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百文网手机站

《家庭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2-05-10 13:39:40 家庭教育 我要投稿

《家庭教育》读后感(精选14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庭教育》读后感(精选14篇)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本身就是我们所有家长为之暗暗努力之目标。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能为孩子操劳的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的圆满,更关键的是要辅助孩子练就一身可以万夫不当的本领。因此,如何做家长、做“好 ” 家长成为了我们为人父母后最大的课题,乃至是一生的追逐!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及众家之所长,运用详实的事例、深入浅出的剖析;摘录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总结、警句给我们以振奋和警醒;内容丰富、概括全面,从全视角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初读,为内容的丰富与多彩而爱不释手。再读,为书中观点、建议的现实指导意义而自我审视。书籍是我们最忠实的朋友,听了朋友的谆谆诤言,该行动起来的是我们。

  作为一名家长,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无从挑选,无从逃避,既然选择了就要微笑着、享受着勇敢地担起这份重担。社会在不断地进步,我们在时代的大潮中踯躅前行,家庭教育也越来越真切地提到了最为关键的位置。没有一个人是主观不想做好,而是客观现实中太多的误区。

  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我最深的感触是,好家长是做出来的,更是学出来的。从儿子上小学开始,虽然我刻意地学习了很多关于如何指导孩子的方法,可是实践中能用上的,能正确使用的,能持之以恒的太少太少。为什么?当然,我们得承认的是,我们自身的成长环境不同,我们的认知能力不同,甚至是我们的阅历也不同,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方法都与书本上的有很大的差别。

  那么, 我想我要做的是:在我自身现有的能力基础上,融会贯通,把这些先进的理念 、 好的方法,融合到我和儿子真实的生活状态中,既要遵循又要创新。

  说到“讲道理”、论到“读书”,我想我和更多的家长一样,非常认真而努力,但不是说我们努力了就可以了,我认为这是一种“伪”努力、“伪”认真,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我们更需要解决的是我们的“对象”是否接受、感知我们给予他们的这种教育。我想怎样和孩子共同认知,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则更为重要和关键。

  这本书另一个特点“全” 。 所谓全,涵盖非常广,一遍一遍读过来,往往是后脊梁冒冷汗,我之前的太多做法简直就是罪大恶极呀!

  现在对孩子的影响要是扭转不过来怎么办?以前的错误怎样弥补与纠正?我改还来得及吗?等等纠结。

  人往往在纠结后感悟才最真切,这一段时间以来,我感觉自己的声调低了,在掌控不了自己脾气的时候,我选择去侍弄花草,以至于我家里现在是花草为患。但欣喜的是,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改变,我也悄悄观察儿子的变化,在我平静了一个星期后,在我温柔了一个礼拜后,他也不那么急躁了,有时还会和我认真 地 说上几句“大人话”。例如:这周老公出差4天,每天早饭时,他依然在挑剔,但好在看在我尽心尽力的份上给了我及格的分数。周四早上,我做的面条,可圈可点吧!(自认为),他吃着饭,忽然说了一句“妈妈,您以后能对我和爸爸不那么讲原则,行吗?”听后,我一愣,但又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说:“能先吃饭吗?这个问题晚上讨论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他叹了口气,继续吃饭。诸如此类的语言集锦还非常多,我知道很多时候 , 我选择了逃避,但这终究不是办法!

  如何低下身来,何时低,怎样低, 低多少?这可真得理论联系实际,要讲科学,要有技巧。 既要保有一颗童心还要给孩子能认可的指导,真的挺难的。再难也要做,还要认真做,开心做,摸索着、探究着,同时又兴奋着、骄傲着、快乐着 ――

  这本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 对于我而言恰如甘霖,给予我在家庭教育方面全方位地指导。这里既有儿童心理分析,又有问题解决之法;既有详实的案例解析,又有观点剖析。集众家之言,集众家之长,觉既有现实指导意义又不乏先进理念的灌输。

  再次,暗暗笃定,做个好妈妈,做个合格的家长,绝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在此,感谢笑笑老师的真诚推荐!感念笑笑老师贴心的关照……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2

  “小孩子实在难养的很!”“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人,知道也难教得很!”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而父母面对“生来好动”的小孩子往往也很头疼。《家庭教育》这本书中,陈先生提供了诸多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读完这本书以后,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书中多用了一鸣的例子,读来也是很富有童真童趣的。这本书既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书中对于怎样教育小孩讲述的详细入微,淋漓尽致。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待人处事,都清楚地指导,家长应该怎样去做。

  阅读过程中,我们与作者体会着各种育儿的心得,感悟为人父母的苦与乐。“怎样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真是一门需要用热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积起来的学问。家庭教育素为我国所重。陈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做父母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太把这桩事情忽略了,太把这桩事情看的容易了。”很多父母可以把蜂养的很好,有养蜂的学识技能。也可以把蚕养的很好,有过硬的养蚕技能。甚至养牛,养马,养羊,养鱼,养鸟都可以总结出一大堆的技能技巧,而唯独养育自己的儿女反而不如养鸡,养猫,养狗来的用心,看得重要。这种情形在我国现阶段,仍然司空见惯,非常普遍。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家庭教育》这本书人更加值得学习,值得深思并用于实践当中去。

  书中有两大块内容所占篇幅较大。一是卫生上的习惯,二是游戏。陈老先生用了两个章节共25条原则,详细提供了关于小孩子卫生习惯的养成,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对小孩的身体健康的重视,即使放到现在,“体”也是放在首位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康,小孩子固然终生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卫生的习惯与身体的健全是有密切关系的。有许多做父母的对于种种卫生的习惯不但没有顾到,还有许多误会。所以在这本书中陈老先生也详细的把主要的习惯一一列举出来,引起做父母的注意,并已解除许多无谓的误会。比如陈先生列举了有父母在孩子六七岁大,还给他喂饭,穿衣服,收拾东西等状况,提出父母包办代替,其弊端有三“

  1、剥夺孩子肌肉发展的机会。

  2、养成孩子懒惰性格

  3、养成孩子不识时务,不知劳苦的性格。

  ”同时也指导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小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最好用诱导的方法去教小孩子穿衣服。他列举了一鸣在两岁两个月时,早晨穿衣服,他的母亲就给他一本图画书看,或者一同唱歌讲讲故事,这样就可以让他忘记穿衣服这一回事,安安稳稳的,让他母亲穿衣服。而不是像另外一个孩子的父母强迫孩子穿衣服,甚至大骂孩子。因为陈先生知道小孩子是不喜欢穿衣服的,所以他提出,父母应当诱导小孩子穿衣服,“循循善诱”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认为,穿衣服是一件开心愉快的事。

  另一大块详述了孩子的游戏,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课程形式,同样在家庭教育中,游戏也相当重要。陈老先生首先提出游戏的条件:有适合的伴侣,有游戏的机会,有舒适的衣服,同时也教育孩子学会收拾玩具,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作为父母也要提供适合的游戏玩具,要注意卫生安全。他认为做父母亲的,不要以爱子女之心太切,而对于玩物之优劣毫不加考虑。凡小孩子看见喜欢的就买给他玩。要知道玩物是有好有坏的,好的玩物固能激发思想,启迪知识,强健身体,培养美感,但坏的玩物是要发生危险而束缚思想的。所以做父母亲的购买文物的时候应该慎重一些才好。其次,陈先生认为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我们都知道,小孩子是好动的。倘若没有适当的东西可以玩,那就要吵闹哭闹的,做父母的也会很心痛,心烦。那父母就可以让小孩子自己独自消遣,比如玩一些画图、看图、剪纸、玩沙、玩泥等小孩子都特别喜欢玩。一方面可以获得很好的经验,一方面也不至于缠绕别人,于小孩子于父母来说都有很大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且读且思,且思且悟。陈老先生对儿童的喜爱,对儿童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中国儿童发展的期盼,感动着我,震撼着我。在这种热爱与期盼之中,我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感染了一位又一位疼爱子女的家长。所以这本书也希望家长们能够好好的看一看,仔细阅读。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3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保证一个家庭关系稳定、成员幸福和睦的关键。在《聚焦家庭教育》一书中,爱自己、爱配偶、无条件地爱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三原则;既关注孩子本身的状态,同时又限制孩子对其他人伤害,做一名权威型家长,是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而由于所处的年龄段的缘故,我常常受到情绪的困扰,此书中对于“如何调节情绪”论述令我收益颇多。

  不论是父母对孩子的引导,还是家庭成员的相处,处处离不开情绪的调节。有些时候,我们会感受到巨大的情绪波动,或欢喜或愤怒,人们往往认为这样的情绪就是感受,本就应该得到表达和释放。“动力沟通认为,情绪是一种思想,是思想对感受的倾向性评价。”本书认为,情绪是思想的附庸,深陷情绪漩涡实际就是在自己的思想中画地为牢,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最本质的感受已经经过思想的翻译变成了另外一番样子。

  当读到这样的观点时,我不禁想起《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的一个小例子,一个严重精神分裂患者,认为自己能看到街上很多外星人,别人看不到,外星人偷听他的思维,并且趴在每个人的耳边告诉别人,可是当他用那种奇怪的眼神看别人的时候,对方也觉得他奇怪,也会多看他两眼,他就更加认为别人已经知道他想什么了,会狂躁,会失常。简单地联想一下,也许这名患者为自己套上了一副思想的枷锁,既然已经认定这个“事实”,后面情绪崩溃就显得必然了,当然这样草率的分析无疑是片面而不专业的。

  故而把书中读到的、自己感觉受益的精彩段落和王博士的观点金句不做删改,和盘托出,希望曾经带给我心灵震撼的观点也能带给其他人省悟和启迪。

  关于家庭教育

  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教你一两个方法如何去应对孩子,也不是教你怎么说话让孩子听,而是家长与孩子相互学习,认识自己,认识对方,认识世界。然后,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那个人!

  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提升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权威型家长。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我们倾尽全力培养、爱护我们的孩子,可是我们的做法是真的离“让自己的孩子,离开家长后能够独立生活,能够从周围的人那儿学习,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这个目标更近了吗?我们真正的在做着完成自己使命的事情吗?孩子就是家长的镜子,家长是孩子的原型,家庭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关于孩子的自信

  如果想让孩子更自信,那么就还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玩耍的权利,让他体验到,真正的自信,在未来,他才能够自信的去选择自己的路,自信的坚持所爱的事业。

  那些站在台前意气风发的人,那些带着团队激情澎湃的人,在人后,会不会像泄了气的皮球?那些看上去慷慨激昂的陈词,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成功学套路的背后,踩着多少被梦幻色彩迷惑的人。

  而我们大部分人竟然相信了这就是自信。

  我想,自信应该就是这样:

  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能够欣赏别人的好,也能够欣赏自己不那么的好

  自己可以选择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也能接受得不到

  自信,是一种从容的态度,在比赛前会紧张,赢的时候会开心,输的时候会难过,在大部分的时候都能让自己找到平和。

  如果一直活在自己为自己创造的思想世界中,就永远无法找到自己,关注到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也会受到情绪无法宣泄的困扰。只有突破思想的壁垒,抛弃自己的想法去感受别人,找回那颗婴儿般的赤子之心,才能真正走进现实,走进自己,走进他人。

  向孩子学习

  孩子的心灵是开放而灵动的,他们时时处处在学习着,只要有安全稳定的环境,他们都会按着自己的节奏茁壮成长。

  家长却容易故步自封在自己已有的思想概念里,认为自己是对的,因为孩子和外在环境与自己的思想地图不一样而产生焦虑、恐惧,所以随时准备打破自己的思想,向他人学习是我们要向孩子学习的。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4

  《家庭教育》里的《为孩子选一所好学校》一文,阐述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分析了其中的利与弊。这将为许多即将步入小学的孩子的家长们,提个醒,作个建议,供家长一个参考。不一定要上名校,上寄宿班。以为上了这些学校,孩子的前途就锁进了保险箱。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殊不知,不适合孩子的学校制度,反而会使孩子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譬如,要就近择校,这样就不会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路上,路上安全也是一个问题。有心理恐惧的小孩也不适宜上寄宿班,因为小孩更没有安全感,反而造成更多的心理负担。都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大要素,只要让孩子从小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那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先天的固然很好,但后天培养更重要,与其在东奔西走,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要进名校,择名师,还不如加强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多培养一些他自身对学习的兴趣。

  《家庭教育》中的'《智慧父母》不能不提,这些在教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按照书中的方法基本能得到奏效。还有《家长学校》,《幼儿发展》等等,看了都获益匪浅。还有《巧手妈妈》,《小制作》,《家庭医生》,都是值得一看的好栏目。希望以后能读到更精彩,更实用的《家庭教育》。来共同提高对幼儿教育的认知能力,为他走向健康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5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而陈鹤琴老先生所著的《家庭教育》一书,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把家庭教育实践与科学紧密联系结合的开拓者。虽然我们还并未成为家长,但细读这本书,也能收获到许多感悟,对我们的专业实践也有许多启发。

  《家庭教育》一书对于如何教养小孩讲得详细入微。不仅包括养育方面孩子的吃喝拉撒,更包括教育孩子的待人处事方面,用朴实的文字、生动的事例指导家长应该如何正确教养孩子。例如在讲到游戏与玩物时,陈鹤琴老先生建议家长应当谨慎挑选,保证孩子的安全,让孩子学会在游戏中成长探索,确保孩子身体和心智健康的发展;又例如在责罚方面,陈鹤琴老先生提醒各位家长应理性思考,避免意气用事,教育孩子用积极的暗示比消极的命令好得多,比如孩子字写得不好,不要去全面否认,而是告诉他那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剩下的字也请像这几个字一样写得工整规范。

  看这本书时,突然想起小时候犯了错,妈妈总会告诫我:“小心爸爸回来教训你。”我想,在现在的大部分家庭教育中仍是存在这种情况。这就好比戏剧,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妈妈总是扮作红脸,给予你慈母的爱,而爸爸总是扮作黑脸,给你严父的威严。可是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想过慈母的爱并不能消除严父带来的伤害。《家庭教育》一书告诉我们爸爸并不是大老虎。父亲是孩子力量和勇气的依靠,不要随意用父亲去恐吓孩子,孩子做错事后不要就对他说:你再不听话,你爸爸回来教训你!这样子只会将孩子推得更远,对父亲产生天然的抗拒感。

  陈鹤琴老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提供了诸多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浅显易懂、容易掌握,但我们知道,教育孩子是一门大学问。陈鹤琴老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思想在此书中也多次渗透与体现。“活教育”就是强调教育与生活实践、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譬如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的年龄特征,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活”的教育。就好比,孩子喜爱游戏,成人就应多多创造条件并鼓励孩子参与,提供合适的玩伴、衣着以及各种“活”的、安全健康的、易于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玩具。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我们的活教材,在教养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多多带孩子到户外去,而不是关在家里,怕孩子弄脏衣服、受伤、受累或受凉感冒,而是在确保孩子的安全健康的前提下,让孩子多去探索、多去感知。因为,生活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环境。

  “做父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家庭教育》这本书为广大成人提供了一个借鉴。这本书教育父母不仅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更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6

  在仔细阅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后,发现它确实是一本操作性、指导性、实用性和专业性于一身的好书。翻开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的小标题,让我们觉得一目了然,不由得产生一些共鸣。还有书中有许多的小故事更是很吸引人,把家庭教育理念都以真实的实例展现给我们,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理念的运用和操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家庭教育。书中有一篇可怕的“比较”很吸引我,文章中指出了三种可怕的“比较”后会产生的负面影响。首先第一个指出了比较造就喜欢“攀比”的孩子,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在路上相遇,开始“比较”起来,结果到了幼儿园里,这两个孩子也开始“比较”起来,这样的现象我们在平时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是不难发现的,孩子之间会说:“我的裙子很贵的,我妈妈买的。”另一个孩子会说:“我家里有一条比你的还要漂亮。”

  其实家长会对孩子之间的比较感到无奈和不解,他们怎么也想不通,这么一丁点的孩子竟然也学会比吃、比穿、比谁家房子装修的好,其实家长不知,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妈妈之间在“比较”,孩子当然很快地就学会了,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还有这样一个实例说一个孩子一直喜欢看电视,妈妈就说:“你就知道看电视,你看妹妹多听话,一回来就练习弹琴……”当这个孩子一听妈妈这样说,立刻就不高兴起来,就想难道自己就真的是一无是处吗?妈妈的话让他很伤心。

  其实在生活中,会出现很多这样的情况,家长喜欢在别人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产生“处处不如人”的想法,这一点其实作为老师也是值得深思的,当一个学生经常犯错误,我们要找出原因,不能横冲直撞地去责怪他,更不能说一些与他人比较的话,因为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较重,孩子的自信就会不知不觉地被逐步削弱,长此下去甚至会自暴自弃。最后一种负面影响是比较会造成孩子精神上的压力,其实爱比较的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强,当孩子不如人意时,他们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失望情绪,反过来想,有的孩子为了能够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同,他们也总是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的孩子更好,一旦别的孩子超过自己是,也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纵观《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有很多的方式可以学习,在与孩子沟通方面,我们知道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要思考问题,尊重孩子的独特性,放弃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和个性,所以每个孩子都应该在自己的基础上去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不会输在家庭教育上,我们的孩子才会更加健康、乐观、向上。

  好父母、好老师都是学出来的,我相信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和精心浇灌下我们的孩子一定能茁壮成长。

  读了《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我充分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并了解到父母教育孩子的缺点。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儿童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虽然我们在家里对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等习惯,但读完这本书,我仍然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到。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也学会尊重别人。

  作为父母,一般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要服从父母,这样才是好孩子,才能得到奖励、表扬。但是读了这本书,我现在改变了主意。

  我认为,虽然孩子还未成年,但他也是一个独立、有思想的人,需要被尊重和理解。所以现在当孩子在家里发生了什么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见,有时他可以向我们表达他的意见,有时我们需要给他一些指导。这样,他的果断和自信才可以逐渐增长。

  其次,我们应该平静地对待我们的孩子。有时,当我们要求他做某事或解释作业时,如果他不愿意或不理解,我们会不耐烦,导致他哭或不愿意做我们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冷静地向他解释事情,让他意识到做这些事情的必要性,平静的交谈,可以使孩子放松下来你,这样就可以和孩子们进行更多的沟通。

  以前,我们不让孩子做事情,即使孩子想做,我们也不希望他干预,因为害怕让事情变得更糟。

  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认为做事可以锻炼动手和自理能力,比如在吃饭时,我们希望他准备好饭碗和筷子,晚饭后,我们让他清理盘子,在假期,他还主动洗碗,我们同意了,他洗完后,我们还称赞他。

  从那时起,当他主动提出帮我们做家务时,我们一般没有拒绝他。通过这些事情,我认为启发了孩子更多的实践,更多的好习惯,也培养了孩子做事有序性,不丢失家庭教育的责任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意识到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环境,学校教育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那么如何让孩子比别人更好呢?有必要从加强家庭教育入手,因为家庭环境影响着孩子的方方面面。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7

  近日,拜读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此书分十三章,以浅显平实的语言,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为人父母者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书中陈鹤琴先生运用了一百多个案例,而其中绝大多数案例都是有关儿子一鸣的。从所举事例可以感受到,陈鹤琴先生在教育子女上,非常用心、细心而有耐心,其程度超过许多的母亲。陈鹤琴先生对自己的子女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试验,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的家庭教育道路。

  陈鹤琴先生指出,“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应当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态度。”此话说得不无道理。在不少家庭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大多采取的是这样的作法: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对孩子怒气冲天,大发雷霆,一个却对孩子好言相劝,哄骗利诱。如此一来,孩子便可能会得寸进尺,甚至对父母之言产生轻视之感,教育的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不仅如此,年轻父母与爷爷奶奶辈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必须采取统一的态度。此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也同样如此。作为教师,不管是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一旦发现了问题,都会严肃对待,认真教育。可现在很多家庭,要么是称没时间管教孩子,要么是过于溺爱孩子,对于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极不重视,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更有甚者,家长所教的,完全跟学校教师所教的背道而驰。结果呢,老师辛辛苦苦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抵消,造成了1+1=0的后果。这岂不令人难过?因此,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方方面面都应该达成一致,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书中124页,有这样一句话:“做父母的对待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陈鹤琴先生的话,促人深思。是啊,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虽然他们年龄小,但同样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完整的“人”。因此,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就应该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把他们看做一个真正的“人”!既为真正的“人”,就应当享有作为“人”的尊严。我们就应当同样给予他们尊重,而不能因为是他们的父母或教师,就任意的训斥,或时整天板着脸孔,做出一副威严无比的样子。这样,有可能表面上让孩子驯服了,但孩子的内心呢,却不见得信服。甚至,还会在父子、母子或师生之间,出现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导致彼此的隔膜。此举,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啊!但如若尊重孩子,则孩子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或老师的教诲,教育效果自然很好。同时,有了尊重作基础,孩子与父母或教师之间的关系则会显得和谐、和睦而快乐。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则是用金钱也买不回来的。同时,孩子是善于模仿的。父母或教师的言行会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孩子,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尊重他人。

  陈鹤琴先生在书中还提到,“做父母的应当教育小孩子爱人”。看到此处,不禁想起了一位学生家长曾经愁容满面地对我说起的一句话:“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一点儿都不晓得关心父母!”其内心的忧虑,溢于言表。我想,有此烦恼的肯定不止她一人。其实,这怨不得孩子。孩子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需要后天的培养。为人父母者,肯定都非常爱孩子,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掏心掏肺地为孩子操劳,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在所不辞。但可怜的父母们忘记了一件顶重要的事,忘记在爱孩子的同时,教会孩子关爱他人。于是,培养出了一大批自私自利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于是,父母们无奈地发出上述的感慨。其实,教会孩子关爱他人,并不难。关键在于,为人父母者要有高度的教育意识,要善于抓住生活中一个个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心培养。比如,家人生病时,可让孩子端水拿药,嘘寒问暖;吃饭时,教孩子把好吃的饭菜夹给长辈吃;出门购物时,让孩子帮着拎东西;家人生日时,自制或选购小礼物,并送上几句祝福的话语;遇上自然灾害,引导孩子用零花钱为灾区捐款……事不在大小,但只要父母有意识地长期进行训练与培养,那孩子必定会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关爱他人的人,而不会成为为世人所不齿的自私自利之徒。

  “凡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这是陈鹤琴先生在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其实,这其中的道理,为人父母者可能都懂。可真的遇上,却还是忍不住动手帮着孩子做了。就拿我来说吧,儿子小时候,生怕他剥不好葡萄,总是一颗颗剥皮去籽后再送到儿子嘴边。做其他事,也是如此,关怀备至。老公发现后,极力反对。细细想来,自己的确做得不够高明。表面上是爱儿子,实际上却在无意中害了儿子。让孩子做能所能及的事情,好处多多。首先,在孩子独立做事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遇到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他们自然会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这将极好地促进孩子的思维的发展。其次,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事,可以发展他的双手的小肌肉,训练并提高双手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而这又将促进孩子大脑的发展。第三,孩子独立做事,可能成功,可能失败。成功,则可从中获取宝贵的经验;失败,则从中汲取沉痛的教训。因此,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锻炼机会,都将很好地帮助孩子积累实践经验,以免重蹈覆辙,提高做事的能力。第四,让孩子在独立做事,则孩子就会获得成功的机会,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这种成功的体验,是父母所不能给予的。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孩子的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从而激发起再一次冲刺的信心和欲望。因此,为人父母者,何不放开手脚,让孩子们独立地做事呢?

  沉浸在字里行间,听陈鹤琴先生娓娓道来,真的是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曾赞道:“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因此,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为人父母者能捧起此书,认真拜读,这样,“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多好!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8

  此书系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于1925年著成出版,至今再版20余次,可谓经得起历史考验,日久弥新。

  本书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经验的语言介绍了儿童的心理,列出了若干的教导原则与方法。详细讲了卫生习惯、游戏、害怕与哭、接人待物、责罚和创造良好环境。即尊重孩子,又符合国情实际。

  例如,针对孩子独自睡觉一事,陈先生这样说到——“做父母的不应当因为小孩子不肯独自睡就去抱他(很多父母祖辈很不愿或者说很怕孩子哭,一哭就抱,一哭就哄骗),也不应当听他哭不去睬他(也有些父母以为这就是好的教育方法,狠下心让孩子一个人哭到昏睡过去。福爸的同事就曾让1岁多的孩子一个人哭了2个小时,哭睡了),应当用种种方法去安慰他使他独自睡去(其实何止对待独睡问题,对待孩子的多数问题都可以采取这类方法)。假使我让他去哭而不去安慰他,他虽然因为哭的疲倦会睡的,但是他的心境是很不安宁的。我用这种方法去教育他(即让他哭一阵子,过去抱抱他歇一下,如此几个晚上就能独睡了),一方面使他知道他应当独自睡的,一方面使他心里觉得很安宁,这种方法是宽猛并济的,比较纯用硬逼的方法是好得多了。”

  对于孩子的提问,书中说——“我们做父母的不要拒绝小孩子的问题,也不要以‘有问必答’的方法对付他。我们应当利用他的问题来实行我们的理想教育。”如何利用问题来施行教育呢?书中举了个例子——5岁的孩子同父亲去散步,看到有个小孩放风筝,就问父亲那个小孩在做什么。父亲说你要去看看吗,就同孩子一起过去看。走到近前,父亲说那个在空中的真好看,你看那小孩子手里拿了什么东西,要走近看一看吗。孩子离开父亲走到那个小孩子旁边,看到了他手里的线,回来告诉父亲是线。父亲又问你要同那个小孩子那样做吗。孩子说要,父亲就领他去买了纸竹等材料,回家做了个风筝给他,第二天一同去放风筝。这比起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不知要好多少倍。

  对于阅读的评述,可谓点中做父母的死穴——陈先生在东京,看见黄包车夫在没有生意的时候看报纸,还是英文报,并且告诉陈先生报上说现在上海霍乱很厉害。不禁感叹道“一个黄包车夫竟然也爱看报,这种习惯多么好!这种习惯,影响着小孩子多么大!试问我们中国的家庭怎么样?我们的社会怎么样?不少受过教育的男女除了学校之后,对于看书,也都没有大的兴味,好像书是属于学校的,于本身的职业,于本身的修养,于本身的娱乐,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实在要叹有血多人对于世界大事的认识程度是非常浅陋的,就是对于国内的事,也不甚关心,什么各种科学上的新发明,史地上的新发现,都置若罔闻。这种环境,怎样能引起小孩子喜欢看书阅报呢?”说来惭愧,回顾我工作8年间的买书记录,除了在读研究生时为了写论文,买过100来块钱的书外,到了有孩子前就没买过几本书。感谢孩子的降临,那种使命感促使我重新与书结缘,2年多陆续购进了5000元的书,大多是家庭教育和童书,少部分是饮食健康家政的书。有朋友问,买了那么多书,有时间看吗?有!时间从来不缺乏,只是看怎么用和用来干什么。怀孕和产假期间,我在床头、洗手间、客厅都放置了若干本书,走到哪看到哪,就是坐在饭桌前等齐家人开饭前我也可以看上几段文字。刚开始看书,分不清好坏(指的是作者的独创性,观点合理否),但当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后就能自然而然分辨出了,不再从头看到尾,遇到不好的书,略看几眼便打入冷宫,省出来的时间就去看好书了。正是有了这些明人智者的言辞,才把我从一个粗陋的母亲引入了正确的道路,甚至还能够为身边的朋友育儿给出合理有效的建议。这种成就感远比我的代码通过测试来的强烈的多!

  书中用整章篇幅讨论对孩子的体罚问题,他的结论是:如果做父母的自身受过良美教育并能施良美教育于子女的,体罚当然可以免用。但是普通的父母虽不应常常鞭挞孩子,然有时也可能用到。如果能用别的良法指导孩子那是最好不过,如果不能用别的良法而不得不用体罚,也要善用。陈先生非常忧虑一般做父母的不知道怎样责罚孩子,以致损害孩子和自己的人格。他详细列出了责罚小孩子的条件,真的是用心良苦。

  这本书是陶行知先生推介的,他写道“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里面的确有很多科学的教育方法。看来其实在我国不乏善育人者,只是少了善学育人者。再好的老师也只能带动周围少数的家庭,我们不能把孩子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名师名校,关键还是做父母的自身努力,施以良美教育。所以,父母们哪,甚至祖父们哪,如果你们想要教育孩子,请先教育自己做好(祖)父母,拿出对生命的崇敬,拿出谦卑之心态,从读书开始学习吧!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9

  本书从孩子教育主要几个方面进行展开论述,旁征博引,切中时下流弊,非常中肯,给我们指明孩子成长道路,正确教育方法。看到书里描写情况,自然联想到自己孩子学习、生活点点滴滴,几分相似、几分同感上心头。

  拔苗助长不利孩子发展。整个小学阶段,孩子需要解决的发展任务,是处理好勤奋感与自卑感。适量的指认任务能促使孩子勤奋感、成就感。反之,如果任务不断加码,最终导致孩子无法完成任务,产生挫败感,要么反抗要么放弃努力。一味填满孩子,久坐桌前,缺少与大自然相处机会,孩子注意力、观察力、感知力、想象力会有多大发展?我特别能感受到,偶尔几次的作文作业日,写完作文都已经快晚上九点了,看起来神态木讷,反应缓慢。有时作业少,完成的早,我们就去外面玩,一会捉迷藏、一会儿翻爬梯、有时在活动器械上做各种难度动作…那神态活灵活现,我说这才是孩子,孩子爱玩是天性,顺着天性培养个性,春天小苗需要阳光和雨露。

  健康是革命本钱。该书从中医角度,让我们观察孩子成长变化,同时增长我们中医知识。病在心,面红而心热,病在肝,面青或身体有疼痛,病在脾,面黄而浮肿,病在肺,皮肤面色煞白似有寒气,病在肾,面黧黑而无光泽。如果一个孩子不爱活动,也许是脾虚而气弱…。这些都便于我们观察孩子健康。我家孩子身体健康好,今年长高了许多,在身上有些瘦弱,饭量不大,我们一直比较在意,所以这本书提醒了我们,抽空带孩子看看中医,二年级正在孩子换牙齿时期,门牙松动一直没掉下来,如果不及时把牙齿换掉,会影响新牙发育,孩子怕疼,不肯去医院拔牙,看来做正确事情,也要下决心。

  安全无小事。书里提到:经常向孩子说明什么事有危险,什么事不能做,应该怎么做,而且这种苦口婆心唠叨,要重复多次才有效果。这时我想起,过马路时,一是不能闯红灯,二是不能跑,要左右多看看,确认安全后在过马路。还有孩子爱大闹,做电瓶车时和大人背靠背,这样万一摔倒很危险,一定改掉不好习惯。遇到安全危险等如何应对,我们也给孩子考过,不过书里这10道保命题,还是比较全面的,有些我们也没遇到,一定要考考孩子,增强防范意识和应对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昨晚我问孩子,妈妈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孩子确实答不上来,看来“不超过20%孩子知道妈妈生日”,统计结果相对准确的。我们无休止抛给孩子很多爱,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爱他人的能力。付出爱能提升愉快感,把自己最珍贵东西分享给他人是爱的体现。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中华文明传统熏陶的孩子不比西方价值观教育孩子差。为了培养孩子爱心,大人适当的表现“弱些”,给孩子以关爱别人的机会。别在孩子面前充当成顶天立地大人物。

  让孩子做自己心灵主人。人天生有自己做主的愿望,不要强迫孩子学习,让孩子在试错中学习,提供发自内心的学习动机,这样才有独立思考能力,才有创造能力。所以,孩子学习时,不要陪伴,让她独立完成,有困难她会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会求助老师和父母,这点尤为重要,我们真没意识到,以后孩子做作业是一定不要陪伴。让孩子独自完成作业,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培养孩子自信的品质和专心做作业的良好习惯。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0

  今天看了家庭教育里的一段内容非常有感触,写下来分享一下。

  这段内容主要讲了五个问号教孩子养成规划习惯。我家的哲凡同学时间观念不强,做什么都很慢条斯理的,看了以后觉得非常适合他做作业慢,拖拖拉拉的,不能合理规划时间。一问是假期有什么计划?二问是想去哪里放松一下?三问是那可能要占用一天半的时间,你觉得够吗?四问是那你制定时间表吧,怎样才能休息好又能提高?五问是如果没有完成,你觉得需要多久时间弥补?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是位有智慧、耐心的爸爸,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划态度方面依照这样一个规律:询问并引导计划——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监督检查——修正改善。在上次计划落实的基础上,下次适当的延长时间,逐步锻炼孩子的规划能力,不唠叨只问了五个问题,这位家长就让孩子养成了规划的好习惯。

  通过学习觉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方法,好方法事半功倍,呵呵,会继续学习的。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1

  今天读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学习》,里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值的借鉴和学习。

  其中有一条说到:家长要学会宽容,敢于放弃“完美”。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思想驱动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这种完美主义在于其他孩子攀比的过程中,难免对不同层次的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的到的只是父母的唠叨、不满、抱怨、指责,长期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的遭到打击,从而产生了厌烦感。

  聪明的家长都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密切与孩子接触,从深切智慧的爱出发,用“赏识”的眼光代替“挑剔”的眼光;用热情赞美代替讽刺、挖苦,宽容孩子的缺点和过失,认为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与生俱来、与生相伴的。于是,家长就会发现和挖掘孩子的优点,用有点去点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点燃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2

  读了这本书,我真的百感交集,每天我们都在为孩子的成长而操心。当父母的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能够一帆风顺。健康快乐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么优秀,我的女儿也是一般,在生活中,打、骂、冷嘲热讽。有的时候,我们利用母亲的权利情不自禁的就把这些都用上了。看了这本书,我深深的觉的我们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应该放在一边,彻底的改变一下了,这样的方式达不到想要的预期效果。仅此而已,我不会再用这样的方式。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教育不能尊重孩子的天性。这样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残酷的、是违背人性。因此,我们教育起孩子也是困难重重,让他玩了,学习不进步,不让玩,还在脸上灿烂花朵般的笑容没了,真是矛盾的很,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我觉的孩子的童年时快乐无忧无虑的。所以没怎么在学习方面管他。结果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落后,玩与不让玩做到适度真的很难。

  教育孩子有的时候会很生气,有的时候孩子进步了,也感觉很享受。和孩子一起生活是一种快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真是一种无法言表的快乐。一种美好的享受。希望我们都在快乐中教育孩子,为了孩子父母都乐此不疲。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3

  读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篇叫做“求学的悬梁岁月”的文章,感触很深。说的是前世界乒坛冠军邓亚萍苦心求学直至读到剑桥博士的艰辛历程。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刚开始喜欢上打乒乓球时,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但她的父亲坚持对他说,你很优秀,真的,后来靠吃方便面矜持集训的 她最终靠坚韧的毅力取的了骄人的战绩。

  同样,退役的她在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的情况下靠着顽强的毅力在清华大学读完了英语本科专业,后又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再到后来就读英国剑桥读博士,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与外国教授用英语熟练交流,从开始的迷茫到后来的挑战,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

  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的益于她先天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想反,在条件对她很不利的情况下,靠内心那对强大的翅膀——毅力去支撑,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为自己和他人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生有涯,知识无涯,不懈追求,走出人生理想之路。

《《家庭教育》读后感(精选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家庭教育》读后感(精选14篇)】相关文章:

《聚焦家庭教育》读后感04-14

家庭教育读后感(15篇)03-04

家庭教育读后感(3篇)02-19

家庭教育读后感合集15篇03-04

家庭教育经验精选15篇02-14

家庭教育征文(精选34篇)02-21

家庭教育的优秀读后感(通用11篇)12-29

关于家庭教育心得(精选15篇)03-02

精选家庭教育的语录45条01-02

精选家庭教育的语录36条12-28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家庭教育》读后感(精选14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庭教育》读后感(精选14篇)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本身就是我们所有家长为之暗暗努力之目标。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能为孩子操劳的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的圆满,更关键的是要辅助孩子练就一身可以万夫不当的本领。因此,如何做家长、做“好 ” 家长成为了我们为人父母后最大的课题,乃至是一生的追逐!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及众家之所长,运用详实的事例、深入浅出的剖析;摘录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总结、警句给我们以振奋和警醒;内容丰富、概括全面,从全视角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初读,为内容的丰富与多彩而爱不释手。再读,为书中观点、建议的现实指导意义而自我审视。书籍是我们最忠实的朋友,听了朋友的谆谆诤言,该行动起来的是我们。

  作为一名家长,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无从挑选,无从逃避,既然选择了就要微笑着、享受着勇敢地担起这份重担。社会在不断地进步,我们在时代的大潮中踯躅前行,家庭教育也越来越真切地提到了最为关键的位置。没有一个人是主观不想做好,而是客观现实中太多的误区。

  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我最深的感触是,好家长是做出来的,更是学出来的。从儿子上小学开始,虽然我刻意地学习了很多关于如何指导孩子的方法,可是实践中能用上的,能正确使用的,能持之以恒的太少太少。为什么?当然,我们得承认的是,我们自身的成长环境不同,我们的认知能力不同,甚至是我们的阅历也不同,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方法都与书本上的有很大的差别。

  那么, 我想我要做的是:在我自身现有的能力基础上,融会贯通,把这些先进的理念 、 好的方法,融合到我和儿子真实的生活状态中,既要遵循又要创新。

  说到“讲道理”、论到“读书”,我想我和更多的家长一样,非常认真而努力,但不是说我们努力了就可以了,我认为这是一种“伪”努力、“伪”认真,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我们更需要解决的是我们的“对象”是否接受、感知我们给予他们的这种教育。我想怎样和孩子共同认知,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则更为重要和关键。

  这本书另一个特点“全” 。 所谓全,涵盖非常广,一遍一遍读过来,往往是后脊梁冒冷汗,我之前的太多做法简直就是罪大恶极呀!

  现在对孩子的影响要是扭转不过来怎么办?以前的错误怎样弥补与纠正?我改还来得及吗?等等纠结。

  人往往在纠结后感悟才最真切,这一段时间以来,我感觉自己的声调低了,在掌控不了自己脾气的时候,我选择去侍弄花草,以至于我家里现在是花草为患。但欣喜的是,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改变,我也悄悄观察儿子的变化,在我平静了一个星期后,在我温柔了一个礼拜后,他也不那么急躁了,有时还会和我认真 地 说上几句“大人话”。例如:这周老公出差4天,每天早饭时,他依然在挑剔,但好在看在我尽心尽力的份上给了我及格的分数。周四早上,我做的面条,可圈可点吧!(自认为),他吃着饭,忽然说了一句“妈妈,您以后能对我和爸爸不那么讲原则,行吗?”听后,我一愣,但又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说:“能先吃饭吗?这个问题晚上讨论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他叹了口气,继续吃饭。诸如此类的语言集锦还非常多,我知道很多时候 , 我选择了逃避,但这终究不是办法!

  如何低下身来,何时低,怎样低, 低多少?这可真得理论联系实际,要讲科学,要有技巧。 既要保有一颗童心还要给孩子能认可的指导,真的挺难的。再难也要做,还要认真做,开心做,摸索着、探究着,同时又兴奋着、骄傲着、快乐着 ――

  这本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 对于我而言恰如甘霖,给予我在家庭教育方面全方位地指导。这里既有儿童心理分析,又有问题解决之法;既有详实的案例解析,又有观点剖析。集众家之言,集众家之长,觉既有现实指导意义又不乏先进理念的灌输。

  再次,暗暗笃定,做个好妈妈,做个合格的家长,绝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在此,感谢笑笑老师的真诚推荐!感念笑笑老师贴心的关照……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2

  “小孩子实在难养的很!”“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人,知道也难教得很!”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而父母面对“生来好动”的小孩子往往也很头疼。《家庭教育》这本书中,陈先生提供了诸多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读完这本书以后,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书中多用了一鸣的例子,读来也是很富有童真童趣的。这本书既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书中对于怎样教育小孩讲述的详细入微,淋漓尽致。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待人处事,都清楚地指导,家长应该怎样去做。

  阅读过程中,我们与作者体会着各种育儿的心得,感悟为人父母的苦与乐。“怎样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真是一门需要用热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积起来的学问。家庭教育素为我国所重。陈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做父母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太把这桩事情忽略了,太把这桩事情看的容易了。”很多父母可以把蜂养的很好,有养蜂的学识技能。也可以把蚕养的很好,有过硬的养蚕技能。甚至养牛,养马,养羊,养鱼,养鸟都可以总结出一大堆的技能技巧,而唯独养育自己的儿女反而不如养鸡,养猫,养狗来的用心,看得重要。这种情形在我国现阶段,仍然司空见惯,非常普遍。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家庭教育》这本书人更加值得学习,值得深思并用于实践当中去。

  书中有两大块内容所占篇幅较大。一是卫生上的习惯,二是游戏。陈老先生用了两个章节共25条原则,详细提供了关于小孩子卫生习惯的养成,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对小孩的身体健康的重视,即使放到现在,“体”也是放在首位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康,小孩子固然终生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卫生的习惯与身体的健全是有密切关系的。有许多做父母的对于种种卫生的习惯不但没有顾到,还有许多误会。所以在这本书中陈老先生也详细的把主要的习惯一一列举出来,引起做父母的注意,并已解除许多无谓的误会。比如陈先生列举了有父母在孩子六七岁大,还给他喂饭,穿衣服,收拾东西等状况,提出父母包办代替,其弊端有三“

  1、剥夺孩子肌肉发展的机会。

  2、养成孩子懒惰性格

  3、养成孩子不识时务,不知劳苦的性格。

  ”同时也指导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小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最好用诱导的方法去教小孩子穿衣服。他列举了一鸣在两岁两个月时,早晨穿衣服,他的母亲就给他一本图画书看,或者一同唱歌讲讲故事,这样就可以让他忘记穿衣服这一回事,安安稳稳的,让他母亲穿衣服。而不是像另外一个孩子的父母强迫孩子穿衣服,甚至大骂孩子。因为陈先生知道小孩子是不喜欢穿衣服的,所以他提出,父母应当诱导小孩子穿衣服,“循循善诱”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认为,穿衣服是一件开心愉快的事。

  另一大块详述了孩子的游戏,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课程形式,同样在家庭教育中,游戏也相当重要。陈老先生首先提出游戏的条件:有适合的伴侣,有游戏的机会,有舒适的衣服,同时也教育孩子学会收拾玩具,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作为父母也要提供适合的游戏玩具,要注意卫生安全。他认为做父母亲的,不要以爱子女之心太切,而对于玩物之优劣毫不加考虑。凡小孩子看见喜欢的就买给他玩。要知道玩物是有好有坏的,好的玩物固能激发思想,启迪知识,强健身体,培养美感,但坏的玩物是要发生危险而束缚思想的。所以做父母亲的购买文物的时候应该慎重一些才好。其次,陈先生认为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我们都知道,小孩子是好动的。倘若没有适当的东西可以玩,那就要吵闹哭闹的,做父母的也会很心痛,心烦。那父母就可以让小孩子自己独自消遣,比如玩一些画图、看图、剪纸、玩沙、玩泥等小孩子都特别喜欢玩。一方面可以获得很好的经验,一方面也不至于缠绕别人,于小孩子于父母来说都有很大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且读且思,且思且悟。陈老先生对儿童的喜爱,对儿童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中国儿童发展的期盼,感动着我,震撼着我。在这种热爱与期盼之中,我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感染了一位又一位疼爱子女的家长。所以这本书也希望家长们能够好好的看一看,仔细阅读。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3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保证一个家庭关系稳定、成员幸福和睦的关键。在《聚焦家庭教育》一书中,爱自己、爱配偶、无条件地爱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三原则;既关注孩子本身的状态,同时又限制孩子对其他人伤害,做一名权威型家长,是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而由于所处的年龄段的缘故,我常常受到情绪的困扰,此书中对于“如何调节情绪”论述令我收益颇多。

  不论是父母对孩子的引导,还是家庭成员的相处,处处离不开情绪的调节。有些时候,我们会感受到巨大的情绪波动,或欢喜或愤怒,人们往往认为这样的情绪就是感受,本就应该得到表达和释放。“动力沟通认为,情绪是一种思想,是思想对感受的倾向性评价。”本书认为,情绪是思想的附庸,深陷情绪漩涡实际就是在自己的思想中画地为牢,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最本质的感受已经经过思想的翻译变成了另外一番样子。

  当读到这样的观点时,我不禁想起《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的一个小例子,一个严重精神分裂患者,认为自己能看到街上很多外星人,别人看不到,外星人偷听他的思维,并且趴在每个人的耳边告诉别人,可是当他用那种奇怪的眼神看别人的时候,对方也觉得他奇怪,也会多看他两眼,他就更加认为别人已经知道他想什么了,会狂躁,会失常。简单地联想一下,也许这名患者为自己套上了一副思想的枷锁,既然已经认定这个“事实”,后面情绪崩溃就显得必然了,当然这样草率的分析无疑是片面而不专业的。

  故而把书中读到的、自己感觉受益的精彩段落和王博士的观点金句不做删改,和盘托出,希望曾经带给我心灵震撼的观点也能带给其他人省悟和启迪。

  关于家庭教育

  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教你一两个方法如何去应对孩子,也不是教你怎么说话让孩子听,而是家长与孩子相互学习,认识自己,认识对方,认识世界。然后,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那个人!

  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提升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权威型家长。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我们倾尽全力培养、爱护我们的孩子,可是我们的做法是真的离“让自己的孩子,离开家长后能够独立生活,能够从周围的人那儿学习,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这个目标更近了吗?我们真正的在做着完成自己使命的事情吗?孩子就是家长的镜子,家长是孩子的原型,家庭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关于孩子的自信

  如果想让孩子更自信,那么就还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玩耍的权利,让他体验到,真正的自信,在未来,他才能够自信的去选择自己的路,自信的坚持所爱的事业。

  那些站在台前意气风发的人,那些带着团队激情澎湃的人,在人后,会不会像泄了气的皮球?那些看上去慷慨激昂的陈词,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成功学套路的背后,踩着多少被梦幻色彩迷惑的人。

  而我们大部分人竟然相信了这就是自信。

  我想,自信应该就是这样:

  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能够欣赏别人的好,也能够欣赏自己不那么的好

  自己可以选择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也能接受得不到

  自信,是一种从容的态度,在比赛前会紧张,赢的时候会开心,输的时候会难过,在大部分的时候都能让自己找到平和。

  如果一直活在自己为自己创造的思想世界中,就永远无法找到自己,关注到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也会受到情绪无法宣泄的困扰。只有突破思想的壁垒,抛弃自己的想法去感受别人,找回那颗婴儿般的赤子之心,才能真正走进现实,走进自己,走进他人。

  向孩子学习

  孩子的心灵是开放而灵动的,他们时时处处在学习着,只要有安全稳定的环境,他们都会按着自己的节奏茁壮成长。

  家长却容易故步自封在自己已有的思想概念里,认为自己是对的,因为孩子和外在环境与自己的思想地图不一样而产生焦虑、恐惧,所以随时准备打破自己的思想,向他人学习是我们要向孩子学习的。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4

  《家庭教育》里的《为孩子选一所好学校》一文,阐述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分析了其中的利与弊。这将为许多即将步入小学的孩子的家长们,提个醒,作个建议,供家长一个参考。不一定要上名校,上寄宿班。以为上了这些学校,孩子的前途就锁进了保险箱。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殊不知,不适合孩子的学校制度,反而会使孩子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譬如,要就近择校,这样就不会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路上,路上安全也是一个问题。有心理恐惧的小孩也不适宜上寄宿班,因为小孩更没有安全感,反而造成更多的心理负担。都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大要素,只要让孩子从小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那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先天的固然很好,但后天培养更重要,与其在东奔西走,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要进名校,择名师,还不如加强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多培养一些他自身对学习的兴趣。

  《家庭教育》中的'《智慧父母》不能不提,这些在教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按照书中的方法基本能得到奏效。还有《家长学校》,《幼儿发展》等等,看了都获益匪浅。还有《巧手妈妈》,《小制作》,《家庭医生》,都是值得一看的好栏目。希望以后能读到更精彩,更实用的《家庭教育》。来共同提高对幼儿教育的认知能力,为他走向健康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5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而陈鹤琴老先生所著的《家庭教育》一书,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把家庭教育实践与科学紧密联系结合的开拓者。虽然我们还并未成为家长,但细读这本书,也能收获到许多感悟,对我们的专业实践也有许多启发。

  《家庭教育》一书对于如何教养小孩讲得详细入微。不仅包括养育方面孩子的吃喝拉撒,更包括教育孩子的待人处事方面,用朴实的文字、生动的事例指导家长应该如何正确教养孩子。例如在讲到游戏与玩物时,陈鹤琴老先生建议家长应当谨慎挑选,保证孩子的安全,让孩子学会在游戏中成长探索,确保孩子身体和心智健康的发展;又例如在责罚方面,陈鹤琴老先生提醒各位家长应理性思考,避免意气用事,教育孩子用积极的暗示比消极的命令好得多,比如孩子字写得不好,不要去全面否认,而是告诉他那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剩下的字也请像这几个字一样写得工整规范。

  看这本书时,突然想起小时候犯了错,妈妈总会告诫我:“小心爸爸回来教训你。”我想,在现在的大部分家庭教育中仍是存在这种情况。这就好比戏剧,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妈妈总是扮作红脸,给予你慈母的爱,而爸爸总是扮作黑脸,给你严父的威严。可是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想过慈母的爱并不能消除严父带来的伤害。《家庭教育》一书告诉我们爸爸并不是大老虎。父亲是孩子力量和勇气的依靠,不要随意用父亲去恐吓孩子,孩子做错事后不要就对他说:你再不听话,你爸爸回来教训你!这样子只会将孩子推得更远,对父亲产生天然的抗拒感。

  陈鹤琴老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提供了诸多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浅显易懂、容易掌握,但我们知道,教育孩子是一门大学问。陈鹤琴老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思想在此书中也多次渗透与体现。“活教育”就是强调教育与生活实践、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譬如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的年龄特征,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活”的教育。就好比,孩子喜爱游戏,成人就应多多创造条件并鼓励孩子参与,提供合适的玩伴、衣着以及各种“活”的、安全健康的、易于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玩具。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我们的活教材,在教养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多多带孩子到户外去,而不是关在家里,怕孩子弄脏衣服、受伤、受累或受凉感冒,而是在确保孩子的安全健康的前提下,让孩子多去探索、多去感知。因为,生活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环境。

  “做父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家庭教育》这本书为广大成人提供了一个借鉴。这本书教育父母不仅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更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6

  在仔细阅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后,发现它确实是一本操作性、指导性、实用性和专业性于一身的好书。翻开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的小标题,让我们觉得一目了然,不由得产生一些共鸣。还有书中有许多的小故事更是很吸引人,把家庭教育理念都以真实的实例展现给我们,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理念的运用和操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家庭教育。书中有一篇可怕的“比较”很吸引我,文章中指出了三种可怕的“比较”后会产生的负面影响。首先第一个指出了比较造就喜欢“攀比”的孩子,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在路上相遇,开始“比较”起来,结果到了幼儿园里,这两个孩子也开始“比较”起来,这样的现象我们在平时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是不难发现的,孩子之间会说:“我的裙子很贵的,我妈妈买的。”另一个孩子会说:“我家里有一条比你的还要漂亮。”

  其实家长会对孩子之间的比较感到无奈和不解,他们怎么也想不通,这么一丁点的孩子竟然也学会比吃、比穿、比谁家房子装修的好,其实家长不知,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妈妈之间在“比较”,孩子当然很快地就学会了,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还有这样一个实例说一个孩子一直喜欢看电视,妈妈就说:“你就知道看电视,你看妹妹多听话,一回来就练习弹琴……”当这个孩子一听妈妈这样说,立刻就不高兴起来,就想难道自己就真的是一无是处吗?妈妈的话让他很伤心。

  其实在生活中,会出现很多这样的情况,家长喜欢在别人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产生“处处不如人”的想法,这一点其实作为老师也是值得深思的,当一个学生经常犯错误,我们要找出原因,不能横冲直撞地去责怪他,更不能说一些与他人比较的话,因为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较重,孩子的自信就会不知不觉地被逐步削弱,长此下去甚至会自暴自弃。最后一种负面影响是比较会造成孩子精神上的压力,其实爱比较的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强,当孩子不如人意时,他们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失望情绪,反过来想,有的孩子为了能够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同,他们也总是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的孩子更好,一旦别的孩子超过自己是,也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纵观《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有很多的方式可以学习,在与孩子沟通方面,我们知道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要思考问题,尊重孩子的独特性,放弃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和个性,所以每个孩子都应该在自己的基础上去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不会输在家庭教育上,我们的孩子才会更加健康、乐观、向上。

  好父母、好老师都是学出来的,我相信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和精心浇灌下我们的孩子一定能茁壮成长。

  读了《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我充分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并了解到父母教育孩子的缺点。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儿童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虽然我们在家里对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等习惯,但读完这本书,我仍然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到。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也学会尊重别人。

  作为父母,一般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要服从父母,这样才是好孩子,才能得到奖励、表扬。但是读了这本书,我现在改变了主意。

  我认为,虽然孩子还未成年,但他也是一个独立、有思想的人,需要被尊重和理解。所以现在当孩子在家里发生了什么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见,有时他可以向我们表达他的意见,有时我们需要给他一些指导。这样,他的果断和自信才可以逐渐增长。

  其次,我们应该平静地对待我们的孩子。有时,当我们要求他做某事或解释作业时,如果他不愿意或不理解,我们会不耐烦,导致他哭或不愿意做我们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冷静地向他解释事情,让他意识到做这些事情的必要性,平静的交谈,可以使孩子放松下来你,这样就可以和孩子们进行更多的沟通。

  以前,我们不让孩子做事情,即使孩子想做,我们也不希望他干预,因为害怕让事情变得更糟。

  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认为做事可以锻炼动手和自理能力,比如在吃饭时,我们希望他准备好饭碗和筷子,晚饭后,我们让他清理盘子,在假期,他还主动洗碗,我们同意了,他洗完后,我们还称赞他。

  从那时起,当他主动提出帮我们做家务时,我们一般没有拒绝他。通过这些事情,我认为启发了孩子更多的实践,更多的好习惯,也培养了孩子做事有序性,不丢失家庭教育的责任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意识到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环境,学校教育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那么如何让孩子比别人更好呢?有必要从加强家庭教育入手,因为家庭环境影响着孩子的方方面面。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7

  近日,拜读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此书分十三章,以浅显平实的语言,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为人父母者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书中陈鹤琴先生运用了一百多个案例,而其中绝大多数案例都是有关儿子一鸣的。从所举事例可以感受到,陈鹤琴先生在教育子女上,非常用心、细心而有耐心,其程度超过许多的母亲。陈鹤琴先生对自己的子女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试验,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的家庭教育道路。

  陈鹤琴先生指出,“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应当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态度。”此话说得不无道理。在不少家庭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大多采取的是这样的作法: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对孩子怒气冲天,大发雷霆,一个却对孩子好言相劝,哄骗利诱。如此一来,孩子便可能会得寸进尺,甚至对父母之言产生轻视之感,教育的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不仅如此,年轻父母与爷爷奶奶辈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必须采取统一的态度。此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也同样如此。作为教师,不管是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一旦发现了问题,都会严肃对待,认真教育。可现在很多家庭,要么是称没时间管教孩子,要么是过于溺爱孩子,对于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极不重视,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更有甚者,家长所教的,完全跟学校教师所教的背道而驰。结果呢,老师辛辛苦苦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抵消,造成了1+1=0的后果。这岂不令人难过?因此,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方方面面都应该达成一致,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书中124页,有这样一句话:“做父母的对待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陈鹤琴先生的话,促人深思。是啊,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虽然他们年龄小,但同样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完整的“人”。因此,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就应该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把他们看做一个真正的“人”!既为真正的“人”,就应当享有作为“人”的尊严。我们就应当同样给予他们尊重,而不能因为是他们的父母或教师,就任意的训斥,或时整天板着脸孔,做出一副威严无比的样子。这样,有可能表面上让孩子驯服了,但孩子的内心呢,却不见得信服。甚至,还会在父子、母子或师生之间,出现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导致彼此的隔膜。此举,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啊!但如若尊重孩子,则孩子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或老师的教诲,教育效果自然很好。同时,有了尊重作基础,孩子与父母或教师之间的关系则会显得和谐、和睦而快乐。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则是用金钱也买不回来的。同时,孩子是善于模仿的。父母或教师的言行会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孩子,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尊重他人。

  陈鹤琴先生在书中还提到,“做父母的应当教育小孩子爱人”。看到此处,不禁想起了一位学生家长曾经愁容满面地对我说起的一句话:“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一点儿都不晓得关心父母!”其内心的忧虑,溢于言表。我想,有此烦恼的肯定不止她一人。其实,这怨不得孩子。孩子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需要后天的培养。为人父母者,肯定都非常爱孩子,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掏心掏肺地为孩子操劳,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在所不辞。但可怜的父母们忘记了一件顶重要的事,忘记在爱孩子的同时,教会孩子关爱他人。于是,培养出了一大批自私自利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于是,父母们无奈地发出上述的感慨。其实,教会孩子关爱他人,并不难。关键在于,为人父母者要有高度的教育意识,要善于抓住生活中一个个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心培养。比如,家人生病时,可让孩子端水拿药,嘘寒问暖;吃饭时,教孩子把好吃的饭菜夹给长辈吃;出门购物时,让孩子帮着拎东西;家人生日时,自制或选购小礼物,并送上几句祝福的话语;遇上自然灾害,引导孩子用零花钱为灾区捐款……事不在大小,但只要父母有意识地长期进行训练与培养,那孩子必定会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关爱他人的人,而不会成为为世人所不齿的自私自利之徒。

  “凡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这是陈鹤琴先生在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其实,这其中的道理,为人父母者可能都懂。可真的遇上,却还是忍不住动手帮着孩子做了。就拿我来说吧,儿子小时候,生怕他剥不好葡萄,总是一颗颗剥皮去籽后再送到儿子嘴边。做其他事,也是如此,关怀备至。老公发现后,极力反对。细细想来,自己的确做得不够高明。表面上是爱儿子,实际上却在无意中害了儿子。让孩子做能所能及的事情,好处多多。首先,在孩子独立做事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遇到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他们自然会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这将极好地促进孩子的思维的发展。其次,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事,可以发展他的双手的小肌肉,训练并提高双手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而这又将促进孩子大脑的发展。第三,孩子独立做事,可能成功,可能失败。成功,则可从中获取宝贵的经验;失败,则从中汲取沉痛的教训。因此,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锻炼机会,都将很好地帮助孩子积累实践经验,以免重蹈覆辙,提高做事的能力。第四,让孩子在独立做事,则孩子就会获得成功的机会,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这种成功的体验,是父母所不能给予的。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孩子的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从而激发起再一次冲刺的信心和欲望。因此,为人父母者,何不放开手脚,让孩子们独立地做事呢?

  沉浸在字里行间,听陈鹤琴先生娓娓道来,真的是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曾赞道:“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因此,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为人父母者能捧起此书,认真拜读,这样,“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多好!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8

  此书系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于1925年著成出版,至今再版20余次,可谓经得起历史考验,日久弥新。

  本书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经验的语言介绍了儿童的心理,列出了若干的教导原则与方法。详细讲了卫生习惯、游戏、害怕与哭、接人待物、责罚和创造良好环境。即尊重孩子,又符合国情实际。

  例如,针对孩子独自睡觉一事,陈先生这样说到——“做父母的不应当因为小孩子不肯独自睡就去抱他(很多父母祖辈很不愿或者说很怕孩子哭,一哭就抱,一哭就哄骗),也不应当听他哭不去睬他(也有些父母以为这就是好的教育方法,狠下心让孩子一个人哭到昏睡过去。福爸的同事就曾让1岁多的孩子一个人哭了2个小时,哭睡了),应当用种种方法去安慰他使他独自睡去(其实何止对待独睡问题,对待孩子的多数问题都可以采取这类方法)。假使我让他去哭而不去安慰他,他虽然因为哭的疲倦会睡的,但是他的心境是很不安宁的。我用这种方法去教育他(即让他哭一阵子,过去抱抱他歇一下,如此几个晚上就能独睡了),一方面使他知道他应当独自睡的,一方面使他心里觉得很安宁,这种方法是宽猛并济的,比较纯用硬逼的方法是好得多了。”

  对于孩子的提问,书中说——“我们做父母的不要拒绝小孩子的问题,也不要以‘有问必答’的方法对付他。我们应当利用他的问题来实行我们的理想教育。”如何利用问题来施行教育呢?书中举了个例子——5岁的孩子同父亲去散步,看到有个小孩放风筝,就问父亲那个小孩在做什么。父亲说你要去看看吗,就同孩子一起过去看。走到近前,父亲说那个在空中的真好看,你看那小孩子手里拿了什么东西,要走近看一看吗。孩子离开父亲走到那个小孩子旁边,看到了他手里的线,回来告诉父亲是线。父亲又问你要同那个小孩子那样做吗。孩子说要,父亲就领他去买了纸竹等材料,回家做了个风筝给他,第二天一同去放风筝。这比起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不知要好多少倍。

  对于阅读的评述,可谓点中做父母的死穴——陈先生在东京,看见黄包车夫在没有生意的时候看报纸,还是英文报,并且告诉陈先生报上说现在上海霍乱很厉害。不禁感叹道“一个黄包车夫竟然也爱看报,这种习惯多么好!这种习惯,影响着小孩子多么大!试问我们中国的家庭怎么样?我们的社会怎么样?不少受过教育的男女除了学校之后,对于看书,也都没有大的兴味,好像书是属于学校的,于本身的职业,于本身的修养,于本身的娱乐,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实在要叹有血多人对于世界大事的认识程度是非常浅陋的,就是对于国内的事,也不甚关心,什么各种科学上的新发明,史地上的新发现,都置若罔闻。这种环境,怎样能引起小孩子喜欢看书阅报呢?”说来惭愧,回顾我工作8年间的买书记录,除了在读研究生时为了写论文,买过100来块钱的书外,到了有孩子前就没买过几本书。感谢孩子的降临,那种使命感促使我重新与书结缘,2年多陆续购进了5000元的书,大多是家庭教育和童书,少部分是饮食健康家政的书。有朋友问,买了那么多书,有时间看吗?有!时间从来不缺乏,只是看怎么用和用来干什么。怀孕和产假期间,我在床头、洗手间、客厅都放置了若干本书,走到哪看到哪,就是坐在饭桌前等齐家人开饭前我也可以看上几段文字。刚开始看书,分不清好坏(指的是作者的独创性,观点合理否),但当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后就能自然而然分辨出了,不再从头看到尾,遇到不好的书,略看几眼便打入冷宫,省出来的时间就去看好书了。正是有了这些明人智者的言辞,才把我从一个粗陋的母亲引入了正确的道路,甚至还能够为身边的朋友育儿给出合理有效的建议。这种成就感远比我的代码通过测试来的强烈的多!

  书中用整章篇幅讨论对孩子的体罚问题,他的结论是:如果做父母的自身受过良美教育并能施良美教育于子女的,体罚当然可以免用。但是普通的父母虽不应常常鞭挞孩子,然有时也可能用到。如果能用别的良法指导孩子那是最好不过,如果不能用别的良法而不得不用体罚,也要善用。陈先生非常忧虑一般做父母的不知道怎样责罚孩子,以致损害孩子和自己的人格。他详细列出了责罚小孩子的条件,真的是用心良苦。

  这本书是陶行知先生推介的,他写道“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里面的确有很多科学的教育方法。看来其实在我国不乏善育人者,只是少了善学育人者。再好的老师也只能带动周围少数的家庭,我们不能把孩子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名师名校,关键还是做父母的自身努力,施以良美教育。所以,父母们哪,甚至祖父们哪,如果你们想要教育孩子,请先教育自己做好(祖)父母,拿出对生命的崇敬,拿出谦卑之心态,从读书开始学习吧!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9

  本书从孩子教育主要几个方面进行展开论述,旁征博引,切中时下流弊,非常中肯,给我们指明孩子成长道路,正确教育方法。看到书里描写情况,自然联想到自己孩子学习、生活点点滴滴,几分相似、几分同感上心头。

  拔苗助长不利孩子发展。整个小学阶段,孩子需要解决的发展任务,是处理好勤奋感与自卑感。适量的指认任务能促使孩子勤奋感、成就感。反之,如果任务不断加码,最终导致孩子无法完成任务,产生挫败感,要么反抗要么放弃努力。一味填满孩子,久坐桌前,缺少与大自然相处机会,孩子注意力、观察力、感知力、想象力会有多大发展?我特别能感受到,偶尔几次的作文作业日,写完作文都已经快晚上九点了,看起来神态木讷,反应缓慢。有时作业少,完成的早,我们就去外面玩,一会捉迷藏、一会儿翻爬梯、有时在活动器械上做各种难度动作…那神态活灵活现,我说这才是孩子,孩子爱玩是天性,顺着天性培养个性,春天小苗需要阳光和雨露。

  健康是革命本钱。该书从中医角度,让我们观察孩子成长变化,同时增长我们中医知识。病在心,面红而心热,病在肝,面青或身体有疼痛,病在脾,面黄而浮肿,病在肺,皮肤面色煞白似有寒气,病在肾,面黧黑而无光泽。如果一个孩子不爱活动,也许是脾虚而气弱…。这些都便于我们观察孩子健康。我家孩子身体健康好,今年长高了许多,在身上有些瘦弱,饭量不大,我们一直比较在意,所以这本书提醒了我们,抽空带孩子看看中医,二年级正在孩子换牙齿时期,门牙松动一直没掉下来,如果不及时把牙齿换掉,会影响新牙发育,孩子怕疼,不肯去医院拔牙,看来做正确事情,也要下决心。

  安全无小事。书里提到:经常向孩子说明什么事有危险,什么事不能做,应该怎么做,而且这种苦口婆心唠叨,要重复多次才有效果。这时我想起,过马路时,一是不能闯红灯,二是不能跑,要左右多看看,确认安全后在过马路。还有孩子爱大闹,做电瓶车时和大人背靠背,这样万一摔倒很危险,一定改掉不好习惯。遇到安全危险等如何应对,我们也给孩子考过,不过书里这10道保命题,还是比较全面的,有些我们也没遇到,一定要考考孩子,增强防范意识和应对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昨晚我问孩子,妈妈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孩子确实答不上来,看来“不超过20%孩子知道妈妈生日”,统计结果相对准确的。我们无休止抛给孩子很多爱,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爱他人的能力。付出爱能提升愉快感,把自己最珍贵东西分享给他人是爱的体现。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中华文明传统熏陶的孩子不比西方价值观教育孩子差。为了培养孩子爱心,大人适当的表现“弱些”,给孩子以关爱别人的机会。别在孩子面前充当成顶天立地大人物。

  让孩子做自己心灵主人。人天生有自己做主的愿望,不要强迫孩子学习,让孩子在试错中学习,提供发自内心的学习动机,这样才有独立思考能力,才有创造能力。所以,孩子学习时,不要陪伴,让她独立完成,有困难她会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会求助老师和父母,这点尤为重要,我们真没意识到,以后孩子做作业是一定不要陪伴。让孩子独自完成作业,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培养孩子自信的品质和专心做作业的良好习惯。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0

  今天看了家庭教育里的一段内容非常有感触,写下来分享一下。

  这段内容主要讲了五个问号教孩子养成规划习惯。我家的哲凡同学时间观念不强,做什么都很慢条斯理的,看了以后觉得非常适合他做作业慢,拖拖拉拉的,不能合理规划时间。一问是假期有什么计划?二问是想去哪里放松一下?三问是那可能要占用一天半的时间,你觉得够吗?四问是那你制定时间表吧,怎样才能休息好又能提高?五问是如果没有完成,你觉得需要多久时间弥补?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是位有智慧、耐心的爸爸,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划态度方面依照这样一个规律:询问并引导计划——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监督检查——修正改善。在上次计划落实的基础上,下次适当的延长时间,逐步锻炼孩子的规划能力,不唠叨只问了五个问题,这位家长就让孩子养成了规划的好习惯。

  通过学习觉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方法,好方法事半功倍,呵呵,会继续学习的。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1

  今天读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学习》,里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值的借鉴和学习。

  其中有一条说到:家长要学会宽容,敢于放弃“完美”。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思想驱动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这种完美主义在于其他孩子攀比的过程中,难免对不同层次的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的到的只是父母的唠叨、不满、抱怨、指责,长期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的遭到打击,从而产生了厌烦感。

  聪明的家长都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密切与孩子接触,从深切智慧的爱出发,用“赏识”的眼光代替“挑剔”的眼光;用热情赞美代替讽刺、挖苦,宽容孩子的缺点和过失,认为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与生俱来、与生相伴的。于是,家长就会发现和挖掘孩子的优点,用有点去点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点燃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2

  读了这本书,我真的百感交集,每天我们都在为孩子的成长而操心。当父母的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能够一帆风顺。健康快乐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么优秀,我的女儿也是一般,在生活中,打、骂、冷嘲热讽。有的时候,我们利用母亲的权利情不自禁的就把这些都用上了。看了这本书,我深深的觉的我们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应该放在一边,彻底的改变一下了,这样的方式达不到想要的预期效果。仅此而已,我不会再用这样的方式。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教育不能尊重孩子的天性。这样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残酷的、是违背人性。因此,我们教育起孩子也是困难重重,让他玩了,学习不进步,不让玩,还在脸上灿烂花朵般的笑容没了,真是矛盾的很,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我觉的孩子的童年时快乐无忧无虑的。所以没怎么在学习方面管他。结果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落后,玩与不让玩做到适度真的很难。

  教育孩子有的时候会很生气,有的时候孩子进步了,也感觉很享受。和孩子一起生活是一种快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真是一种无法言表的快乐。一种美好的享受。希望我们都在快乐中教育孩子,为了孩子父母都乐此不疲。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3

  读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篇叫做“求学的悬梁岁月”的文章,感触很深。说的是前世界乒坛冠军邓亚萍苦心求学直至读到剑桥博士的艰辛历程。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刚开始喜欢上打乒乓球时,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但她的父亲坚持对他说,你很优秀,真的,后来靠吃方便面矜持集训的 她最终靠坚韧的毅力取的了骄人的战绩。

  同样,退役的她在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的情况下靠着顽强的毅力在清华大学读完了英语本科专业,后又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再到后来就读英国剑桥读博士,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与外国教授用英语熟练交流,从开始的迷茫到后来的挑战,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

  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的益于她先天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想反,在条件对她很不利的情况下,靠内心那对强大的翅膀——毅力去支撑,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为自己和他人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生有涯,知识无涯,不懈追求,走出人生理想之路。