围好,剃头剪子利索地在中村头上活动开来,一簇簇头发纷纷落到地上,也就片刻工夫,中村前后就像换了个人。剃头张取来一面镜子,中村满意地点点头,正要站起来,剃头张的一双手就搭到肩膀上,乍一使劲,疼得中村“哎哟”一声,刚想发怒,又忽觉从脚底下冒上来一股酸酸的麻麻的感觉,只觉得浑身说不出的爽。这一路的舟车劳顿顿时烟消云散,中村情不自禁闭上了眼睛,正享受着的时候,只听“啪”一声,剃头张什么时候已经解下围裙,正看着一脸不舍的中村,示意他已经好了。中村这才意犹未尽站起身准备开路,剃头张一把把他拉住,伸出手来。

  “八格!”一名荷枪实弹的鬼子兵把枪瞄准了剃头张。

  “你的,哟西!”中村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大洋放到剃头张手里。

  剃头张从鬼子身上讨到一块大洋的新闻转眼就从村头传到了村尾,都传他好胆量的时候,他却把招牌挂到家门口,再也不出门揽生意了。这样过了一个月,地保找上了门,趁剃头张给拿捏的时候,地保悄悄说,“老张,人家中村长官看上你的手艺了啊!他托我给你传个话,问你愿不愿意到他那里当差?这可是份美差啊!”

  剃头张顿时停了下来:“你代我谢过中村长官的美意,我给乡野粗人剃惯了头,怕是服侍不了中村长官啊!”说完,自顾自收拾起剃具来。小剃头张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他热络地一把勾住了正不知怎么下台的地保,一边就拉着他往外走。

  剃头张惴惴不安地过了几天,鬼子那边却没一点动静。奇了怪了,剃头张正暗暗思量,一个熟客进门就嚷嚷起来:“老张,你儿子现在可不得了,成小鬼子身边的红人了啊!”剃头张一头雾水地问:“怎么回事?”一边就给客人围好围裙。“你还不知道?鬼子这两天清乡,你儿子立下大功了,游击队那几个据点全给抄了。好在游击队机敏,好像预先也得到了消息,提前就撤离了。小鬼子扑了个空啊!”剃头张这才恍然大悟。送走客人,剃头张匆匆下了门板提前打了烊。

  清乡越来越猖獗,风声越来越紧,外面都在传,游击队已经被包围进了芦苇荡里了,鬼子兵即将要展开对芦荡的大搜捕。剃头张托地保给小剃头张稍个话,让他务必回家一趟。

  穿着日本军装的小剃头张回家了,剃头张怎么看怎么也不像是自己的儿子。他冷冷打量着小剃头张:“你这一向可好?”

  “好啊,挺好啊!”小剃头张打着哈哈。

  剃头张叹了口气:“你不是一直想学八音刀吗?我今天就传了你吧!”

  剃头张找出一把锈迹斑斑的剃刀,在荡刀片上细细打磨着。“这就是八音刀?”小剃头张好奇地问。

  “八音刀不是一把刀,是一种刀功!你坐下,我演示给你看!”话说着,剃刀已经在小剃头张耳廓上着落,化作“沙”一声响,“这是雨声!”刀尖到了耳坠,稍停片刻——“唰”一声,“这是风声!”刀刃循循向上,带出一轮“悉”声,“这是穿衣声!”突然飞刀至耳丁,左右连刮发出“吱、呀”声,“这是开门声!”刀尖猛翻入内耳轮,旋、旋、又旋——“哐、碰、嗡”三声盘旋而过,“这是鸡飞狗跳声”……小剃头张听着耳边八音响过,抑扬顿挫,一气呵成,人不由一震,顿时通体舒泰。

  “你知道吗,八音刀又叫送别刀,那是专门给临终的人用的刀功,让那些即将离世的人再次回味人生那些最平凡的况味。这些年,为了给其他的剃头匠人留口饭吃,我立下规矩不再剃送终头,三十年了啊,这还是第一次!”还没等小剃头张会过意来,剃头张手中的剃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抹向小剃头张的喉间……

  小剃头张三魂已散,六魄未去,他死死握紧了剃头张的手:“父亲,快去告诉开茶馆的阿庆嫂,就说鬼子今晚要扫荡……!”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剃头张高超的技艺,既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故事情节展开作了铺垫。

  B.剃头张为中村剃头并从他那讨到一块大洋,在表现他手艺高超的同时,也说明他在日本人面前表现中国人的尊严,有民族气节。

  C.剃头张用八音刀误杀了自己的儿子,反映了普通群众的不屈的爱国精神和保卫祖国抵抗外来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D.剃头张误杀给地下党传递情报的儿子,这一悲剧的情节,深深震撼了人们,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2.剃头张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还有一个题目:“绝杀”。你更喜欢哪个题目?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五、现代文阅读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胭脂(zhī)攒(cuán)聚蝙(biān)蝠

  B.鼙(pí)鼓澧(lǐ)浦剽(piáo)窃

  C.仓庾(yǔ)洁癖(pì)创(Chuāng)可贴

  D.呕(ōu)哑挫(cuò)折登载(zài)

  六、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寥廓度假挖墙角切中肯綮

  B.烽燧亲睐坐壁上观美轮美奂

  C.逶迤纯粹众口铄金震聋发聩

  D.沧海峨眉鞭辟入里妃嫔媵嫱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有些领导总是埋怨农民不积极配合,他们是否也应该反躬自省,自己的某些做法是否切合实际呢?

  ③“五一”小长假首日,从久负盛名的黄鹤楼,到拥有美丽传说的古琴台,再到古色古香的磨山楚城,来湖北武汉旅游的各地朋友不绝如缕。

  ④“勿以恶小而为之。”生活中一味地大行不顾细谨,不注重个人自身修养,小恶丛生,集腋成裘,必将铸成大错。

  ⑤他潜心于文字学研究,身居书斋十多年,焚膏继晷,颇下了一番“头悬梁锥刺股”的功夫,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⑥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A.②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①③④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影《捉妖记》中惹人喜爱的“胡巴”形象的设计灵感来自《山海经》,单纯幼稚,充满童真,内心向善,俘虏了许多孩子的心。

  B.设立国家公祭日,不仅是为了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体公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

  C.“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切实践行和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D.治理雾霾,要靠完善治理大气污染的法律法规,还要靠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来实现。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B.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C.在信的最后,该公司的人事主管恭敬地写到:“经理一职,尚祈俯就。”

  D.您的文章我已经拜读了,另外,这文章里有几处错误,我已经给您斧正了。

  下列文学常识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B.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如《送东阳马生序》《兰亭集序》。

  C.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岑参,山水田园诗派的孟浩然、王维等。

  D.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种独特的新诗体。“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子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林冲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________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①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

  ②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③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④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

  ⑤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A.⑤③④①②

  B.④⑤③①②

  C.④⑤③②①

  D.⑤③②①④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动物实验是漠视动物的生命。如果漠视生命,就会热衷杀人、战争等暴力行为。另外,很多知名演员、作家、导演也都反对动物实验。所以要立即停止动物实验。

  ①漠视动物的生命不等于漠视所有生命。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语言应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一位妈妈和四五岁的孩子乘车外出,当经过周瑜墓景点时,妈妈想给孩子讲讲周瑜的故事。说到周瑜,孩子立马来劲了:“周瑜是好人,我玩过!赵云、张飞是坏人!”妈妈立即纠正孩子的看法。孩子不乐意了:“《王者荣耀》里就是这样的!你没玩过,还说我错了。”

  腾讯旗下的手机游戏《王者荣耀》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因为存在大量戏说历史的成分,也开始遭到热议。《南都周刊》《光明日报》等相继发文炮轰《王者荣耀》。但也有网友认为:“《王者荣耀》让孩子对历史产生了强烈兴趣。虽然这款游戏有些戏说成分,但孩子通过阅读我推荐的书目,能明白历史的真相。”

  上面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700字。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8

  一、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诗人恃才自傲的狂放和对区区金钱毫不在意的潇洒。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寓情于景对生机盎然春色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忧伤。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中“____________”一句化用了“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和“送美人兮南浦”几句诗。

  (4)《书愤》中最能体现陆游诗作“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个特点,且展现了两幅开阔、壮观的战场画面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置身其中会迷失方向,突出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错综复杂。

  (6)欧阳修《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说,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也正是我们常说的“玩物丧志”。

  二、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滟滟(yàn) 似霰(sǎn) 汀上(tīng) 不省所怙(hù)

  B. 修葺(qì) 栏楯(shǔn) 先妣(bǐ) 冀其成立(jì)

  C. 捣衣(dǎo) 砧上(zhān) 垣墙(yuán) 辍汝而就(chuò)

  D. 渗漉(lù) 老妪(ōu) 偃仰(yǎn) 呱呱而泣(gū)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椒兰 栗粒 参差 春光融融

  B. 赋税 琴弦 云鬟 遥无音信

  C. 弹劾 回眸 鼙鼓 丘峦崩催

  D. 凄迷 梳妆 架梁 金块珠砾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克:能

  B.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告:祭告

  C. 敛不凭其棺 凭:凭借

  D. 项羽乃复引兵而东 引:率领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C.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D.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C. 将成家而致汝 D. 我何面目见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B. ①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②不忍杀之,以赐公

  C. ①若非吾故人乎? ②吾为若德

  D. ①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叔父。

  B. 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 “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如《项脊轩志》就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

  D. “妃嫔媵嫱”在《阿房宫赋》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其中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侍女。

  下列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B.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C.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种树郭橐驼传》通过郭橐驼的种树经验,讽喻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B. 孔子对“率尔而对”的子路“哂之”,对结伴而行“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曾皙“与”之,可见人无完人,即使被尊为“圣人”的孔子有时也厚此薄彼,不能一视同仁。

  C. 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开始看似只涉及人生感慨,政治色彩极浓,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故而诗情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D. 《项脊轩志》通过记“百年老屋”的兴衰,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深厚感情。

  对《春江花月夜》诗句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宏。

  B.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虚实相间,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从而把梦境的难以实现,对远方人的思念烘托得缠绵悱恻。

  C.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上。

  D.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写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主要表现了月光的温柔可爱。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纪晓岚论诗总是在初唐的遒劲、盛唐的兴象、中唐的风调、晚唐的衰飒的历史变化中切中肯綮而又别开生面。

  B. 从今年入室盗窃案件发案情况来看,一些窃贼趁居民不在家,游刃有余地采用“技术开锁”的手段入室盗窃。

  C. 马刺队今年夏天频繁地引进外援,踌躇满志地向球队的第五座NBA总冠军奖杯发起冲击。

  D. 如果说女排世锦赛总决赛的溃败,让中国女排感到了尴尬,那么这次亚锦赛之败,就使蔡斌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

  A. 无数人通过随时随地的分享,微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推动着中国的进步。微博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公众的意识。

  B. 种种迹象表明,购房者的观望非但没有像往日那样,坚持几日就选择放弃,重新加入到购房大军中去,而且政策的从严,让购房者对房价下降充满信心。

  C. 一位老人摔倒了,一个民族纠结了。一个历来以“助人为乐”为传统美德的民族遭遇了严峻考验。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呢?

  D.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的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意境与意象一样,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审美范畴,也是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因而具有共同点审美特征。而是在为“情思”寻找和创造合适的载体。通过载体,所抒发的是情感,是心灵——作品发言人(如游子、思妇等)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

  ①在意象和意境中,当然要描绘大量的景象、物象、事象乃至于人物形象

  ②当然,在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也有侧重,即矛盾的主导方面是主观,是主体的心灵

  ③或者干脆就是由心灵幻化出来的

  ④因而都是主客观的统一: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意与境的统一

  ⑤这就是,它们都是作家根据抒情传意的需要而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

  ⑥但这些都不是作家着意表现的中心,作家的目的不是为它们本身留影造像

  A. ⑤③④②①⑥ B. ②①⑥⑤③④ C. ⑤③①⑥④② D. ②①③④⑥⑤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 首联上句由离歌声起点明魏万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 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

  C. 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 颈联写景虚实结合,在描写景物中融入了诗人对友人魏万浓浓的牵挂之情。

  E. “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B.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C.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D.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不第”指科举考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 “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 “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规定五品以上官员佩鱼符袋。绯衣指紫色衣服。

  D. “床”早在神农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床兼有卧具和坐具双重功能。此处的床指的是坐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 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疏救助。

  C. 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 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2)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五、现代文阅读

  根据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成功人生”关键词有: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怕失败、知足常乐、比尔·盖茨、高薪工作、健康、家庭、美好感情、父母、改变世界。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理解的成功人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关键词,并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9

  一、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小题。

  原始积累

  远山

  H大学正门东侧,有一排树。有一天,树下出现了一个擦皮鞋的女孩。女孩看起来虽然不是如花如玉,却也规丽动人。当她低头擦皮鞋时,乌黑的头发瀑布一样挂下来,露出雪白的脖子一截,看得那些学生顾客心神迷乱。

  小鲁就是其中的一个。

  小鲁是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他知道自己今后要在商海里混的,所以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尤其一双皮鞋,保养得很好。他相信这样一句话:“男人的形象,一在头,二在脚。”所谓脚,就是指皮鞋了。所以当他听说校门口出现一个擦皮鞋的摊头时,很高兴,马上就去了。

  他知道擦皮鞋的是一个年轻姑娘,同寝室的几个家伙己经兴奋地谈论个午睡时间了。但他不是冲着这个来的。他认为只要皮鞋擦得好,擦皮鞋的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无所谓。可是他没有料到,这个擦皮鞋的,不但年轻,而且还很有味道。她眼晴一扫,小鲁就觉得自己心神迷乱了。

  当然,小鲁是有定力的。他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不让这种心神迷乱在姑娘面前有丝毫的流露。

  “麻烦你,擦擦皮鞋。”他总是这样彬彬有礼。

  “不麻烦。谢谢你的光顾。”姑娘态度不卑不亢。

  小鲁突然对姑娘充满了同情和怜爱。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擦皮鞋呢?

  “你可以试试换一种工作。”有一天,小鲁忍不住对姑娘说。

  “怎么?我这工作不好吗?”姑娘埋头擦鞋。

  “不是不好,工作没有贵贱嘛。”小鲁说,“我只是觉得,你……你这样的条件,可以从事更好一点的工作。”

  姑娘又用力擦了几下,表示皮鞋已经擦好了。她抬起头,一边接过小鲁递过来的擦鞋钱,一边说:“你放心,我不会一辈子擦皮鞋的。我有自己的理想。”

  “理想?”小鲁觉得有了进一步交流的话题,立即兴奋起来,“能说说吗,什么理想呢?”

  姑娘一笑,说:“告诉你也无妨。我的理想是经营一家皮鞋厂。”

  小鲁愣住了。他没有想到地的理想仍然与皮鞋有关。“皮鞋厂?那要多少资金啊?你……”

  姑娘又是微微一笑:“你没有看见我正在进行原始积累吗?”

  小鲁又是一愣。他忽然觉得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这个擦鞋的姑娘倒像是一名大学生,甚至像一位经济学教授。

  暑假后,小鲁返校了,擦皮鞋的小姑娘却没有出现。

  很快,毕业来临,大学生们为找工作而即处奔波了。校园内也出现了各种招聘广告。其中就有一家鞋业公司。小鲁突然对这家鞋业公司有了兴趣。虽然这家公司在南方,有点遍远,但小鲁还是毅然南下了。

  经过两次面试后,行销部主管要见小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出现,他将得一份工作。

  但是意外还是出现了,因为他一眼发现这个主管竟然就是一年多前在校门口的那个擦皮鞋姑娘。

  姑娘见了小鲁却没有什么惊奇表情出现。小鲁明白,她肯定早就看过他的材料和照片,知道他是谁了。

  “不要惊奇——一个擦皮鞋的姑娘怎么突然升级为主管?”姑娘说,“因为我本来就是公司里的业务骨干。擦皮鞋无非是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瞧你这双鞋,”她指着小鲁穿着的运动型皮鞋,“正是我那次市场调查的产品,我在你们几所大学门口擦了半年多皮鞋,终于知道你们大学生喜欢穿什么样的皮鞋。”

  小鲁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接话。

  “欢迎你加盟我们公司,”姞娘说,“不过第一步,你看——”

  小鲁顺着她的手势看去,看见墙角放着一只擦皮鞋用的小箱子。

  “眼熟,是不是?”姑娘笑了起来,“我现在将它传给你。你要明白,原始积累不仅仅与金钱有关。而且与阅历、行情、调查研究有关。”

  (该小说荣获第十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开头写擦鞋姑娘“乌黑的头发瀑布一样挂下来,露出雪白的脖子一截,看得那些学生顾客心神迷乱”,不仅表现擦鞋姑娘为了吸引大学生来擦鞋精心打扮,也为下文写小鲁去看擦鞋姑娘作铺垫。

  B. 小说中小鲁忽然觉得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这个擦鞋的姑娘倒像是一名大学生,甚至像一位经济学教授。说明擦皮鞋的姑娘知识渊博。

  C. 校园内也出现了各种招聘广告,其中就有一家鞋业公司。小鲁突然对这家鞋业公司有了兴趣。说明小鲁想在这家公司工作一定能邂逅到擦皮鞋的姑娘。

  D. 擦皮鞋的姑娘在几所大学门口擦了半年多皮鞋,终于知道了大学生喜欢穿什么样的皮鞋。说明擦皮鞋的姑娘把擦皮鞋作为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

  2.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擦皮鞋的姑娘”的形象。

  3.两处“原始积累”这个词语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作品分析其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与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发布了《20xx-2020中国城镇化率增长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显示,20xx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20xx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8亿,未来五年城镇化持续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提到:“我国目前存在两种城镇化率,一种是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例,另一种是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城镇化率的概念对于提升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城镇化率的概念在应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他说,我国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会导致行政区划调整时一次性提高了城镇化率。但有些地方,虽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却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没有被统计成为城镇化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率真实性;其次,城镇化正在以多途径方式进行,并且存在着大量市民融入到城市中,却并不愿放弃原有户籍的情况,而城镇化指标对这些情况的反应并不敏感。

  (摘自《人民政协报》20xx年1月12日李荣峰《20xx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

  材料二:

  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来看,20xx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39.9%。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将统筹推进本地和外地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配套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到20xx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

  (摘编自中商情报网《20xx全国人口城镇化大数据分析:去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9.9%》)

  材料三: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20xx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xx万。从城市规模看,我国已有653个城市,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经达到140多个。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将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强大动力。20xx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xx-2020年)》正式对外公布,这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线图。规划提出到20xx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

  (摘编自“百度文库”《 20xx-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1.下列关于城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海交通大学与北京交通大学的研究机构对我国未来五年城镇化增长率的发展态势做了预测。

  B. 由于大量人口融入到城市中,但有些人不愿放弃原有户籍的情况,这使城镇化率难以准确预算。

  C. 材料一中的报告显示,20xx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而材料二的预测是提高到45%。

  D.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它是伴随工业化发展而产生的,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 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来统计城镇化率,会导致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的城镇,没有被统计进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提高。

  B. 从冯奎提到的问题来看,在统计城镇化率时,对城镇化率这一概念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因为城镇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是有很大差别的。

  C. 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使之达到较高的比例,就不能存在城乡区域间的户籍壁垒。

  D. 虽然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与生态环境并不十分友好,但我国各地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E. 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因此城镇化快速推进,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城乡居明生活水平的重大举措。

  3.我国在城镇化率的提升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文言文阅读。

  赵贞吉,字孟静,内江人。六岁日诵书一卷。及长,以博洽名。最善王守仁学。举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编修。俺答①薄都城,谩书求贡。诏百官廷议,贞吉奋袖大言曰:“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既许贡则必入城,倘要索无已,奈何?”徐阶曰:“君必有良策。”贞吉曰:“为今之计,请至尊速御正殿,下诏引咎。”时帝遣中使瞷廷臣,日中莫发一语。闻贞吉言,心壮之,谕严嵩②曰:“贞吉言是。”召入左顺门,令手疏便宜。立擢左谕德兼监察御史,奉敕宣谕诸军。给银五万两,听随宜劳赏。初,贞吉廷议罢,盛气谒严嵩。嵩辞不见,贞吉怒叱门者。嵩大恨。及撰敕,不令督战,以轻其权,且不与一卒护行。时敌骑充斥,贞吉驰入诸将营,散金犒士,宣谕德意。

  隆庆初,掌詹事府。穆宗幸太学,祭酒胡杰适论罢,以贞吉摄事。讲《大禹谟》称旨,命充日讲官。贞吉年逾六十,而议论侃直,进止有仪,帝深注意焉。寻迁南京礼部尚书。既行,帝念之,仍留直讲。

  寇入大同,总兵官赵岢失事,总督陈其学反以捷闻,为御史燕如宦所发。贞吉欲置重罚,兵部尚书霍冀仅议贬秩。贞吉争不得,因上言:“边帅失律,祖宗法具在。今当事者屈法徇人,如公论何?”不许。

  初给事中杨镕劾霍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辨乞罢且诋贞吉贞吉亦疏辨求去诏留贞吉褫冀官 贞吉学博才高。然好刚使气,动与物迕。九列大臣,或名呼之,人亦以是多怨。高拱、张居正名辈出贞吉后,而进用居先。咸负才好胜不相下,竟龃龉而去。万历十年卒,赠少保,谥文肃。

  (节选自《明史·赵贞吉传》,略有删改)

  【注】①俺答:俺答汗,蒙古首领。②严嵩:内阁首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给事中杨镕劾霍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辨乞罢/且诋贞吉/贞吉亦疏辨求去/诏留贞吉/褫冀官/

  B. 初/给事中杨镕劾霍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辨乞罢/且诋贞吉/贞吉亦疏辨求去诏/留贞吉/褫冀官/

  C. 初/给事中杨镕劾霍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辨乞罢/且诋贞吉/贞吉亦疏辨求去/诏留贞吉/褫冀官/

  D. 初/给事中杨镕劾霍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辨乞罢/且诋贞吉/贞吉亦疏辨求去诏/留贞吉/褫冀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授,文中表示授予官职,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举、起、视事等。

  C. 诏,文中指皇帝的命令或文告。皇帝下达命令的形式一般有策书、制书、谕、旨等。

  D. 秩,文中指官吏的官阶、品级。古代又有以俸禄“石”之多寡作为官吏的等级的做法,如“万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贞吉忠于国家,敢于直言。俺答无理要求明朝进贡,赵贞吉引经据典,痛斥俺答的无理要求,皇帝在众人沉默时听到他的话,被震动。

  B. 赵贞吉不畏权贵,正直刚强。赵贞吉拜见严嵩被拒而痛骂守门人,后又设法削弱严嵩的权力;总兵官赵岢战败,赵贞吉极力主张严惩赵岢。

  C. 赵贞吉颇有学识,并得到皇帝宠信。他喜欢读书,学识渊博,讲书符合圣意,议论直言无忌;皇帝给他特殊的待遇,十分顾念他。

  D. 赵贞吉意气用事,争强好胜。他有时直呼高官姓名,常常触犯别人;高拱、张居正名声辈分在他之后,却先于他晋升任用,他最终离开官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今之计,请至尊速御正殿,下诏引咎。

  (2)边帅失律,祖宗法具在。今当事者屈法徇人,如公论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以下关于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B.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

  C.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写作者的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D.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

  3.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三、诗歌鉴赏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杜甫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郁积自己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又难以排解。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胸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在中秋月圆之时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四、情景默写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苏宁电器董事长接受专访时说:“未来的苏宁,将是科技型智能型的企业,到20xx年,苏宁电器将打造出一个与实体店面等量齐观的虚拟苏宁……”

  ②处在上海近郊的闵行,去年商业综合体开得格外热闹,宝龙城、七宝万科广场、新华联购物中心火爆开业,人潮涌动,呈现咄咄逼人的气势。

  ③“演员在荧屏里演的是人,在生活中没有理由不像人。整天趾高气扬、摆谱比阔,实在没必要。”葛优说,“老爷子教我八个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④当飞机上的乘客和机组人员看到三位中国乘客出手施救的外籍女子苏醒后,都拍手称快,用掌声向参与救治的三名中国乘客致敬。

  ⑤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来积蓄力量,这本身无可厚非,也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

  ⑥当时两位杰出的企业家肝胆相照,举案齐眉,自此展开了五十年同舟共济、休戚相关的紧密合作。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五、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对于校园里时不时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欺凌事件,很多人都是漠不关心,直到出现严重后果,才会被人们重视。

  B. 很多人都知道气候变暖主要源于老旧汽车和大型工业设施的废气排放造成的,却并不知道,饮食习惯也影响着气候变化。

  C. 阅读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因为它不仅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而且能开阔人的视野,开启人的智识发展进程。

  D.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众多小微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据估算,小微文化企业占整体文化企业数量的绝大多数,是市场的绝对主体。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作为公司的一名新员工,我很荣幸能莅临这个颁奖舞台。得知自己获奖,既意外又惊喜,心潮澎湃,过去一年的工作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B. 文学社的成立得到了专家的鼎力支持,不少知名作家忝列其间。

  C. 刘老师快要退休了,却仍在为培养学生而略尽绵薄,其高尚师德让人敬仰。。

  D. 师德如山,让人仰止;师恩如海,难以为报。适逢先生80岁寿诞之际,诚邀各位回到老师身边,共贺恩师高寿。

  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 。 , ;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 。因此说, 。

  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

  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

  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A. ④③①⑤②??? B. ②③①⑤④

  C. ④③⑤①②??? D. ②③①④⑤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父亲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很多:少年时就熟读《古文观止》;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资治通鉴》也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读记得就更多了。这就是底子吧。从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戏,才都样样到家,味道十足,很有面子。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自拟题目,必须符合文体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得抄袭、套作。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10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隐逸文化

  岳国文

  ①隐逸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尽管西方国家偶或有之,但没有中国这样的连续性、稳固性和完整性。“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②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③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④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⑤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隐逸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而且涌现了许多关于隐逸思想的作品,也涌现出了众多的隐士,以及假隐士。而隐逸思想的核心,就是逍遥林泉,走访名山大川,走进自然,感受自由气息,远离政治事务,结交鸿儒名士,陶冶心情,旷达任性,摆脱世间万事万物的困扰和束缚,使自己的心身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其中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就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B、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道”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C、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C、隐士是士阶层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C、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下列小题。

  项链

  符浩勇

  清晨,李梅照例五点四十分就到了瑞海苑小区。这时候业主们都还在酣睡着,小区显得很安静。她是小区的清洁工,朦胧的路灯光下,她的身影显得孤单而寂寞。丈夫去世了,女儿上大学全靠她,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把H区绿化带打扫得干干净净。

  瑞海苑是这座城市的高档小区,是白领集中居住的地方。在一条两边开满杜鹃花的甬道上,李梅仔细捡着晚上掉落的叶子,她觉得这么漂亮的小区不应该有一点垃圾。突然,地上一样东西让她的心抖了一下——那是一条金光闪闪的项链!还有一个海蓝色心形链坠!

  “这是谁掉的呢?”她看四下没有一个人影,便将项链捡起,揣进衣服口袋里。

  八点前,李梅早晨的工作结束了,周末睡懒觉的业主们还未起床,她便回到家,打算晌午再去小区寻找项链的主人。

  吃过早饭,她快要出门的时候,一种本能的欲望像调皮的孩子一样从心里蹿了出来!她试图让那调皮的孩子规矩一点,可没用。于是,她从衣服口袋里拿出了那条项链。

  她其实很妩媚,只是,她的秀气被埋没了。那条项链使她心潮起伏,穿衣镜前,她红着脸将项链挂在了自己脖子上!她顿时觉得自己从未像今天这样佳韵迷人:白皙的脖子,光闪闪的项链,海蓝色链坠,做工异常精巧,戴上它简直妙不可言……

  她在镜子前沉醉了片刻,终于管住了心里那个调皮的孩子。“我戴过金项链了!”这样想着的时候,她将项链小心地取下来,放进衣服口袋里。

  瑞海苑小区里,有一个“事务公示栏”,有时也有业主张贴些温馨提示之类的启事。李梅先到那儿,想看看有什么线索。果然公示栏有一则寻物启事:“本人近日在小区丢了一条金项链,欧式工艺,有海蓝色链坠。有捡到送还者,必有重酬!”后面,落款人是H区22楼紫竹座杨女士,还有联系电话。

  李梅敲开紫竹座漂亮的大门,进了那套富丽堂皇的厅堂,拿出那条项链的时候,杨女士一看就惊喜地叫着:“是它!就是它!”她把项链紧紧抓在手里。她很激动地说,这条项链对她来说很重要,那个海蓝色链坠里,有她最难忘的一段感情。杨女士没忘酬谢的承诺,递给李梅一万元!

  李梅连连摇手,她觉得自己仅仅把别人的东西还给别人,这是任何人都会做的,怎么能要别人的钱呢?见她很坚决,杨女士只好收起了钱。

  李梅起身要出门时,杨女士从卧室拿出一条很粗的项链来,说:“大姐,这条项链送给你,你戴上一定很漂亮。”李梅急了,说:“你这是干什么?我不能要!”杨女士笑了,说:“大姐您别误会!这是条仿冒的,就值三十块钱。”“仿冒的?”“虽是仿冒的,可看上去很漂亮,没人看得出来。”

  李梅想想,有点羞怯地收下了。

  此后,李梅在小区绿化带清扫卫生时,脖子上就戴着那条仿冒的项链。她心里舒坦,觉得自己又散发出妩媚秀气。

  暑假,上大学的女儿回来了,惊喜地发现妈妈脖子上戴着一条漂亮的金项链,说:“妈妈,您真美!”第二天,女儿要和姐妹好友聚会,要借妈妈的项链,她就给女儿讲了项链的来历,最后说:“项链是仿冒的,只值三十块钱。”

  “反正别人看不出来!”女儿高兴地戴上了项链。

  晚上,女儿回来了。她一进门就对妈妈说:“妈妈您骗人!我去金店找师傅鉴定过,这金项链不是仿冒的,是真的!”

  “真的?”

  “已鉴定了,绝对是真的!”

  李梅终于明白了什么,决定将项链还给人家!

  她在瑞海苑小区当了十二年清洁工,捡到过钥匙、手机、钱包、金戒指,都交到物业管理处,寻找失主,物归原主,她没有将一样东西据为已有!她唯一捡了没还的,是她十八年前在街边一个破旧的垃圾桶边捡的一个被遗弃的女婴。现在,女婴长大了,成了一名漂亮的女大学生。

  她没有迟疑,毅然出门向H区22楼紫竹座走去。

  (选自《小小说选刊》20xx年第2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梅看到小区四下没有一个人,便将项链揣进衣服口袋里,此时她产生了把项链据为己有的念头,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B、李梅发现金项链时,“心抖了一下”,这个细节表现了李梅吃惊的心理,这非常符合她日子艰辛,没有见过奢侈品的身份特点。

  C、李梅的女儿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她让李梅明白了项链是真金的,是杨女士对她送还项链的酬报,并随即做出还回项链的决定。

  D、李梅在小区清扫卫生时明知戴着的是仿冒的项链,但因为觉得自己拾金不昧,做了该做的好事,所以觉得自己秀美,心里舒坦。

  E、小说的叙事曲折有致,收放自如,行文中,李梅归还捡到的项链时的心理波动,项链由假到真的转折,造成了小说的跌宕起伏。

  2.小说中的李梅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项链”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钱玄同:真的猛士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 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在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是一个真的猛士,在生活中亦如是。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四十,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钱玄同一生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当周树人对现实失望,找不到出路时,钱玄同给了他希望,因此周树人动笔写了《狂人日记》,并一发不可收,从此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B、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钱玄同与刘半农分别站在新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改革派取胜。

  C、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试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在工作学术上不严谨的一面。

  D、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E、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40岁时,就让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2.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3.钱玄同被誉为“真的猛士”,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从“思想”“性格”“行为”中任选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竹轩先生传

  魏瀚

  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视纷华势利,泊如也。客有造竹所者,辄指告之曰:“此吾直谅多闻之友,何可一日相舍耶?”学者因称曰竹轩先生。

  早承厥考①槐里先生庭训,德业夙成。甫冠,浙东西大家争延聘为子弟师。凡及门经指授者,德业率多可观。槐里先生蚤世,环堵萧然,所遗惟书史数箧。先生每启箧,辄挥涕曰:“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乃穷年口诵心惟,于书无所不读,而尤好观《仪礼》《左氏传》《司马迁史》。雅善鼓琴,每风月清朗,则焚香操弄数曲。弄罢,复歌以诗词,而使子弟和之 。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

  居贫,躬授徒以养母。母性素严重,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而于妻孥②之寒馁,弗遑恤焉。弟粲幼孤,为母所钟爱。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有无欣戚,罔不与居。逮子华官翰林,请于朝,分禄以为先生养。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乡人有萁豆相煎者,闻先生风,多愧悔,更为敦睦之行。

  先生容貌环伟,细目美髯。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而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为文章,好简古而厌浮靡,赋诗援笔立就,若不介意,而亦未尝逸于法律之外。所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藏于家。

  先生与先君菊庄翁订盟吟社,有莫逆好。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且辱知于先生仲子龙山学士。学士之子守仁,又与吾儿朝端同举于乡。累世通家,知先生之深者,固莫如瀚,因节其行之大者于此,以备太史氏之采择焉。

  (选自《王阳明全集》)

  【注①厥考:厥:代词,他的;考:指死去的父亲。②孥(nú):儿女。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有造竹所者;造:拜访

  B、母性素严重;严重:严肃稳重

  C、逮子华官翰林;逮:捉拿

  D、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以:用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B、躬授徒以养母;作《师说》以贻之

  C、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项伯杀人,臣活之

  D、所居轩外环植之;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先生天性爱竹,居室周围种满了竹,每天啸咏其间,把竹当作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因此被人称为竹轩先生。

  B、竹轩先生家里穷,就授徒赚钱来奉养母亲,并顺承母亲意愿,接济弟弟妹妹们,关心妻子儿女的生活,唯恐照顾不周。

  C、竹轩先生博览群书,尤其喜欢《仪礼》《左氏传》等书;他还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都收藏在家里。

  D、作者与竹轩先生两家是世交,对竹轩先生了解很深,因此选取竹轩先生品行方面大的事情写下此文,以备史官采用。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槐里先生蚤世,环堵萧然,所遗惟书史数箧。

  (2)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

  (3)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喜小题。

  踏莎行·山居

  宋·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B、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C、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辞意兼美,而且十分典雅,含蓄蕴藉。

  E、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闲雅的山居之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2.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四、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夜归鹿门歌》中诗人归鹿门所见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3)《阁夜》中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人民的深重灾难,显示地方风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语考查,并没什么高深莫测,它就在身边,就在课本中,要做有心人,到时就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B、唐玄宗本想着要和杨贵妃比翼连枝,最终却落得个“六军驻马美人死”的悲惨结局。

  C、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

  D、誓言往往诞生在风雨如晦的阴霾里,诞生在沧海横流的风暴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所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从不屈服于权威的压力,从不徇私情,坚持做到刚正不阿,秉公执法。

  B、无论是书法,还是诗歌,都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因素,书法不是简单地写字,作诗也不是随便地堆砌词语。

  C、只要是孩子们认真读了教材上的古诗文,将这些优美的文字记在心中,随着自身的成长,终究是会有感受的。

  D、慰安妇是战争的受害者,也是中国人心头的一道伤口,应当坚决制止对她们进行戏谑和消费的事件不再发生。

  下列各句中,表达最得体的一句是()

  A、林海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课室丢失了一本《名言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B、现在我介绍一下我们班的任课老师,他们都是从上届毕业班中直接蹲班下来的,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C、张经理,您家父今天来公司找您,您不在,我负责接待的;他叮嘱说您回公司后,一定要跟他打个电话。

  D、“认识你自己”是一个很深奥的哲学命题,王教授理解深刻,能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加以解释,讲得非常浅显易懂,我收获很大。

  六、语言应用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群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讨好一个人,用讨好别人的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会有一大批的朋友与你同行。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得多!

  这段话曾被当作屠呦呦获得20xx诺贝尔医学奖时的感言被大量转载。尽管后来证明这是一段山寨感言,但仍然有大批网友点赞。请谈一谈你对这段话或这件事的理解和看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相关文章:

1.【推荐】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3.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有答案)

4.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篇

5.2017-2018学年思修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6.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

7.广西贺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8.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含听力英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