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百文网手机站

清明随笔

时间:2021-01-15 13:56:39 随笔 我要投稿

清明随笔1000字

  导读:严冬已被春风赶跑,不知不觉到了清明——提点我们记住逝去的,已故的亲人,或是那些镌刻着的记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清明随笔1000字给大家欣赏,希望喜欢。

清明随笔1000字

  篇一:清明随笔1000字

  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祭拜祖先。我们也不例外,往年的清明节,去年的清明节天气很不好,下着大雨。“清明时节雨纷纷”山路泥泞这是,我最担心也是我最害怕的事。因为上去的路全是泥路,万一一不小心,就有整个人滚下去了。所以我们只好扶着旁边的石头小心翼翼的向上走。

  了山顶,大人们忙着把祭拜的东西放好,之后就是烧纸了,火一烧起来,那场景可壮观了。可是只要有雨,就变得无趣了。不过没关系,下了雨,似乎呆在梦境一般,还可以试试居高临下的感觉,从山顶向山下大喊或一览众山。可不止这些呢,每当拜完一个地方,那些祭拜的东西就可以吃了。这往往使我们小孩子最期待的

  可是,今年的清明节跟以往的有很大的不同

  古人有云: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啊,又是一年的清明,连日里天阴沉沉的,最终雷公电母忍不住了,提前把雨降下,还没到清明就已断断续续下子个星期的雨。清明放假时,一般我们家都不行正清的,所以清明那天我可以在家玩,但是今年妈妈跟我说明天早上要早起,我们要去扫墓,我当时就纳闷了,怎么会明天呢,第二天早上妈妈跟我说,今天不是去扫墓,而是去拜你外公,今年年初,他突然离我而去,如果他临走前对我说些什么我可能不会这么伤心在他离开我的前一星期还在和友人谈论健在的长辈,祈祷上帝容许他多活几年,看着我考上大学。可是他等不急了,一刻也没多留给我,让我陪他说说话,再听他苦口婆心的训斥。谁说不是这样?可怜的人们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清明又到了,倍加思念已故的亲人,我的心就像有什么东西揪着一般,到了外婆家,简单的吃过了早饭,便和两位舅舅前往公墓,一路上我的心情都是沉重的,跟那天上的乌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路上的风景朦朦胧胧的,不只是风景朦朦胧胧,还是我的眼睛朦朦胧胧的,外公是一个对我非常好的人照顾了我十多年,今年驾鹤西游了,一想到他对我小时候的一幕幕,我的眼睛就变得朦朦胧胧的,晶莹的泪珠不争气的流了下来。到了那里塞车太厉害了,只能徒步行走,天上的黑云似乎在衬托衬托我的悲伤,嚎啕的大雨似乎在诉说我的疼,

  到了公墓,在祭拜外公的时候眼泪又不争气的流了下来,看到那上面的照片,往事如流水冲刷我的大脑,我把东西摆好,心里跟外公说着话,外公啊!您在天堂还好?生活过得幸福吗?我们在人间都非常思念您,都希望您过得好。外公,我们在这里烧了一点钱,几套衣服和一些用品,您记得来拿。

  纵使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那位相国公子,因着那相知却不能相见的缕缕牵念,倒出他心底最真挚的思念。而我对你的思念会像大海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边。清明是行孝的节日,我们得好好珍惜和亲人在的时光,不要等他们不在了,再来后悔。

  篇二:清明随笔1000字

  当每一座春山在被数度春雷撼动后恢复幽远昂然的仪态,当每一簇山花在沐浴了整个节令的春雨后对着春日晴空尽情舒展笑颜,一切都在意味着:清明节已经到来了。这个延续着漫山素旗、遍地风烟节日景调的时令,已经在农人的期盼中如期而至,而我的乡亲们,应已在田间地头拄锄而立,悠然顾盼,掐指数算时令的推移。

  这是个不一样的节令,在久远的岁月中,清明节,永远挂系着人们一种特殊的情结。每年这个时侯,无论是殿堂人士,还是乡间俗子,都会用一种相同的方式来诠释这个传统佳节。小时候,我乐意跟随大人在晚春时节来到荒草丛生、坟头罗列的山脚下,怀揣着一兜炮仗,只等大人一声令下,就可以纵情玩耍。而年幼的我总是纳闷:大人们在焚香点蜡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总是出奇的静默,有的口中还念念有词,样子十分滑稽。更有噱头的是,大人们在烧完一通纸钱之后,居然双手合十,低首垂目,三三两两地鞠躬起来。那时候,清明节扫墓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一次愉快的踏青,一日充满乐趣的春游。后来,我渐渐地长大,清明节还是一样的清明节,山脚的坟头依旧,父亲的脸上依然充满虔诚,大人们仍旧一如既往的低首鞠躬,而我却懂得了:这真的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这漫山遍野的纸旗和随风散逸的风烟,寄托的是人们内心一种认祖归宗的情怀,大人们口中有趣地念叨和他们“十分搞笑”的鞠躬动作,寄托的是对逝去的先人深深的怀念,流露的是那种最虔诚最质朴的感情。我照着父亲的吩咐,插上香杆,点上蜡烛,也第一次面对着先人的碑刻,音容整肃,双手合十……

  如今,已长大懂事的我,在清明节日里,再次进山扫墓。一路上,乡亲们手提祭品,流目四顾,而走在一旁的我,忽然有了更多的感悟:他们的目光搜罗在庄稼地里、山野深处,他们不是在观赏风景,而是在搜寻先辈的脚印,这里漫山遍野,一定还遗留着先辈们深山打柴、野地开荒时走过的步子。而眼前的父老,正是在这一年一度的节日中,携子携孙,迈着和先辈们一样深重的步子,来到这荒山野地,面对重重丘坟,做一次最虔诚的祭吊和祷告。除却一如既往的摆祭品、插纸旗、放鞭炮,我的父老乡亲,摊开族谱,向坟台旁边的年轻后生讲述着先辈的辛酸、艰难与荣耀,此时,父亲口里滔滔不绝,脸庞映着火红烛光,神色间充满了无边的慷慨与自豪。

  扫墓归来,儿童们跳脱雀跃,大人们也一路谈笑风生。父亲悠然回望,风烟散尽,山郊渐远,他的目光变得愈加幽远和明澈,心里似乎充满了踏实。也许和父亲一样,人们都已经自信,辛勤地劳动,加之先辈们的佑护,一切都充满了希望。清明节过后,不会再是青黄不接的节令,而是农人们精神十足,准备付出更多劳动的火热旺季,再就是硕果累累的黄金季节……

  篇三:清明随笔1000字

  又是一年清明时,我随父亲回老家扫墓。

  “清明时节雨纷纷”,蒙蒙细雨如丝如线,升腾些许雨雾,一时间氤氲了整个天地。

  清晨的露珠和贵如油的春雨喂饱了两旁的小草,绿得养眼。深一脚浅一脚在泥泞中前行,感受着别样的绿意,心中有种莫名的苦涩。

  抬起头,坟堆就在眼前,兀地扎眼。黝黑的土丘,一棵有着盘虬卧龙般枝干的树,一块青黑色的大理石墓碑。这就是一座典型的坟,一个人去世之后埋葬的地方。

  大人们表情严肃,抡起铁锨,翻着新土,不时用新土加固土丘或是刈除荒草。不管是中年汉子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眼角噙满了思念——下面埋的是他们至亲的人啊。置身于坟堆之中,心头压抑得难受,仿佛心口也有一座坟。

  我曾经在孝陵感受那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萧瑟之美,在八宝山倾听烈士的呐喊。也曾在脑中想象泰姬陵的典雅和深藏于骊山中的秦始皇陵的壮观。可这些举世闻名的陵墓,都没有眼前这片光秃的土丘给我的触动深。

  这儿埋的是我的先祖。他们或许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土地。他们没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与秦皇汉武相比,他们太过卑微。但他们将根植于土地之中。从土地中来,到土地中去,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或许这是他们最幸福的归宿。

  坟,关于土地的文化,总是那么的深沉与厚重。“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戈壁古战场,沙坟如潮,寒峰如浪。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仿佛就在眼前。中原慈母的白发,湖湘稚儿的夜哭,江南春闺的遥望,故乡柳荫的诀别,猎猎于风中的军旗,都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飘散远去。这些长眠于异乡的战士,为了守护那么遥远的土地而甘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于是我想起了艾略特的《荒原》。眼前的亲友忽的消失,只留下我与这静寂的坟堆。这也无疑是中华文化的荒原。曾经关于坟的典籍在历史的朔风中消逝。不知何时起,坟与风水、迷信捆绑在一起,成为封闭落后的象征。又不知何时起,人们谈坟色变,敬而远之。当节约土地的号召响起,当公墓优雅地在城市中出现,留给坟的空间越来越少,它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静静等候自己的大限。

  谁敢说坟之觞不是文化之殇?淘宝网上代扫墓地的“宝贝”卖得火热,豪华墓地频频闯入视线,人们烧的不再是纸钱而是香车美女……我们越来越只重形不重质,任由坟在文化的原野——坍圮,消逝。

  再看一眼面前的坟堆,他们歪歪斜斜,高低起伏,于土地而言,他们就像清俊脸庞上的“满天星”。虽然不再完美,却让人内心得以接近。

  心中的荒凉愈加严重了,我转过身去,想逃离这片土地,不忍心看到它们在我面前消失。可我还是忍不住回头,想再多看它一眼。恍惚间太阳发出妖异的紫红色光芒,染红了天际。我知道,那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正在滴血。

  别了,坟。别了,清明。

  篇四:清明随笔1000字

  今天老师说,清明放假三天。我问爸爸,清明为什么放假呢?“清明前两天叫寒食节,这里有个传说,你可以上网查查。寒食节要吃素食不生火做饭,我们现在的清明节是祭奠先人缅怀他们的遗志”。爸爸说。“噢,是这样呀,那我们清明去干什么呢?”爸爸说:“我们可以去踏青,不过我们一家人要先去给你爷爷和你太爷、太奶扫墓。”“好吧!”我说。我写完了作业,我上网查了清明的来历和习俗,知道了什么是寒食节和清明节的习俗。寒食节那天吃素,不生火做饭是为了纪念汉朝的一位忠心报国的忠臣。

  第二天是清明节,天气灰蒙蒙的,不时刮着风,感觉冷冷的,我们去给爷爷上坟。我和爸爸、妈妈去了祭品店。这里的人真多,我们排队等了一会儿才买上。我还给爷爷买了一个小花圈。来到村西那片坟地,这里的土丘很多,爸爸说,先人们死了就埋葬在这里,叫坟茔。爸爸和妈妈把爷爷和太爷爷、太奶坟上的野草拔了,又用铁锹填上了许多的新土,把一个白色纸条放在坟头上,用半块砖压好。我笑着问妈妈那纸条叫什么,妈妈说那叫挂钱,就像我们过春节似的,我们的挂钱是彩色的,死去的先人们用的是白色的,清明节也是他们的节日,就像我们过春节。爸爸庄重而严肃说:“不要说笑,那样对先人是没有礼貌的。”说着父亲摆上供桌,拿出水果、点心放在了盘里,又拿出一瓶衡水老白干,一个酒杯和一双筷子,点上三炷香,“爸爸,我领着您的儿媳、孙子来看您了,您在那边还好吗?不要惦记我们了我们过得都很好,请您放心吧!这是你爱吃的水果和点心,还有您爱喝的老白干。”说着说着爸爸哽咽了,说不下去了。我看见爸爸的眼里含着泪花,爸爸可能是想念起爷爷了。“来,大钧,给你爷爷磕个头吧。”爸爸说。我顺从了爸爸,在爷爷坟前跪下,给爷爷磕了三个头,我把那个小花圈放在爷爷坟上,花圈上的那些鲜花很美,散发了淡淡的清香。我想爷爷看到了这个小花圈,一定会很高兴,我仿佛看到爷爷微笑着看着我,我相信爷爷一定会很喜欢我的,爸爸把冥币用双手放在地上你也可以投稿,又给爷爷烧了很多“金元宝”、“银元宝”,爸爸一直很沉默,我想爸爸一定想起了许多童年和少年的往事吧!

  随后我们又给太爷爷和太奶奶的坟上烧了许多冥币和“金元宝”、“银元宝”。

  回家后,爸爸给我讲起了爸爸的许多童年和少年的趣事,那些故事都有爷爷的影子。爸爸还写了首诗:

  清明

  清明无雨也无晴,伴我冷风过清明。

  为父新添莹上土,幽幽寄语烧纸冥。

  我轻轻的吟诵着那首小诗,爸爸内心一定很伤心,爸爸一定有许多话想和爷爷说,我更加喜欢爸爸了,这天夜里,我梦见爷爷了,我们一家人都很快乐!梦醒的时候,我流泪了,爷爷辛苦了一辈子,却没能和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在天堂的爷爷,我想对您说:“爷爷,祝您天天快乐!您的孙子大钧。”

  篇五:清明随笔1000字

  又是一年清明时,起风了,思绪随着风儿愈飘愈远,或许谈不上伤感,或许谈不上离愁。只是在这怀念的季节里,想起了已故的人和已逝的往事。于是,淡淡的哀愁随着清波荡开,荡开清明时节雨纷纷。瞧,飘飘洒洒,凄凄冷冷,丝丝细雨,湿润了心头,也唤醒了我。滴滴答答,似乎很杂乱,又似乎很有律动力——正像我的心情,不悲不喜。我轻轻地走在这林间小路上,享受着这难得的安静。

  低头沉思,想起了那个他——在很久以前,他也像我一样,沉醉于这清明小雨之中。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但细雨纷纷,让人感受到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于是,他写下了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就是杜牧。

  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里,我理所当然地想起了已故的亲人。他们走了,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但却免不了多愁善感几回。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杜牧或许与我同样的心情。看那春雨湿衫,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复杂。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又平添了一层愁绪。于是,他写下了这句千古名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雨不知不觉小了,我的愁绪仿佛收敛回来了。人生自古谁无死,何必伤感离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人生亦如此。杜牧或许明白人世间分分离离,故写下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绝句。行人也不愿继续哀愁下去,或许想散散心头愁绪,于是借问酒家何处,而遥指杏花村却令所有人豁然开朗。或许人生总有那么一些死结,需要别人帮我们解开,而杜牧这句,写得实在深得人心,一语惊醒我这个梦中人。

  喜欢,很是喜欢。喜欢写这首诗的高明的诗人,写得自如之极,兴味隐跃,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喜欢清明,那种感觉,很是轻松很是惬意。杨柳拂过心头,悄悄地荡开了那颗忧愁的心。

  篇六:清明随笔1000字

  三月, 草在枯黄里露出浅浅的绿意, 让人觉得这个时节的委顿。野外祭祖的人们,用刀断去坟头枯萎的草木,摆上几碟或粗陋或精致的祭品,放一挂或长或短的鞭炮,看着鞭炮的烟尘飞入四野的雨雾中,心绪便也就凄凉如这旷野里漫漫的风。

  那天稀稀落落的下着雨 我和爸爸在漫着雨气的山林里不停的走着,寻找着祖辈的安息之所,清整着他们的坟茔,在坟前摆上一碟碟的祭品,用就近砍下的细竹竿穿上一张张的纸钱插在坟头,再放上一挂鞭炮,默默的鞠躬和祷告。我跟着爸爸很谨慎小心的做着这些事情,偶尔动作大了一点就会提醒我——“他们在看着我们呢!”

  就这样,我一边很仔细的忙活这些事情,一边听他说祖辈们生前的那些故事,所有的'事情做完后, 爸爸引燃鞭炮的火线,看着那咝咝作响的火星极为迅速的游走,然后是轰然的爆响,山谷里空洞的回音和远方鞭炮声一起在这弥漫的云烟里来回波荡。我的记忆,却在这些声音里风一般的穿行着时光,回到往昔的岁月里去。

  我不由想起我的爷爷来。我最后一次看见他,是在他的床上, 奶奶帮他擦洗着身体—一他躺在他那张睡了一辈子的床上,再也没有起来。

  时至今日,我仍然会想起那个夜晚。我坐在门槛上,好像抓着一个堂姐的手,看着奶奶忙碌着,而他微微仰着头,舒展着身体躺在那里。那时应该有风,因为屋内的灯似乎是缓缓摇摆着的,淡黄的灯光柔和的泻下来,照在他脸上。 那时候我才三,四岁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做悲伤,只是茫然的看着,心中的一点惊慌,是因为看见别人的哭泣。而当我渐渐长大, 再想起那些过往的事情,想起那些死去的亲人,心中便涌起一种难言的情绪来。

  回来的途中, 爸爸不时的回过头去看看,然后对我说,“要记得他们在哪里啊,以后我们不在了,你就得自己来找了!”我想起我们经过的那累累的坟茔,其中有一些上面已经满是老鼠洞,甚至都塌陷了下去,那些,应该都是无主的荒坟罢。可是,如果一代代的往上追溯,那么多我们没有拜祭过的祖辈,他们,现在又在哪里呢?

  也许,所有的记忆,总是要被淡忘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记得更久一些。

  篇七:清明随笔1000字

  我已经很久没有过清明节了。今早在朋友圈看到一段关于清明节的分享,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这段分享引发了自己对清明节的思考。清明节无法回家,以这样的方式来度过这个特别的节日,或许是个不错的尝试。

  朋友圈的这段分享说:相传,清明节是晋文公为感谢重臣介子推当年的活命之恩,并告诫自己要完成“治国清明”的承诺而设立。“清明节的来历正是感恩,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分享最后抛出了这个观点。不失为一个通情达理又明白晓畅的诠释,但又认为清明节的意义不止于此,我觉得。

  清明节的寓意凝聚在祭祖扫墓的仪式中,我对于清明节的思考也聚焦在祭扫仪式上。

  “仪式”往往包含了许多意义,“仪式”之所以能历久弥新,原因在于它镌刻着生命发展的烙印,这些烙印是无论沧海桑田、人世更迭也留在人们心底的。“仪式”随着血脉传承穿越时光,让后辈与祖先建立起联系。人有生死,但生命从未停息,未停息于一个一个的“仪式”传承之中。行走于茫茫宇宙是孤独的,如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人会感到莫大的恐慌。生活中的“仪式”,就是为了确立我们并非独自一人。

  清明扫墓祭祖的仪式中镌刻了什么内容呢?纪念先祖,缅怀已逝的亲人,感恩先辈赐予我们的血脉,祈祷先人庇佑后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庄重的扫墓仪式中所寄托的。问题是,如果祭祖扫墓只有以上几层内容,怕是无法历经岁月的烟火仍有强大的感召力的。在那些我们能够诉说出来的愿望背后,应该还有一个更本质的渴望。这层渴望朋友圈的分享把它归纳为“感恩”,而我更认为是:人对生命的看重。

  人从来不是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间,我们从先祖那里得到了家族的骨血,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家族奋斗的印记。不仅如此,我们还肩负着继续发展的使命,把血脉、志向传承给下一代。一次一次的祭祖、扫墓,其实是确认我们的身份和使命,促使羸弱的个体走向史诗般的壮阔;是告诉自己:我们正沿着先祖追寻的脚步,继续往前,去创造更伟大的生命。祭祖扫墓是给生命加持能量,让自己站在先祖的身旁看见生命无限的可能,去缔造新的传奇。

  站在巍巍青山头,追思远去的亲人之后,吹着四月里的风,你的心里是否涨满了对生活的希望?我想我是这样的。

  篇八:清明随笔1000字

  一直都很喜欢杜牧的那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作者喻情与景,让人似乎看到一个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在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中,独自站在异乡的路上而感受到的那份浓浓的乡愁。他也许此时正在思念家中的亲人,亦或是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不由得想起了已逝的故人,无处释放的愁怅,又哪里是一杯杏花酒所能浇灭的呢?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有清洁明亮之意。意谓在这段时间里,雨水较多,空气清洁,气温回升,阳光充沛。这是一个我们汉民族祭奠先人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适合外出旅游的一段时光,古人所说的“踏青”也大致就是指的这段时光。这时温度适中,柳树发芽,田野里各种花都竞相开放了,莺歌燕舞,花香阵阵。晚上,夹杂着香味的晚风透过窗子,吹的人神清气爽。此起彼伏的蛙声回荡在乡村的夜空里,把你的思絮带飞到遥远的空间,任你喜也好,忧也罢,都不得不折服于大自然的魅力所在。

  记得小时候,每年到了清明,母亲便早早的到菜地里割回一篮韭菜。这是我们老家的习俗,清明要吃“头刀韭”,割回来的是那一年的第一茬韭菜。老人们认为清明这天吃了韭菜,能清心明目,保证这一年都健健康康。而我们也有自己的事要做。首先要到柳树上砍下几根嫩绿的枝条,分别插在门头上和屋檐下,据说这样可以避邪。同时老百姓相信“清明要明”,清明这天如果晒枯了屋檐下的柳枝,那这年一定有个好收成,所以有句谚语“清明晒死柳,馒头噎死大黄狗”。而我们更喜欢折下一根根柳枝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既滑稽有趣,又能享受到浓浓的清香味儿。如果把柳枝儿截成短短的一截,内部掏空,便做成了笛哨,放在嘴里呜呜的吹着,满村的笑着,跑着。

  其实,清明的很多传统习俗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他就是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据史料记载,晋文公早年曾有过一段流亡生活,介子推便是当时追随他的人之一。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介子推“割股啖君”,割下自己的肉填饱了晋文公的肚子,救了他一命。后来晋文公登了基,很多追随他的大臣都得到了重用,唯独介子推隐身于绵山之中一直不愿出仕,晋文公于是想出了一个不太高明的计策:令人四面烧山,想以此把子推逼出来。据《东周列国志》记载:“于是放火烧山,三日方息,子推终不肯出,与老母相拥,死于枯柳之下……”焚林之日,恰逢清明节气,百姓怜惜子推之死,因为他死于山火,所以家家不忍生火,自愿吃冷食一个月,后渐减少为三天。因而又把清明的前一天称为“寒食节”。每年的这一天,家家都在门上插上柳枝,欲招子推之魂。同时焚烧纸钱,设野祭。所有这些,可能也就是后来清明要扫墓祭祖的风俗习惯的起源吧?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人们也更加注重清明节扫墓祭祖这些传统文化了。每当这时,有人长途跋涉,有人全家出动,就是为了要在先人的墓前表达自己的哀思。而且,现在生活压力很大,人们外出祭祖的同时,也正好能放松一下自己的身心呢!

《清明随笔10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清明随笔1000字】相关文章:

清明高中随笔03-08

清明思绪随笔03-07

清明祭先烈随笔03-14

清明哀悼父母随笔03-08

清明随笔的散文10-14

高中清明节随笔03-23

清明前天气变暖随笔03-14

清明节高中随笔03-07

清明踏青随笔400字03-04

清明节描写扫墓随笔03-18

清明随笔1000字

  导读:严冬已被春风赶跑,不知不觉到了清明——提点我们记住逝去的,已故的亲人,或是那些镌刻着的记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清明随笔1000字给大家欣赏,希望喜欢。

清明随笔1000字

  篇一:清明随笔1000字

  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祭拜祖先。我们也不例外,往年的清明节,去年的清明节天气很不好,下着大雨。“清明时节雨纷纷”山路泥泞这是,我最担心也是我最害怕的事。因为上去的路全是泥路,万一一不小心,就有整个人滚下去了。所以我们只好扶着旁边的石头小心翼翼的向上走。

  了山顶,大人们忙着把祭拜的东西放好,之后就是烧纸了,火一烧起来,那场景可壮观了。可是只要有雨,就变得无趣了。不过没关系,下了雨,似乎呆在梦境一般,还可以试试居高临下的感觉,从山顶向山下大喊或一览众山。可不止这些呢,每当拜完一个地方,那些祭拜的东西就可以吃了。这往往使我们小孩子最期待的

  可是,今年的清明节跟以往的有很大的不同

  古人有云: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啊,又是一年的清明,连日里天阴沉沉的,最终雷公电母忍不住了,提前把雨降下,还没到清明就已断断续续下子个星期的雨。清明放假时,一般我们家都不行正清的,所以清明那天我可以在家玩,但是今年妈妈跟我说明天早上要早起,我们要去扫墓,我当时就纳闷了,怎么会明天呢,第二天早上妈妈跟我说,今天不是去扫墓,而是去拜你外公,今年年初,他突然离我而去,如果他临走前对我说些什么我可能不会这么伤心在他离开我的前一星期还在和友人谈论健在的长辈,祈祷上帝容许他多活几年,看着我考上大学。可是他等不急了,一刻也没多留给我,让我陪他说说话,再听他苦口婆心的训斥。谁说不是这样?可怜的人们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清明又到了,倍加思念已故的亲人,我的心就像有什么东西揪着一般,到了外婆家,简单的吃过了早饭,便和两位舅舅前往公墓,一路上我的心情都是沉重的,跟那天上的乌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路上的风景朦朦胧胧的,不只是风景朦朦胧胧,还是我的眼睛朦朦胧胧的,外公是一个对我非常好的人照顾了我十多年,今年驾鹤西游了,一想到他对我小时候的一幕幕,我的眼睛就变得朦朦胧胧的,晶莹的泪珠不争气的流了下来。到了那里塞车太厉害了,只能徒步行走,天上的黑云似乎在衬托衬托我的悲伤,嚎啕的大雨似乎在诉说我的疼,

  到了公墓,在祭拜外公的时候眼泪又不争气的流了下来,看到那上面的照片,往事如流水冲刷我的大脑,我把东西摆好,心里跟外公说着话,外公啊!您在天堂还好?生活过得幸福吗?我们在人间都非常思念您,都希望您过得好。外公,我们在这里烧了一点钱,几套衣服和一些用品,您记得来拿。

  纵使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那位相国公子,因着那相知却不能相见的缕缕牵念,倒出他心底最真挚的思念。而我对你的思念会像大海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边。清明是行孝的节日,我们得好好珍惜和亲人在的时光,不要等他们不在了,再来后悔。

  篇二:清明随笔1000字

  当每一座春山在被数度春雷撼动后恢复幽远昂然的仪态,当每一簇山花在沐浴了整个节令的春雨后对着春日晴空尽情舒展笑颜,一切都在意味着:清明节已经到来了。这个延续着漫山素旗、遍地风烟节日景调的时令,已经在农人的期盼中如期而至,而我的乡亲们,应已在田间地头拄锄而立,悠然顾盼,掐指数算时令的推移。

  这是个不一样的节令,在久远的岁月中,清明节,永远挂系着人们一种特殊的情结。每年这个时侯,无论是殿堂人士,还是乡间俗子,都会用一种相同的方式来诠释这个传统佳节。小时候,我乐意跟随大人在晚春时节来到荒草丛生、坟头罗列的山脚下,怀揣着一兜炮仗,只等大人一声令下,就可以纵情玩耍。而年幼的我总是纳闷:大人们在焚香点蜡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总是出奇的静默,有的口中还念念有词,样子十分滑稽。更有噱头的是,大人们在烧完一通纸钱之后,居然双手合十,低首垂目,三三两两地鞠躬起来。那时候,清明节扫墓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一次愉快的踏青,一日充满乐趣的春游。后来,我渐渐地长大,清明节还是一样的清明节,山脚的坟头依旧,父亲的脸上依然充满虔诚,大人们仍旧一如既往的低首鞠躬,而我却懂得了:这真的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这漫山遍野的纸旗和随风散逸的风烟,寄托的是人们内心一种认祖归宗的情怀,大人们口中有趣地念叨和他们“十分搞笑”的鞠躬动作,寄托的是对逝去的先人深深的怀念,流露的是那种最虔诚最质朴的感情。我照着父亲的吩咐,插上香杆,点上蜡烛,也第一次面对着先人的碑刻,音容整肃,双手合十……

  如今,已长大懂事的我,在清明节日里,再次进山扫墓。一路上,乡亲们手提祭品,流目四顾,而走在一旁的我,忽然有了更多的感悟:他们的目光搜罗在庄稼地里、山野深处,他们不是在观赏风景,而是在搜寻先辈的脚印,这里漫山遍野,一定还遗留着先辈们深山打柴、野地开荒时走过的步子。而眼前的父老,正是在这一年一度的节日中,携子携孙,迈着和先辈们一样深重的步子,来到这荒山野地,面对重重丘坟,做一次最虔诚的祭吊和祷告。除却一如既往的摆祭品、插纸旗、放鞭炮,我的父老乡亲,摊开族谱,向坟台旁边的年轻后生讲述着先辈的辛酸、艰难与荣耀,此时,父亲口里滔滔不绝,脸庞映着火红烛光,神色间充满了无边的慷慨与自豪。

  扫墓归来,儿童们跳脱雀跃,大人们也一路谈笑风生。父亲悠然回望,风烟散尽,山郊渐远,他的目光变得愈加幽远和明澈,心里似乎充满了踏实。也许和父亲一样,人们都已经自信,辛勤地劳动,加之先辈们的佑护,一切都充满了希望。清明节过后,不会再是青黄不接的节令,而是农人们精神十足,准备付出更多劳动的火热旺季,再就是硕果累累的黄金季节……

  篇三:清明随笔1000字

  又是一年清明时,我随父亲回老家扫墓。

  “清明时节雨纷纷”,蒙蒙细雨如丝如线,升腾些许雨雾,一时间氤氲了整个天地。

  清晨的露珠和贵如油的春雨喂饱了两旁的小草,绿得养眼。深一脚浅一脚在泥泞中前行,感受着别样的绿意,心中有种莫名的苦涩。

  抬起头,坟堆就在眼前,兀地扎眼。黝黑的土丘,一棵有着盘虬卧龙般枝干的树,一块青黑色的大理石墓碑。这就是一座典型的坟,一个人去世之后埋葬的地方。

  大人们表情严肃,抡起铁锨,翻着新土,不时用新土加固土丘或是刈除荒草。不管是中年汉子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眼角噙满了思念——下面埋的是他们至亲的人啊。置身于坟堆之中,心头压抑得难受,仿佛心口也有一座坟。

  我曾经在孝陵感受那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萧瑟之美,在八宝山倾听烈士的呐喊。也曾在脑中想象泰姬陵的典雅和深藏于骊山中的秦始皇陵的壮观。可这些举世闻名的陵墓,都没有眼前这片光秃的土丘给我的触动深。

  这儿埋的是我的先祖。他们或许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土地。他们没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与秦皇汉武相比,他们太过卑微。但他们将根植于土地之中。从土地中来,到土地中去,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或许这是他们最幸福的归宿。

  坟,关于土地的文化,总是那么的深沉与厚重。“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戈壁古战场,沙坟如潮,寒峰如浪。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仿佛就在眼前。中原慈母的白发,湖湘稚儿的夜哭,江南春闺的遥望,故乡柳荫的诀别,猎猎于风中的军旗,都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飘散远去。这些长眠于异乡的战士,为了守护那么遥远的土地而甘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于是我想起了艾略特的《荒原》。眼前的亲友忽的消失,只留下我与这静寂的坟堆。这也无疑是中华文化的荒原。曾经关于坟的典籍在历史的朔风中消逝。不知何时起,坟与风水、迷信捆绑在一起,成为封闭落后的象征。又不知何时起,人们谈坟色变,敬而远之。当节约土地的号召响起,当公墓优雅地在城市中出现,留给坟的空间越来越少,它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静静等候自己的大限。

  谁敢说坟之觞不是文化之殇?淘宝网上代扫墓地的“宝贝”卖得火热,豪华墓地频频闯入视线,人们烧的不再是纸钱而是香车美女……我们越来越只重形不重质,任由坟在文化的原野——坍圮,消逝。

  再看一眼面前的坟堆,他们歪歪斜斜,高低起伏,于土地而言,他们就像清俊脸庞上的“满天星”。虽然不再完美,却让人内心得以接近。

  心中的荒凉愈加严重了,我转过身去,想逃离这片土地,不忍心看到它们在我面前消失。可我还是忍不住回头,想再多看它一眼。恍惚间太阳发出妖异的紫红色光芒,染红了天际。我知道,那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正在滴血。

  别了,坟。别了,清明。

  篇四:清明随笔1000字

  今天老师说,清明放假三天。我问爸爸,清明为什么放假呢?“清明前两天叫寒食节,这里有个传说,你可以上网查查。寒食节要吃素食不生火做饭,我们现在的清明节是祭奠先人缅怀他们的遗志”。爸爸说。“噢,是这样呀,那我们清明去干什么呢?”爸爸说:“我们可以去踏青,不过我们一家人要先去给你爷爷和你太爷、太奶扫墓。”“好吧!”我说。我写完了作业,我上网查了清明的来历和习俗,知道了什么是寒食节和清明节的习俗。寒食节那天吃素,不生火做饭是为了纪念汉朝的一位忠心报国的忠臣。

  第二天是清明节,天气灰蒙蒙的,不时刮着风,感觉冷冷的,我们去给爷爷上坟。我和爸爸、妈妈去了祭品店。这里的人真多,我们排队等了一会儿才买上。我还给爷爷买了一个小花圈。来到村西那片坟地,这里的土丘很多,爸爸说,先人们死了就埋葬在这里,叫坟茔。爸爸和妈妈把爷爷和太爷爷、太奶坟上的野草拔了,又用铁锹填上了许多的新土,把一个白色纸条放在坟头上,用半块砖压好。我笑着问妈妈那纸条叫什么,妈妈说那叫挂钱,就像我们过春节似的,我们的挂钱是彩色的,死去的先人们用的是白色的,清明节也是他们的节日,就像我们过春节。爸爸庄重而严肃说:“不要说笑,那样对先人是没有礼貌的。”说着父亲摆上供桌,拿出水果、点心放在了盘里,又拿出一瓶衡水老白干,一个酒杯和一双筷子,点上三炷香,“爸爸,我领着您的儿媳、孙子来看您了,您在那边还好吗?不要惦记我们了我们过得都很好,请您放心吧!这是你爱吃的水果和点心,还有您爱喝的老白干。”说着说着爸爸哽咽了,说不下去了。我看见爸爸的眼里含着泪花,爸爸可能是想念起爷爷了。“来,大钧,给你爷爷磕个头吧。”爸爸说。我顺从了爸爸,在爷爷坟前跪下,给爷爷磕了三个头,我把那个小花圈放在爷爷坟上,花圈上的那些鲜花很美,散发了淡淡的清香。我想爷爷看到了这个小花圈,一定会很高兴,我仿佛看到爷爷微笑着看着我,我相信爷爷一定会很喜欢我的,爸爸把冥币用双手放在地上你也可以投稿,又给爷爷烧了很多“金元宝”、“银元宝”,爸爸一直很沉默,我想爸爸一定想起了许多童年和少年的往事吧!

  随后我们又给太爷爷和太奶奶的坟上烧了许多冥币和“金元宝”、“银元宝”。

  回家后,爸爸给我讲起了爸爸的许多童年和少年的趣事,那些故事都有爷爷的影子。爸爸还写了首诗:

  清明

  清明无雨也无晴,伴我冷风过清明。

  为父新添莹上土,幽幽寄语烧纸冥。

  我轻轻的吟诵着那首小诗,爸爸内心一定很伤心,爸爸一定有许多话想和爷爷说,我更加喜欢爸爸了,这天夜里,我梦见爷爷了,我们一家人都很快乐!梦醒的时候,我流泪了,爷爷辛苦了一辈子,却没能和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在天堂的爷爷,我想对您说:“爷爷,祝您天天快乐!您的孙子大钧。”

  篇五:清明随笔1000字

  又是一年清明时,起风了,思绪随着风儿愈飘愈远,或许谈不上伤感,或许谈不上离愁。只是在这怀念的季节里,想起了已故的人和已逝的往事。于是,淡淡的哀愁随着清波荡开,荡开清明时节雨纷纷。瞧,飘飘洒洒,凄凄冷冷,丝丝细雨,湿润了心头,也唤醒了我。滴滴答答,似乎很杂乱,又似乎很有律动力——正像我的心情,不悲不喜。我轻轻地走在这林间小路上,享受着这难得的安静。

  低头沉思,想起了那个他——在很久以前,他也像我一样,沉醉于这清明小雨之中。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但细雨纷纷,让人感受到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于是,他写下了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就是杜牧。

  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里,我理所当然地想起了已故的亲人。他们走了,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但却免不了多愁善感几回。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杜牧或许与我同样的心情。看那春雨湿衫,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复杂。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又平添了一层愁绪。于是,他写下了这句千古名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雨不知不觉小了,我的愁绪仿佛收敛回来了。人生自古谁无死,何必伤感离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人生亦如此。杜牧或许明白人世间分分离离,故写下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绝句。行人也不愿继续哀愁下去,或许想散散心头愁绪,于是借问酒家何处,而遥指杏花村却令所有人豁然开朗。或许人生总有那么一些死结,需要别人帮我们解开,而杜牧这句,写得实在深得人心,一语惊醒我这个梦中人。

  喜欢,很是喜欢。喜欢写这首诗的高明的诗人,写得自如之极,兴味隐跃,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喜欢清明,那种感觉,很是轻松很是惬意。杨柳拂过心头,悄悄地荡开了那颗忧愁的心。

  篇六:清明随笔1000字

  三月, 草在枯黄里露出浅浅的绿意, 让人觉得这个时节的委顿。野外祭祖的人们,用刀断去坟头枯萎的草木,摆上几碟或粗陋或精致的祭品,放一挂或长或短的鞭炮,看着鞭炮的烟尘飞入四野的雨雾中,心绪便也就凄凉如这旷野里漫漫的风。

  那天稀稀落落的下着雨 我和爸爸在漫着雨气的山林里不停的走着,寻找着祖辈的安息之所,清整着他们的坟茔,在坟前摆上一碟碟的祭品,用就近砍下的细竹竿穿上一张张的纸钱插在坟头,再放上一挂鞭炮,默默的鞠躬和祷告。我跟着爸爸很谨慎小心的做着这些事情,偶尔动作大了一点就会提醒我——“他们在看着我们呢!”

  就这样,我一边很仔细的忙活这些事情,一边听他说祖辈们生前的那些故事,所有的'事情做完后, 爸爸引燃鞭炮的火线,看着那咝咝作响的火星极为迅速的游走,然后是轰然的爆响,山谷里空洞的回音和远方鞭炮声一起在这弥漫的云烟里来回波荡。我的记忆,却在这些声音里风一般的穿行着时光,回到往昔的岁月里去。

  我不由想起我的爷爷来。我最后一次看见他,是在他的床上, 奶奶帮他擦洗着身体—一他躺在他那张睡了一辈子的床上,再也没有起来。

  时至今日,我仍然会想起那个夜晚。我坐在门槛上,好像抓着一个堂姐的手,看着奶奶忙碌着,而他微微仰着头,舒展着身体躺在那里。那时应该有风,因为屋内的灯似乎是缓缓摇摆着的,淡黄的灯光柔和的泻下来,照在他脸上。 那时候我才三,四岁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做悲伤,只是茫然的看着,心中的一点惊慌,是因为看见别人的哭泣。而当我渐渐长大, 再想起那些过往的事情,想起那些死去的亲人,心中便涌起一种难言的情绪来。

  回来的途中, 爸爸不时的回过头去看看,然后对我说,“要记得他们在哪里啊,以后我们不在了,你就得自己来找了!”我想起我们经过的那累累的坟茔,其中有一些上面已经满是老鼠洞,甚至都塌陷了下去,那些,应该都是无主的荒坟罢。可是,如果一代代的往上追溯,那么多我们没有拜祭过的祖辈,他们,现在又在哪里呢?

  也许,所有的记忆,总是要被淡忘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记得更久一些。

  篇七:清明随笔1000字

  我已经很久没有过清明节了。今早在朋友圈看到一段关于清明节的分享,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这段分享引发了自己对清明节的思考。清明节无法回家,以这样的方式来度过这个特别的节日,或许是个不错的尝试。

  朋友圈的这段分享说:相传,清明节是晋文公为感谢重臣介子推当年的活命之恩,并告诫自己要完成“治国清明”的承诺而设立。“清明节的来历正是感恩,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分享最后抛出了这个观点。不失为一个通情达理又明白晓畅的诠释,但又认为清明节的意义不止于此,我觉得。

  清明节的寓意凝聚在祭祖扫墓的仪式中,我对于清明节的思考也聚焦在祭扫仪式上。

  “仪式”往往包含了许多意义,“仪式”之所以能历久弥新,原因在于它镌刻着生命发展的烙印,这些烙印是无论沧海桑田、人世更迭也留在人们心底的。“仪式”随着血脉传承穿越时光,让后辈与祖先建立起联系。人有生死,但生命从未停息,未停息于一个一个的“仪式”传承之中。行走于茫茫宇宙是孤独的,如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人会感到莫大的恐慌。生活中的“仪式”,就是为了确立我们并非独自一人。

  清明扫墓祭祖的仪式中镌刻了什么内容呢?纪念先祖,缅怀已逝的亲人,感恩先辈赐予我们的血脉,祈祷先人庇佑后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庄重的扫墓仪式中所寄托的。问题是,如果祭祖扫墓只有以上几层内容,怕是无法历经岁月的烟火仍有强大的感召力的。在那些我们能够诉说出来的愿望背后,应该还有一个更本质的渴望。这层渴望朋友圈的分享把它归纳为“感恩”,而我更认为是:人对生命的看重。

  人从来不是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间,我们从先祖那里得到了家族的骨血,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家族奋斗的印记。不仅如此,我们还肩负着继续发展的使命,把血脉、志向传承给下一代。一次一次的祭祖、扫墓,其实是确认我们的身份和使命,促使羸弱的个体走向史诗般的壮阔;是告诉自己:我们正沿着先祖追寻的脚步,继续往前,去创造更伟大的生命。祭祖扫墓是给生命加持能量,让自己站在先祖的身旁看见生命无限的可能,去缔造新的传奇。

  站在巍巍青山头,追思远去的亲人之后,吹着四月里的风,你的心里是否涨满了对生活的希望?我想我是这样的。

  篇八:清明随笔1000字

  一直都很喜欢杜牧的那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作者喻情与景,让人似乎看到一个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在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中,独自站在异乡的路上而感受到的那份浓浓的乡愁。他也许此时正在思念家中的亲人,亦或是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不由得想起了已逝的故人,无处释放的愁怅,又哪里是一杯杏花酒所能浇灭的呢?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有清洁明亮之意。意谓在这段时间里,雨水较多,空气清洁,气温回升,阳光充沛。这是一个我们汉民族祭奠先人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适合外出旅游的一段时光,古人所说的“踏青”也大致就是指的这段时光。这时温度适中,柳树发芽,田野里各种花都竞相开放了,莺歌燕舞,花香阵阵。晚上,夹杂着香味的晚风透过窗子,吹的人神清气爽。此起彼伏的蛙声回荡在乡村的夜空里,把你的思絮带飞到遥远的空间,任你喜也好,忧也罢,都不得不折服于大自然的魅力所在。

  记得小时候,每年到了清明,母亲便早早的到菜地里割回一篮韭菜。这是我们老家的习俗,清明要吃“头刀韭”,割回来的是那一年的第一茬韭菜。老人们认为清明这天吃了韭菜,能清心明目,保证这一年都健健康康。而我们也有自己的事要做。首先要到柳树上砍下几根嫩绿的枝条,分别插在门头上和屋檐下,据说这样可以避邪。同时老百姓相信“清明要明”,清明这天如果晒枯了屋檐下的柳枝,那这年一定有个好收成,所以有句谚语“清明晒死柳,馒头噎死大黄狗”。而我们更喜欢折下一根根柳枝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既滑稽有趣,又能享受到浓浓的清香味儿。如果把柳枝儿截成短短的一截,内部掏空,便做成了笛哨,放在嘴里呜呜的吹着,满村的笑着,跑着。

  其实,清明的很多传统习俗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他就是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据史料记载,晋文公早年曾有过一段流亡生活,介子推便是当时追随他的人之一。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介子推“割股啖君”,割下自己的肉填饱了晋文公的肚子,救了他一命。后来晋文公登了基,很多追随他的大臣都得到了重用,唯独介子推隐身于绵山之中一直不愿出仕,晋文公于是想出了一个不太高明的计策:令人四面烧山,想以此把子推逼出来。据《东周列国志》记载:“于是放火烧山,三日方息,子推终不肯出,与老母相拥,死于枯柳之下……”焚林之日,恰逢清明节气,百姓怜惜子推之死,因为他死于山火,所以家家不忍生火,自愿吃冷食一个月,后渐减少为三天。因而又把清明的前一天称为“寒食节”。每年的这一天,家家都在门上插上柳枝,欲招子推之魂。同时焚烧纸钱,设野祭。所有这些,可能也就是后来清明要扫墓祭祖的风俗习惯的起源吧?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人们也更加注重清明节扫墓祭祖这些传统文化了。每当这时,有人长途跋涉,有人全家出动,就是为了要在先人的墓前表达自己的哀思。而且,现在生活压力很大,人们外出祭祖的同时,也正好能放松一下自己的身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