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百文网手机站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1-06-16 11:09:05 数学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三篇

  导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越显和谐,课堂上教师巧设情境,精编活动,学生主动探索,各抒己见,思维之大胆超乎想象,方法之多样不拘泥于惯常模式。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三篇,欢迎参考!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注重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忽视其真正的目的性

  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但究其创设情境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情境的新鲜感一过,学生又趋于初始状态。创设的情境不仅要具有激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所创设的情境中应蕴含学生将要学习探究的数学信息、数学内容,同时情境的创设应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学生生活环境的实际,也就是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二、注重讨论交流、汇报,忽视评价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中,我们的学生也在合作、讨论、交流中互相反思自己和对方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各自的思维在相互碰撞,甚至会寻找到新的灵感。但我们不难发现,在全班进行汇报时,往往是汇报学生与教师单独交流,其余学生只是充当听众或无所事事,最终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把学生汇报的用“师讲、生听”这种传统方式再交给学生,让听课者感觉学生以前的活动都是多此一举,最终还是回到了教师讲知识、教知识这一点上来。

  三、注重教学内容,忽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许多教师上完公开课或教研课后发出这样一些叹息:精心准备设计了一节课,可走进教室一切都变了,完全与所设想的背道而驰,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养成教育没有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殊不知,“活与乱”“争辩与吵闹”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所追求的是“活而不乱”“争辩而不争闹”的课堂。

  思考让我们能客观地认识事物,反思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念,但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对理念理解上的偏颇,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只有不断地反思实践和总结,课改才会健康、良性地进行下去,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才会更加有效,更加和谐!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是促进儿童“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的对象是人,是具有潜在智能,充满着情感和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人,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的成败的关键。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动机在导入新课时进行,这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步,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形式。

  1、用故事导入新授内容。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一上课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神算“小精灵”吗?一天,“小精灵”去小明家玩,见他正在做一道题:1800÷25=?“小精灵”看了后马上答道:比值等于72。小明用约分方法果真也是这个得数,他惊讶极了,问道“你怎么会这么快知道得数呢?”“小精灵”笑着说:“我用的是比的基本性质呀?”同学们,你们想掌握这种本领吗?通过用故事导入,新颖、自然,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要学。一位教育家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先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然后引导分析、思考、探究问题。例如:教学小数乘法前,可以出一道设疑题:“不用计算,谁知道2。235×1。4的积有几位小数?”让学生从惊讶中产生悬念,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

  此外,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都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重的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学生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

  二、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者都认为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成份是掌握数学的思考方法。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对数学教学的传统看法,树立新的教学观点:

  (1)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即思维方法)的教学,而不单单是数学知识的教学。

  (2)数学教学现代化是指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用现代教育理论改革数学教育。

  (3)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学生怎样学。

  总之,课堂教学以“引活”为手段,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生主体的地位,增加学生实际活动,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突出下面几个方面:

  1、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一般思维。

  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我们展开的过程中去交流、探索和解决,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例如:教学“带分数乘除法”时,先出示一组算式,学生练完后说出计算法则,再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1)与过去学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2)能否化成形式计算?

  这样老师只在疑点上提出疑问,学生经过议论、思考,就能正确地掌握计算方法。又如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小组讨论:能化成的分数乘法计算吗?学生通过议论总结出带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质疑、点拨,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2、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它不拘泥于常规,追求事物新颖的设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除用“做减法想加法”外,还允许鼓励学生用“破十法”或“凑十法”求差。如:12—5=?算法1、因为7+5=12所以12—5=7。算法2、12—5=2+(10—5)=7。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求异思维的能力。

  3、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人们最常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解决一些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习惯的思维方式往往只会侧重问题的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向相反的方向去思考,进行逆向思维,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例如:在竞试题里有这样一道题:“有16人参加象棋冠军争夺赛,采用负一场就退出比赛的单淘汰制。为了决出冠军1人,共要比赛多少场?”

  此题多数学生都按一般的思路解答:因为两人比赛一场,每场淘汰1人,所以第一轮应比16÷2=8(场),第二轮应比8÷2=4(场)……最后冠军决赛场,所以共应比赛8+4+2+1=15(场)。老师给予肯定后,要决出冠军,就必须淘1人,这就需要比赛多少场呢?如何解答呢?于是学生纷纷列出算式:16—1=15(场)。此法不仅简单,而且构思巧妙,思维独特,这便是创新思维。

  三、数学教学中要在教学“双基”的训练中发展思维。

  新授课的练习设计要得体精当,新颖,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要围绕教学的知识面设计层次清楚的复习题,为新课作好铺垫。例如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某钢铁厂一星期生产钢材2。8万吨,这星期平均每天生产钢材多少万吨?”让学生回答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后出示新课例题:“某钢铁厂一星期前3天生产钢材1。2万吨,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0。4万吨。这星期平均每天生产钢材多少万吨?”先让学生比较两题的异同点,再解答。

  2、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可分散难点。例如: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百分率,可以出示这样一题:“一个商店,同时出售了两件商品,现价都是50元,一件赚了20%,一件赔了20%,这个商店是赚还是赔?”通过实例计算,分析错误原因,得出正确结论。

  以上就是我这几年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认识,相信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落实三维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目标变得丰富了,它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目标,使得数学教学目标更加全面,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三维目标的关系可以形象地表述为:知识与技能既是数学教学目标,又是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变化的重要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是认知的杠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附属品,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且与其它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它是认知的根本;错误与失败是认知的绿叶。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了落实三维目标的两条教学策略。

  二、重视隐性知识的教学

  英国教育家波兰尼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形知识,他认为:许多技能、方法、交往、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隐性知识(即只能意会的知识)。隐性知识无法形成像数学课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感受和习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感受、感悟、反思和习得,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化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而且能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他们学习数学的态度朝主动、积极方面发展,感受成功探究带来的愉悦。

  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学习中,学生通过量一量活动,初步感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致是180度,但是此时学生尚存疑惑;通过拼一拼活动,学生便可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这时疑惑消失了、成功探究的喜悦出现了;再通过特殊三角形的推导说明,学生更坚定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自信心诞生了……通过他们亲身经历数学的探究活动和与同伴的协作互助,不仅促使他们习得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而且促使他们习得怎样探究一类数学知识的.方法,同时促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产生了良性变化。

  三、重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注重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是注重获取数学知识经历的体验,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使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运动,并经历这种心智运动所伴随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于是学生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再引导学生举实际例子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当学生发现猜测不正确后,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用“算珠”任意摆数、试除,由学生自主发现算珠个数是3的倍数时,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摆出的数与算珠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样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实验、发现的过程,自然能获得深刻的体验,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

  在落实三维目标中,有的教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三维目标中游离出来,力图创造一种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对学生施以说教式的教育,这实质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曲解;还有的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教学,毫不遗漏地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体验和感受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可以被忽略的,这仍然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四、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情境要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调出学生的既有经验,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要设计好这一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在这一程序中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上课伊始,老师很神秘地请学生考考自己,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分数,如1/2,5/6,7/25,7/15……教师很快判断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让两个学生用计算器验证,结果全对。正当学生又高兴、又惊奇时,教师说:“这不是老师的本领特别大,而是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从而创设了展开教学的情境。教师紧接着问:“这个规律是存在于分数的分子中呢?还是存在于分数的分母中?”当学生观察7/25与7/15分子相同,但7/25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发现规律存在于分母中。

  教师追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兴趣盎然地讨论开了:有的学生说分母是奇数的分数,但7/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1/2却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学生又说分母应是偶数的分数,但5/6不能化成有限小数,7/25却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教师启发学生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从而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正当学生有大功告成之态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出8/24与6/24,为什么分母同是24,化成小数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学生的认知又激起了新的冲突,从而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发现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这一重要前提条件。

  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激发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参与一种活动,经历一个过程,获得一种体验。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12-03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8-1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09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0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8-20

小学数学教学听课反思04-20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05

2015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8-27

小学数学《比意义》教学反思07-11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三篇

  导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越显和谐,课堂上教师巧设情境,精编活动,学生主动探索,各抒己见,思维之大胆超乎想象,方法之多样不拘泥于惯常模式。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三篇,欢迎参考!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注重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忽视其真正的目的性

  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但究其创设情境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情境的新鲜感一过,学生又趋于初始状态。创设的情境不仅要具有激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所创设的情境中应蕴含学生将要学习探究的数学信息、数学内容,同时情境的创设应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学生生活环境的实际,也就是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二、注重讨论交流、汇报,忽视评价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中,我们的学生也在合作、讨论、交流中互相反思自己和对方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各自的思维在相互碰撞,甚至会寻找到新的灵感。但我们不难发现,在全班进行汇报时,往往是汇报学生与教师单独交流,其余学生只是充当听众或无所事事,最终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把学生汇报的用“师讲、生听”这种传统方式再交给学生,让听课者感觉学生以前的活动都是多此一举,最终还是回到了教师讲知识、教知识这一点上来。

  三、注重教学内容,忽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许多教师上完公开课或教研课后发出这样一些叹息:精心准备设计了一节课,可走进教室一切都变了,完全与所设想的背道而驰,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养成教育没有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殊不知,“活与乱”“争辩与吵闹”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所追求的是“活而不乱”“争辩而不争闹”的课堂。

  思考让我们能客观地认识事物,反思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念,但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对理念理解上的偏颇,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只有不断地反思实践和总结,课改才会健康、良性地进行下去,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才会更加有效,更加和谐!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是促进儿童“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的对象是人,是具有潜在智能,充满着情感和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人,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的成败的关键。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动机在导入新课时进行,这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步,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形式。

  1、用故事导入新授内容。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一上课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神算“小精灵”吗?一天,“小精灵”去小明家玩,见他正在做一道题:1800÷25=?“小精灵”看了后马上答道:比值等于72。小明用约分方法果真也是这个得数,他惊讶极了,问道“你怎么会这么快知道得数呢?”“小精灵”笑着说:“我用的是比的基本性质呀?”同学们,你们想掌握这种本领吗?通过用故事导入,新颖、自然,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要学。一位教育家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先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然后引导分析、思考、探究问题。例如:教学小数乘法前,可以出一道设疑题:“不用计算,谁知道2。235×1。4的积有几位小数?”让学生从惊讶中产生悬念,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

  此外,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都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重的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学生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

  二、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者都认为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成份是掌握数学的思考方法。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对数学教学的传统看法,树立新的教学观点:

  (1)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即思维方法)的教学,而不单单是数学知识的教学。

  (2)数学教学现代化是指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用现代教育理论改革数学教育。

  (3)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学生怎样学。

  总之,课堂教学以“引活”为手段,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生主体的地位,增加学生实际活动,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突出下面几个方面:

  1、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一般思维。

  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我们展开的过程中去交流、探索和解决,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例如:教学“带分数乘除法”时,先出示一组算式,学生练完后说出计算法则,再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1)与过去学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2)能否化成形式计算?

  这样老师只在疑点上提出疑问,学生经过议论、思考,就能正确地掌握计算方法。又如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小组讨论:能化成的分数乘法计算吗?学生通过议论总结出带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质疑、点拨,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2、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它不拘泥于常规,追求事物新颖的设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除用“做减法想加法”外,还允许鼓励学生用“破十法”或“凑十法”求差。如:12—5=?算法1、因为7+5=12所以12—5=7。算法2、12—5=2+(10—5)=7。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求异思维的能力。

  3、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人们最常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解决一些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习惯的思维方式往往只会侧重问题的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向相反的方向去思考,进行逆向思维,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例如:在竞试题里有这样一道题:“有16人参加象棋冠军争夺赛,采用负一场就退出比赛的单淘汰制。为了决出冠军1人,共要比赛多少场?”

  此题多数学生都按一般的思路解答:因为两人比赛一场,每场淘汰1人,所以第一轮应比16÷2=8(场),第二轮应比8÷2=4(场)……最后冠军决赛场,所以共应比赛8+4+2+1=15(场)。老师给予肯定后,要决出冠军,就必须淘1人,这就需要比赛多少场呢?如何解答呢?于是学生纷纷列出算式:16—1=15(场)。此法不仅简单,而且构思巧妙,思维独特,这便是创新思维。

  三、数学教学中要在教学“双基”的训练中发展思维。

  新授课的练习设计要得体精当,新颖,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要围绕教学的知识面设计层次清楚的复习题,为新课作好铺垫。例如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某钢铁厂一星期生产钢材2。8万吨,这星期平均每天生产钢材多少万吨?”让学生回答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后出示新课例题:“某钢铁厂一星期前3天生产钢材1。2万吨,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0。4万吨。这星期平均每天生产钢材多少万吨?”先让学生比较两题的异同点,再解答。

  2、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可分散难点。例如: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百分率,可以出示这样一题:“一个商店,同时出售了两件商品,现价都是50元,一件赚了20%,一件赔了20%,这个商店是赚还是赔?”通过实例计算,分析错误原因,得出正确结论。

  以上就是我这几年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认识,相信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落实三维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目标变得丰富了,它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目标,使得数学教学目标更加全面,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三维目标的关系可以形象地表述为:知识与技能既是数学教学目标,又是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变化的重要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是认知的杠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附属品,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且与其它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它是认知的根本;错误与失败是认知的绿叶。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了落实三维目标的两条教学策略。

  二、重视隐性知识的教学

  英国教育家波兰尼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形知识,他认为:许多技能、方法、交往、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隐性知识(即只能意会的知识)。隐性知识无法形成像数学课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感受和习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感受、感悟、反思和习得,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化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而且能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他们学习数学的态度朝主动、积极方面发展,感受成功探究带来的愉悦。

  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学习中,学生通过量一量活动,初步感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致是180度,但是此时学生尚存疑惑;通过拼一拼活动,学生便可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这时疑惑消失了、成功探究的喜悦出现了;再通过特殊三角形的推导说明,学生更坚定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自信心诞生了……通过他们亲身经历数学的探究活动和与同伴的协作互助,不仅促使他们习得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而且促使他们习得怎样探究一类数学知识的.方法,同时促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产生了良性变化。

  三、重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注重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是注重获取数学知识经历的体验,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使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运动,并经历这种心智运动所伴随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于是学生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再引导学生举实际例子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当学生发现猜测不正确后,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用“算珠”任意摆数、试除,由学生自主发现算珠个数是3的倍数时,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摆出的数与算珠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样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实验、发现的过程,自然能获得深刻的体验,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

  在落实三维目标中,有的教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三维目标中游离出来,力图创造一种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对学生施以说教式的教育,这实质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曲解;还有的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教学,毫不遗漏地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体验和感受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可以被忽略的,这仍然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四、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情境要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调出学生的既有经验,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要设计好这一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在这一程序中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上课伊始,老师很神秘地请学生考考自己,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分数,如1/2,5/6,7/25,7/15……教师很快判断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让两个学生用计算器验证,结果全对。正当学生又高兴、又惊奇时,教师说:“这不是老师的本领特别大,而是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从而创设了展开教学的情境。教师紧接着问:“这个规律是存在于分数的分子中呢?还是存在于分数的分母中?”当学生观察7/25与7/15分子相同,但7/25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发现规律存在于分母中。

  教师追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兴趣盎然地讨论开了:有的学生说分母是奇数的分数,但7/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1/2却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学生又说分母应是偶数的分数,但5/6不能化成有限小数,7/25却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教师启发学生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从而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正当学生有大功告成之态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出8/24与6/24,为什么分母同是24,化成小数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学生的认知又激起了新的冲突,从而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发现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这一重要前提条件。

  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激发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参与一种活动,经历一个过程,获得一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